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晚清学人之诗研究
6183000000001

第1章 序

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中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有自己时代特色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时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清诗研究是整个古典诗歌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有不少具体的方面仍处在被否定或被遮蔽的状态之中。如何将清诗研究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至关重要的也许是视野和视角的开拓与转换。

清诗不仅集中国古典诗学之大成,也集学问化问题之大成。性情与学问的关系是清代诗学的重要主题,而对学问的强调几乎是在“宗唐祧宋”的纷争之上的。创作上诸种学问化因素无论在反对还是赞成的各派诗家笔下无所不在并漫汗于诗中,在诗学理论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对此,萧华荣的《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作了颇有见地的概括:“清代的诗论家,无论属于哪一个纷纭的流派,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学问,强调性情要根柢于学问,即使主‘神韵’的王士祯、主‘格调’的沈德潜、主‘性灵’的袁枚也不例外。‘神韵’、‘格调’、‘性灵’诸说虽皆曾执过骚坛的牛耳,但绝不是清代诗学思想的主潮,倒是翁方纲的‘肌理’之论更能反映清代诗学思想的特征。”

如果将清代诗学置于古典诗学的学问化过程当中去考察,也许对清诗及清诗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将会有许多新的发现。首先,清诗的学问化状况本身就是个有价值的大课题,探讨其创作与理论上的存在和变化,于清诗研究未尝不具有拓展新层面、开辟新思考空间的意义。就诗学理论来看,“宗唐祧宋”基本上仍是当前探讨清代诗学思想的主轴,如果跳出这一局圈,转而就清人对性情与学问关系的建树专门梳理探讨,对于丰富古代诗学理论当不是无意义的劳作。

其次,这种探讨将会触及诗学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学问参与抒写性情的合理性和学理根据。清人普遍对钟嵘之说提出辩证,认为性情的表达必有学问的参与。如乔亿《剑溪说诗》说:“《诗品》曰:‘吟咏情性,亦何贵乎用事。’愚谓情性有难以直抒者,非假事陈词则不可,顾所用何如耳。”方南堂《辍锻录》亦说:“作诗不能不用故实,眼前情事,有必须古事衬托而始出者。”钟嵘所处时代文化积累尚薄,“个体诗学”时代开始不久,作诗以“即目直寻”为多,其说自有道理。文化累积到清代,文人构成诗的创作主体,学问就是他们的生活并浸泡于其中,其性情正在学问之中,并养就为审美情趣,远非即目直寻所能限制。这也触及中国诗学的特殊性,不是用西方诗学单纯的抒情性可以裁减的。

从学问化过程看清诗,还可以对旧问题产生新认识。比如,我们一向将清人的学问化归结为清代学风对诗学的影响,而从中国古典诗学学问化过程看,清诗的学问化尚有诗学发展自身的内在渊源,不单纯是清代学风的横向影响。再如对肌理派的评价,那种从“误把抄书当做诗”开始的否定延及至今天的论者,使对肌理派的研究与对清诗四大诗说的其他三派的研究比起来显得浮浅。如果透过“抄书”之讥的遮蔽,从学问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可开掘的空间正自不小,评价亦未必止于当下。

再次,承宋人“学者之诗”(张栻语,见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文人之诗”(刘克庄语,见刘辰翁《赵仲仁诗序》)的初步提法,清人对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又有“秀才之诗”、“儒者之诗”、“文人之诗”、“读书人之诗”等类似名目)的关系广泛关注,集合起来几乎形成系统的界定,增添了清诗又一重理论空间。而这实际上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所流行的两大诗学状况的肯定,它还包含了类型、风格、倾向、诗法途径等多种因素。如果说诗人之诗表现性情,则学人之诗可否看成以学问化的方式表现学人的性情?这又是个饶有意味的学术话题。如果将学人之诗这一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诗学现象纳入清代诗学甚至是整个古典诗学的视野来衡量,则清代诗学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又可进入另一重学术界面了。

清代是学者参与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时期,清代众多的学人之诗无疑是清诗学问化最集中的表现,古典诗歌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人之诗在这个时期得以充分发展。晚清学人之诗是清代学人之诗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有关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夏江的《晚清学人之诗研究》正是选择了清诗研究领域这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要完成这样的选题研究,困难是很大的。这个选题必须对分散的、零碎的和片断化的有关晚清乃至整个清代学人之诗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把有关学人之诗的学术思想观点从吉光片羽的状态中梳理而综合之,形成一个更高层面的可以拢聚的学术视点;阐释出晚清学人之诗的民族诗学背景、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对晚清学人之诗中“诗”与“学”的关系进行阐述,描述出“诗”、“学”交融的形态、特征和手法,以及学术对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的影响;构建出晚清学术史和诗歌史的横向联系,论述晚清学人之诗在学术的影响下衍变分流的轨迹。而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对晚清庞大的学者型诗人群体的界定,并从中遴选出各类代表人物;对清代学人浩如烟海的诗集、诗学著作和相关学术著作的选读、整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夏江用这本著述作了较圆满的回答。他努力沟通了晚清学术史与诗歌史之间的联系,在对晚清学人的诗集和学术著作的仔细研读中,沿流溯源、寻根究底,努力展现晚清学人之诗发展衍变的轨迹及其艺术规律:晚清学人之诗是时代要求、学术思潮、文学风尚、诗人审美追求的结晶。研究的方法纵横交错,既有宏观的概述,又有具体生动的微观描述。在研究中不苟同也不树异,而是根据阅读典籍文献的资料、信息和数据来进行客观的梳理和独立判断。当然,作为青年学者,我们也许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对晚清学人之诗的内容与其学术思想联系的解读还缺乏深度,另外,对晚清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关系的辨析显得有点匆忙。

夏江自到暨南大学从我攻读硕士学位后一直倾力于清代诗歌研究,尤其注重晚清阶段。后攻读博士学位,学术视野扩大到整个清代诗歌,博士论文选择了难度很大的清诗学问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博士论文完成后,他又选择了较有研究心得的晚清学人之诗作为研究对象,并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09年立项。这本书便是他这三年研究的成果。现在,他的《晚清学人之诗研究》稿本就摆在我的桌前,遂为序。

魏中林

辛卯春于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