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许同事,作为一种交往中的语言和行为艺术,绝不是脱口而出的奉承和恭维,也不是溜须拍马之辈的讨好和献媚。它具有一定的原理,还有心照不宣的使用规则,更有耐人寻味的实践技巧。这些,只有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才能逐渐摸索和把握它的具体内涵。
(1)时间上要及时。
生活当中,同事、朋友或家人的优点,随时都可能显现。而且,它是出于一个稍纵即逝的运动过程之中,个别时候还犹如昙花一现。所以,一个会赞美别人的人,总是能抓住时机,奉献赞美,赢得对方和在场者的好感,起到一种征服人心的效果。当你下班后走进家门,看见娇妻已先到一步,已经为你准备好晚餐,你只要深情地望她一眼,说一句“看到桌上的菜我就饿了”,她一定会心花怒放的。倘若你酒足饭饱之后,才说一句“你今天回来的真早”,那样的效果,已经是雨后送伞了,她还能感受到你当时就有的那份亲情么?
(2)内容要巧妙。
一般赞扬形成于双方面对面的情形之中,所以,内容上要具体,对象上要分明,有时尽管不直接涉及你所要赞美的客体,但对方早已心照不宣地知道你所指的是什么了。某单位“五一”节组织大家春游,办公室的一位女同事穿了一身非常得体的玫瑰红金丝绒套裙,加上她那优雅的气韵和风度,和往常相比,的确光彩照人。这时一位朋友走到她的身边,仅道了一声“今天心情好,美景如画呀!”,她就知道是在赞美她的着装,嫣然一笑,道一声“谢谢”。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人际相知的春风。
(3)动机要真诚。
我们去赞美一个人的时候,是我们所要赞美的人的确有我们值得赞美的地方,而我们赞美的本身,是对别人的欣赏和钦佩。从动机上讲,需要的是纯真,从态度上看,需要的是诚恳。如果我们不是出于真诚,在印象中给人一种虚情假意,人家会怀疑我们居心不良,赞扬不但不能得到回报,甚至还会招致冷遇和厌烦。
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后不久,便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叙事长诗——《鲁斯兰和抑德米拉》。这首诗诙谐有趣,轻灵活泼,很受读者的欢迎。著名的俄国大诗人茹柯夫斯基读罢此诗后也抑止不住激动和喜悦,他把自己的相片赠给昔日的学生普希金,并在照片的背面写道:“给我的胜利了的学生,他的失败的老师赠——在他完成《鲁斯兰和抑德来拉》的最庄严的日子。”
无独有偶,浙江相乡县文物部门,收藏有茅盾小时候的作文本。从评语中了解到,他的国文老师早就看出了未来文坛的千里马,预言这位后生有朝一日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如,有一段评语是这样的:“文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此子前程,未可限量。”看来赞许也需要有伯乐相马的目光,这些出自尊师之口的真诚赞美,其影响的魔力,真是未可限量的!
(4)程度上要恰当。
赞扬对方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恰当的赞美,是极有分寸感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用到此处,来说明掌握赞扬的度,的确是恰如其分的。
赞扬一个人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上要适度。赞扬一个人,不要乱说一气,任意夸大情节,评价失衡,给小人戴大帽子,那样是难以起到赞扬的正面效应的。你言过其实,有城府,就会透过你的溢美之词,看到内心的动机。其次,方式要适宜。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赞扬要因人而异。不能用同一个型号的衣服,不分大小,见到谁就给谁穿。比如年龄档次不同,赞扬时语气上也应有所区别。对年轻人应多夸奖;对老年人应多尊敬;对小朋友应多引导。因人施以赞扬,一定会弹无虚发的。最后,频率要适中。这里的频率,是指相对时期内,对一个对象赞扬的次数。次数太少,起不到应有作用;次数太多,也会削弱应有的效果。而赞扬的频率是否适中,是以受赞扬者优良行为的进展程度为尺度的。如果被赞扬者的优良行为同赞扬的频率成正比,则说明赞扬的频率是适度的。如果呈现反比的现象,则说明赞扬的频率过高,已经到了滥施的程度,谁还会珍惜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