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6~公元1100年)
在位时间:公元1085~公元1100年
曾用年号:元祐、绍圣、元符
谥号:宪元迹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帝
庙号:哲宗
安葬地:永泰陵
公元1076年,宋神宗赵项第六子赵煦出生。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因赵煦年幼,朝政均由祖母高太后把持。
公元1093年,高太后病逝,赵煦终于亲政。
公元1100年,赵煦病死,年仅15岁。
公元1085年春,宋神宗赵顼因病去世,赵顼的第六个儿子(前面五个均夭折)赵煦就在丧父的悲痛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宋哲宗。
因为自己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祖母宣仁高太后的手中。高太后本来就对神宗赵顼任用王安石变法不满,等到自己做了太皇太后,又掌握了朝政大权以后,这位皇室贵族的首领就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名,起用并重用了以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守旧派人物,排挤和打击以吕惠卿、蔡确、吕嘉问为首的变法派,全盘否定并逐个废黜了赵顼在位时推行的一系列新法。一时间,朝野上下掀起了一阵清算新法之风,史称“祐更化”。
赵煦即位之初,虽然年龄幼小,但很反感别人依旧拿他当小孩看待。然而无论是祖母高太后还是当时的大臣,偏偏不了解他的心思,认为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这就使得赵煦从小就对当朝的大臣极为反感。
赵煦年幼时很愿意念书,平时在宫中除了看书外,很少出去玩耍。他看书的范围很广,尤其喜欢唐人律诗,常把自己亲手抄录的唐诗分赐给大臣。但高太后和大臣们却想通过教育他读经讲史,使他成为一个能恪守祖宗法度,忠信孝悌,淳茂老成的人。当时高太后掌握朝廷大权,大臣们居然只知道高太后,不知道皇上,凡有奏事,都只向高太后请示禀报,有时赵煦偶尔问件事,大臣们竟没有一个人答理。赵煦后来对人说:“元祐垂帘之时,朕看到的只是大臣的脊背和屁股,他们的脸全转到太后那边去了!”
赵煦对元祐大臣的印象越来越坏,他和高太后的感情危机也越来越深。尤其是赵煦寻找年轻女子陪伴自己的事情,因而大臣们纷纷上书,进行口诛笔伐,说皇上年方14岁,不应当是亲近女色的时候,劝皇上进德爱身。又请求高太后保护好皇帝,言辞十分激烈。高太后于是把所有年轻的宫女都换掉,赵煦心里不说,但非常记恨太后和这些大臣。后来,高太后又亲自为赵煦物色了一个高太后自己喜欢的少女,并亲自立为皇后,根本就不管赵煦是否喜欢。果然,新婚不久,皇帝和皇后不太融洽的关系就公开化了。
赵煦大婚之后,理应可以亲政了,可是高太后仍没有还政退位的意思。赵煦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又苦于没有办法,只得用沉默以示抗议。
即位以后,他就很少讲话,年龄渐长,话却变得更少了。高太后有一次问他:“大臣们奏事的时候,你心里是如何想的,怎么连句话都不说?”赵煦回答道:“娘娘已处理过了,叫孙儿又说什么呢?”高太后及其大臣也看出了赵煦的不满,为防止他日后翻案,高太后等人一面加紧打击变法派,一面继续训导赵煦,向他灌输所谓祖宗之法。范祖禹曾要求高太后把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每天都讲给赵煦听,使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便众说不能惑,小人不能进。但无论他们怎样做,怎样说,赵煦一直保持沉默,他准备在沉默中等待着亲政的那一天。
公元1093年,62岁的高太后终于一命呜呼了。18岁的赵煦这时才得以亲政。不久,赵煦正式打出了继承神宗事业的旗号,从此“绍述”之论大兴,国是从根本上改变。变法派分子通通回到了朝廷,王安石得到褒崇,蔡确的官职得到追复,元丰新法得到恢复,《神宗实录》得到重修。元祐大臣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其官职都被剥夺或追夺干净,以文彦博为首的30余人被列为司马光的党羽贬罢出朝,吕大防、刘挚、刘安世等人被安置到了最荒僻的地区加以编管,范纯仁、苏轼、程颐等也受到严厉的责罚,高太后的亲信宦官梁惟简、张士良、陈衍等人也被编配到了远恶州军。
赵煦和皇后孟氏的关系起初就不太融洽,后来赵煦另有所爱,与孟氏更见疏远了。赵煦宠爱的是一个姓刘的御侍宫女,地位逐步提高,由美人升为婕妤。赵煦不但在后宫与她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就连外出也时常带在身边。刘氏恃宠成骄,神气起来,连皇后也放不进她的眼里去了。后来孟皇后被打入冷宫,刘氏也因生了一个龙子赵茂而册立为皇后,眼看这一家三口就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谁知风云突变,皇子赵茂出生才二个月就不幸生病夭折,赵煦遭此打击,竟也生起病来,虽经多方医治,但仍无效。遂于公元1100年的农历正月初八驾崩,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