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育儿百科全书1-6岁
6209000000023

第23章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小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结肠和直肠)和肛门。消化道各个部分都可发生疾病,常见的如口腔炎、消化道溃疡、腹泻和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当某一部分发生疾患时,就可能影响到食物的摄取、消化、营养成份的吸收、废物的排出等当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

一、龋齿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换牙前5岁左右和换牙后15岁左右多发。常见的原因有细菌的破坏、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被细菌作用产生酸性物质的腐蚀、牙齿的发育异常(牙沟过深、钙化不良)和唾液异常等。

患儿表现牙齿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逐渐加重,牙齿被逐渐破坏,最后仅留下残缺不全的牙茬。

喝凉水或吃甜酸的东西时牙痛,特别是吃热东西时疼的更重,甚至吸凉气时牙也痛。初时疼的不明显,以后疼痛逐渐加重,早期除去上述刺激后,疼痛会立即消失,但到后期既便除去刺激因素后也要疼一段时间才能好。

治疗方法清除龋坏组织并清洗消毒,用充填材料填补,同时恢复牙齿缺损的外形。

没有龋洞形成的可用药物治疗(氟化双胺银、氟化钠糊剂等)。

预防措施有目的地增加牙齿中的氟素,改变牙齿的表面结构,增加牙齿的抗龋性,常用的方法有自来水氟化、学校饮水氟化及用含氟牙膏刷牙或氟溶液漱口等。

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睡前刷牙,饭后漱口。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各处都要刷到。

提倡多吃粗食,吃时要细嚼,这样既能增强牙周组织的韧性,又能磨擦牙齿咬面,使牙沟变浅。

少吃零食和糖果糕点,睡前最好不要吃糖,吃糖后一定要漱口或刷牙。

二、急性溃疡性口腔炎急性溃疡性口腔炎是口腔内细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急性炎症。小儿多见,小婴儿发病较重。

患儿表现发烧、体温可高达39~40℃。

不愿吃奶、哭闹。大孩子可诉说口内疼痛。

小婴儿不停地淌口水。

口腔粘膜发红,舌头,颊部,唇内侧上牙堂等处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面。

颌部可以摸到肿大的肿块。

治疗办法磺胺药或青霉素等消炎抗感染。

吃维生素(V—B1、V—B2、V—B12、V—C等)。

高烧时用各种方法降温。

生理盐水或淡食盐水漱口或清洗口腔,并涂沫紫药水、冰硼散(油)、锡类散或2.5%金霉素——鱼肝油软膏。

嘴唇上有溃疡时忌用紫药水涂沫,可涂用磺胺软膏或其它抗菌素软膏,以免结痂后继续形成溃疡。

护理要点每天清洗口腔,保持其清洁,有溃疡时可用双氧水或1∶2000高锰酸钾液蘸棉签擦洗溃疡面,然后用盐水冲洗干净并涂上各类抗菌素软膏。

多喂水或果汁等饮料,以保持口腔粘膜湿润,防止口腔内细菌繁殖。食物宜稀且不要太热,以免引起疼痛。

预防措施平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生长机会。

加强身体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奶瓶、奶头、玩具等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3.厌食厌食是指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到消化系统的功能,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失去平衡都可以导致厌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常是厌食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儿表现不思饭菜,经常腹部不适,一见肥肉或其它油腻食物就恶心、想吐,如白眼珠黄,这可能是患有肝脏疾病的征象。

经常无规律进食,进食后不久或下次饭前上腹疼痛,有时夜间甚至疼醒,爱打饱嗝,反酸水,这可能是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表现。

不爱吃东西,经常肚子不好,不是大便干燥就是泻肚,这常提示有慢性肠炎、肠结核(或全身其它部位结核)等疾病的可能。

经常给孩子吃油腻食物、巧克力、糖果及其它零食,这时的食欲不好多是由于饮食习惯不良造成的。

食欲不好伴情绪低下,多与情绪变化有关。

气候、室内温度过高伴食欲低下多与神经调节有关。

经常吃淡菜伴食欲不好,可能是低盐引起的。

治疗办法治疗原发疾病。

中医治疗:食欲低下、恶心呕吐、手心脚心热、睡眠不好、腹泻、腹胀、舌苔黄白腻,可服保和丸。面黄肌瘦,精神倦怠乏力,大便溏稀,唇舌较淡,舌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无力,可用理中汤随症加减。

针灸疗法。

捏脊疗法。

护理要点改掉不正常的饮食规律。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

三、消化道溃疡本病是指消化道粘膜因各种原因造成坏死、脱落留下缺损的一组症候群。胃溃疡常发生于小婴儿;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常见的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

患儿表现食欲不振、消瘦。

脐周或上腹部疼痛,尤以饭前、夜间疼痛(十二指肠溃疡)或饭后疼痛(胃溃疡)更甚。

呕吐吃入食物、酸水、甚至血液,经常打饱嗝,大便干燥甚至排柏油样黑便。

上腹部或剑突下(心口窝)触之不适,或有疼痛。

突然腹痛明显,呕吐腹胀加重,上腹部触摸时很硬,提示可能出现穿孔合并了腹膜炎。

胃肠道钡餐透视可发现胃或十二指肠内有溃疡。

治疗办法服用止血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如甲氰咪呱、胃必治、胃乐新、胃得乐等。

出观穿孔腹膜炎者要手术治疗。

出血多时可应用云南白药、三七粉、止血粉等口服,必要时需输血。

中药小建中汤治疗。

护理要点疼痛剧烈或出现并发症时要卧床休息。

要吃柔软、容易消化、含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多的饮食,象牛奶、蒸鸡蛋糕、豆浆等,少食多餐,以不断地中和稀释胃酸。

忌食辛辣、酸、冷硬食品,大孩子不要抽烟、喝酒、喝浓茶或咖啡,鱼肉不要吃的过多以免刺激胃液分泌过多。

保持大便通畅。

做好精神护理。坚持规律治疗,两餐间服抗酸药。

一般服药治疗6~8周后,大多数疗效都很显著。

预防措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避免多吃辛辣(辣椒、大蒜)、酸、冷、硬食物。

建立有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5.蛔虫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因素刺激蛔虫,使蛔虫聚集成团阻塞肠腔和发生肠扭转而造成的梗阻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是驱虫药物剂量不足,造成蛔虫骚动,使之聚集扭转成团。多为不全梗阻,可以自行缓解。

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

呕吐,有时吐出蛔虫。

腹胀气,在腹部可摸到大小不等的包块,呈肠形块状,脐周围多见。用手按时高低不平,有轻度活动性。并常能摸到粗大的麻绳样索状物。严重时腹壁强直、拒按,压时明显疼痛。

时间长可排血便(肠坏死)。

治疗办法驱虫药治疗,如用塔糖、肠虫清、驱蛔灵等,或应用氧气驱虫。

腹胀、呕吐频繁用阿托品解痉。

脱水酸中毒时补液和应用碱性药。

有腹壁强直、压痛、排血便或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应手术取出蛔虫,解除梗阻。

护理要点一旦发现小儿哭闹不安,阵发性发作,伴有呕吐,同时腹部有包块,大小不一,应考虑到蛔虫性肠梗阻。可用手轻揉腹部并积极到医院就诊。

呕吐时要将头扭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发生窒息。

孩子腹痛时不要乱吃止痛药,以免误诊。

预防措施讲究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驱虫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四、胆道蛔虫症本病是指蛔虫由于各种原因的刺激而逆行到胆道内继而引起一系列异常表现。常见的原因有高烧、饥饿、刺激性药物,驱虫药剂量不足等。

患儿表现突然上腹部剧烈疼痛,象扭劲一样,同时有一种锐利的东西向上顶钻感。呻吟叫喊、坐卧不安,爬床滚地,汗流满面、表情异常紧张痛苦。小婴儿用手抓上腹部或要父母揉搓腹部。

一阵一阵地发作,间歇期小儿可玩耍如常。

可有呕吐,甚至吐出蛔虫。

剑突下(心口窝)或稍偏右按压痛明显。

治疗办法杜冷丁和阿托品解痉镇痛。

乌梅丸(汤),食醋顿服(60~120毫升)、10%硫酸镁、胆道驱虫汤(槟榔、苦楝及使君肉、枳壳、木香等)等驱血治疗。

抗菌素控制感染。

上述方法无效或出现并发症(严重胆道感染、肝脓肿,胰腺炎等)应手术治疗(取虫)。

护理要点防止孩子在哭闹不安发作时出现外伤。

减少各种对孩子的不良刺激。

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发生窒息。

预防措施讲究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减少肠道蛔虫发生率。

驱虫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保证孩子营养供应,防止饥饿造成胆道蛔虫症。

高烧时要采取各种方法降温。

五、急性阑尾炎本病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阑尾急性炎症。多见于较大的儿童,发病与细菌感染、阑尾腔梗阻或神经反射等因素有关。

患儿表现脐周或上腹部疼痛,数小时以后转移到右下腹,多为持续性的钝痛,并且发作性地加重。

喜右侧卧位,双腿稍屈,也可是仰卧位。一旦选择好位置后,就不喜欢再动。

恶心、呕吐,早期轻微,后期严重。

体温增高,脉搏增快。

右下腹紧张拒按,撒手后疼痛更明显。

血白细胞增高。

右下腹穿刺,可能抽出脓性液体(已穿孔时)。

治疗办法早期可以试用中药。

上述方法无效需手术切除阑尾。严重病例(已穿孔化脓者)要早期手术引流。

针灸和西药消炎治疗,发病3天以上,病情逐渐稳定的可继续治疗,不需手术。

护理要点术后要禁食。病情比较轻,苏醒后12小时即可喝水,以后逐渐吃些米汤,菜汤,果汁等,2~3天以后可以吃面条、稀粥,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严重病例,禁食时间稍长。

术后腹胀,可以用热毛巾做腹部热敷和胃肠减压。

鼓励孩子作深呼吸和咳出气管内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

鼓励孩子早期起床做轻微活动,有利于病情恢复。

有腹膜炎者,最好采取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及腹腔脓肿的引流。

注意手术切口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六、急性腹膜炎本病是腹膜的急性感染。原发性腹膜炎大多数是细菌通过血液进入腹腔,少数通过淋巴、肠道等进入腹腔,引起的腹膜炎症。常见的细菌是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患儿表现突然出现较剧烈腹痛,难以忍受。

频繁呕吐,呕出食物残渣或黄绿色液体。

高烧,体温可高达40℃。

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对外界反应迟钝,脉搏快而细弱。

腹胀,全腹部有压痛、拒按;有腹水表现,肠鸣音消失。

血白细胞明显增高。

继发穿孔者,腹部透视有气体。

腹部穿刺抽出脓性液体。

治疗办法用有效抗菌素消炎。

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静脉补液)。

输血或血浆。

大量应用维生素类。

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使胃肠道得到休息。

诊断不明和腹腔内有大量积脓时,要手术吸尽脓汁,切除坏死组织或修补穿孔。

护理要点卧床休息。

先禁食,后给予流食,半流食、少渣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高热时用各种方法降温。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窒息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胃肠减压时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七、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本病是因为肠系膜淋巴结感染而引起的炎症病变。多见于7岁以下小孩,常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并发,或者是继发于肠道感染之后。

患儿表现腹痛,说不清确切的位置,甚至问哪哪疼。

发烧,开始体温很高,但很快就恢复正常。

呕吐,但次数不多。

可以有腹泻或便秘。

全腹摸之不适,但说不出确切的压痛点,可以在腹部摸到小结节样物质(肿大淋巴结)。

血中白细胞一般不高。

常有流涕、咳嗽、嗓子疼的症状。

治疗办法主要是消炎治疗,应用有效的抗菌素以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护理要点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不要轻易地应用止痛药,以免贻误诊断。

腹痛剧烈,孩子哭闹不安,可以用热毛巾腹部热敷,或者是应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分散其注意力。

发热明显的,用各种方法降温。

八、婴儿腹泻婴儿腹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常见的原因是喂养不当、肠道内外各种微生物的感染等。

患儿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甚至数十次。黄绿色糊状便或蛋花汤样便,甚至是水样便。

吐奶或奶块,严重时呕吐胃内容物。

发烧、精神差、昏睡,甚至昏迷。

前囟眼窝凹陷,严重时甚至两眼闭合不严。皮肤苍白、干燥、失去弹性、尿少。

常合并酸中毒,严重时出现休克。

大便做细菌或病毒学检查时,可能查到病原微生物。

治疗办法调整饮食,停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吐泻严重者,应当暂时禁食6~8个小时,但不禁水,吐泻减轻后可喂米汤、稀释牛奶、脱脂奶(牛奶煮开后,去掉上面的奶皮)、豆浆等。

应用抗菌素,控制肠道内、外细菌感染。

静脉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

腹胀时腹部热敷,肛管排气。腹泻不止,应用收敛剂。

中药或捏脊疗法治疗。

护理要点勤换尿布,尿布要柔软、吸水性良好。便后清洗臀部,涂上鞣酸软膏或鱼肝油,防止发生臀炎或逆行性尿道感染。

勤翻身,防止继发肺炎。

感染性腹泻要隔离,尿布和便盆要用漂白粉清毒。

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盐。注意记录排便次数和尿量多少。

预防措施加强水源和食品卫生管理。

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要规律,避免夏季断奶。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尿布、便器、玩具等要定期清毒。

避免腹部过凉。

避免长期乱用广谱抗菌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引起严重的金葡菌、真菌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