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情商系列培养方案
6201000000061

第61章 不要溺爱孩子

溺爱是爱的一种方式,但溺爱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此溺爱是要不得的。

如果你问一对中国父母:“你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十有八九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还不是为了孩子!”

若你继续追问:“你们为什么为孩子而活着?”

他们会说:“因为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全部的希望啊。”

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工作,到结婚成家,到生儿育女,全过程恨不能全承包。这虽不是制度,却是一种风尚,一种沉淀千年的传统。直到“小太阳”、“小皇帝”、“小公主”大面积涌现且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时,才发现,这种爱,除了表达父母的慈心善意之外,实在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任何有益的因素和养料。

实例之一:

春城昆明,一家庭,儿子从出生之日起,便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夫妇俩人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恨不得孩子要月亮,他们就上天去摘,孩子幼小的心灵便滋长了不尽的需求欲,终于有一天,“败家子”再一次将家中电脑上的主机板拆下来卖了。母亲终于忍无可忍,痛心疾首地数落儿子的种种劣迹。儿子听了,心头恶火猛窜,刹那间,他举起一把斧头向着亲生母亲狠命砍去。那颗曾用爱浸泡过他的头颅顿时耷拉下去。他又很快找来一根绳子套在母亲的脖子上,拼命勒着。母亲用最后一丝力气呼救,丧心病狂的儿子竟而紧缠三圈,并狠狠地打一个死结。然后将尸体翻过去,使她脸贴地面,“我再不愿看你了……”

实例之二:

与上面这个结局不同,辽宁披露一起母亲手刃亲生子的悲剧。“剧情”之惨,令人感叹。

十多年没吃过一顿好饭菜,没穿过一套好衣服的母亲,却尽其所能地宠着儿子。从小学到初中,儿子对母亲就只有一个需求:“给钱!”

有一天,儿子对母亲说:“我都18岁了,就因为没有钱,才娶不上媳妇。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卖房!”

“那咱上哪儿住?”“这招不行,你就嫁人。再不,卖身挣钱!”

“儿呀……”母亲泪若断珠,儿子抽出一把刀:“你自杀算了!”

“儿呀,千万别这样。要啥,妈答应。”母亲“扑通”一声跪倒在儿子面前。

“那好,你给我写张欠条,欠我一万元。”儿子还限定母亲:两月还清。

母亲痛苦不堪地在街上走着。“得让儿子死。”她下定了决心。

当儿子再一次挥拳而来时,母亲猛地抽出身上携带的匕首,照着儿子的前胸就是一刀。接着,又扑上去,——刀接一刀,连补八刀……

然后,母亲倒在血肉模糊的儿子身旁。她怎么也想不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这,是血的教训!

孩子是爱的结晶。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天性,然而,教育毕竟是一门艺术。

中国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可谓不深,情不可谓不真:“我愿为你牺牲一切。”这似乎已成为中国父母的赌注。

结果呢?与父母期望大相径庭的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作品被创作出来了;一批“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败家子产生了。

我国古代人民曾发出过“养不教,父之过”、“慈母怀中出逆子”的教训,但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的父母仍没有走出溺爱的圈子。父母之爱的力量或许无法估量,但缺少教育的一味爱极易导致孩子有害的生活态度。教育家多伯森告诫我们:

童年生活的前4~5岁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是孩子能够被授予正当观念的时期。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这几年的良机一经错过,最优秀的接受能力通常消失殆尽,永不复返。倘若有意使孩子谦恭和气,慧眼独具,举止文雅,充满爱心,那么,这些品质就应当教授之,而不是空想,如果我们想在孩子身上看到诚实、真挚、无私,那么,这些品质就应该纳入我们的早期教育过程之中;如果培养彬彬有礼,有责任感的年轻公民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并着手据此塑造。道理明显:遗传不会赋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孩子们学到的是他们被授予的东西。由此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爱”和“教”上。选择不是非此即彼,因为真理不是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过去,我们的先人倡导“棍律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于是,一切都是父辈说了算,而孩子是被任意塑的泥团。然而,孩子虽经父母而出生,但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崭新的生命。父母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给他思想;父母可以照顾他们的身体,但不能左右他们的灵魂。父母停留在现实的世界之中,而孩子却代表着未来。所以,我们应当:救救孩子!但是,年轻的父母们刚刚从“棍棒教育”的酷刑下解放出来,又将“溺爱教育”实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也就是EQ教育之所以能实施的重要原因。其实,这时他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天大的谎言:孩子的优秀品质是在父母的爱的泪水中流出来的。父母只要为孩子献出了爱,就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就能使伟大的崇高的形象永远树立在可爱的孩子心目之中。其实,他们的爱缺乏理智,爱得盲目露骨。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律满足,一概无原则地迁就,甚至把孩子的缺点也当成优点来爱。结果,他们采撷到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痛心的苦果。

无独有偶,美国的“纵容民主主义”理论也给美国人民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这种理论要求父母把管教孩子的责任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理论的结果造就出来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代。我们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应该吸取一下它们的教训。

有位儿童文学家说:不同爱心的选择是不同命运的选择,这既是个人命运也是民族命运的选择。

的确,教育是件大事情。竖着瞅,哪朝不是教育兴则国兴,横着看,兴衰无不关连着教育。

家庭是造就人的摇篮。

社会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所以,家庭教育缔结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提倡EQ教育,愿天下父母从溺爱的怪圈中走出来,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