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的谈吐更动人
6204900000003

第3章 会讲道理的人谈吐最动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别人。这时,就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常用的说服方法有以谬制谬、正话反说、借古讽今、晓以利害、打比喻、迂回诱导等等。会讲道理的人通常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地进行说服。

以谬制谬,巧妙说服

以谬制谬,即归谬法。就是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按照对方的逻辑推论出一个明显的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虚假、荒唐的。它就像一面放大镜,能够清楚地照出对方的谬误。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蛮横无理、强词夺理的人,为了占据优势,他们甚至会说出一些很荒谬的理由来狡辩。这时,用他们荒谬的理论去形成一种理论,反过去制服对方,即让他们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从而使对方荒谬的理论不攻自破。

四川泸州某养殖场向贵州某孵化厂订购一批良种鸭仔,双方议定价格后签定了合同。合同规定:由卖方代办运输,货到后如数付款。不料卖方在运货中管理不善,致使这批鸭仔在中途死去几千只。由于合同上未提及损耗之事,卖方便借机要买方报损,死鸭活鸭一块儿如数付款。买方经办人自然不依,说:“我们是养殖场,不是烤鸭店,死鸭仔怎能要活鸭仔钱?”

卖方说:“合同上不是说货到如数付款吗?难道死鸭仔不是鸭仔?”这么一问,倒把买方说话人问僵了,一时没了词。正在这时,该养殖场场长走了过来,笑着朝着卖方那位说话人说:“哎,同志,请问你家几口人?”

“五口。”对方脱口答道。

“哪五口?”场长又问了一句。

“一老母,夫妻俩,俩孩子。你问这个干什么?”

“你父亲,祖父母呢?”

“早死了。”

“难道他们就不是你家中的人了吗?”

“唔……”对方一听,自知理亏,只好承担损失,一场干戈就此平息了。

这场纠纷理亏在何方,明眼人一看便知,卖方硬钻合同的空子,实属无赖行为。而买方的养殖场场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皮球”反踢回去,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乃高明之举。

以谬制谬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对对方的逻辑和结论不做正面反驳,而是把它作为前提加以演绎和引用,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谬的结论上去,再由结论的荒唐从反面证明对方的荒唐。另一个便是模仿对方的推理方法,使戏味升级,从而达到制服对方的效果。

高玉宝的小说《高玉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恶霸地主周扒皮在长工们辛辛苦苦地为其干了一年之后,要想得到工钱,还必须回答三道题。三道题答对了发给工钱,答不对,按数扣除。其实,他哪里是三道题,而是无理取闹,故意刁难。其一是要长工到墙头上去种地,如不能种就扣除三分之一工钱,其二是把屋里的地搬出去晒一晒,办不到扣三分之一工钱,而其三更为荒谬,问问他的脑有多重?答不上来还要扣除三分之一工钱。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算计了多少老实巴交的穷苦人。

然而猪肥了有人杀,这一年又新来了一位长工,他照样为周扒皮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过年了,想要领工钱回家,这时周扒皮又故伎重演,照样提出了以上三件事,这长工爽快地答应了。然后对周扒皮说:“好吧上墙头种地可以,不过你得先把牛给我牵上去,你若牵上去我就能种。”周扒皮听了后,张了张嘴没说出什么。但接着他又说:“那你把屋里的地搬出来晒一晒吧?”这长工二话没说,拎起镐头爬上了房,上房后就扒房子,周扒皮急了:“我让你把屋里的地搬出来晒一晒,你为什么扒我的房子?”长工说:“不扒房子怎么能晒地,你能搬的话给我做一做,让我看看。”说着继续扒房子。周扒皮急忙阻止:“算你对,算你对,”长工才停止扒房子。然而周扒皮还不甘心,马上又搬出他的第三道题对长工说:“那你说我的头有多重,说对了给你钱,若说不对要钱,没门。”这长工不慌不忙地说:“三斤六两。”周扒皮狡猾地一笑说:“这你可错了,明明是四斤二两嘛,你怎么说三斤六两,这工钱不给了。”说罢洋洋得意地要走。这时,只见长工拿把菜刀,一下子把周扒皮拉过来说:“我说三斤六两,老爷说四斤二两,老爷不相信,割下来称一称,”说罢就要动手。这时周扒皮就像被捆宰的猪似的嚎叫起来:“算你对,算你对,给你工钱不就得了吗!”于是,长工拿着工钱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了。

上述事例是周扒皮以超出客观规律外的谬论,来刁难长工,因为如想达到目的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就是伤财害命,而人是有一定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违背这些约束就要受到责罚。周扒皮就是抓住人们这一心理弱点来害人。然而后来的长工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用逆向型思维和以谬制谬的大胆行动促使周扒皮在爱财惜命的前提下,不得不甘愿服输。当然这样的事情如今已不太多,甚至不可能出现,但生活中人与人交往时,语言上的蛮不讲理和争辩时的抬杠斗气还是常常出现的,所以怎样掌握好以谬制谬的技巧,在一定场合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可以使用以谬制谬的方法来讲道理,从而达到劝导、说服别人的目的。

王某考上了研究生后不久,就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想要抛弃自己的结发妻子。朋友们纷纷劝说他,他却振振有词:“我已经今非昔比了,我的地位改变了,和从前的伴侣没有爱情了,为什么不能去寻找真正的爱情?”

一个同事很气愤地说:“如果一个人的地位变了,就和从前的伴侣没有了共同语言,就没有了爱情,那么,假若你从硕士升到博士,之后再做了副教授、教授,那是不是每次都要寻找一次‘真正的爱情’呢?”王某哑口无言。

很显然,这位同事按照王某荒唐可笑的思路得出了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从而有力地反驳了王某荒谬的诡辩。

以谬制谬之所以能在讲道理时取得明显的效果,首先就在于说话者能够准确地抓住对方谈吐中的语言错漏或荒唐、谬误之处,接着又能巧妙地运用设喻、设例等方式,选用更大的错漏或荒谬的说法,并以之作为进攻武器去迎击对方,使自己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一般来说,在选取更大错漏或荒唐的例子时,应该选取带有强烈夸张色彩的例子,这样才能使进攻更具渲染力。在措词和语调情感上,应该持有“嘲弄”对方的态度,避开正面去说理批驳或一本正经的解说,在喜、笑、怒、讽中,把对方话里的错漏、谬误等揭露得淋漓尽致,让对方的谬误原形毕露。

正话反说,劝服他人

正话反说,就是声东击西,用肯定的方式表达否定的意思。正话反说常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批评行动的劝说中。这种说话方式委婉含蓄,避免了正面的冲突,巧妙地表达真意,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正话反说是荒谬的“放大镜”。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得到一匹身材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不想事与愿违,这匹马整天锦衣玉食,患上了“富贵病”,不久,便死了。楚庄王为之沮丧不已,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以大夫礼葬之。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众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奈他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问道:“爱卿,何事大哭?”

优孟一边擦眼泪,一边如泣如诉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你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楚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为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姜、枣、椒等佐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你了。”

楚庄王得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了。

优孟因侍从楚庄王多年,熟知楚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楚庄王,忠言直谏、强行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楚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露出揶揄、讽刺之意。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却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

正话反说能够使语言的讽刺意味更为辛辣。

柳治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者,著有70万多字的《中国文化史》,在历史学界影响很大。

一天,一位自诩为“新学者”的青年跑到柳老那里,说:“线装书陈腐不堪,对社会简直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付之一炬。”

柳老微微一笑,口气平和地说:“你这个主意,我非常赞同。但我还有更好的建议。这行动不做便罢,要做就应该做得彻底。否则,这儿烧毁,那儿没烧毁,还是起不了很大作用。应当来一个全国统一行动,把所有的线装书通通付之一炬。不,这不够,把我国的线装书全烧毁,世界各国图书馆还有许多线装书被珍藏,不把这些书统统烧光,说不定它们还会‘走私’进来,又重新在中国蔓延,这样,我们就会前功尽弃了。所以,不仅中国的线装书要烧掉,全世界的线装书都要统一行动,全部烧光。这样,不但线装书不会在中国蔓延,而且外国许多汉学家,也不会孜孜不倦地钻古纸堆了。否则,他们如果来华访问,在经史子集上提出些问题,和我们商榷,我们瞠目结舌,无言对答,岂不贻笑大方,太难为情了吗?”年轻的“新学者”听后,面红耳赤,只好匆匆地道别。

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历史学家,柳老竟然赞同焚烧线装书,甚至必须烧毁全世界的线装书,其反讽之功不愧是老辣圆熟。就算那位“新学者”再迟钝,也不会听不出柳老言语中的讽刺之意。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正话反说”的技巧,可以巧妙地帮助他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或者不足之处。

爱因斯坦的助手年轻、聪明、有才华,用起来十分得力。他尊敬老师爱因斯坦,但对其他人却傲气十足。

一天,大科学家对助手说:“孩子,从今以后我该拜你为师了。”

年轻助手一听吓了一跳,连忙说:“爱因斯坦先生,我是非常尊敬您、崇拜您的,甚至超过对我亲生父亲的爱。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您尽管指教。”

爱因斯坦认真地说:“孩子,我所交往的这些科学家和教授,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而你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为了使你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点用处的人,所以我也应该拜你做我的‘老师’!”一句话使年轻人在受宠若惊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过错。

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成为谬误。正话反说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本来准备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否定,却先在表面上进行肯定,使否定的内容巧妙地蕴含在肯定的形式里面,结果虽令人猝不及防,却使人在善意的嘲讽中明白说话人的本意,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总之,正话反说的效果源于它的“放大镜”作用,荒谬之上再加上更荒谬,则荒谬就无处躲藏、显而易见了。

正话反说一定要说得恰到好处,一定要说到点子上,要让对方听出与字面相反的意义,从而让对方改变主意。这种方法对性格固执、自以为是、而且善于狡辩的人最有效果,在正面劝导无法奏效的情况下,不妨试试正话反说之法。

引经据典,借古讽今

引经据典中的“经”指的是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典”指的是古今中外的典故、书籍、名言、成语等,“经”和“典”都是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今人今事又有相通之处。在与人交谈时,如果能巧妙地引经据典,就能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不但能有效地说服他人,还能使你的谈吐更加动人。

三国时的刘备有位甘夫人,虽出生于贫贱之家,然而长得玉质柔肌、仪态万方,其人也颇聪慧、灵秀,甚有贤名。刘备驻守徐州时,闻甘氏艳名,便纳为妾。后来刘备的元配夫人糜夫人早逝,刘备便扶正甘氏做了夫人。由于甘夫人天生丽质,加之肌肤白若霜雪,令刘备十分陶醉。连亡命途中,刘备也与甘夫人时刻不离。后来,有个河南人献给刘备一个精巧的玉人,高三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刘备爱不释手,便把玉人放在甘夫人房间里,使两者媲美生辉。在他看来,眼下自己有巴蜀这块地盘,而且外事内政有诸葛亮这位丞相张罗,不用他操心,于是常常一边拥抱着甘夫人,一边玩味着玉人,口中还念念有词道:“玉之可贵,德比君子,况为人形,而不可玩乎?”如此一来,国事倒成为次要的了。这可急坏了甘夫人。她想,刘备要是一味这样下去,复兴汉室基业何以成功呢?

她几次想摔掉玉人,又怕刘备不高兴,几次想谏言,毕竟自己又是不参政的妇道人家,不好直言。后来,甘夫人终于从玉人本身触发起灵感,想到了春秋时代“子罕不以玉为宝”的典故,于是以此为谏词,借古讽今,说服刘备:

“古代宋人得以玉石,献给宋国的正卿子罕。可是子罕不但不接受,连看都不看一眼。献玉的人说:‘此玉给玉工鉴别过,是一块稀世之宝,故而才敢奉献给你。’子罕却说:‘我平生以不贪为宝贵,你是以玉为宝贵,若是将玉赠送给我,那么,你我都丢失了宝贝。你丢掉的是宝玉,我丢掉的是廉洁这块宝。’所以子罕不以玉为宝,在春秋时代传为佳话。”

正当刘备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甘夫人又说:“现在曹操、东吴都未消灭,陛下你却以一块玉石玩乎股掌,你可知道,凡是淫、惑必生变,千万不可长此以往啊!”

甘夫人用讲述典故的方式将自己的一番忠言表达了出来,使刘备明白了她讲典故的用意,头脑也因此清醒起来,于是幡然改过,励精图治。

借古讽今是一种说服别人的有效方式。恰到好处地借用古人、古事来说明今人、今事,能够使对方由“古”联想到“今”、由“浅”联想到“深”,从而使对方清楚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在书中看到一些很有说服力的典故。如果能在说话时加以运用,便可以使你的谈吐更加妙趣横生。你只需注意“经”和“典”必须紧扣你的论题,就能使你的谈吐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会用商量的口气和别人讲道理

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用命令的口气对自己说话。如果你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办事,在跟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就要尽量采用商量的语气。有时,尽管你是站在发号施令的位置上,但要想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命令,就不能采用命令的语气。

一个盛夏的中午,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群工人正在阴凉处休息。监工走上来,呵斥工人说:“你们明知道工期很紧,吃完饭了还在这里磨洋工,还不快去干活!”工人们平时就很害怕这个监工,虽然不情愿,但还是起身去工作了。当监工走开的时候,工人们就又停下休息了。如果那个监工能够和颜悦色地对工人们说:“工友们,现在工期很紧,要辛苦大家了,希望大家能够牺牲一点休息的时间,尽量赶一赶工期。早点收工,大家就能早点回去洗澡、休息。大家看怎么样?”这样一来,即使天气再炎热,工人也会站起来开工了。

而在处理相同的问题时,查尔斯·斯科尔特就采取了很恰当的办法。

有一天,查尔斯·斯科尔特经过受他管理的美国钢铁公司的一家钢铁厂。当时正是中午,他看见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头上,正好有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禁止吸烟”几个大字。一般的管理者通常会走上前去,指着那块大牌子,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这里不许抽烟!”

但斯科尔特没有这样做。他走向那群工人,掏出口袋里的雪茄,分发给每一个工人,然后用商量的语气说:“你们能不能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呢?”工人们立即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掐灭了手里的香烟,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在工地上抽过烟。他们也都更加敬重斯科尔特了。

如果你遇到斯科尔特这样的总经理,看到你违反了公司的规定,却没有严厉地制止你,而是送你小礼物,还用商量的口气委婉地规劝你,你会不感动、不从善如流吗?

当你要和别人交涉时,最好能先委婉地说明事实,然后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别人就能心平气和地倾听你的讲述并接受你的意见。

汤姆刚搬到一个新地区,发现邻居养了只大猎犬,平常总是放任它在附近乱晃。

虽然这只猎犬性情温驯,不过,自己的小孩看见,总会感到害怕,除了待在自己家院子里,哪里都不敢去玩。为了不伤和气,只好去猎犬主人家拜访,说明来意。

“您好,我是您的邻居汤姆,我们想和你商量一些事情。你的狗很健康、非常活泼,不过我们家小孩看到就会害怕,不敢出门玩,我怎么讲都没用。所以想请你帮个忙,下午五到六点,暂时让你的猎犬待在家里,这样我们家小孩就可以出来玩。六点后,我会叫小孩回家吃饭,之后你的猎犬爱去哪里晃,我们不会有任何意见。希望你能体谅这种情况……”

这位邻居听完汤姆的话之后,点点头,表示按汤姆的话去做。

汤姆之所以能让邻居接受他的意见,是因为他首先赞美了邻居的小狗,赢得了邻居的好感,然后说出自己家的孩子害怕小狗、不敢出门玩的事实,最后提出完整的不损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从始至终,他都在用商量的语气和邻居交涉,所以最后和邻居达成了共识。如果汤姆一开始就抱怨邻居让自家的小狗在街上乱跑,吓得自己的孩子不敢出门玩耍,接着要求邻居把狗拴好,那么,邻居很可能非常不高兴地拒绝汤姆,搞得大家不欢而散。

因此,在说服他人时,你应该首先陈述事实,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来意,然后再用商量的语气提出自己的意见,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如果一开始就不客气地讲出自己的意见,让对方马上接受,对方会产生逆反心理,立刻想着怎么反驳你的话,而不想接受你的意见。这样一来,双方不但很难达成共识,还有可能破坏双方良好的关系。

如果你想要别人遵照你的意思去办事,就应该采用商量的口气。比如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假如你要你的秘书帮你写一封信,在把你所要写得大概意思讲清楚之后,你应该再问一下:“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当?”当秘书把信写完了并拿给你看,你发现信的有些部分不是很妥当,需要修改,你最好这样说:“这些地方如果这样写,你看怎么样?”虽然你是站在发号施令的角度,但如果你懂得没有人是喜欢听从别人的命令的道理,并且使用商量的语气去指挥别人做事,最后的效果一定明显好过使用命令的语气。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听了别人说话之后,你发现其中有一点是你自己不大同意的,这个时候,如果你立刻对那一点提出异议,尽管你只是不同意其中一点,但对方却会感觉自己的意见被你完全否定了,因此就会很不高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记得预先说明哪一点、或者哪几方面,是自己完全赞同的,然后再指出自己与对方意见不同的只限于几点。这样,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和修正,因为他知道对于主要部分双方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即使你不同意的地方是对方意见的主要方面,你最好还是首先指出你所赞同的对方意见中的部分,哪怕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这样,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的差距有多么巨大,冲突有多么厉害,我们都要表现出一切都可以商量的姿态,并且让对方相信,无论怎样艰难,大家都可以得出比较接近的看法。

在和别人讲道理的过程中,采用商量的语气能够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最后成功地打动、说服对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以理服人;动之以情,就是以情动人。也就是说,“以理服人”要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才能在说理的同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收到最佳的说服效果。特别是当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情绪对立时,单纯的说理往往很难奏效,这时就需要辅以“动之以情”。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坚决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官触龙希望觐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来到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脚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没见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哩。我怕您玉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太后道:“我靠车子才能行动。”触龙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什么,却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体也舒畅了些。”太后说:“我做不到啊。”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触龙又说:“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我特冒死来向您禀告。”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触龙道:“15岁了。不过,虽然他还小,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女人还爱得很哩!”太后答道:“女人格外疼爱小儿子。”触龙说:“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太后道:“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啊!”触龙言道:“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您把燕后嫁出去的时候,拉着她的脚跟,还为她哭泣,不让她走,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那情景够伤心的了。燕后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时为她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太后答道:“是这样。”

触龙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这就难免危险了。)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趁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于是派兵救赵。触龙的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外,更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同时,也由于他理论的正确,确实是在为国家真诚考虑,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

比较简单的小事,用一两个事例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就可以把道理说清楚。而相对复杂的大事,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说服工作。人们往往对经过自己头脑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加坚信不疑,所以,你应该让对方在你的说理中自动地寻求答案。

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愧疚、自责、焦虑等情绪中时,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说服。因此,说服者应设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现身说法、典型事例剖析等方法去感染和打动对方。因此,将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结合起来,你就能够有效地说服他人。

善用比喻讲道理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说话技巧。善于比喻,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可以使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

很多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善于利用事物来比喻道理的高手。他们的比喻往往通俗易懂,思想深刻,令人折服。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庄子也是一位“善喻高手”。他总是能够通过巧妙的比喻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内涵,让听者有酣畅淋漓之感,让人不由得折服不已。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见面后他们对庄子说:“我们大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有三千岁。楚王把它珍藏在竹箱里,盖上了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庄子说:“那么,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一天,庄子身着粗布补丁衣服,脚穿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便问道:“先生怎么会如此潦倒呢?”庄子说:“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果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就会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而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而已,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似乎与本体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类比物形成的奇妙比喻能使听众有新奇的感觉。我们不妨认真读读下面这两则故事,品味一下其中的妙处。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

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著名作家陆文夫对性文学是怎么看的。

陆文夫不失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与会者发出会心的笑声,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在讲道理的过程中,巧妙地使用比喻,不仅能够更加生动鲜明地将复杂、抽象的道理说清楚,让对方心悦诚服,还会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使我们的谈吐增色不少。

用严谨的语言逻辑说服人

要想成功地说服别人,你需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你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而你的论证是否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语言的逻辑性。一般来说,善于讲道理的人,常常会利用语言逻辑的力量,用严谨的语言逻辑让对方无力辩驳,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大宗师、有“亚圣”之称的孟子,就是利用逻辑语言讲道理的佼佼者。

历史上,孟子以善辩著称,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他说话逻辑性非常强,善于利用逻辑性的语言,配合人们非常容易理解的自然规律,通过类比,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或委婉地批评对方,或含蓄地提醒别人,或通俗易懂地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答案。

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对他说:“大家都认为夫子您爱好辩论。”孟子回答说:“难道我真的很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呀!”孟子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会通过自己的智慧、运用语言的逻辑威力,施展自己的辩才的。

孟子问齐宣王:“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跟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了他的职!”孟子又问:“要是一个国家被治理得非常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语塞,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逻辑方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如此,令齐宣王毫无退路,非常尴尬,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其实,孟子还暗示齐宣王,就像把妻儿托付给朋友一样,国家是人民交托给君王的。

下面的一段孟子与他的论敌告子的对话,其中的逻辑性语言的智慧,也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领悟。

告子认为:“人性就跟那急流的水似的,缺口在东面就会向东面流,缺口在西方则会向西方流。人性并没有所谓的善与不善,就跟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然而,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不过,我们不能否认,当水受到拍打而飞溅起来时,它可以高过额头;当水被加压迫使它倒行时,它能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只不过是形势所迫而已。人可以被迫去做坏事,人本性的改变也跟这个道理很类似。”

孟子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对方用水作为比喻,他也跟着以水为喻。这跟我们格斗时一样,你想用刀咱就用刀,你要用枪咱也用枪。关键在于,孟子通过自己强大的语言逻辑性,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论辩的语言极为有力,一句“水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便把论敌难倒了。

在他的那个时代,孟子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利用自己强大的语言实力,很好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在生活中,逻辑高手甚至能够利用逻辑的力量赢得自己“心上人”的芳心。

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个男生深深地爱上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孩,但是,他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向她表达,因为,他总是害怕她会拒绝自己。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追求女孩的好方法,于是,他鼓起勇气,向正在公园里读书的女孩走去。

他对女孩说:“你好,我在这张纸条上写了一句关于你的话,如果你觉得我写的是事实的话,那就麻烦你送我一张你的照片好吗?”女孩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个找借口想追求自己的男生!这种男生,她见的太多了,但聪明的她总能顺利摆脱男孩的纠缠。面对这个男孩,她很有自信:“无论他写什么,我都说不是事实,这样不就得了吗?”于是,女孩欣然答应了男孩的请求。

“如果我说的不是事实,你千万不要把照片送给我!”男孩急忙说:“那当然!”

于是,男孩把那张纸条递给了女孩。女孩胸有成竹地打开了纸条。但她很快就皱起了眉头,因为,她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拒绝男孩的方法,只好把自己的玉照送到了男孩手中。

那么,那个聪明的男孩究竟在纸条上写了什么呢?其实,他写的只不过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你不会吻我,也不想把你的照片送给我。”如果女孩承认这句话是事实,那么她就得把照片送给男孩;如果她否认这句话是事实,也就说“她会吻她,也想把她的照片给他”。总之,不管怎样,女孩都得把自己的照片送给这个男孩。男孩正是利用了逻辑,使女孩处于两难的推理中:要么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要么否定自己眼前的事实。既然事实是无法否定的,那么女孩就只能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了。

这个聪明的男孩名叫罗纳德·斯穆里安,后来,他成了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而那个女孩,在日后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妻子。

在讲道理的时候,充分地利用语言逻辑的力量,不仅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还能充分展示你的才华和谈吐的魅力。

妙用“激将”,打动人心

激将法,主要是通过说贬低的语言刺激对方,让对方进入情绪激动、失控的状态,然后使对方在无意识中被说服。说到底,人是感情的动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感情的力量,来激发人的积极性,调动其热情和干劲儿。激将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服策略。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二十多万大军南征。江东的孙权摇摆在抗曹与降曹的两种选择之间。经过鲁肃的建议,孙权有意联合刘备对付曹操;这时诸葛亮也与刘备商量联孙抗曹,他在分析了江东当时的处境和可能出现的对策之后,料定孙权方面会派人前来试探。果然,鲁肃跟踪来到,从而成为诸葛亮开展一场出色外交谈判的起点。

很快,诸葛亮与孙权直接会谈。他看到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立即判断对手有很强的自尊,“只有激,不可说”。对待这位江东的最高权威人物,诸葛亮对准他当时在战与降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不但把曹操的实力格外加码地描述了一番,而且一点也不委婉地建议他如果不能早下抗曹决心,不如干脆投降。孙权不甘屈辱,立即回敬一句:“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曹?”于是诸葛亮抓住这个话茬,毫不犹豫地抛出一枚令对方难以承受的重磅炸弹:“昔田横,齐之壮土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枚炸弹既是对孙权的强大刺激,也是对孙权的有力鞭策,当然还是刘备一方对抗曹的坚定表态。此时,被触犯了尊严的孙权“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一个平庸的谈判家很难有如此的胆识,因为这要冒造成整个谈判夭折和失败的危险,给自己一方带来严重的损害。但是,诸葛亮决不是徒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意气用事的人,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完全是肯定了孙权绝不肯轻易降曹的缘故。应该说,诸葛亮对这种“破坏性的试验”还是心中有底的,正如他后来用(铜雀台赋)激怒周瑜一样,都取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在鲁肃的斡旋下,诸葛亮与孙权的谈判迅速恢复,并且很快实现妥协,事实证明了这枚重磅炸弹的有效威力。十分清楚,诸葛亮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向孙权展开强大攻势的,这完全符合当时形势对双方的要求。

在最精彩也是最关键的最后与周瑜的一场谈判中,诸葛亮善于拨弄对手弱点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周瑜是对孙权决策影响最大的人物,一旦抗曹开始,他必然也是主帅,诸葛亮必须调动起他的强烈抗曹愿望。于是异想天开地利用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诳称曹操有染指孙策遗霜大乔和周瑜妻子小乔的念头。这不啻在周瑜最敏感的部位砍了一刀,把一个故作深沉、正得意洋洋地对诸葛亮大演其戏的周郎刺得顷刻之间离座而起,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意愿和盘托出。诸葛亮就此圆满完成了出使江东的重要使命。

激将式,通常是从反面刺激对方以达到正面激励的效果,从而接受建议的方法。有时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正面鼓动难以奏效,就不妨有意识地运用反面刺激方法,直接贬抑对方,以激起正面心理冲动,不自觉地接受说明。

某公司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中层干部,大伙希望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小赵揭榜应聘。可是小赵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大伙一时也不知如何说服他。这时,一位同事便采取激将法,这样说:“小赵啊,你可是个大学生,学了一肚子玩意儿,却连个部门的担子都不敢挑,真是个窝囊废!”“我是窝囊废?!”小赵一急之下,当场揭榜应招。从心理学角度看,反面激将运用的是人的心理代偿功能,从反面进行说服有助于激励人们产生超越自我的好胜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智的支配,也同样受感情的驱使,激将就是要用话使别人放弃理智,凭一时的感情冲动去行事。所以,激将最适合在那些经验较少,容易感情用事的对象身上使用。

某橡胶厂(甲方)进口了一整套价值200万元现代化胶鞋生产设备,由于原料与技术力量跟不上,搁置了4年无法使用。后来,新任厂长决定将这套生产设备转卖给另一家橡胶厂(乙方)。

正式谈判前,甲方了解到乙方两个重要情况:一是该厂经济实力雄厚,但基本上都投入了再生产,要马上腾挪200万元添置设备,困难很大。二是该厂厂长年轻好胜,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甘示弱,甚至经常以拿破仑自诩。

对对方的情况有所了解后,甲方厂长决定亲自与乙方厂长进行谈判。

甲方厂长:“昨天在贵厂转了一整天,详细了解了贵厂的生产情况。你们的管理水平确实令人信服。你年轻有为,能力非凡,真让我钦佩。”

乙方厂长:“哪里哪里,老兄过奖了!我年轻无知,恳切希望得到老兄的指教!”

甲方厂长:“我向来不会奉承人,实事求是嘛。贵厂今天办得好,我就说好;明天办得不好,我就会说不好。”

乙方厂长:“老兄对我厂的设备印象如何?不是说打算把你们进口的那套现代化胶鞋生产设备卖给我们吗?”

甲方厂长:“贵厂现有生产设备,在国内看是可以的,至少三五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关于转卖设备之事,只是有两个疑问:第一不知贵厂是否有经济实力购买这样的设备;第二,即使有能力购买,贵厂也未必有能力招聘到管理、操作这套设备的技术力量。”

乙方厂长听到这些,觉得受到了甲方厂长的轻视,十分不悦。于是,他用炫耀的口气向甲方厂长介绍了本厂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表明本厂有能力购进并操作管理这套价值200万元的设备。经过一番周旋,甲方成功地将闲置了4年的设备转卖给了乙方。

使用“激将法”说服他人,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1)要看准对象

激将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一般说来,适用于那些社会经验不太丰富,且容易感情用事的人身上。对于那些老谋深算、办事稳重、富于理智的人,激将法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同时,激将法也不宜用于那些做事谨小慎微、自卑感强、性格内向的人。因为语言过于刺激,会被他们误认为是对他们的挖苦、嘲笑,并极可能导致怨恨心理。所以,选择好对象是激将法成功的第一要义。

(2)要讲究分寸

激将法要讲究使用语言的分寸。激发起对方的情感不是目的,使对方的反应掌握在我们手中才算有效。锋芒太露和过于刻薄的语言,容易使对方形成对抗心理;而语言无力,不痛不痒,则又难让对方的情感产生震撼。因此,在使用激将法时,一定要注意言辞的分寸,既要防止过度,又要避免不及。

循循善诱,迂回说服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直接而有效地说服别人,这时,我们应该采取迂回战术,避开正面的语言交锋,而从侧面寻找突破口,循循善诱地说服别人。迂回诱导能够增强说服力,往往能够激起对方思想上的波澜,让对方在思考中明白事理。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些人,我们可以不露声色地迂回说服,使说服对象通过自己的体会和联想,领悟出说者的用意,从而达到教育、说服的目的。

一对夫妇结婚已经有10余年了,每个月他们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寄生活费。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办。可是妻子却每个月给自己的父母寄50元,给丈夫的父母寄20元。丈夫一直愤怒在心,却也不想因此而得罪妻子。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么事都不干,总要先抱抱小儿子,亲抚半天。可这天回家后,他见到一岁半的小儿子正在摇车里哭,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一样,一反常态地走到五岁女儿的身旁,把五岁的女儿抱了起来。

正在做饭的妻子扭头看到了,急忙喊道:“儿子都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赶紧去哄哄他?”

丈夫不紧不慢地说:“这20元钱的,还是你来抱吧!我要抱50块钱的。”

聪明的丈夫风趣而又不失原则地请妻子进入了自己所预设的易位“圈套”,没有絮絮叨叨地发牢骚,却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实质和自己的不满情绪。

妻子一听红了脸,以后每月也给丈夫的父母寄50元了。

之所以采用迂回诱导的说服方法,往往是因为问题比较复杂或者对方怀有抵触心理,而不方便直接说服。

在实践中,迂回诱导法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形:

(1)对方提出的问题,你不能如实答复,也不便直接否定,这时,不妨借用对方的观点做出迂回的表达。

(2)如果对方的论证没有理性,使你难以接受其观点,这时不妨也非理性地提出对抗性的命题,当对方表示质疑的时候,你就可以以此反驳他原来的结论。

有个吝啬的地主让长工去打酒,却不给长工打酒的钱。长工感到很纳闷,就问地主:“老爷,没有钱我怎么能打到酒呢?”

地主说:“花钱打酒谁不会呢?不用钱能打到酒才算有本事呢!”听了地主的话,长工一声不响地拿着空酒壶出了门。

不一会儿,长工拎着空酒壶回来了。

地主见了,火冒三丈。不等他发作,长工不慌不忙地说:“老爷,酒瓶里有酒谁不会喝?要是能从空酒瓶里喝到酒,那才算有本事呢!”

地主听了,像个泄气的皮球一样,顿时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在这个小故事里,长工没有直接拒绝地主的“无理要求”,而是以“无理”对“无理”,最后巧妙地“制服”了地主。

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能只讲空洞的大道理,而应该把道理讲得具体而生动,循序渐进地把道理说明白,诱导听者进行思考,使听者在思考中接受你的说服。

换位思考,打动人心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大大增强你的说服力。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你是和他站在同一立场上的。

某保险公司业务员张先生在电话联系的约定时间,对吴先生进行访问。

他一进门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吴先生,我这次特地来请您和太太及孩子投人寿保险。”

不料吴先生一句顶回来:“保险是骗人的勾当!”

张先生并未生气,仍微笑着问道:“噢,我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您能给我说说吗?”

吴先生说:“假如我的太太投保2000元,2000元现在可买一部彩电,30年后再领回的2000元恐怕连部黑白电视机都买不到了。”

张先生又好奇地问:“那又是为什么呢?”

吴先生很快地回答;“一旦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即会造成货币贬值,钱就不经花了。”

张先生又问:“依您之见,30年后一定是通货膨胀吗?”

吴先生迟疑了一会儿说:“我不敢断定,依最近两年的情形来看,会有这种可能的。”

张先生再问:“还有其他因素吗?”

吴先生支吾了一下说:“比如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说不定……”接着张先生又问:“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吴先生终于无言以对。通过这样的问话,张先生对吴先生内心的忧虑已基本了解。

于是张先生首先维护吴先生的立场:“您的见解有一定的道理。假如物价急剧上涨30年,2000元不要说黑白电视机都买不了,怕只够买两盒磁带了。”

吴先生听到这里,心里很高兴。但接着张先生给吴先生解释了这几年物价改革的必要性及影响当前物价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分析我国政府绝对不会允许旧中国那样的通货膨胀的事情发生的道理,并指出以吴先生的才能和实力,收入可望大幅度增加。把一部分收入投到为自己及妻子、孩子保险上,实际上在关键时刻是一种更大的投资和储蓄。最后张先生又补充一句:“即使物价有稍许上升,有保险总比没有保险好。况且我们公司早已考虑了这些因素,顾客的保险金是有利息的。当然!我这么年轻在您面前讲这些话,实在有点班门弄斧,还望您多多指教……”

张先生一番从对方角度考虑的解释,终于打消了吴先生的疑虑,他愉快地入了保险。

张先生明白直接说服对方买保险是很困难的,于是就抓住对方忧虑物价上涨、现在入保险吃亏的心理,从吴先生的角度入手,将国家的政策、保险的意义紧紧围绕吴先生家庭的情况进行解释,避免了讲大道理的空泛和无指向的弊端,使所讲的“大道理”吻合了个人的“小利益”,从而很快地打消了吴先生的顾虑,消除了“保险是骗人的”这一认识上的偏见。

进行换位思考,一方面显示说服者坦诚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尊重,这样就促进了双方的沟通,扩大了双方的共识,促进了合作的成功。

有一家大型公司的总经理要租用一家旅馆大礼堂开一个经销商会议。刚要开会,对方通知他要付比原来高三倍的租金。没办法,总经理去找旅馆主管交涉。他说了下面这番话:

“我接到您的通知时,有点震惊。不过这不怪您,假如我处在您的位置,也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您是这家旅馆的经理,您的责任是让旅馆尽可能多赢利。您不这么做的话,您的经理职位难以保住。假如您坚持增加租金,那么让我们来合计一下,这样对您有利还是不利。先讲有利的一面,大礼堂不出租给开会者而出租给举办舞会、晚会的,那您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很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的租金当然要多得多。租给我,显然您是吃大亏了。现在,再考虑一下不利的一面。首先,您增加我的租金,反而降低了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您把我撵跑了。由于我付不起您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的地方举办会议。还有一件对您不利的事:这个会议的参加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受过的教育都在中等以上。这些人到旅馆来开会,对您来说,这难道不是起了不花钱的活广告的作用吗?事实上,假如您花五千元钱在报刊上登广告,您也不可能邀请这些人亲自到您的旅馆参观。可我的会议为您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请仔细考虑后再答复我。”

如此入情入理的恳谈,任何人都无法拒绝。最后,旅馆经理向那位总经理让步了。

这位具有出色口才的总经理为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正是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全面地分析了双方的利弊得失,说话真诚,入情入理,最后成功说服了对方。

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你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才能瞄准对方的“要害”,一语中的。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都希望自己站在说服者而不是被说服者的地位上。如果不考虑对方,只是单方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方就很难接受你和你的观点。所以,与其生硬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用自己的观点“压倒”对方的观点,还不如给对方发表看法的机会,以缓和对方的抵制情绪。在倾听对方述说的过程中,从对方的话语中了解对方,藉此找出说服的重点,接着再从对对方有利、有好处的角度进行说服,就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先发制人,攻心说服

在进行说服时,如果能够先发制人地使用巧妙的语言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情感,就很容易使对方信服你所说的话。此时,切忌强调自己的优点,切忌使自己占上风,而应该故意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令对方产生优越感并放弃防范心理,从而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

美国心理学专家卡耐基在其《美好的人生》一书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从卡耐基家步行一分钟,就可以到达森林公园。他常常带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因为他们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又因为这条狗友善而不伤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警察严厉地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你难道不晓得这是违法吗?”

“是的,我晓得。”卡耐基低声地说,“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认为!你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了。”

卡耐基的确照办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欢戴口罩,他也不喜欢它那样。一天下午,他和雷斯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他看见那位执法大人正骑在一匹棕色的马上。

卡耐基想,这下栽了!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样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忍不住,”卡耐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警察说,“我们这样吧,你只要它跑到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卡耐基责备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有一位广告社主任,专喜欢在小地方挑毛病,员工时常是不愉快地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不是因为他的批评,而是他攻击的地方不当。有一位员工小彭于百忙中替他赶完一幅画,他来电话叫小彭去看看,到那儿果不出所料,他显得非常愤怒,已经准备好了要批评小彭一顿。可这回小彭一进办公室便自责起来:“主任,你所说的话不假,一定是我错了,而且是不可原谅的。我替你画画多年,应该知道如何画才对,我觉得很惭愧。”

听到小彭这样说话,那位主任却反而替小彭分辩说:“是的,你说得对,不过这并非大错,仅只——”小彭马上插嘴说:“不论错的大小,都有很大的关系,会给别人看了不高兴。”

主任打算插嘴说话,但又听小彭继续说道:“我实在应该小心,你给我的工作很多,你理应得到满意的东西,所以我想把这幅画重新画一张。”

“不!不!”主任坚决地说:“我不打算太麻烦你。”他夸奖小彭所作的画,说只需稍加修改就可以了,而且这一点小错,亦不会使公司受损失,仅是一点小节不必太过虑了。

小彭急于批评自己,使主任的怒气全消。最后他邀小彭在一起吃点心,在告别之前他开给小彭一张支票,并又委托小彭画另一幅新的广告。

小彭承认自己错了,以显示主任的正确,抬高了主任的地位,主任高兴之余也不会再苛责小彭了。

如果我们免不了会受责备,何不自己先认错呢?听自己谴责自己不比挨别人批评好受得多吗?你要是知道某人准备责备你,你自己先把对方责备你的话说出来,他十之八九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

当你觉得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的时候,不妨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先数落自己一番。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当对方看到你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时,他反而不好对你多加指责了。

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开头不妨这么说:“我这可能是过分的要求”,或者“我要说的话可能有点不恰当”等等。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真的会令对方感到不快,对方也不会对你进行当面指责,而是会听完你的话,并接受你的要求。

在和别人讲道理的过程中,如果你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不妨先发制人,在对方面前摆低姿态,坦言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去,从而达到你说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