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说你懂说话办事
6214900000006

第6章 懂得人情世故,说话办事才有底气

每个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自觉不自觉地与周围的人发生着关系。只有了解人,研究人,懂得所谓人情世故,你说话办事才会有底气,少出差错。

上篇:采取灵活处世的为人之道

1.察言观色:通晓人情世故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离不开“人情”二字,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形的东西,要想掌握人情世故,就必须下工夫努力研究和读懂它,并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这样的人才能受人欢迎,才能有人缘。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能“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晓人情的人,并且刘邦还使韩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债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自己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楚汉相争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韩信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在你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义重。

姑且不论刘邦以后为什么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然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并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

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人情是做出来的,需要有广泛的人缘。

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样说,但人情得“通”,人缘得“有”,是不能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掉下一块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人情要去做。

做人情,前提便是察言观色、消息灵通。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的朋友欠个人情给你,简直太容易了。

李先生与赵先生在一家商场相遇,赵先生带着他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情,当经过时装柜台时,李先生注意到赵先生的女儿目光专注地盯着一件红色的款式很新颖的衣服,露出欣喜、羡慕的表情。第二天,李先生来到赵先生的家,送给赵先生的女儿一件红色的款式新颖的衣服。赵先生的女儿很开心,当然她没想到,她的父亲有一天要礼尚往来,将这个人情还上。

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区别通晓人情世故与世故圆滑。世故圆滑的人多表现为玩世不恭、逢场作戏、使手段、弄权术、八面玲珑、无视原则等。而通晓人情世故的人充分地了解人的本性、人性的弱点等,他们知道人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从而能扬长避短、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会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成就己事。所以他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能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礼尚往来:保持联系是强化感情的“黏合剂。”

保持联系是强化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同朋友、同事、同学保持经常的联系,对融洽关系、建立感情、更深地增进彼此的友谊,以及不断扩展自己的社交领域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般来说,当我们初识一群人时,关系的进展速度跟接触的频率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你跟某位刚认识的朋友从开始时总是有机会接触的话,你们的关系很快就会变近,形成比较亲密的群体。道理很简单,为什么你会跟你同办公室的同事、同班的同学很快形成亲密关系,而跟其他同事或同学关系就远一层了呢?就是因为你们常常见面,常常接触,彼此很快就认识了、了解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经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亲戚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刚认识的朋友,都要想办法常常联系。

为什么中国人有那么多礼节,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都要参加,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户人家常年关闭门户,从不和人来往,那只能是孤立了自己。

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跟你现在所认识的人保持经常联系。有空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朋友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亲戚、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最好也写封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不然,怎么算得上亲戚朋友。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许多人总是喜欢向亲人、朋友汇报自己的喜事,而对一些困难却不好意思开口,要去掉这些顾虑。

当自己的父母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自然不用多说,而当听到叔叔、阿姨、舅舅等亲戚或朋友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学习重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亲人朋友有困难时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才显出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的。

另外,常常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许多好处,和亲戚中的长辈经常联系、谈心,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如找工作、找对象等,听听长辈、朋友的意见,或者找他们帮忙,对你都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如果平时没有联系,需要时很难找上门去,即使找到,别人也不会乐意帮助你。

俗话说:“勿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想要拥有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你用一种诚恳、主动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经常和别人保持联系,这样方能维系你们的关系,你在遇到困难时也才会有人帮你,这种做法无疑对你的工作、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3.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对方的意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对方的兴趣、爱好,充分领会对方的意图和心理,这样方可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对方的意图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看穿的,必须下工夫用心去揣摩他人的心理,然后尽量顺应他,甚至还可以抢先一步,将对方还没说出口的话先说了,要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这样对方一定会很高兴,因此你一定会给他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也应做到知己知彼,“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交往之道,随机应变,才能事事顺利。比如,在和领导相处时,就要根据领导的性格特点和其好恶,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做一些必要的修正,以便迅速赢得领导的好感,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领导才会有兴趣深入了解和考察你的才干,并使你“英雄有用武之地”。

刘某为人热情大方,很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调到一个新单位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领导的好感和赏识。在做了一番调查后,他得知领导为人保守,就毅然舍弃了长发、牛仔裤等时髦装束,而以循规蹈矩的形象出现在领导面前。

在初步赢得领导的好感后,刘某想发挥自己乐于助人、慷慨大方的优点,主动与领导交往,建立友谊。不料,领导为人孤僻多疑,喜欢独处,对刘某的热情颇不习惯。刘某碰了几次壁后,就决心改变策略,去顺应领导的性格特点,不再经常围着领导转。

后来,刘某发现领导有一个最大的爱好——打乒乓球,于是他苦练了一段时间的球艺,然后频频在领导常去的一家俱乐部露面,并每次都是和领导对阵,切磋球艺。此举果然奏效,在“球来球往”中领导渐渐放松了心理防卫,与刘某成了朋友。

经过一番交往,领导顺其自然地了解了刘某身上的优点和才干,在工作中对他予以重用。刘某投其所好,出色地把自己推销给领导,从而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由此可见,投其所好,是一门高超的处世艺术。

能充分了解对方意图,掌握他人心理的人,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会来事儿”的人。生活中没有谁不喜欢会来事儿的人,他们办起事来往往是得心应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人,难道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4.以“硬”碰硬:扮“恶”保护自己

西方有一条充满哲理的谚语:“要使一条线变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它的旁边画一条更长的线。”以此类比做人做事,则可发现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一个恶人不敢对你作恶,就要做出比他更恶的样子。确实,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不能说是恶人横行,但也难免遇上坏人。

有时候,装“恶”确实是自我保护的最佳武器。

有一个无赖,他仗着自己练过几天功夫,会耍几手拳脚,在一个小镇的农贸市场上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最令人气愤的是,他总是拎了这个摊上的鸡,又拿了另一个案上的肉,却不给钱。谁要向他讨,他就说先赊着,以后一块儿给。可若有谁真向他讨要时,他便会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无法在此地待下去。大家对这样一个无赖可谓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这个无赖又来到市场上,他走到一个猪肉摊前,指着一块肉要摊主割下来给他,那位摊主也是位青年,听他一说,二话不讲,操起刀就在案子边的条石上霍霍地磨了起来。这个无赖见此,只好站在那等着。此时,摊边上的人开始聚拢过来,一半是看热闹,一半是想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无赖如何横行霸道。岂知,这位摊主磨了好几分钟还没有罢手。此时,无赖急了,张口就骂,要摊主快点儿。只见这位摊主不紧不慢地应了一声,把磨得雪亮的刀往阳光下一摆,一道寒光直照到无赖的眼睛,无赖心中一惊,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他又催摊主快割肉,但语气明显缓和了一些。摊主操着刀,对着这个无赖想要的那块肉就砍下去,只听“刷”的一声,一大块肉齐整整地就被割了下来。更令人叫绝的是,就这一刀,把肉中连着的骨头也一点儿碴没掉地砍断了。见此情形,这个无赖一下子愣在那儿了。事情还没有完,摊主把肉砍好之后,并不是像往常那样,把刀搁在案子上就算了,而是出乎意料地朝身边几尺远的一块木板上扔去。随着一声响,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与其他几把并排。哦,原来这是他的刀板。同样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无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肉便扬长而去,而是叫摊主称了称,乖乖地把钱交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摊主在忍让之中征服了无赖呢?

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把刀,以及摊主熟练的技艺。但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更多的是摊主那威武不屈的神态和玩刀的技艺,虽然摊主并没有说一句话,但他却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告诉对方:我也不是好欺负的。

很多实例证明,说话办事中,过于老实者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如果能装一回“恶”,以硬对硬,有些时候还会逢凶化吉。

一次,小李出差去某个大城市,刚下车便有人拉客,说他们的旅店在什么位置,什么级别,有什么设施,说得天花乱坠。小李信以为真便跟拉客人打招呼,但拉客人说要先付押金,小李拿出钱来付了押金。谁知小李跟随拉客人到了那里一看,全不是那么回事。什么星级,什么现代设施,只不过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不开灯连点光线都没有。小李很懊悔,也很气愤,小李问拉客人:“怎么这么差的条件,这不是骗人吗?”老板不高兴了,看了看小李:“谁骗你了,不是你自己来的吗?”小李说:“那是听了你们拉客的虚假之言,再说了,我自己来的,我自己照样还可以走呀,给我钱!”“怎么的?”老板样子很凶:“给你钱?你以为你是谁呀?这里是大城市,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小李见这势头真有点儿害怕,想退缩以息事宁人,但心里又不服,于是狠了狠心,决定拼出去了。他学着老板的腔调吼道:“你凶什么凶,你想怎的?这个城市,不说来过十次,至少也有七八次了,我一点也不生。你别瞎叫,我想退房、要退房、坚决退房,不退我就给工商局打电话了!”听小李说要给工商局打电话,老板拨弄了一下算盘说:“退房可以,但要交10元钱的手续费。”小李一听可以退房自然高兴,但平白无故地要扣10元所谓的手续费又不甘心,便说:“那不行,如果不是你那拉客人把我骗来,怎么会这样?要怪只能怪你的拉客人骗错人了。还有,我受你们的骗这笔账还没算呢!”但老板咬定了那10元钱怎么也不肯松口,如此一来又僵住了。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小李有点焦躁不安,想就此罢休。正在这时,外面又来了几位不知情的受骗者,他及时送给老板一个软糖嚼,说:“老板,我看还是全退了吧,你也是明白人,如果我一嚷,那几位还没登记的旅客必会自行告退,孰轻孰重,聪明的你不会不明白吧!”最后老板在无可奈何中把钱全部退还给了小李。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出门在外,不宜惹是生非,应尽量保持沉稳一些为好。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些人正是摸准了人们这一心理,才硬拿不是当理说,目的就是“宰人”。所以,面对对方的野蛮粗俗和无理的冲撞,必须以“恶”碰恶,同时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绝不能迁就软弱,当公理战胜了歪理的时候,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由此可见,由于办事须立于不败之地,即便本来并不恶的人也得故意装出恶人的形象来保护自己。尤其是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如果一脸老实相,看上去毫无保护自己的力量,恐怕就会被人欺负,但是你一装“恶”,效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果你做人做事总是以一副老实的面孔出现,就会被人认为你软弱可欺,别人就会看轻你甚至欺负你。如果你不想有这样的结果,那么就要在不同的场合来适时地装装“恶”,这也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措施之一。

5.未雨绸缪:在感情的账户上多存些钱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一个人被情感的力量感化时,他就会自动自发地做很多有益的事情,也乐于去帮助别人。处于困境当中需要帮助的人,应该学会运用情感的方法,动之以情,才能激发他人的恻隐之心,最终帮助自己完成所要做的事。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巧妙地运用这种资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很多朋友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何必花那么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

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人际关系好的人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好的人际关系是走向成功的基础,但好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依靠平日情感的积累。

古人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有通过不断的构建和巩固,人际关系才能牢固。情感投资,聚少成多。有了牢靠的关系垫底,何愁求助无门?

有位刚去美国的朋友来信说:“我们在这儿,没有什么社交生活,我们难得去看看朋友,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初到异境,认识的朋友不多,但后来我听说,其他的人也一样……”

我们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日都去了郊外,这是一般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说,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们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这样,平时我们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看朋友,因为交通太拥挤。

但我们常常和朋友通电话,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列入社交生活的内容,我们无事也打电话,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

但如果有什么事发生,我们会立刻聚在一起的,比如上星期我儿子肚子痛,我急忙起来打电话给友人李医生想办法,他马上开车从70里外赶到,初步诊断,认定我儿子患了盲肠炎,他就用车子送我儿子去医院实施手术……

看了这封信,给人的最大的感想是,他懂得无事之时经常和朋友联系,所以一有事时,朋友马上就来帮忙。

有事之时找朋友,人皆有之;无事之时找朋友,你可有过?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有了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你本想马上找他,但你后来又一想,已经很久未联系了,这样贸然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后悔没有经常打电话,保持联络了。

法国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一些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却是非常合乎现实的,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合适人选?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别人有交情才容易得人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的本事,别人也不知道呢!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希望大家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否则,“急时抱佛脚”,关键时刻无人帮忙,不免会后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无暇顾及周围的人,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要改善这种状况,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加强与朋友、同事、亲人的关系,多多沟通感情。这样不仅能稳固原有的朋友关系,更能交到新的朋友,会为你的生活、事业带来极大的益处。

6.“退”即是“进”:凡事退让三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之间相处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怎样正确、理智地处理这些矛盾,《菜根谭》上有一句话,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方法。

学会适度的退让,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让”就是“得”。

为人处世,遇事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给自己日后留下方便。

交朋友,就像在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退有进。有时,退一步路更宽。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去登一座有名的山,往往会直奔主峰,一是有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二是听说峰上有日出,有佛光,有云海,十分迷人。所以对沿途的景色不屑一顾,等到了峰顶,已是气喘嘘嘘满身大汗,结果没见到日出,也没见佛光,偶见云海,又觉得不过如此,扫兴而归。假如换一个角度,不要将目标定在顶峰,而是走到哪儿算哪儿,不慌不忙,一路走去,从容赏景,会觉得到处美不胜收,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发现与惊喜。

交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张与小刘是同窗好友,他俩毕业后,同分在一个单位工作,有一个销售主管的位子空下来,两人只能去一个。谁都知道,这是个肥缺,但小张还是主动让给了小刘,自己在文教科做职员。闲下来,他写了几篇文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到报社,居然发表了。以后,他坚持写,以致小有名气,成为单位的“一支笔”。

凡事不要强求,所谓欲速则不达。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小张的自我筹划,就让他找到了更广阔的天空。

朋友之间要退让一步,退一步会发现,活动空间是宽阔的,行为可以有多种的选择。

当你的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必要时,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假如一个人总是利益独享,一毛不拔,本身他的好运已让朋友嫉妒,甚至不平衡,如此一来,更会引起朋友的疏远和看不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用心琢磨一下便会明白,对人礼让三分,从长远看来会让人受惠无穷。

退让三分,必须在一个“忍”字上下工夫,学会忍耐朋友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朋友的不恭和无礼。

一帮朋友在一起吃饭,一朋友不小心将一碗热汤弄翻,洒了旁边一位朋友一身,弄翻汤的人连忙道歉,岂知旁边的朋友没容他说完,便对他说:“烫到你了吗?”

这一句颇关心友人的反问,其实更胜过说没关系,那只是一种容忍,而这句反问则更反映出了询问者的胸襟。倘若,你被弄了一身汤,皱了皱眉头,尽管只是一个小动作,给朋友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他知道自己的失误,也会道歉,但你的这个动作,会让他感到不舒服,更不用说你埋怨他几句。

假如一个朋友误解了你,当时他正在气头上,那么你最好不要去辩解,即使他口不择言,你也要学会原谅他。事后,当他知道真相时,他自然会对此表示歉意。活在世上,事情本来就千头万绪,又何必再为一些小事徒增烦恼呢?有些事,最终会让朋友明白你是无过的,学会退让三分,从长远看来,是有利而无害的,也会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不善于忍让而引发的使人追悔莫及的事情很多。

比如,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下班回来,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看起来狼狈不堪,一问才知道,在骑车上班的路上不小心和人撞了一下。本来没有多大问题,可两人都不冷静,互不忍让,以致恶语相加,相互厮打,最后在别人的劝阻下才算了事。待他赶到工厂已迟到半个小时,又被扣了一个月的奖金,他好不懊悔。大家不免劝他几句:“就为那么一点儿小事,忍一忍不就过去了?愣把小事弄大了,年轻气盛啊!”他也后悔地说:“当时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就是想发火,要是谁能发明一种能控制情绪的药就好了!”

由此使人想起另外一件同样的事情:青年拳击手王亚为,有一天骑自行车上街,在路口等红灯时,后面冲上来一个骑车的小伙子撞到了他的自行车上。小伙子不但不道歉,反而态度蛮横,要王亚为给他修车。王亚为很是恼火,但是他极力控制情绪不发作。这小伙子不自量力,口出狂言:“你是运动员吧?你就是拳击运动员我也不怕,咱们练练?”一听对方要打架,王亚为连忙后退说:“别打别打,我不是运动员,我也不会打架。”他如此示弱忍让后,一场冲突避免了。事后,他说:“我知道,我这一拳打出去,对普通人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我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忍耐,示弱反而感到自己更强大。”王亚为如此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修养!

仔细想来,这中间不就包含了一些做人的哲理吗?那就是:在无谓的冲突面前,要善于忍让,示弱即强!也就是说遇事时不要逞强,不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机制,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情绪,避免过激行为,以示弱的方式,追求人格的强大。为此,要做到:

(1)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好胜心理

遇事要注意抑制自己的好胜心理,提高对外界刺激的心理承受力,要能经得住不良挑战的刺激。对于这些刺激,不要过分敏感,更不要逞强好胜,学会让自己变得迟钝一些,不要被不良情绪所左右,这样就为忍让示弱创造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2)要善于抑制不良的心理惯性

一般说来,人们的心理活动轨迹带有一定的习惯性。比如,那些不会忍让的人,只要遇到一点刺激,心理活动马上把自己的情绪引向对抗、冲动、急躁乃至发火动怒的轨道上。这种心理惯性是在自己长期放纵,用同一种心理模式处理矛盾,又没有人及时纠正的情况下形成的。

因此,要想改掉这种心理惯性,就需要自己给自己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心理活动冲出固有的轨道,用新的良性的心理模式取而代之。比如,用高尚的人格约束自己,以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对方,处理矛盾。这样就可以增加自己的忍耐性,自觉地退出战斗,用自己的理智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有一句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真正做到这样,才是达到了做人的至高境界。一个理智的人懂得退让,因此会让他拥有更多的朋友,也会为他打开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

7.低头认错:自责换来谅解

俗话说,一句话把人说笑,一句话把人说跳。在家里、在单位、在外面办事,受到别人指责的情况谁没碰到过?也许他的指责有道理,也许他的指责根本就是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这时有的人的本能反应是立即还嘴反击,结果常常是由小吵演变成大闹,最后落个互不相让又互相伤害的结局。其实细细想来,指责别人有时只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发泄,如果被指责者不去计较,而主动低头,你说我一个错我认两个错,反倒让他不好意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指责落在我们自己头上时,那就试试这一招吧。

王君是一位商业艺术家,他曾用礼貌道歉的话语得到了一个极易动怒的雇主的信任,王君在讲他这段故事时说:

做广告图时,最要紧的是简明正确,有时不免出些小错,我就知道有一位广告社主任,专喜欢在小地方挑毛病,我时常是不愉快地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不是因为他的批评,而是他攻击的地方不当。最近我于百忙中替他赶完一幅画,他来电话叫我去,到那儿果不出所料,他显得非常愤怒,已经准备好了要批评我一顿。我却想到了用自己责备自己的方法争取主动:“主任,你所说的话不假,一定是我错了,而且是不可原谅的。我替你画画多年,应该知道如何才对,我觉得很惭愧。”

他立刻为我分辩说:“是的,你说得对,不过这并非大错,仅只——”我马上插嘴说:“不论错的大小,都有很大的关系,别人看了会不高兴。”

他打算插嘴说话,但我却不容他。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批评自己,我很愿意这样做。我继续说:“我实在应该小心,你给我的工资很多,你理应得到满意的东西,所以我很想把这幅画重新画一张。”

“不!不!”他坚决地说,“我不打算再麻烦你。”他夸奖我所画的画,说只需稍加修改就可以了,而且这一点小错,亦不会使公司受损失,仅是一点小节不必太过虑了。

我急于批评自己,使他的怒气全消。最后他邀我一起吃点心,在告别之前他给我开了一张支票,并委托我画另一幅新的广告。

王君说:“我承认自己错了,以显示主任的正确,抬高了他的地位,他高兴之余也不会再苛责我了。”

试想,如果王君换一种做法,尽力为自己辩解,那会怎样?所以,只要无关大局的事情,以责备自己的话堵住对方的嘴,这样他会主动伸出双手把你低下的头抬起来。

8.谦让随和:勿得罪小人

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的清高也许是难以改变的,但如同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一样,你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借对你看不上眼的人的污辱,来表现自己的“高尚品质”,从理论上讲,这叫蛮不讲理;从现实来看,这是没事找事,惹火烧身。

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他才高八斗、文采斐然,但又孤傲清高、放荡不羁。他有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之句,由此可看出他的性格几乎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所以,虽然他满怀报国热忱,唐玄宗也看重他的才华,却终未能在仕途走下去,更不用说施展身手,大有作为了。原因就在于他自恃清高、傲气太盛,使得皇帝身边的关键人物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丢官。

杨贵妃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宠爱。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诗歌是李白的强项,按说这对他是个难得的机会,可问题就出在李白眼里只有唐玄宗、杨贵妃这些大人物。他在作这三首诗时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太监的地位是卑贱的,但得宠的太监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为耻,对李白怀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写得很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提到了赵飞燕。这在李白,绝不存在丝毫讽刺的意思,他只是就赵飞燕的美丽与得宠同杨玉环相比较。然而比喻之物与被比喻之物不可能全部特征都相合。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报复的契机。

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吻问道:“我本来以为您会因为这几首诗把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您竟喜欢到如此地步。”杨贵妃听后吃了一惊,不解地问道:“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高力士说:“难道你没注意?他把您比做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能同娘娘您相提并论。他这是把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淫贱啊!”

在当时,杨玉环已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显要,声势显赫。她唯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她绝不希望被人看做像赵飞燕那样淫贱,更害怕落到她那样的下场。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软弱处下了刀子。他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连接起来,一下子使赞美的诗篇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后来,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达到了报复脱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报告,葬送了诗人的前程。

在李白看来,像高力士这样的小人根本不配与自己为伍,正邪势不两立,正人君子自然疾恶如仇。正是在这一思想支配下,李白不仅没有适时地说两句低声下气套近乎的低头话,还巧借醉酒之机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了高力士,没给他留丝毫面子,这样做虽可泄一时之愤,但他却没想到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应该说,两人相斗,笑到最后的还是高力士。

李白后来虽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全身而退,但毕竟被彻底赶出了他梦想施展抱负的政治舞台。从此他借酒浇愁,赋诗抒怀,落魄于江湖。因一时气傲而耽误自己看重的大好前程,无论如何是不值得的。李白留给我们的这一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有用的。

诚然,他这种清高值得我们去钦佩景仰,但若在处世上完全这样率性而为,不讲一点策略,其后果轻则前途遇阻,重则惹祸上身。

9.曲尽其妙:提高自己的“语商。”

所谓“语商”,就是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说话颠三倒四或词不达意是“语商”低下的表现,但还不至于造成大的危害,其另一种表现是总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出不恰当的话,就会对其个人以及他所做的事造成很坏的后果。

有一位专家型的部门经理,从他的业务能力来看可以干更大的事,但当他在评价和安排员工的工作时,却经常让人不知所云。他要么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要么喋喋不休,因此失去了晋升机会。还有一类人是对自己所干的事和所说的话不敢承担责任,因而失去了上司和员工的信任。

有一家制造公司的部门经理,当他把事情弄糟以后,老板批评道:“这到底怎么回事?你把事情全弄糟了。”这位中层经理听了老板的批评后非常生气,立即辩解道:“一定是手下的员工误解了我的意图和要求,他们应该对这一后果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您对这一结果不大满意,也不应追究到我的头上。”这一回答显然让他的上司难以容忍。他的老板说道:“他承受不了责备,也不能保持冷静。不管是谁的错,他都应该努力去解决问题,但你的回答中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因此这位经理后来被免除了职务。

显然这些人都是因为自己“语商”较低,在试图证明自己具有很强的思考、评价和解释能力时,自断前程。他们给自己的上司、下属、合作伙伴和同事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谈话中显示自己成功的自信,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而且你也必须如此。但良好的言辞同自吹自擂有很大区别,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以恰当的方式和技巧来表现。

当你表露自己的成功时,你所希望表达的信息不过是让他人知道你有多棒。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在传递这种信息时,必须坦率简洁。例如,如果你成功地为公司举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写了一份报告,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你的喜悦与成功感也会溢于言表。这时,你大可不必说:“瞧,我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相反,当上司称赞你时,你倒应显得更加沉稳:“这是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也是我应该完成的。”一个人的“语商”与他的情商有很大的关系,情商高的人大半能说会道,或者至少能把话说到点子上,说的话能让人感觉舒服。所以“语商”的提高不是片面地学怎样说话,而是要从有意识地提高情商入手。

10.难得的“征服”:笑容是一种武器

现代社会,人们终日紧张、忙碌。在不知不觉间很多人习惯了把面孔绷得紧紧的,显得死板、僵硬、毫无生气!假如你在影院门口,留心观察一下那些在业余时间看电影的人们,你会发现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本来人们去看电影,心情应该是很轻松的,可是很多人的脸孔还是依然绷得紧紧的,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假如在这样的场合里,你能看到很多轻松、自然的笑脸,那会让人感觉无比地愉悦。

知道吗,越是成功的人物,他们越是注意微笑的连锁反应。微笑是一种奇怪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喜欢并接纳你,你的成功与失败,跟微笑有很大的关系!

相信吗,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常用微笑来征服他的对手。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对卡内基很有偏见的钢铁商人,指出了卡内基全部的缺点,公然地对卡内基大肆抨击一番。当卡内基到达而且站在人群中听他高谈阔论时,那个人还不知道,仍旧滔滔不绝地述说着。宴会的主人相当尴尬,生怕卡内基忍耐不住,当面加以指责,使这个欢乐的宴会成为舌战的阵地!可是卡内基很安详地站着,脸上挂着微笑,当那个抨击他的人发觉他站在那里时,反而显得非常难堪,满面通红地闭上了嘴,想从人群中溜走。卡内基脸上却仍然挂着笑容,走上前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如同没有听到他在说自己的坏话般。那攻击他的人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尴尬异常。卡内基赶忙笑容满面地递上一杯酒给他,使他借着喝酒掩饰自己的窘态。

第二天,那攻击卡内基的人亲自登门,再三向他道歉。从此,他便成了卡内基的好朋友,常常称赞卡内基,说他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卡内基的每个朋友都觉得卡内基的笑容永远是那么和蔼,那么安详!

亚德洛也是个善于微笑的人。他有这样的一个习惯,每天起床,他总是对着阳台上的花草张大嘴巴大打哈欠。他的嘴巴张得很大,常常张得两边颊骨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这样,他的脸皮就显得松弛,使人家觉得他永远在微笑着似的。

有一次,亚德洛在美国中部一家大学演讲,这儿的学生一向以刁钻难对付著称,有不少学者在这儿吃过亏。当他到那家大学演讲时,那些学生本来就存心跟他过不去,准备使他下不了台。但当学生们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时,心里便有了好感,等到他演讲完毕,还热烈地为他鼓掌捧场。一位学生领着他出场时,告诉他:“亚德洛先生,你的微笑把我们征服了。不然的话,你将会像其他人一般抱头鼠窜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善于利用脸上的笑容。他的脸孔时时都是这样松弛,显出一种自然的微笑,特别是他在吸雪茄时,那种笑容更为轻松可爱。有人形容丘吉尔的笑容时,这样说:“丘吉尔的笑容是一种武器,使对方无法捉摸他的思想,使对手在迷茫的情况下成了他的俘虏!”

这就是微笑的作用,也可说是微笑的连锁反应。

当你学会了微笑还不够,还要研究微笑的连锁反应。下面几个原则,仅供你在研究微笑连锁反应中作参考:

①仔细、客观地听听你的朋友对你的意见。

②不妨在一两个朋友的面前试用卡内基的微笑策略,看看它的效果如何。

③不妨学学丘吉尔,在脸上终日挂上微笑,这样,再留心观察一下别人的反应。

当然,这种学习是要细心去体会的。

朋友,请注意你面部的笑容。要是你脸上挂着笑容,人们会觉得你容易相处,敢于对你说出心中的话,敢于对你说出新的建议,敢于批评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的过失。这样,你才能获得进步,才能获得更大的财富。

真心地祝愿你能够在微笑中获得成功!

下篇:抛弃不合时宜的做人做事方式

1.做人不可一味傲慢

大千世界,众生百态。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骄傲而自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人常常表现出冷漠而盛气凌人的表情,行为上喜欢独来独往,不爱理睬别人。这样的人看起来似乎很“潇洒”。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或完全轻视、忽略人情世故,他们常常遭到别人的反感和疏远,其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而寸步难行。

人们常常注意到的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通常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则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傲慢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它常常导致事业根基的崩溃。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越是才学丰富、见多识广的人就越谦虚;文化层次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越傲慢。被奉为千古宗师的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态度会使人感到难堪。

相传南宋时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极,凡人他一概不理。一次他提出要与大诗人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名士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盐幽菽来。名士见到杨万里后开口就说:请先生原谅,我读书人实在不知配盐幽菽是什么乡间之物,无法带来。杨万里则不慌不忙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菽也”。

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时名士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后悔自己为人不该太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平等待人。

防止傲慢首先要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为有钱财而不可一世,要么自以为有权势而压人。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总有能人在前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狂妄自大,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傲慢的一剂良方。

与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不要做趋炎附势的小人。古人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而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时时需加以维护。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傲慢之人必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必将遭到别人的厌弃。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切勿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人人都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2.亲戚常走常新

“是亲三分向”,虽然亲人是比较容易求助的,但亲情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必须要时刻维护好。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亲戚之间常来往,没事的时候常联系,有事的时候好帮助。

郭力今年29岁了,能力很强,做过几年的生意,小发了一笔。但他不满足,总想干个大点儿的才过瘾。刚好村里的鱼塘要对外承包,他有心把池塘承包下来,只是手头的资金还是不够。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他的一个远方亲戚,是他母亲的表弟,按辈应该叫老舅的,在县城承包了一个企业,经营得不错,是县城有名的“土财主”。这位老舅倒是有能力拉他一把,只是关系疏远,好长时间没有走动了,贸然前去,显得突兀不说,事情肯定办不了。怎么办呢?他决定先把关系搞好,和这位老舅亲近起来。他打听到这几天老舅身体不太好,时常犯病,他看准时机,拎了一大包的滋养品,来到老舅家。

“老舅啊,有些日子不来看您了,您老人家怎么病了呢!年纪大了,可要多注意身体,别太操劳了。我这里有好东西,您好好滋补一下,身体肯定会好起来的。”郭力非常热情地说,并把东西放到了老舅的桌子上。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虽说两家好长时间不走动了,但今天外甥拎了那么多的东西上门,而且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这位老舅心里格外地高兴:“郭力啊,你今天能过来,老舅我别提多高兴了。今天中午咱俩喝两杯。”郭力留下热闹了一番。

自此两家关系好了起来。以后郭力隔三差五地来看他的老舅,老舅视郭力如亲生儿子一般。郭力一看时机成熟了,这天他拎了两瓶酒来到老舅那里,两人喝了起来。郭力说:“老舅,您老人家对我真是太好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啊。”“孩子,什么都不要说了,咱两家谁跟谁啊,我是你的长辈,往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和你老舅开口。别的不说,你老舅怎么也是个有身份的人。”郭力听后,故作激动万分之态,并连忙把承包鱼塘的事情说了。

老舅以长者的口吻说:“好啊,有志气,有魄力,老舅大力支持……做人就应该干一番事业。想法很好,不过具体做时一定慎重,年轻人千万不能急躁。”郭力连忙点头称是,接着把资金短缺的事情也说了出来。最后,郭力顺利地从老舅手里借到了3万元,承包了鱼塘。

在这个例子中,郭力干事业缺少资金,却从一个很疏远的亲戚那里得到了解决。郭力的眼光、求人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都明白,亲戚有贫富远近之分,如果冒昧去求人办事,恐怕办成的几率很小;如果先设法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提出要求,办成事的几率往往大于前者。

因此,亲人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在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办事儿,彼此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密。所以亲戚间必须常来常往,亲戚“不走不新”,“常走常新”,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的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成功办事。

有人说:“我不缺吃不少穿,亲戚间何必要常联系找麻烦呢?”此话不对,亲戚关系是一种人情味较浓的人际关系,不能蒙上庸俗的面纱,只有建立在亲近、挚密、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诚的关系。如果彼此间少了经常性走动,那就可能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作为亲戚之间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顾、帮助乙方,而乙方回报以不冷不热、不谢不颂的态度,时间长了,甲方必定会生气,认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关照的冷血动物。若乙方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甲方帮助他是应该的,那甲方必然会终止与乙方的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好处回报,但经常去帮助甲方,甲方肯定愿意与乙方继续交往下去的。

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还是亲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愿意听到一句别人对他们的感谢话,虽然他们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滚烫贴切的话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心理的补偿。如果你只看重“来”,而轻视“往”,我想以后再想求助于对方也就困难了。

“常来常往”,首先表现在一个“往”字。意思就是说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到亲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这样是非常有益的。

或许,就是如此平常的常来常往,才会在以后的关键时刻,得到亲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为常来常往是没用的,不必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于情、于理都要掌握和运用这个技巧。

善于办事的人总能未雨绸缪。在此之前就应该多往亲戚家跑跑,过去带点东西、聊聊天、做些家务,不断地加深感情,在需要之时说出自己的请求,才自然得体,否则临时抱佛脚,谁也不会轻易地答应你的请求的。

3.凡事想好再做

人们都说老张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这不,星期天老张家的水龙头坏了,因为孩子们都不在家,老张连一秒钟都不耽误,就冲出去找水电工修理。他心急火燎地骑车沿着马路一家一家地找水电修理铺,没想到马路上发生了车祸,把路口堵得水泄不通,老张满头大汗,20分钟后才挤过去。好不容易在拐角处找到了一间修理铺,偏偏老板脚扭伤了不能出门,老张只好又跳上自行车,沿路找另外一家。两个小时后,老张气喘吁吁地带着水电工回到家里,没想到水龙头早已修好了,老伴正悠闲地看电视。原来老伴等了一会儿,不见老张回来,就向邻居咨询了一下,邻居给推荐了一个水电工,一个电话就过来给修好了。老伴叹口气说:“你这个习惯真得改改,遇到事儿想都不想就乱干一通,结果自己累得够呛,事儿也没办好!”

老张遇事不拖延,积极行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想到就做,不给自己留一分钟时间考虑的习惯,却让人不敢恭维。如果他稍微考虑一下,就可以很轻松地打个电话或问邻居找到水电工,但他却想都不想地冲出去,费了不少力气、浪费了很多时间。想到就做的危害不仅如此,有的时候,它还会给你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有一人父亲过世之后,只留给儿子一幅古画。儿子看了十分失望,正要把画束之高阁,突然觉得画的卷轴似乎异常地重,他撕开一角,惊奇地发现不少金块藏于其间。于是他立刻把画撕破,取出了金子。然后他又看到卷轴中藏有一张字条,指出画是古代名家所绘的无价之宝。可惜画已经在他的冲动之下被撕得破碎不堪了。

很多人都把“做了再说”当做行动时的座右铭,这个做法让你在行动时很潇洒,行动之后却要饱尝悔恨、无奈之苦。比如故事中的这个儿子,便因为没有给自己留思考的时间,急于行动而失去了大利。

还有这样一个因想到就做而发生的悲剧:很久以前,在穆拉加旺住着一个领主。领主有一个老婆和一个儿子,他的儿子还小,躺在摇篮里,每天得有人照看。他还有一条狗,这是一条忠心耿耿的大狗,这条狗勇敢倔犟,争斗起来不置对方于死地不肯罢休。

一天,领主的老婆上教堂去了,领主在给马厩里的马喂草。忽然传来了一阵号角声。随后他看见一匹牡鹿从大门口穿过,一群猎人和狗在后面追它。

“我得和他们一道去追,”领主自言自语地说,“我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这匹牡鹿有我一份”。

那条狗照例总是跟他走的,可这回主人指了指睡在摇篮里的孩子,它就乖乖地蹲伏在摇篮的一边了。

领主走后不久,一只狼从门外走进来,直朝摇篮跑去,想吃掉孩子。狗一下子站起来,竖起背上的毛,一眨眼工夫,它已经和狼扭打起来了。

这是头很厉害的狼,它正值壮年,爪牙锋利。两个天生的冤家用牙齿撕,爪子抓,直打得口角流血,血肉模糊。它们从房间的这一头打到那一头,撞翻了摇篮,把血溅在毯子上。尽管它们又是吼又是叫,尽管它们把桌椅撞得东倒西歪,孩子却始终安安静静地躺着。他睡着了,一点儿也没受到惊吓。

最后狗把狼逼到了房间尽头的一个角落里,狼的嚎叫声平息下来,变成了喘息声,变成了嘶哑的嘘嘘声,狼已无力挣扎了。狗立即使出了最后的力气,咬断了狼的喉咙。

过了一会儿,打到猎物的领主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狗听见院子里主人的脚步声,挣扎着站起来,跑去迎接主人。狗摇着尾巴要舔主人的手,可主人闻到的是狗满嘴的血腥味,看到的是血迹斑斑的狗腿和尽是血迹的地板,以及倒扣在地板上的摇篮。孩子呢?哪儿也看不见,领主大吃一惊,悲怒交加。

“畜生!”领主一边高喊着,一边拔出剑。他愤怒得几乎要发狂了,以为这狗吃了他的孩子。领主一剑刺穿了狗的身子,狗倒地死了。狗刚刚断气,领主听见摇篮底下一声孩子的哭叫。他急忙奔过去,扶正摇篮,他的孩子平平安安地躺在里面,吸吮着自己的大拇指呢。

就在领主把孩子往怀里抱的时候,他发现躺在远处屋角里的那只死狼。主人赶回到狗那里,他看见狗的两腮被撕裂了,血肉模糊,这是那场恶战给它带来的。领主十分悲伤,心如刀割。他捶胸顿足,懊悔万分。可是狗已经死了,再也无法复活了。

后来悔恨不已的领主让当地的诗人把他的鲁莽行为编成一个故事,还选了一块很好的墓地,像埋葬英雄那样埋葬了他的狗。以后人们形容那些鲁莽行事而又事后懊悔的人说:“他可怜得就像那个杀了狗的人。”

这个领主看到了血却不去辨别一下是谁的血,结束错杀了一条忠诚的猎狗,等到后悔已经太晚了。生活中,很多人也像领主一样想到就做,结果也常因为行事太鲁莽而犯了不少错误,如果他们能在行动之前给自己一分钟时间思考,事情的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是在想到就做的情况下出错的,因此,在行动前给自己一点时间做最后的检查、比较和判断,也许你会发现新的盲点。

行动比思维快的结果,往往将导致一团混乱,而愚蠢的行为也大多是在想到就做的习惯下产生的。你应该明白,一旦你做出实际行动,那么事情就很难挽回了,所以选择之前还是多思考一下,免得让自己后悔。

4.提升效率,增强时间观念

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大公无私地给予每一个人,可如何驾驭时间,却是一个难题。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日本某企业进行谈判。当时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从此柯英就对日本人的谈判技术赞不绝口。

柯英一到日本羽田机场,就干劲儿十足地第一个下了飞机。这时,代表日本企业与柯英谈判的两名职员早就在出口处迎接了。

这两个人接过柯英的行李,引导柯英乘上已等候多时的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去。日本方面的接待如此面面俱到,着实令柯英非常高兴。

在车上闲聊时,日本职员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

柯英受到如此的礼遇,觉得非常感动,他非常自然地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日本人看,机票上写着两周后要回去的时刻。

柯英无意中泄露了他的时间安排,就决定了他在谈判上的胜负。因为日本方面对于自己要与人谈判的最后时限,往往视为机密,不愿让对方知道,但是对于对手预定的最后时限,却总要想办法去探得。

柯英不但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事态,而且还沾沾自喜。

以后谈判的主动权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了。谈判按照日本方面的安排逐步地进行着。在前10天里,日本方面对于重要的谈判内容一句也不说,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去参观游览。直到柯英将离开的最后两天才开始谈判,在谈判中途又是酒会,又是欢送会,把谈判的时间分割得零零碎碎。到谈判的最后一天,才真正开始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等在了门口。

于是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到机场,终于完成了交易的谈判。

毋庸置疑,谈判的结果当然是日本方面获得全胜,柯英所取得的谈判条件也必然对自己不利。

柯英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按部就班地在预定时间内进行谈判,而日本人却运用了最后时限的技巧,事前牢牢掌握了对方的行程表,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于时间的管理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办法。每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相等的,但是不同的人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工作却相差悬殊。不会利用时间的人总是事倍功半,会利用时间的人则可事半功倍。

(1)对时间进行计划管理

对时间的使用不能“干了算”,而要“算了干”。把要完成的工作,按小时、按天、按周的先后时序排好,然后按计划逐个完成。在自己可控的时间内将工作安排得紧张而有节奏,并尽力把不可控时间转化为可控时间,善于在不可控时间内处理事务。使用时间最忌把时间切成零星的碎片,不要把一件完整的工作肢解为几次完成,要尽量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时间多少要依工作的需要而定,集中的过多,也会造成浪费。一般来说,时间集中较多的人,往往是时间利用率最高的人。

(2)对时间的使用也要计算成本

凡是劳而无功或得不偿失的事尽量不去做。计算时间的单位不要用小时,而是用分钟。越小越有助于督促自己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假定一个部门平均每人月收入400元,这400元占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的27%,则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为:400÷27%≈1481元。每人每天工作为7.5小时,每月工作23.5天,则每人每月工作时间:7.5×23.5×60=10575分钟。每人每分钟创造的价值为:1481÷10575≈0.14元。

如果办一件事,需要3个人工作5天,则办此事的成本为3×5×7.5×60×0.14=945元。

(3)善于区分重要工作和一般工作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对自己的工作要分轻重缓急。工作一般分三类:急件,必须马上办;优先件,尽量去办;普通件,有空去办。应把主要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去,抓住了关键性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4)利用最佳状态去办最难和最重要的工作

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人和其他生物的生理活动都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人的智力、体力和情感都显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也就是人体内“生物钟”的作用。管理者应该找出自己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工作效率最高,要充分利用自己效率最佳的工作时间,来处理最重要和最难办的工作,而把精力稍差的时间,用来处理例行公事的事情。

(5)把常规的工作标准化

如何办理经常性工作,这些在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只需照章办事即可。同样的问题出现后,把具体情况和处理办法写下来作为日后处理同样问题的范例。这些范例经过逐渐修订、改进而形成标准,可使领导者摆脱琐事的缠绕。领导者要保持优化的工作秩序,应考虑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使自己的工作有条不紊,逐步规范化,不能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更不能顾此失彼。

(6)抓住今天,不唱《明日歌》

只有当天完成当天的任务,而不是拖延到明天,时间利用率才能提高。日本效率专家桑名一央指出:“昨天已是无效的支票,而明天是预约的支票,只有今天才是货币,只有此时此刻才具有流动性。”

立足于“今天”,珍惜“今天”,运筹“今天”,凡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能推到明天。明朝文嘉有《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为,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做人今日始。”

(7)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

所谓零碎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时段,在两件事之间的空余时间。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可以增加工作密度,加快工作节奏。

(8)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做任何事情,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便缩短时间。有成效的主管并不感到被自己肩上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自信自己的时间是充分的,总认为自己还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

(9)复合工作法

人的大脑是划分区域的,如听觉区、视觉区、语言区……各个区域有不同的使命,据说可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同时兴奋起来,因此有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有些应酬或不重要的会议,领导者不去又不行,去了又觉得失去不少宝贵时间。这时一方面可表面应酬,另一方面可思考其他工作问题。

(10)有效地利用节约时间的工具

如个人备忘录、台历、工具书、通信簿、计算器、电传、电话、电子邮件、VCD机、录像机等。工具齐全、合适,用起来方便、顺手,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5.理清顺序,按条理办事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了。其实,你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你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和体力,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做事没有条理、没有次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次序的人即使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大自然中,未成熟的柿子都有涩味。除去柿子涩味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花一段时间来漤(lǎn)熟。如果你不等一定的时间就打开,就没法使柿子成熟而除去涩味。这么说来,叫猴子去等柿子成熟,似乎不可能。因为猴子会经常打开来瞧瞧,甚至咬一口看看,于是它就没有希望尝到甜柿子的滋味了。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之间,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无论计划是如何地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冷静地等待更合适的机会到来。

假如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经常会遇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住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绪,才不愧是真正的智者。假若连最起码的等待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和猴子也没有两样。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种人。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出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数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就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摆放得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面提到的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他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到他的全公司。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秩序,一片生机盎然之象。

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绝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办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

厨师用锅煎鱼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不会好吃。相反地,如果尽煎一面,不加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

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不仅是烹调需要秘诀,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将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检讨的地步,至少可以使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唯有那些办事有次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头脑昏乱,做事没有次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

6.机敏果断,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做事不分轻重主次,必然徒劳无功,弄不好纠缠于小节、小事之上,反而耽误了大事。北宋吕端善忍小事,被人称为“大事不糊涂”。

吕端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随行人员十分害怕,吕端却毫无反应,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敢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决定杀掉李母。吕端预料太宗定会处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后,便巧妙地询问寇准:“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去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瞒我啊。”

吕端、寇准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地向寇准询问他与皇帝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启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如果杀掉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了他们叛乱的决心。”

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贼,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一席话,说得太宗点头称赞:“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事态扩大,李继迁最终又归顺宋朝。

7.示假隐真:关键时刻要懂得保护自己

在动物的世界里,“示假隐真”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则。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就是一副死了的样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的时候,若有外敌入侵,它会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迅速逃走,于是巢中的卵获得保全。

正是通过这种制造假象的手段,动物才能世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同样在人生的丛林中示假隐真也有利于保存实力和争取先机。

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改当皇帝前那种爱护百姓,礼贤下士的作风,而是性情暴躁,杀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将都被他杀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随便抓人杀人。

但皇太子朱标却很仁慈,见父皇乱杀人,心里很不赞成。而朱元璋见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训练太子将来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图处理政务。所以父子总是有意见分歧,弄得满朝文武百官左右为难。

有一天,朱元璋让御史袁凯送案卷给太子。

太子接过案卷一看,见父皇又要杀许多人,心中很难过。他叹了口气只在案卷上写上几句话就交给袁凯呈予父皇。

朱元璋见太子在案卷上写道:

“父皇陛下!依儿臣之见,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后脸色一沉。他突然问袁凯:

“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

袁凯本已吓得心直跳。听到皇上发问,他脸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说谁不对呢?

这袁凯是松江华亭人,字景文。他博学多才,诗也做得好,写过一首白燕诗,故人称“袁白燕”。他聪明过人,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话来,他叩头答道:

“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这一答,满朝文武无不暗暗称赞,就连朱元璋也暗暗称是。

袁凯和文武百官刚松了口气,却猛听朱元璋手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指着袁凯骂道:

“你这老滑头,竟敢在朕面前两边讨好。我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

这一下吓得百官手足无措。袁凯更是吓得脸色苍白,瘫倒在殿上。幸亏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着替袁凯求情,朱元璋才没有杀袁凯。

袁凯退朝回到家里,饭也没吃,倒床便睡。他的妻子见此便问究竟出了什么事。

“古话说:伴君如伴虎。”袁凯叹了口气说,“为了贪图做官,今日弄得性命难保,要在松江华亭多好!”妻子吃了一惊,连忙追问原因。袁凯将今日在朝中发生的事说了一遍,伤心地叹了口气: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虽躲过,难逃明日。”

妻子愤恨地说:“看来今日朱皇帝和始皇差不多了!”

“秦始皇?”袁凯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秦二世要强纳赵高女儿赵艳容,赵艳容装疯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又要找袁凯的岔子,一上来就召袁凯,谁知叫了两声,都无人答应。袁凯没有上朝。

百官又都吓了一跳。

“袁凯哪里去了!”朱元璋怒容满面,“派人去袁家看看,看他为何不上朝?”朱元璋喝令道。

不一会儿,去察看袁凯的人上殿奏道:“启奏陛下,袁御史疯了。”

“什么!他疯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来人又奏,“他昨晚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砸锅摔碗,打人骂人,乱蹦乱跳,嘴里又胡言乱语。折腾一夜,把家里的东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日还是好好的,到晚就疯了,这老家伙又耍什么花招?疯了也给我绑到殿上!”

袁凯被绑上殿,只见他披头散发,满脸黑灰,衣衫被撕破,浑身沾满了粪污。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参不拜,不禀不报,两眼向上翻。

“他真疯了!”百官摇头叹息道。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说:“来人,拿木钻钻他一下,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

木钻在袁凯手背上钻了一洞,鲜血直流,而袁凯却毫无反应。

“这老儿真疯了,带出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

袁凯木头似的站在那里,丝毫反应也没有。两名侍从将他送回家里,然后躲在门口偷看。只见他进门后,不喜不怒,却学狗爬叫,血弄得满脸都是。两人回朝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天再派亲信前往察看。只见袁凯趴在地上又滚又叫,手里捧着一团屎往嘴里塞。那亲信一阵恶心,只看一会儿就回宫复命,肯定地说袁凯真疯了。

朱元璋听了笑着说:“也罢,不管这老儿真疯假疯,既吃屎就当他真疯了。”

其实,袁凯是假疯。他料定朱元璋绝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朱元璋的亲信来察看前,他事先叫妻子用炒面拌糖稀做成屎状,放在篱笆旁。亲信以为他真的把屎吃掉了,时间一长,袁家人呈报回乡养病,朱元璋也不愿意再给疯子发俸禄,也就准了。袁凯终于用装疯这一招骗过了朱元璋,捡得一条性命回到自己的故乡——松江华亭,得了个善终。

袁凯装疯卖傻虽然吃了些苦头,但是,这点苦头和丢掉性命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像这样的假象常常能够混淆对方的判断,从而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说,弄虚作假,不是君子的做事原则,但问题是,如果死了、败了,自认为君子或被人称为君子,又有什么意义呢?聪明的人都懂得审时度势的道理,如果不分条件,一味地坦诚,只会把自己送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