书城励志专心:一车不能赴两途
6223200000007

第7章 静下心来,持之以恒

求学问一定要除掉杂念,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从事研究;如果立志修养品德却又流于功名利禄,必然不会有什么高境界的真实造诣;如果读书只是在吟咏诗词方面感兴趣,那一定会显得浮浅而没有什么心得。

读书人要过的第一大关就是静心关,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下心去。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学生拜奕秋为师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奕秋讲解棋道;而另一个学生虽然很聪明,但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而且他今天想学下棋,明天又想学画画,不时地有新想法冒出来。

一次上课时,有一群天鹅从他们头上飞过,那个专心的学生连头都没有抬一下,浑然不觉。而心不在焉的学生虽然看着也像是在那里听,但心里却想着拿了箭去射天鹅,而且想着有一天要做一名出色的弓箭手。

若干年后,那位专心致志的学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位呢,却一事无成。

凡有成就之人,都是首先静下心来,然后再全心投入其事业的人,正由于他们的投入,所以在其行业、专业领域中他们都是极优秀者。但从平常人看来,他们却是又“呆”又“笨”。谁能想到大数学家陈景润上街不会买菜,李四光这位大地质学家竟在大街上不识自己的女儿。其实正是这种避开世间烦恼得来的“静”、“呆”和这种“笨”才使他们更加能够专心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而做出了自己的成就。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次,他邀请挚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做客。饭后,罗丹带着客人参观他的工作室。他们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绒布,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矗立在他们面前。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并向罗丹祝贺,祝贺大雕塑家的又一杰作诞生。可是,罗丹自己端详一阵雕像后,皱着眉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斜了一点,脸上……对不起,你等我一会儿。”说完,他很快拿起抹刀,进行修改。

茨威格见罗丹修改得如此聚精会神,怕打扰他的工作,就知趣地悄悄站在一边。只见雕塑家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有时叽里咕噜,像同最亲近的人密谈;有时眼里还闪着异样的神色,似乎又是在与人发生激烈的争吵;他的脚还不时地把地板踏得吱吱直响,手不时在空中乱舞……一刻钟、半小时过去了,罗丹的动作越来越有力——大约一个小时后。罗丹停顿下来,他对着那座女像发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叹了口气,把绒布给塑像披上。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毕了,就走向前去,准备同罗丹交谈;不料,罗丹这时竟旁若无人地径直向门外走了,而且出门后还带上门,准备上锁。

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把罗丹叫住:“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呀!”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尊贵的客人,便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啊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也许有人会取笑罗丹这样的情形像傻子,但这种傻气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太宝贵和太难得了。宝贵,在于这种傻,是一种境界、一种至性、一种高贵,许多杰出的科研成果正是在这极其高度的专注“傻”气中诞生的。难得,是在于具有这种高贵“傻”气,并能取得卓越成果的人又能有几个呢?可以说,正是一丝不苟、专心不二的精神,成就了罗丹非凡的艺术才能。

求取学问是很严谨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它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心神合一,不为外物所扰。专心不二,就是要求人们学习时必须心静。心静方能入神,方能“意不随流水转,心不追彩云去”,这是一种稳定的心性,也是不为外物干扰而学道有成的宝贵所在。

读书做学问虽然未必都如他们那般痴迷,但专心还是必需的。如果不能摆脱世俗的干扰,卷进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做起来就会很艰难。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部好文章,可惜却被内容不健全的杂乱文章给封闭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首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邪的歌声和艳丽的舞蹈所埋没了。

所以,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尽的真学问。

历来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提倡读大书,主张读书要摆脱功利的实用主义,把读书看成是修身之必需,这样读书才能读出味道,读书才能不浮躁,静下心来,持之以恒。这样的读书才会读出成就,读出思想,读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