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的学问·处世的技巧
6177800000095

第95章 正确处理好代沟

随着社会变迁的迅速,使得两代人的观念、态度、行为与习惯有很大的距离,显得格格不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将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态度、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与思想习惯上的差距所形成的心理鸿沟,称为代沟。

父母常抱怨现在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儿女,使得原本和乐的家庭时起争端。

父母和子女之间为什么会有代沟呢?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所定型的人格,根深蒂固,在那时候所形成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心态性格等,不易做太大的调整,而造成固执己见的个性。人类学家则认为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有不同的精神规范,农业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所适用的形式,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那么,怎样正确地看待代沟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代沟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代表着一种进步,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应是排斥,而应该是欢迎。假如你的子女和你的意见不一样,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他有变成独立个体的需要,只要那种独立是有理由的,只要他跟你的不同是有道理的,你都应该帮助他建立自我。

子女现在和你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表示他永远和你的意见不一样,父母的职责,并不是阻止他的尝试,而是注意他,让他不要出了问题。

父母与子女之间想法的不同,并不是我们人为地去否定它,不理会它,这种差异就会消失了。存在差异是必然的,置之不理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子女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时,我们只要把它当作是认知的不同,并不妨害两代人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我们采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是减少差距或误解的唯一方法。当然,子女们与老年父母之间的这条代沟由来已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全填平,要想做到两全其美,实属不易,看来只有相互谦让点了,为此一个能为双方接受的代际交往的和谐之策便是: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促使代际关系和谐的一个上策,它不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以为“是”的一些优点,也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对双方沟通有利的地方。

求同存异的基础是理解,是相互之间情感和心理的沟通。在代际交往中,理解更多的是要求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做到将心比心。如果双方都能做一次角色换位,扮演一下对方的角色,体验一下对方的情感,就能很好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

求同存异还要求双方有时能做到忍痛割爱,舍弃有碍代际交往的心理和行为,实际上,这是一种丢卒保车之举,虽丢弃了自己的一点东西,却求得了双方的和谐。

求同存异的另一个要求是双方要能主动寻觅共同语言,达到求同的目的。有些青年人或老年人很重视和对方的双向沟通,互通有无,例如老年父母经历多,见识广,社会经验多,这些可以通过与青年的交流,传播给他们。而青年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也拥有一些颇具现代化特色的知识、技能,例如电脑的使用,就可以由青年教授给老年人。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能做到求同存异,做到理解对方,就非常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