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6184300000175

第175章 苏王金陵会

因苏洵认定王安石奸佞祸国,坚决不见王安石,王安石母亲去世,苏洵也不去吊唁,故使两家关系相当紧张。

苏轼和王安石,可以说都出于欧门。欧阳修对他们都非常器重,但二人因政见不同,几乎反目成仇。苏轼上万言书反对新法,王安石手下人千方百计要整苏轼,最后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一般人看来,苏与王乃冤家对头,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政见不同是事实,但他们都是襟怀广阔、光明磊落的仁人君子,互相仰慕对方的道德、文章,晚年私谊很深,同样是事实。

苏、王初次交往在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嘉祐五年(1060)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的制词却是王安石起草的。制词称苏轼“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华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可见,此时王安石对苏轼已有相当了解。

苏轼被下御史台大狱,当权者必欲置之死地。而此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坚决反对,曾发出“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的呼声,力救苏轼。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阳县)团练副使。七月,抵达金陵。已经罢相退休的王安石,一直闲居于此。听说苏轼来了,亲自到码头上来看望苏轼。据宋人朱弁《曲洧旧闻》卷五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王安石)野服(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在方丈饮茶次,公指案上大砚曰:‘可集古人诗,联句赋此砚。’东坡应声曰:‘轼请先道一句。’因大唱曰:‘巧匠斫山骨’。荆公沉思良久,无以续之。乃起曰:‘且趁此好天色,穷览蒋山之胜,此非所急也。’田画承君,是日与一二客从后观之。承君曰:‘荆公常好以此困人,而门下士多辞以不能。不料东坡不可以此慑伏也。’”二人同游蒋山,谈天说地,相得甚欢。王安石还在自己家中几次款待苏轼,相处如老友,毫不见外。

蔡绦(tāo)《西清诗话》称:“元丰间,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州)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公叹息与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对苏轼称赏备至。《潘子真诗话》中还有苏、王二人手书诗作互相奉赠的记载。苏轼在金陵流连数日,二人唱和颇多。苏轼的《次韵荆公四绝》第三首有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前联写王安石闲退半山园时骑驴访胜的情况,后联表示接受王安石的劝告,在此买田定居,与王安石同隐钟山。事虽不果,但二人真情相处,友谊之深,不难想见。

金陵分手后不久,苏轼就致信王安石:“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苏轼行至仪真,又致信王安石,表达了经常往来的愿望。王安石在《回苏子瞻简》中也说,分手之后“俯仰逾月,岂胜感怅!”

金陵相会是苏王交往中最快意的一次聚会,也是最后一次聚会。一年多以后,即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便在金陵与世长辞。当时正任中书舍人的苏轼奉命起草了《王安石赠太傅敕》,称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粃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

金陵相会,不但在二人友谊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给人们留下了乐道的文坛佳话。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十三中说:“两公名贤,相逢胜地,歌咏篇章,文采风流,照耀千古,则江山亦为之壮色。”

苏轼与王安石金陵相会,时王安石六十四岁,苏轼四十九岁。这两位熙宁变法时的政治对手,此时已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时间可以化解一切矛盾和恩怨。苏王金陵相会,再次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