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育儿百科全书1-6岁
6209000000012

第12章 生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生活

习惯可以保证儿童有旺盛的食欲和长时间深沉的睡眠,从而充分满足肌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认真执行生活制度所规定的各项内容,使生活习惯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适合。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他吃饭、睡眠、大小便,以后到了规定的时间,他就会产生吃饭、睡眠和大小便的需要。

在安排吃饭、睡眠和大小便时,成人应以和蔼的态度进行亲切的谈话,让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正确的态度。因为儿童对这些活动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当时的情绪为转移的。在做某些活动前,应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不该把正在游戏的儿童拉过来洗手,而应先向他说:“该吃饭了,把玩具收好,去洗手吧!”经常反复这类话,以后就会成为儿童采取相应行动的信号。这样做,不仅不妨碍而且有利于引起儿童的食欲或迅速入睡。另外,在吃饭和睡觉前,不要再给新的或有趣的玩具,也不要从正在游戏着的儿童手中夺下玩具,或做其他引起强烈兴奋的事,以免妨碍进食或入睡。

总之,对1~3岁小儿的教育应从儿童长远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不应是为了怕孩子哭,求得一时的安静,或是家长们图轻闲,就去迁就纵容,或任其成长。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好是为了给他幸福一生,而不是为了使他快乐一时。1~3岁的孩子虽小,但这人生最初的教育对他今后个性形成的作用却是难以估量的。

一、怕看医生医生恐怕是孩子最不愿意见到的人之一了。许多孩子“谈医色变”,生了病不看医生,不肯配合家长,严重的甚至一提到看医生就哭闹撒泼,家长为此一筹莫展。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怕看医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次打针吃药给孩子留下了恐怖的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次,还可能是家长平时用“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让孩子认为看医生是一种惩罚;最后,可能孩子听人讲过吃药打针的痛苦,所以“谈医色变”。这样看来,孩子怕去医院、怕看医生,实质是怕打针、吃药。

出现了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记住,切忌强拉硬扯、不理会孩子的哭闹,强制性打针、吃药,那样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产生逆反心理,从此也更加害怕看医生,严重者还会引起心理障碍,对以后的生活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个心理问题呢?(1)激将法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使他自觉配合医生的治疗。例如,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听隔壁的王阿姨说,他们家的欣欣昨天去医院看病,医生叔叔说欣欣可勇敢了,打了针都不哭。我们家的宝宝也能像欣欣一样勇敢,对不对?”也可以启发孩子,使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医生不喜欢哭闹的孩子,要是宝宝哭呢,医生就会打很疼的针,要是宝宝勇敢一点,不哭不闹,医生打得很快,就一点也不疼。”(2)榜样法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勇敢的榜样。如请看过医生且表现勇敢的孩子给自己孩子进行现身说法,或给孩子讲个令人敬佩的人物故事,使孩子的思想感情和注意力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对这些形象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从而把看医生的可怕在心理上降到从属地位,然后及时地把这些形象和孩子自然联系起来,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并有勇气克服打针、吃药的困难,从而配合医生的治疗。

(3)潜移默化法平时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父母平时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了解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方法,谁都无法摆脱的,只有看过医生,病才能好,才能正常地和小朋友玩耍等等。家长还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看医生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不要孩子一生病就全家出动,表现出过分的紧张,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也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

(4)转移法家长可利用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看医生之前,可以告诉孩子,看医生以后可以去游乐园玩等等,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游乐园的事情上。有条件的话,在孩子打针或者吃药的时候,可以放一些他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之类转移其注意力。不过这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是成人应在平时进行一些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怕看医生的问题。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把看医生、打针这些作为吓唬孩子的手段;使孩子在心理上对医生产生了恐惧,这是不足取的。

二、贪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孩子都有贪玩的毛病,他们爱玩,静不下来,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但是不能集中精力做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想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跟家长说说话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学习了。有的家长称贪玩的小孩为“野孩子”,为他们将来上幼儿园、上小学发愁,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孩子贪玩很难管束,幼儿园还只是培养一些基本的生活学习能力,但是如果上了小学,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贪玩的孩子很难接受,可能连基本的学习都会成问题,要追求成绩就更困难了。

孩子贪玩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家长工作比较忙,平时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只由负责其生活的保姆带大。只懂得照顾生活起居的保姆对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意识或者不愿意限制,有人与孩子玩,只要不闯祸就行了;或者孩子没人管,整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无人加以约束和引导,使得孩子沉溺于玩耍。有的孩子由祖父祖母带大,老人家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无法无天听之任之,助长了孩子的“贪玩”,或者由于精力不济,无法承担陪孩子进行剧烈活动的任务,孩子觉得“憋闷”。还有的家庭比较严肃,对孩子爱玩的天性限制得太死,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贪玩的习惯。

对于爱玩的孩子,家长不能粗暴地控制他们的行为,那样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家长应该认识到,玩不是坏事,如果能够正确引导的话,孩子可以在玩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玩不应该一律加以强硬地干涉,而应该区别对待,正确引导,要根据孩子贪玩的原因对症下药。

从家长方面来说,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陪孩子玩,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培养感情,同时也对孩子的“玩”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喜欢乱跑乱跳的孩子,设法让他由喜欢自己乱跑乱跳过渡到以控制玩具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比如带有遥控器的玩具汽车等,同时注意通过玩游戏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从单纯的贪玩转入对知识的渴求之中,比如一些益智游戏。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较为安静的游戏,如下棋等。这些活动可以逐渐改变孩子好动的性格,也能达到开发孩子智能,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毅力的效果,此外还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家长还可以在每星期抽出一天来让孩子释放一下精力,去公园、郊外等地方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这样也可以使孩子爱玩的天性得到释放,同时更能集中精力做下一件事情。

有的男孩子贪玩,如果让他每天跟一些男孩在一起,那么“贪玩”会愈演愈烈,这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暂时远离那些比较贪玩的孩子,如果不行的话,可以限定一个时间,比如每天在一起一个小时就让他们分开,并促使孩子和别的小女孩一起玩,那样男孩子很快可以被文静的小女孩“同化”,变得安静下来。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的贪玩是由“小儿多动症”导致的。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小儿多动症”,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定要就医请专业的医生来鉴定,从而得到适当的药物和精神方面的治疗。

三、人来疯—般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或者是见到了陌生的人都会比较谨慎,而有的孩子就恰恰相反,这种孩子有人称之为“人来疯”。人来疯的孩子平时表现正常,但是有客人来时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得异常兴奋而且不听劝告,给父母带来许多麻烦,使客人也很尴尬,弄得大家不欢而散。什么叫“人来疯”呢?简单地说,就是孩子由于见到生人或者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兴奋、激动的异常行为。有的孩子显得非常高兴,在陌生的环境里喜欢乱跑乱跳,遇到陌生人说话多、动作多,有的孩子还会恶作剧,例如扮鬼脸吓唬人,未经允许在客人面前跳舞唱歌,甚至拿玩具枪对着客人等等。

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不懂得应该怎样面对客人,而且感觉到有客人在,父母不好意思训斥自己,因此更加放肆。还有的孩子则是表现欲较强,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而又不会掌握分寸所造成的。出现人来疯的原因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对新的刺激容易引起兴奋。特别是有的家庭不常来客,一有客人来对孩子的刺激就更强烈。这和有的孩子怕生相反。有些孩子见到生面孔会有新鲜感,也就加强了想要接近生人的欲望。一般家里来了客人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人喜欢小孩子,逗逗他,跟他说两句话,给孩子吃糖或者别的,表扬一下孩子。这样的客人会引起孩子的好感,孩子希望通过一些动作和表现吸引客人的注意力,所以就免不了卖弄一下,比如在爸爸妈妈和客人聊天的时候大声唱歌,想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种是,客人不喜欢小孩或者是有正事要和父母谈,没时间理会孩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冷落”了孩子。这样的客人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会通过一些夸张的言行举止表现他对客人的不满,比如把电视开得很大声,干扰父母和客人讲话,拿自己的玩具枪来对着客人等,以此来反抗客人对自己的忽视。这两种情况都会引发人来疯。对于前一种情况,由于客气,家长当着客人的面不好批评孩子,客人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也不在乎,人来疯也就愈演愈烈;对于后一种情况也是如此。

纠正人来疯应从平时着手。平时的家庭生活不要过分紧张,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生活环境,要能让孩子充分体会父母的和蔼可亲和家庭的温暖,而不会因为客人一个和蔼的表情就受宠若惊、忘乎所以。客人来后,可以向客人介绍一下孩子的一些情况:稍加夸奖与鼓励,如“我家孩子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最会自己玩了”等。当孩子仍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时,成人可以继续暗示道:“客人阿姨最喜欢听话的孩子,快去自己玩吧!”与此同时,可以用较严厉的目光或稍用力地拍孩子的肩膀,暗示自己的不悦。

父母对孩子要注意行为的规范训练,要告诉孩子客人来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家长与客人谈话时,可以分配一些任务如洗水果、给客人拿拖鞋等等给孩子,让孩子有事可做。客人到家时,不要忘记向客人介绍孩子,让孩子感到家长和客人没有冷落他。如果孩子人来疯发作,事后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孩子那样做会惹人讨厌,客人以后都不喜欢来家里了。平时常带孩子外出,多让孩子与别人交往接触,孩子见得多了,即使来了客人也不会感到新鲜,人来疯的劲头也不会太足。

遇到宝宝人来疯,家长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责骂孩子,或者使用暴力把孩子关进房间里,那样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在房间里哭闹,搞得客人很尴尬,整个家庭的气氛也不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理睬他,孩子感到这种行为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自然而然就减少、停止了。也可以用转移注意力这一方法,比如可以让孩子看喜欢看的动画片,或者陪孩子出去玩等等。宝宝人来疯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家长愿意陪他玩,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引人注目的目的。客人离开后,可以和孩子认真谈谈孩子刚才的表现,好的或知道做错的,应及时给予奖励,差的要批评或取消本来要带他去公园的约定等,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训练久了,孩子往往就会中止人来疯的行为了。

四、喜欢讲脏话有些小孩看起来非常可爱,讨人喜欢,但是他们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只要他不高兴,或者别人得罪了他,张口就会说出一些惹人厌的脏话。说粗话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缺乏教育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无论小孩如何优秀都不会讨人喜欢。孩子说脏话还会让家长在外人面前没面子。经常是大人在一边忙着,孩子突然脱口说出一句脏话,让大人目瞪口呆,不知道孩子是从哪里、什么时候学会的。有的孩子因为不满意父母夸客人的孩子聪明,就对那位客人破口大骂,令客人和家长都非常尴尬。

孩子开始讲脏话的时候一般只是因为新鲜好玩。刚学说话的时候,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父母切忌觉得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而应该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不好听,宝宝不学”,把不文明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当然,孩子基本上是没什么恶意的。

孩子的模仿欲强,看到有人讲了句脏话而让对方异常激动,当他们对着父母讲脏话的时候,都是带着“献宝”的心情讲的,想试一试新语言的功用,这时候如果家长听到后反应过激,反而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其实,这时期说脏话的背后心态是以好玩居多。所以,父母在纠正的时候要注意方法,不能反应过激,以免让孩子感觉他的“新语言”非常有用,能把家长气得吹胡子瞪眼,助长了孩子对这句话的更深印象。

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难免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粗话也是如此。父母对此要采取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周围不良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听不见脏话,学不到脏话;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教孩子明辨是非,告诉他们,骂人、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另外,父母要关注孩子周围小伙伴的情况,为孩子选择讲文明、懂礼貌伙伴,以减少相互学骂人的机会。

在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口齿伶俐”或是“反应快”而赞扬孩子,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因为孩子忍俊不禁的模样而大笑出声。那样孩子会觉得更有趣,觉得这句新学会的话“威力无比”,使用范围就更加广了。既然不能煽风点火,助长他的兴致,那可否假装不知道,让他玩到无聊自己就会停止?不能。纠正孩子的这种毛病和其他毛病不一样,如果是孩子哭闹等等坏习惯,家长可以不理孩子就停止了,但是如果不告诉孩子这句话是脏话不应该讲,那么家长永远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在面对客人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让人难堪的脏话。

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你不赞同他这种做法。“宝宝,你讲这种话大家都不会喜欢你的,妈妈也是一样。”脏话很没礼貌,大家都不爱听。“有礼貌的乖孩子不讲这种话。”家长要义正词严地告诉孩子讲脏话是不应该的。孩子知道这样做会遭受大人批评以后,就会注意了。

有的孩子非常顽皮,喜欢和大人唱反调,大人告诉了他不要讲脏话,他却还故意一直这样做。这时候家长可以结合禁闭法来给孩子一点小惩罚,把孩子带进一间房子里,告诉他,如果他那么想说脏话,就在房子里说个够,说够了才准他出来,这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让孩子不再想说那些脏话。

当然,在纠正孩子的毛病时,大人应该想想,为什么孩子会说脏话?孩子的脏话大部分来源是电影电视,小朋友,还有家长。有些家长自己也会有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如果这些不小心让模仿欲强的孩子听到,就可能变成让他们觉得新鲜的脏话,从而到处“宣传”。当某一天孩子突然在你面前说出你经常讲的那句脏话并且告诉你“我是听爸爸说的”时,可能你自己也会目瞪口呆。和纠正其他坏毛病一样,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尽可能断绝孩子的“脏话来源”。否则,当你管孩子的时候,说不定他会将你一军,把你噎得说不出话来。

五、说谎说谎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一般意义上说,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早期幼儿的教育中,“诚实”是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孩子的话题。但很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谎”。孩子说谎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家长应在了解原因之后再寻找纠正孩子撒谎的办法。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采取撒谎的办法进行自我防卫。平时父母往往向孩子灌输“做错事要勇敢承认,不能说谎”,并表示会原谅孩子的无心之失。但当孩子有了承认错误而被责骂,说谎可以逃过责骂的经验时,下次做错事会很自然地选择说谎来推卸责任。家长要正确评估孩子行为的是非,特别是孩子做错了事勇敢承认错误后,要及时地加以肯定,使孩子感到父母最喜欢诚实的孩子,从而坚持讲老实话。

有时候大人会比较疏忽,让孩子无意间发现说谎的甜头,下次孩子就会故伎重演。比如,孩子无意间发现他一嚷头痛、肚子痛时,家长就不让他去幼儿园而待在家中玩,那么当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寻找机会谎称有病。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几次,家长还是由于疏忽而未发现的话,孩子就会“变本加厉”,于是说谎的本领就会越来越大。孩子由子这种情况造成的撒谎是非常难纠正的,因为这已经在实际上构成了所有谎言的动机。成人世界也是如此。所以,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平时多加注意孩子的言行。孩子还比较幼稚,只要留心一点,谎言是逃不过家长眼睛的。

有时候,孩子说谎的本领是家长无意间“传授”给他们的。父母不知不觉中会成为孩子说谎的启蒙人。比如,家里来了不受欢迎的客人,妈妈会让孩子去说:“我妈妈不在家”。这样,孩子知道了“不想见到不喜欢的人”可以告诉别人“我不在家”,那么,如果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找爸爸妈妈,孩子知道会被批评,他也就会说“我爸爸不在家”。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不应该说谎。当然,有的“善意的谎言”要等孩子长大后才会懂。

有的孩子比较虚荣,好胜心强,在自己不如别人的情况下,会采取撒谎的办法“赢”过别人。比如,宝宝说:“我爸爸是警察,他专门抓坏人。”慧慧说:“我爸爸比警察还厉害,他是法官。”其实慧慧的爸爸并不是法官,他只是想要比赢宝宝,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家长要学会分辨,孩子这样并不能完全算得上是撒谎,或者可以说是他的一种愿望吧。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工作主要在子纠正孩子过分虚荣而造成的不良言行,而不必为这种“撒谎”而过分批评孩子。

此外,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采用榜样法来教育孩子。在看电视或者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做人要诚实,要勇于承认错误。生活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特别是有关于孩子的事情,自己做错了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包括向宝宝说对不起,这样孩子也就学到勇于承认错误,接受合理处罚的勇气了。

六、不肯承认错误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幼儿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经常说错话、做错事是在所难免的,家长要耐心地教他们改正。但是有的孩子经常不肯承认错误,即使自己明明做错了,也还犟嘴,不肯承认错误。这时候,家长难免生气,脾气坏的还会狠狠地捉住孩子骂一顿或者打一顿,直到孩子肯承认错误为止。孩子做错了事情不肯承认确实令人生气,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则应该在仔细分析原因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孩子即使真的承认了错误,他屈服的也只是大人的责骂或者巴掌,而不是屈服于道理。这样的“教育”或许头几次有用,过一段时间后当孩子已经被“打皮了”的时候就不会再起任何效果了。

有的孩子个性比较固执,自己认定了什么就是什么。比如3岁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袜子,穿是穿上了,可是把袜底穿到脚面上了,却还蛮有成就感地让大人欣赏。这时候如果家长坚决地说:“不是这样穿的,你穿错了,”孩子就死也不肯承认自己错,因为他正沉浸在自己会穿袜子的喜悦当中,希望得到的是大人的夸奖而不是批评,所以当大人批评他的时候,孩子小小的愿望——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扬没有达到,他也不会乖乖地承认自己错了。这时候,家长懂得鼓励孩子,可以这样说:“真乖,宝宝会穿袜子了。不过,宝宝看见没有,你把袜底穿到脚面上去了,如果能改过来,宝宝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宝宝了。”这样,宝宝一方面得到了他需要的夸奖,另一方面在家长的鼓励下也会改正错误。所以,家长有时候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有时候一些小小的说话技巧就可以避免孩子和你的冲突。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顽皮,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有时候由于好奇心作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或许孩子能意识到这会挨爸爸妈妈的骂,但是好奇心占了上风,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对于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重点在于教会孩子怎样做,引导孩子做得更好,激发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

还有一种孩子是由于好胜心强,爱面子而不愿承认错误。这时候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误,即使是大人也会时常犯错,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家长可以给孩子做表率,在自己也不小心做错事情的时候能够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

给孩子做表率,孩子在大人的影响下,也会改掉自己不愿意承认错误的毛病。

当然,有的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爱护有加,孩子做错事也不以为然,使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有的家长教育方法比较粗暴,孩子一旦做错事就会被家长打骂,所以他们因为担心父母的责罚而不敢承认错误。以上两种教育方法都可能教育出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孩子。家长必须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错误要有技巧地指出,并不是一味地帮孩子掩盖,或者打骂孩子。要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能改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程度如何,怎样改正。当孩子意识到承认错误既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也不会招来爸爸妈妈的责罚,他们就会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成为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

七、嬉皮笑脸在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几种情况:哭闹,嘻皮笑脸不肯承认错误,对大人的批评不理不睬。其中以嘻皮笑脸来对待大人批评的孩子最为麻烦。对于家长来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于这样的孩子自然打不出手,但是不批评又不行。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呢?真是头疼。

而孩子不听话、嬉皮笑脸,正是找准了家长这个心理。当他犯了错误,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害怕家长的询问或教育,就会用嬉皮笑脸的方式来对待。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有了错误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在家长指出他的错误时,孩子会若无其事,满不在乎,嬉皮笑脸。

对用嬉皮笑脸掩盖错误的孩子,家长要严肃批评。不能因为孩子嬉皮笑脸而不去批评他,也不能把孩子的这种做法看成小事,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一笑了之。家长要向孩子指出,他除了自己原来犯的错误以外,还要加上这一条“嬉皮笑脸”的错误,这样逃避错误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和严重性,“每个人都必须有责任心,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是不能做好事情的,而嬉皮笑脸逃避错误就是一种没有责任心的表现,这比打破盘子更严重,更要批评”——让孩子明确知道用这种方式掩盖不了错误。

当然,孩子嬉皮笑脸不肯承认错误与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家长自己做错了事情,被孩子当面指出后,因为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就嘻皮笑脸地对待孩子指出的错误,孩子有样学样,当下次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嬉皮笑脸地对待。

也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也忍不庄嬉皮笑脸地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批评也会引起孩子嬉皮笑脸。有的家长性格急躁,孩子犯了错误,不分大小轻重,也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对孩子严加训斥。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家长的批评也产生了厌恶的情绪,所以就不愿意再承认错误。

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的确要负很大责任。家长要认识到,对孩子批评的轻重程度、场合都要适当,不要在外人或者孩子非常在乎的人,比如孩子喜欢的玩伴面前严厉批评。因为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烈,如果家长批评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恼羞成怒,再也不可能承认错误。聪明的家长则会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家长自己犯了错误被孩子指出时,一定要虚心接受,认真对待,给孩子做出好榜样,不能对孩子指出的错误置之不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家长必须严肃认真,不能嘻皮笑脸,满不在乎,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在批评嬉皮笑脸的孩子时,家长首先应该指出孩子所犯的错误,使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这是使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最重要的环节。家长应该耐心地对待,一旦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便容易接受批评,嬉皮笑脸的行为也会得到纠正。在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应理解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认识到嬉皮笑脸的行为是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八、容易分心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容易分心,在家里一刻也安定不下来,一会儿,去开电视,一会儿又去搬弄玩具,过一会儿又想看书,家长管也管不住;教孩子写字,写了没一会儿,他突然说想弹琴,弹了2分钟,又说想看电视。唉,真让家长头疼。

要探讨孩子容易分心的原因。首先要明白,儿童的注意力本身就不能持久,一般维持在10~15分钟。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孩子分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安定不到5分钟就会分心,那就需要矫正。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小儿多动症,如有必要,应该请医生确诊。

孩子容易分心,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爱好,即使正在做一件事情,当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就很容易分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兴趣。3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应该有意地观察或者测试孩子,看看他对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然后对症下药。在孩子偶尔能够专注手做一件事情,哪怕是在捏泥人的时候,也不要用强制力去制止或者干扰,以培养孩子的耐力。同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心智的成熟程度,为孩子安排合适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给他难度过高的工作。

孩子容易分心,也有可能是家长的强制所造成。有的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一定要孩子朝着自己想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不喜欢弹琴而喜欢绘画,家长却偏偏要逼着孩子每天弹半小时钢琴,孩子本来就已经很讨厌弹琴了,还要一动不动地弹上半个小时,要想不分心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孩子在弹琴的时候也很可能像凳子上有钉子一样,坐不住,一会儿想去厕所,一会儿又说要喝水,所以有时候表现出分心,其实这是对家长强迫自己做的事情的反抗,以不断分心来暗示家长“我不喜欢”。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反省自己。如果孩子的确是不感兴趣,应该考虑停止。

当然,也可以用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来做交换,比如“不弹琴可以,但是你每天都要画一幅画给妈妈打分。如果你不愿意,那就还是继续弹琴吧。”孩子容易分心,还有可能是由于孩子的性格比较急躁、好动。这样的孩子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但是做每件事情都有头无尾,没有恒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矫正。例如和孩子玩一些容易静得下心的游戏,比如下棋、钓鱼等等,培养孩子的耐力和恒心,而在矫正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本身要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

孩子容易分心的原因,还可能是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本身就三心二意,无法固定下来做某件事情,那孩子必定也会这样。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正在给孩子讲故事,当看到好看的电视节目就停止讲了一半的故事而自己去看电视,如果你在洗衣服的时候突然想吃东西,那孩子看在眼里,也会有样学样。所以,家长的以身作则,对孩子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九、好学样孩子都有爱学样的毛病,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就要什么;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而不去分辨这样做对不对、有没有意义。身边一切事情都有可能是孩子模仿的素材。

孩子爱学样,是好奇心的促使,也是好胜心的引导。例如看到家长在做家务,也觉得很新鲜,也想做着试试;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新的变形金刚,他觉得自己没有很没面子,所以也要父母给自己买,但是一旦拥有了,也就丢在一边不理不睬了。

这是孩子性格没有独立发展的表现,但这恰恰代表了孩子正在向这个逐渐熟悉的世界探索和求知,因为毕竟“学”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姿态。所以,家长不能仅仅因为孩子爱学样而去批评,这会挫伤孩子求知的积极性。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孩子的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只是他们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分辨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

所以,家长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学习好的方面,比如学习认真、有恒心等优点,而不是学讲脏话,学淘气,不要看到人家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等等。

见人家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消失,但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不能溺爱孩子。有的家长自己虚荣心也比较重,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比过别人,因此别人孩子有什么也给自己孩子买什么,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这种攀比的坏习气。这样的孩子好胜心强,家长可以从矫正孩子过分的好胜心入手。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孩子本人也有,所以,别人在某方面比你强,是很正常的,你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什么都要比别人好。孩子或许还小,不会完全明白,但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家长的话,还是能听进去不少的。

家长可以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和妈妈上街去,如果妈妈把手里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孩子也会跟着学;如果家长把垃圾随手一丢,那么孩子也会学着随地扔垃圾。所以,家长要学会利用孩子爱学样的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在孩子偶尔有了良好的行为举止时,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鼓励,比如孩子帮家长做家务,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宝宝长大了,会帮妈妈做事了”等等,以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一边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一边却又和自己的父母顶撞,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当然,社会是鱼龙混杂的,孩子很有可能从各方面学习到不好的东西。如前文讲到的孩子说脏话,也是孩子爱学样的表现。如果孩子学了不良的言行,父母除了进行适当的批评之外,还要注意不必再提起或者重复。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可能早上说了一句脏话中午就忘记了,所以让孩子认识错误以后,家长完全可以不再去理会,让宝宝自己忘记就可以了。

十、浪费“孩子是家里的宝贝,钱全花在他身上了。”——许多家长抱着这样的态度,以孩子的需要为全家的需要,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高档的玩具、衣服。许多刚刚懂事的孩子见什么要什么,毫无约束,家长也咬紧牙关满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这样便为孩子的将来埋下了祸根。孩子从小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中长大,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大人的宠爱之下,难免会养成浪费、乱花钱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会毫无节制地花钱,再大一点会跟幼儿园的小朋友盲目攀比,这样很有可能养成他爱慕虚荣的性格。而一旦有一天家长不能满足孩子过高的要求时,心理上的落差很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

有句话是“再穷不能穷孩子”,有人建议应该改成“再富不能富孩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从小不懂得节俭,花钱大手大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即使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多宽裕,也要让孩子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跟孩子讲述自己上班的辛苦,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用辛勤的工作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家长还要学会节制孩子过分的要求,给孩子买玩具、衣物,要建立在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之上,不要购买那些严重超出支付能力的东西,如果咬咬牙买了第一次,那么第二次也是难免的了,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且教育孩子懂得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来考虑自己的需要。其实这也是对孩子品性的一种教育,教孩子会为他人着想。例如可以对孩子说:“宝宝最喜欢奶奶了,对吧?妈妈把给宝宝买玩具的钱送给奶奶买补品,宝宝愿意吗?”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学会支配金钱,教孩子学会储蓄。这里还要特别提醒家长一点,就是要狠狠心让孩子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协调起来,不能因为自己的虚荣,而拿“我的孩子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等理由来宠孩子,让孩子比别人优越太多。这样,实际上是用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害了孩子。

最后提醒家长,切忌用钱作为贿赂或惩罚孩子的手段。有的家长经常用不给孩子钱或者不给孩子买玩具等作为对孩子“不听话”的惩罚;也有的家长因为幼儿园老师表扬了自己的孩子,一高兴就给孩子塞很多零用钱。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乍一看好像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其实这种做法引起的不良后果非常多。孩子以金钱为目的,这样不仅不能纠正孩子乱花钱、浪费的习惯,还会让孩子把金钱利益放在第—位。家长从小的“金钱教育”,会使得培养出的孩子冷漠、自私,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