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烩(上):春秋篇
6219300000017

第17章 士会回国记

士会,晋国名臣,因其食邑被封在随地,也叫随武子;后又被封在范地,因此也有人称他为范武子。晋国自晋文公重耳称霸以降,能人辈出,士会是其中的佼佼者。

重耳登位后,封赏群臣。士会虽然没有跟重耳流亡国外的经历,但也排在第二等。晋楚城濮之战,士会因为战功显著,被任命为戎右将军,第一次进入《春秋》,这就表示,他现在开始是名人了。

士会领兵打仗,从未有过败绩,治理国家,也有一套。晋景公时,他被任命为晋国执政官,掌管晋国大权。当时晋国盗贼为患,士会没有实行严刑峻法,反而将“缉盗科条尽行删削,专以教民劝化为务”,使得那些作奸犯科之人都跑到秦国去了,晋国治安得到了根本好转。

后来,晋国大夫郤克访问齐国,受了齐顷公的调戏,怀恨在心,回国后天天吵着要攻打齐国。士会见郤克被仇恨烧昏了脑袋,担心他会把怒火发泄在国内,因此毅然提前退休,让郤克成为执政官,扫清了攻打齐国的障碍。此是后话,姑且不表。

士会没有追随重耳流亡,他自己却有一段“叛离”晋国、流亡秦国的经历。当然,这一切都是被逼的。

话说,晋襄公死后,赵盾派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回来继位。派的人是谁?就是士会和先蔑。两人兴高采烈地去了晋国,顺顺利利地把公子雍接了回来。秦国新上任国君秦康公还派了一支军队护送他们回去。在春秋时代,这种做法是国际惯例,当年晋惠公、晋文公回国继位,都是靠秦国军队的保护。可没想到,他们一路上唱着歌儿哼着曲儿,来到晋国令狐地区时,没收到鲜花,却迎来了猎枪。在晋国的领土上,谁敢袭击他们?当然只有晋军了。晋军是谁派的?赵盾。

原来,在士会去秦国之后,晋国王室又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变故。赵盾禁不住晋襄公遗孀的哭诉,改立了晋襄公年幼的儿子为接班人。一山不容二虎,这样一来,公子雍就成了多余的人。怎么处理?赵盾采取了一个极不厚道的做法,派军队把公子雍和秦军打回去!

秦军的任务只是护送公子雍一行回国,兵士数量有限,而且完全没有防备——他们可是来喝接风酒的。而赵盾出动的却是晋军精锐部队,结局显而易见:秦军惨败,公子雍也死于乱军之中。

士会与先蔑那个气啊。这种不仁不义、反复无常的事情,居然发生在自己的祖国(他们不知道,晋国人干这种事儿最擅长了)。他们又羞又恼,觉得没脸回去,就跑去了秦国。

士会与先蔑这一跑,有“叛国”的嫌疑,他们留在晋国的一家老小都会受到牵连。不过,赵盾并没有为难这两家的家人,还派人护送他们的家人和财物去了秦国。应该说,这个举动使得士会与先蔑没有产生绝望之情,更为士会后来的回国做好了铺垫。

虽然同在秦国,但士会从来不去拜见先蔑。有人问他:“你们可以同赴患难,在异乡应该相亲相爱,为何却跟陌生人一样呢?”

士会回答说:“先蔑位居六卿之列,没有尽职劝谏执政官,遇到事情只顾自己逃跑,我没有这样的朋友。”

秦康公待士会很不错,任命他做自己的高参。公元前615年,秦康公为雪令狐之耻,亲领五百辆战车攻打晋国。士会作为高参也随军参战。秦军渡过黄河,攻占晋国羁马(今山西永济),兵锋直指绛都(今山西翼城),所向披靡。这边,赵盾闻讯赶来迎敌。他采取了谋臣臾骈的计策,避开秦军锋芒,坚守不战。

秦康公问士会:“怎么办呢?”

士会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我已经打听到了,这计策是臾骈想出来的。晋军中有一个将领,叫赵穿,是赵盾的侄儿,这个人骄傲自大,如果能把他挑逗出来打一仗,必定能撕开晋军的防线。”

第二天,秦康公就派一队士兵向赵穿挑战,后者果然率领晋军出战。双方交战没几个回合,秦军就逃跑了。赵穿哈哈大笑,骂秦军是胆小鬼。赵穿回到营中,指责不肯出战的臾骈、郤缺。臾骈老脸一阵红一阵白,说:“咳咳,这个,我不是怕死,是要以逸待劳,等秦军疲劳了,再收拾他们。”

赵穿大怒,说:“还狡辩!且等我单独出战,打败秦军,看你们这些老脸往哪里搁!”

说罢,他不顾臾骈和郤缺的阻拦,率军冲了出去。

赵盾知道这事儿后大惊失色:“这臭小子,上了士会的当了。我们务必全军出动,不能让秦军俘虏了赵穿。”

晋军得到命令后,跟在赵穿后面,与秦军厮杀起来。这场恶战双方互有死伤,难分胜负。秦康公见难以取胜,就鸣金收兵。他忧心忡忡地对士会说:“这晋国军队实在太强大了,我们想退兵,又怕他们趁机攻击。”

士会附在秦康公耳边说:“这个山人自有妙计。我们不妨如此这般……”

赵盾收兵回营后,收到一封秦康公派使者送来的挑战书,要在次日决战。赵盾看完后,答应了决战的要求。

等秦国使者走后,谋臣臾骈说:“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刚才我仔细观察过,秦国使者虽然口称要决战,可目光慌张,带有恐惧之色:我估计他们明日决战是假,今晚偷偷溜走是真。我们今晚可在黄河渡口埋伏一支精兵,等他们渡河时发起袭击,哼哼……”

赵盾高兴地说:“好,就依你的计策行事。”

这时,在旁边的赵穿勃然大怒,他跑到帐外,大喊:“晋军兄弟们,刚才秦军派使者过来下战书,约定明天决战,主帅赵盾已经答应了,可臾骈却要半夜去偷袭他们,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兄弟们,你们不要听臾骈的。”

秦军与晋军遥遥相望,赵穿这一喊,地球人都知道了。所以,赵盾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军撤退。

又过了两年,秦康公在士会的协助下攻打晋国,并且攻占了晋国的瑕城(今山西运城市临猗县)。虽然最终被晋军赶了回去,但这样不断骚扰,给晋国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赵盾召集群臣开会,商量对策。

郤缺说:“秦军几次攻打我国,其实都是士会在出谋划策。如果我们把他接回来,没人帮着秦国出谋划策,自然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此计叫釜底抽薪也,哈哈。”

赵盾说:“这计策好是好,可秦康公会那么轻而易举地把士会还给我们吗?”

这时臾骈说:“士会有一个好朋友,叫寿余,他可以诈降秦国,找到士会,帮我们完成这个任务。”

寿余是晋国大臣,因封地在黄河岸边的魏邑,世人也称他为魏寿余。按照臾骈的计策,晋国以魏寿余没有完成任务“扣押”了他的家人,只剩下他独自“逃脱”,投奔秦国,这样就有机会接近士会了。

这天,魏寿余首先拜见了秦康公,说:“大王,我要弃暗投明,投向秦国。”

秦康公心里有些疑虑,问士会:“他说的话靠得住吗?”

士会说:“晋国人靠得住,母猪也会上树。他如果真是来投降的,总得带点儿礼物吧?”

“我带了啊,”魏寿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地图,“瞧,这是我的封地,我现在献给大王。”

地图没假。秦康公接过来,又问:“我可以派兵占领魏邑吗?”

魏寿余说:“绝对没问题!”

秦康公还在犹豫。魏寿余装作不小心踩了一下士会,聪明的士会立即猜到了魏寿余的来意,开口说道:“恩,魏寿余说得没错。我们利用这张地图里应外合,攻占了魏邑之后,就等于在晋国有了一块前沿阵地。好得很呐。”

秦康公恍然大悟:“好,就这样办。”

过了几天,秦康公带着大军,按照魏寿余的计划,准备过河“笑纳”魏邑。这时,他看到河对岸有晋军驻扎,怒道:“你搞什么东东,为什么对岸有晋军?”

魏寿余不慌不忙地说:“我也不知道啊,要不我先过河去跟他们沟通沟通?”

秦康公说:“好,你先过去吧。”

魏寿余正要出发,突然像想起来什么似的,说:“您派一个人跟我过去,这样我跟他们就好讲了。”

“派谁比较好呢?”

“最好是熟悉晋国情况、能说晋国话的,这样沟通起来也方便一些。”

秦康公一想,说:“就士会吧。”

士会巴不得马上就长出一对翅膀飞过黄河,可家人还在秦国,不能让他们成为替罪羊,于是他推辞起来:“晋国人没有信用(这话倒不假),又很凶残,到时候如果能够沟通好,皆大欢喜倒也罢了。就怕他们把我扣押起来,不让我回国,您恐怕还会以为我背叛您,要加害我的家人,那我可就成冤大头了。您还是换别人吧。”

秦康公慷慨地说:“我对黄河发誓,如果你真在那边有个三长两短,我把你家人送回晋国跟你团聚。”

于是,士会与魏寿余往渡口那边赶。半路上,后边追赶来一个秦国大夫,他冷冷地对士会说:“先生这一去是不回来了吧?”

士会吓得不轻,仔细一看,是绕朝。绕朝说:“你不要欺负秦国无人,你瞒得了国君,瞒不了我绕朝。”

士会见四野无人,说:“您是好人,可千万不要说破,不然我留在秦国的家人就惨了。”

绕朝说:可惜我已经说给国君听了……

“啊,你说了?”

“没错,”绕朝说,“我们国君是个仁慈之人。他知道此事后也要信守承诺,不愿害你。这儿有一条马鞭,是他送给你的,希望你以后睹物思情,不要以为秦国无人。”

士会谢过绕朝,上船过河,不在话下。这边秦康公见士会和魏寿余是“赵小送灯台,一去不复还”,心里那个气啊。太可恶了,我们可是劳师动众,跑了三百里路,吃了三天的粮食,却白忙乎了。不过,他跟他老爸秦穆公一样,都是老实人,虽然别人负我,我不能负别人啊。秦康公还是遵照诺言,将士会的家人送回晋国。

士会的家人里有一部分感激秦康公的仁厚,不愿意回国,留在了秦国。为了表示决绝的态度,他们甚至改名换姓,改姓为“刘”,据说,这就是现在刘姓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