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6190200000108

第108章 天安门广场

广场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广场,它们大小不等,与城市规模相对应,就像拥有自己的权威。

广场上最原始的活动应该是贸易,方圆数十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赶赴这古老的集市。先是以物易物,后来开始使用货币。在公平的交换中,人类的价值观念逐渐诞生,并由此而形成群体性的社区。广场的意义一旦被统治者发现,也就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这一块世代沿袭的空地上,人群可以疏散,灵魂却总是那么稠密,具有非同凡响的号召力。于是政策、教谕、知识乃至民间的谣言,都以此,为中心获得了放射状的传播渠道。许多著名城市的广场边都矗立着宫廷或佛堂,作为君权或神权的象征,供集会的群众膜拜、瞻仰和祈祷。或者换句话说,权力需要借助广场才能得以颂扬、实施。广场作为城市里最重要的公众场所,是平凡与伟大、自由与禁忌、卑贱与髙贵的交界地带。广场上的活动(无论政治的、宗教的抑或经济的、文化的),既是权威的体现,又是民意的反映,构成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盛与衰、荣与辱、罪与罚、战争与和平、失畋与胜利的晴雨表。

人类发展进程中有多少重大事件,是在广场上发生的啊!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场是历史的证人,是被岁月烟云不断擦拭的无数双眼睛与耳朵的集合,为大地上消逝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发言与倾听默默地作证。历史的广场,举办过无数次震撼人心的演讲——每一轮雷鸣般的掌声似乎都宣判了一个时代。广场因而构成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辉煌如人间的天庭,它瞬息万变的表情充满了神性。历史的车轮如有神助,辚辚作响地驶过广场的上空,在那些仰望着的民众眼中,这才是最高的意志,最后的审判了。广场使多少宫廷内幕公开化了,又使多少草莽百姓获得对时代的演变表态的权利,成为其拥护者或反对者。广场上产生了人类苦苦追求的精神上的平等与自由一民主。民主最初肯定是诞生在广场上的。

人类社会缔造了等级观念并划分了有形或无形的禁区,但广场是没有围墙的,是不上锁、不收门票的。它最初恐怕是为弘扬君权或神权而建立,最终却成全了人权:它如街道、市场、原野一样公开,任何公民都有在这块城市空地上轻松行走的资格,因此它甚至比所谓的公园更加平民化、更无私而且无偿。露天的广场,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建筑物中最伟大、最深刻的一座,即使它不算物质建筑,也堪称精神的建筑。这是一座最大限度地节省物质材料、却最大限度地发扬了精神力量的建筑,它以天穹为屋顶、以空气为墙壁、以日月为灯盏、以人类的意志为支柱,同时以时代、以城市或国家的命运为广博的背景。举目瞩望,人类历史上那些风云变幻的广场远远近近地呈现着:俄罗斯的莫斯科红场,巴黎的凯旋门广场,伦敦的海德广场,纽约的时代广场……虽然某些城市的广场在蒙昧的世纪里曾架过火刑柱、断头台或绞索,但广场永远是憧憬和平的,这也是人类的理想,所以那么多的广场上有无忧无虑的鸽群在游客的脚步间起落、啄食,纵使没养鸽子,也会以鲜花、绿树抑或喷泉代替。广场总是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在和平主义的广场上散步、约会、相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它毕竟提供了人类家园的理想模式。广场是一座城市居民们心情的万花筒,也是大时代的一面小镜子——精神面貌的梳妆镜。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迁都而准备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的城垣、宫殿、坛庙、衙署、王府均已竣工,最原始的天安门广场也就存在了,它位于紫禁城正门大明门(即今天安门)与前门(当时是一瓮城)之间。原先的空地较狭窄,几经拓建方成今日之规模。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专家的设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加红场的翻版):政府以天安门为中心,将天安门前的广场大力扩建以供公众集会和游行,并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增建了作为屮国历史象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追彳卓历次臞旧时天安门前卖柿子的小商贩革命运动的先烈。

广场的西侧和东侧分别是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1976年,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主席逝世,在广场南侧、紧邻人民英雄纪念碑增筑了毛主席纪念堂,陈列这位伟人的遗体及水晶棺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瞻仰。广场成了一位20世纪中国巨人的归宿,他那颗停止跳动的心脏,足以构成记忆的钟摆,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悬念与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场上空的五星红旗每天准时升起,国旗班的士兵们在国歌的伴奏下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图腾柱、长安街,在广场上这全中国的一号旗杆下立正、敬礼,代表十余亿国人举行这日复一日的隆重仪式。若有外国贵宾来访,广场一侧会铺开红地毯,并有礼炮轰鸣,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接受世界检阅。从时间上来说,广场及其周围的景观衔接着中国五百多年历史,形成打有不同时代烙印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从空间上来说,广场既是中国的缩影,又是向世界放大的一扇窗口,全世界又有哪一个国家不知道北京,不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广场呢?

可以说,沉睡的广场开始从这块国土上觉醒,领悟到自己不可取代的责任与义务,即呼唤民众,领导时代新潮流。尤其在20世纪,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分明已构成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分水岭,革命与运动大多通过广场获得了最终的实现或体现。

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掀开了全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35年12月9日,广场上发动的“一二“九”运动为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准备了条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向广场上的群众及接受检阅的士兵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声音全世界都听见了。这就是著名的开国大典,以后每年国庆节广场上都要举行庆祝活动。1966年8月18日,身穿草绿色布军装的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小将,并走下城楼进入广场与群众握手。当时的广场上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手捧红宝书的红卫兵,“文化大革命”的沉重序幕由此拉开了。1976年4月5日,发生了因纪念周总理逝世而引起的天安门事件(即四五运动),广场上到处都是花圏、黑纱、挽联、泪水,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广场上除了鲜花、旗帜、蓝天白云之外一似乎这正是广场的属性:广场的记忆是另一种文本的历史。

广场是20世纪的中国最鲜明的一面镜子,它密切关注着东方睡狮冗长的梦境,乃至其从混沌中挣脱、觉醒的完整过程。使广场得以命名、并与广场相映成趣的天安门,笼罩过中国漫长封建时代的黄昏,它原为明清两代皇城之正门,城楼开城门五洞,门为金水河,横跨河面的五座汉白玉石桥即金水桥。城楼前立有两对石狮及两尊华表,刻满云朵与盘龙的华表高达十余米,顶端的蹲兽名为“望天吼”,有注视帝王出巡之意。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柱,是五千年文明在现实中的诗意象征。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侵时,天安门曾被炮击0952年维修时从木梁上取出三颗刻有英文字母的炮弹),华表也遭到破坏,这是古老文明在20世纪之初蒙受的耻辱与创伤。天安门曾是封建王朝皇家禁地,1949年10月1日,又成了新中国诞生的见证,所有中国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天安门。从这个意义上说,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都是它照耀着的广场,是万众一心的广场,庆典的广场。

1988年1月,天安门城楼正式对中外游人开放,现实终于和历史保持了同样的高度。我们甚至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俯瞰古老的广场,以及广场上永远年轻的人民,重温他们的苦难与幸福、屈辱与尊严。广场无言,最能唤起某种沧海桑田的感觉,怎么看都是刻骨铭心的风景。历史从这里回眸,现实从这里展望一中国的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