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6187000000036

第36章 桓温:手刃父仇,三次北伐

桓温(公元312~373年),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龙亢镇)人。桓范之后,桓彝之子。东晋杰出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征西大将军、开府、南郡公、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录尚书事等职。因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前秦、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威名赫赫。

辛勤养家,手刃父仇

桓温的先祖是曹魏忠臣桓范,父桓彝晋元帝“百六掾”之一,后来在苏峻之乱中战死,从此家道中落。桓彝牺牲那年,桓温只有15岁,几兄弟家贫无援,但身为长子,他不得不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

一次,他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吃羊肉来医治,但他们家里穷买不起羊肉,桓温不得不流着泪把最小的弟弟桓冲卖给了卖羊的老板。用这样的骨肉分离才弄到了一点点羊肉,救了母亲的命,解了燃眉之急。这种痛彻心扉的经历使得小小年纪的桓温深深体验到了人世间的艰难和无奈,也让他对背叛他父亲的仇人江播更加恨之入骨。那时,15岁的桓温白天拼命挣钱养家,照顾多病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夜里,他就一个人在园子里苦练武功,发誓一定要手刃忘恩负义的江播,为父亲报仇。

在一面辛勤养家,一面刻苦习武的日子里,桓温度过了三年的光阴,在他18岁那年,江播已死,桓温诈称吊丧之宾,手刃江播两子和他的兄弟一人,名声大振,晋成帝亲自召见他。后荆州刺史庾翼与其结为生死之友,受庾翼推荐,娶晋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并任琅琊内史,步入仕途。庾翼死,部下推其子庾爱之代任荆州刺史,朝廷以庾世家族势力太大,遂以桓温为荆州刺史,大臣以为桓温不能牵制庾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后来桓温到了荆州,驱逐庾爱之,荆州安定。

出兵伐蜀,直取成都

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领000人为前锋。他上了表就出发,所以朝廷虽有异议,也无从阻止他了。朝中的议论多以为蜀中地形险阻,路途又远,桓温兵力不多,难以取胜。刘惔却以为必能成功,众人问他根据何在,他说:“从赌博可知。桓温赌博的手段极精,非一定能赢绝不出手。只怕灭蜀之后,朝廷都得听他的而已。”刘惔因幼年便与桓温相识,所以他是真正了解桓温的。李势仗着蜀道险阻,不作战备。桓温长驱深入,至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二月,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上大耀军威了。李势这时如梦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昝(zǎn)坚等领兵迎敌。昝坚不知根据什么,领兵到了犍为(今四川彭山东)。

三月,桓温到了彭模(今彭山东北),这里离成都只有两百里。昝坚与桓温走的不是一条路,他不知晋军何在,只在驻地傻等。桓温与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有人主张分兵为二,两路挺进。袁乔反对,他说:“此刻悬军万里之外,得胜可立大功,败了就全军覆没,必须合势齐力,不可分兵。应当丢掉锅子,只带3天粮草,表示有去无还的决心,全力进攻,必可成功。”桓温依计,只留参军孙盛、周楚带少数军队留守,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

笮桥之战,李势降服

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击退。桓温和李权遭遇,三战三胜,汉兵溃散,逃回成都。待桓温进至成都近郊,昝坚才发现自己的失误,赶忙回来,但见晋军已逼近成都,所部军心慌乱,竟不战而溃。李势派的几支部队都完了,他垂死挣扎,领兵出城,在笮桥(在成都西南)迎战。这是灭汉的决战,也是唯一的一次硬仗。晋军开头打得并不顺利,参军龚护阵亡,汉军的箭射到桓温马前,军心有些动摇。这时,突然鼓声大振,袁乔拔剑指挥,将士誓死力战,于是大获全胜,便又进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其城门。李势连夜逃往茵萌。他自忖无法再战,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军前投降,成汉就此灭亡。

三次北伐,威名赫赫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后赵灭亡的时候,东晋的将军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殷浩是个只有虚名、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万余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他统率晋军4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000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桓温胜利进军,到了霸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桓温驻兵霸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桓温的军粮断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前秦寿光二年(公元356年)六月,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八月,桓温挥军渡过伊水,与羌族首领姚襄军二次战于伊水之北,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在洛阳修复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议东晋迁都洛阳。东晋朝廷对桓温的北伐抱消极态度,只求苟安东南,无意北还,桓温只得退兵南归。

到前燕光寿三年(公元359年),中原地区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

前燕建熙四年(公元363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兼扬州刺史。桓温身为宰相,又兼荆、扬二州刺史,尽揽东晋大权。

一次,桓温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起来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前燕建熙九年(公元368年),桓温利用执权之机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政权。这年四月出发,六月到达金乡(今山东金乡)。桓温率水军经运河、清水河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枯头(今河南浚县西南,黄河重要渡口)。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5万军队前往抵御,将晋军粮道截断。桓温被迫从陆路追击,慕容垂率000轻骑兵追击,将晋军打得溃不成军,斩晋军3万余。桓温败归后,所收复的淮北土地重又丧失。

“点评”

桓温北伐,志在立威,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而桓温性情骄躁,不听劝谏,这些都使得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但桓温的征伐战争,有力地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打击了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是符合当时中原人民愿望的。在桓温一生征战中,留下“神州陆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等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