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冲破黑暗,将大漠抹上一片淡白时,西路军左纵队九军进抵干柴洼(现古浪县干城乡)。
干柴洼是一个无险可守的村寨,疏疏落落低矮的房舍裸露在旷野上。土墙、土屋与周围的黄土地,构成了清一色荒凉的景象。军政委陈海松、军长孙玉清在村头兀立,指挥最后一队战士进入指定位置。
穷街小巷浸在刺骨的冷风里,颤抖着。部队顾不上夜行军的疲劳,开始抢修掩体,掏挖枪眼。战士们抓紧时间轮换休息。有些人抱着枪靠在土墙和房檐下打盹,他们的军衣都很破旧,而且在这初冬季节,也太单薄了。有些人围坐在枯枝腐叶燃起的篝火旁,烤着被昨夜的凄风冷霜冻僵的身子,准备晨炊。跳动的火舌舔着悬挂在木棍搭成的三角支架下的黑黢黢的脸盆或茶缸,映红了战士们布满倦容的黝黑面孔。缕缕淡蓝色的轻烟,在晨风中颤抖着冉冉上升,一直融入一碧如洗的高远天空。土豆煮熟的那种沁人心脾的香味,随着白色的水蒸气飘逸出来,弥漫在清新得让人发冷的空气里,使得人倍加饥肠辘辘。
西渡黄河之后,部队几乎没有一天不在行军打仗。正当红三十军在一条山浴血奋战,红五军在三角城看守船只时,红九军在大拉牌也与敌人展开激烈争夺,打得敌人鸡飞狗跳墙。马步芳部的马全义团及民和、乐都、互助三县民团,与马步青部的马呈祥团共约6000人,经沙河井向大拉牌进攻。马全义先驱赶民团以人海战术向红军阵地冲击,慌乱中的民团狂奔乱窜,转眼间积尸成堆。战斗竟日,疲惫至极,马全义和马呈祥只管撤退,不顾尸丛血泊中呻吟呼号的伤兵。第二天,还是红军派出医务人员,进行了救护。当晚,所部正在附近村落做饭时,突然周围炮火齐发,遂又不顾一切地豕突狼奔,竟将由扇子网进援的预备队冲散,逃到沙河井才停下来。部队的辎重和民团的刀矛、皮褂,丢得一干二净。马全义系马步芳的内弟,马呈祥系“二马”的外甥。这两个少爷在沙河井抱头大哭,相互埋怨。不知谁放了一股风说:“红军到了镇虏堡!”于是两人又急向秦王川逃奔,直到听说没有什么情况,才又回到沙河井,整顿残部。
看着这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而斗志不减的红军战士,陈海松心潮起伏。陈海松实足年龄23岁,脸上虽说仍残存着稚气,但却明显地刻上了稳健的神情。他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一个普通农家,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故家人省吃俭用供他念了八年书。他在家乡曾任童子军团长,16岁参加了红军。在川陕边时,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展开了最紧张、最剧烈、最有成效的万源保卫战。红九军二十五师坚守万源县正面的大面山。年仅19岁的师政委陈海松在危急时刻挺身向前,大喊:“让敌人在阵地前血流成河!”他捋起袖子,提起大砍刀,和敢死队员一同出击,挥刀杀敌。红军著名将领许世友那时是二十五师师长。陈政委和许师长互相配合,使二十五师这个由三个鄂豫皖的老团组成的师,一直是红四方面军的两个铁拳头之一,另一个铁拳头是红三十军八十八师。
红军总司令朱德多次说过:“陈海松是四方面军里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可惜牺牲得太早了!”
陈海松缓步走着,一阵迸开的哄笑声吸引了他。一群战士端着饭碗围成圆圈,这是军部交通队的干部和战士正在玩摸瞎子。初冬的凌晨是寒冷的,可是这里却热气腾腾。陈海松被战士们的打闹说笑,强烈地感染了。
乔国 军排长从地上爬起来,摘掉蒙眼布条,看见政委站在圈子边上笑,便向大家喊道:“政委来了,我们大家请政委唱个歌!”
陈海松像一块吸铁石,随时会把战士们吸引到他的身边。他在军官中间有“官威”,而在当兵的行列里又有“兵味”。他几乎完全是普通一兵的样子,这不光是说他年纪小,穿戴吃住都同战士一样,毫无特殊,而更重要的是他每到一地每到一个部队,便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他还同战士做多种简单有趣的游戏,经常找战士们比试臂力,摔“抱腰高”(摔跤,湖北方言)。摔跤,他有经验,摔赢的时候多,有时也被摔倒。当他倒地后,战士们红着脸忙向政委道歉,他却在哈哈大笑中突然睁圆双眼:“抱腰高场上讲什么情面?这是学制胜本事咧,来,再来搞!”陈政委也常和大家一起玩“摸瞎子”游戏,输了就认罚,一点不含糊。战士们知道政委曾当过宣传队长,歌唱得很好,因此陈政委输了,大家总是让他唱歌。今天,战士们看见他来,又由不得先请他唱歌。
陈海松笑着走进圈内,稍稍摆摆姿势,润润嗓子,便唱了起来: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哈,
张灯又结彩呀哈,
光辉灿烂创造新世界。
……
陈海松唱的是发源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支人人喜爱的民歌。随着这歌声,红军战士仿佛又回到了烽火弥漫的老根据地,闻到了馥郁醉人的桂花清香。此时,朝阳把最初的一抹霞光照射到陈海松的脸上,他的眼睛里放射出明亮的光辉,而战士们的眼睛里也闪耀着欢乐的光芒。
紧接陈政委,几个小伙子边唱边舞,表演了川陕时期万源保卫战创作的《大刀歌》:
万源保卫战,
作战要勇敢;
子弹消灭敌人算不得好汉,
冲上去,用刀砍!
……
红九军到干柴洼不久,尾随而来的敌骑兵便像恶犬一样紧紧地咬住了他们。红九军外围据点无法以少量兵力顶住敌人的集群冲锋,警戒部队退入主阵地。
马元海站在紧靠干柴洼东面的山头上,手拿旗帜,指挥所属部队和民团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干柴洼。朱绍良派出战斗机三架助战,并投下一份情报说:“干柴洼东北角系红军主力。”马元海遂纠合人马,主攻东北。顿时,烟尘冲天,山川变色,但红军主阵地始终屹立不动。马元海望着遍野陈尸,明白了骑五师惨败的真正原因。
“总指挥,弟兄们伤亡太大,是不是下令停止进攻,稍事休整?”一个参谋趋近,小心翼翼地建议。
“不行!”马元海松弛而浮肿的眼皮下,两个干枯的黄色瞳子,乜斜着立正站着的参谋,干脆地拒绝道。他很清楚,对面的红军,处境要比自己艰难得多,他必须一鼓作气,拿下干柴洼。至于伤亡,各县的民团、壮丁源源不绝,取之不尽,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补充。他眯着双眼,干咳了两声,转过身用手指着一圈传令兵,大声吼道:“火速通知各部,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在天黑前拿下干柴洼!”
一时间,敌人步骑轮番冲锋,不讲章法,不顾死伤。遍野堆摞的死尸成为临时工事,人尸工事蜗行龟移,一尺尺、一丈丈,逐渐推进到离红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带。
红九军前沿阵地被突破。陈海松所在的一方大院,正面暴露在敌人的火力前。险情突至,陈海松将目光射向墙外,马家兵的面孔都看得清清楚楚了,端着步枪的,提着短枪的,挥舞着马刀的……
“政委,我带些人反击一下!”一个白细皮肤、身材瘦长的干部走到陈海松面前。他是军部一科(作战科)科长刘培基。刘培基随董振堂参加过宁都起义,原在五军,后调至九军二十七师任参谋长,二过草地时调任军部一科科长。他军事内行,对参谋业务相当精通,因奇策屡出,被军部的同事们誉为“活诸葛”。
听说要向敌人反击,又有许多干部和战士挺身而出。数十人肃立在陈海松四周。稚气的、成熟的、俊秀的、粗犷的、温顺的、暴躁的……红五星下的不同脸庞露出同一种面容:和敌人干。一双双坚定的目光没有惊慌、没有疑虑、没有畏缩,只有喷射着愤怒的火焰。陈海松屹立在大家面前,他那线条粗犷、棱角分明的脸庞上,有一种震慑的威严、沉着、稳定。
突然,刘培基向陈海松摇摇手,侧耳倾听着什么,接着蹑手蹑脚地走到了墙边。陈海松也听到了动静:一阵杂乱而又轻微的跑步声由远而近。“快!”这是墙外人的声音。随即,一个人跃上墙头,飞身跳向院中。
“狗崽子,看刀!”刘培基眼睛圆圆地睁着,把大砍刀兜头挥向那人。只见那人一缩头,避开刀锋,就地一个滚,翻身立起:“刘科长,真有你的!我差点没叫你把脑袋削掉!”原来是交通队的乔国 军排长:“政委!军长听说你们这里紧张,特意派我们来!”这时,墙上接连跳下人来,全是交通队的战士。
“乔国 军,你们来得正好。”陈海松又转向刘培基,“刘科长,你就带着交通队的战士们出击吧!”交通队队员都是挑选出来的优秀战士,每人身配一支德国造二十响短枪,一把大砍刀。平日和战时,他们负责传达首长的命令和领导机关的安全,而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们又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突击队,一支排难克险、所向无敌的铁拳。
刘培基跃出土墙缺口,军部参谋人员、勤杂人员、交通队战士们呐喊着紧随其后。他们像猎豹一样,迎着弹雨,扑向敌群。马家兵在猛烈而突然的打击下,纷纷掉头,浪涌般地往回逃窜。往回跑的撞击着后面往前冲的,搅成了一团,叠成了一堆。然而,敌人太多了,太密了。刘培基率领的几十个人,犹如冲进大海的一叶扁舟,很快便被巨大的混浊的人流裹涌起来。枪弹击中了刘培基的头部,他身体晃了晃,扑倒在地。
陈海松目睹了这一场面。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领,陈海松没有为眼前的险恶局势所左右,但是他却不能不为身负重伤的刘培基和交通队的战士们而担忧。陈海松对英勇无畏者特别关心和爱护。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为策应红一方面军北上,移军西进。红九军奉命向驻守在嘉陵江沿岸的敌人发起进攻。激战中,七十五团二营六连连长罗应怀身负重伤,躺在阵地上即将罹难。陈海松从望远镜中看到了这一情景,当即命令交通队火速救援: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回“虎痴”!“虎痴”是《三国演义》中曹操麾下的猛将许褚的别号。罗应怀因雄烈过人、作战凶猛而被战士们冠以此称。交通队果真不负陈海松之望,既救出了罗应怀,又收复了阵地。
刘培基是军部的“活诸葛”,陈海松对于他安危的焦急是可想而知的。“组织第二次反击!”陈海松决定采取这种行之有效的战术,既保卫军部又救援刘培基等人。正当危急时刻,红二十五师一部犹如一股强大的洪流冲击敌阵,截断敌人退路迫敌后撤。
“刘科长!”一科参谋李新国不顾危险地跑去,将刘培基背了回来。刘培基在周围一片关切的呼唤中,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眼中的一切都是游移不定的,罩着一层彩色的光环,但他还是努力在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中,捕捉到了陈海松关切的目光。他极力凝聚着最后的一息生命之光,骤然睁大了双眼,双唇吃力地嚅动着,气息粗而急促。血从伤口涌流出来,刘科长头一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红军洒下的鲜血,红彤彤,火辣辣,明晃晃,在黄土地上凝聚、溶解、渗透。
祁连山消失在暮色里。马元海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将部队撤退。入夜,马步芳来电督令进兵,马元海又欲以人海战术猛扑,可是红军已放弃干柴洼,进军横梁山。
横梁山有一处叫红土坡的地方,山色如火,雄峙于层峦叠嶂间。翌日黄昏,马元海追至横梁山,即命令各部夜攻。随从人员认为部队未曾夜战,当地地段又极复杂,欲向马元海建议,收回成命,但马元海已先行出发,各部只得发起进攻。第一线部队在红军的顽强迎击之下,纷纷溃散。先头部队和殿后部队,互相践踏,混乱不堪。山坡谷间到处一片喊叫声、奔跑声。马元海畏缩在乱石丛中,感慨地说:“胡大呀!事情怎么来的不知道,我们的人马这样倒退下来,将来怎么打下去?”时已深夜,寒气袭人,就在原地跺脚待旦。第二天,马元海命令部队和民团,循原路向横梁山反扑。各部或三十成群,或五十为队,骑马曳枪,仍是紊乱不堪,及至返回横梁山时,才知道红军已经西进了。马元海往返疲惫,又沿着羊肠小道,向西进的红军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