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的学问·处世的技巧
6177800000025

第25章 用你良好的个性影响同事

良好沟通,使你的个性显示出独特性,且被他人认同,就表明你的个性已经波及到他人,甚至有人为你的个性而改变自身。可以认为,每个人的沟通关系中,都有想用自己的个性影响他人的念头。怎样让个性从内心发射出来,波及到你愿意波及的人呢?

一位西方心理学教授总结的以下方法可以使你受益匪浅:

(1)不可情绪化地负气而中伤同事。

不管沟通条件多么恶劣,都要控制自己。人们习惯于受到刺激就反击,造成不必要的对抗情绪。控制自己就是在受到刺激时,用自己内心的宽容将它化解或缓和。情绪波动时,你很容易把坏脾气波及他人,使人得出对你极为不利的结论。

(2)耐心地和同事沟通。

耐心也是自我控制。在倾听他人说话时,受到刺激后,对耐心的考验就严峻了。失去耐心,就无法冷静地倾听和理解他人,彼此造成感情伤害和关系冷漠,就没有了沟通。耐心可以使你的个性逐渐地撤消他人沟通防线的岗哨,从而让他人的内心据点接纳你。

(3)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

既然我们的沟通是为了便于合作,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这件事才是目标。能不能以工作为主,将考验你的个性的抗干扰能力。不赞同某人的行为时,应设法让他也以工作为主,彼此尽力克服不必要的分歧。

(4)悄悄地帮助同事。

提供帮助而不求他人回报是个性善良、宽容的表现。无私奉献永远是个性波及他人的好办法,让他人有信任感。

(5)主动去沟通。

主动去和同事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多数人总是防守型的,主动出击,意味着要敞开心扉,去一道道地撤除他人的防线。正因为主动出击不简单,在沟通过程中,别人更能感受到你个性的优点,受到你的感染。

(6)信守承诺。

一个能够言出即行的人,很容易就把个性波及到他人,他人也尊重这一个性。能够承诺和信守承诺,正是你的信心和诚意的绝佳表达。具有信守承诺的个性,别人会主动来接受你。

(7)对自己要有把握。

在自己能力可以控制的事物上,让个性波及他人。也就是让个性建立在自己的特长上。如果想以短致胜,会给他人留下此人不能量力而行的印象,那就适得其反。

(8)对人有爱心。

要用爱心去关怀他人。《圣经》所言“爱你的邻人”就是这个意思。缺乏爱心的人,就算有点金术,也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他足下纵有千名信徒,也没人信任他,信徒不过是看到他的点金术而已。人在情感上很脆弱,特别是喜欢表现坚强的人。你只要认真倾听,他们就感激不尽,何况施以关怀。你的个性可以通过爱心去波及他人。在爱心的感受方面,没有真正的铁石心肠。

(9)彼此信任。

信任就是诚意。经由信任产生的个性波及力可以达到最佳效果。信任在沟通中能激发出别人最好的一面。人在沮丧时,会作出对他人消极的判断,从而丧失足够的信任。信任不是轻信。信任有时会被出卖。但总的来说,信任的动机是纯正的,沟通就可以比较顺利。

(10)先理解人,再让人理解。

这是沟通达成一致的关键。除非你让别人觉得你跟他们有同感,能理解他们的感情,否则,他们不会理解你的。

(11)别乱下评断。

个性有缺陷的人,总是不能接受别人的坦诚的批评,觉得太伤面子,于是就大声反击和无礼轻视,甚至故意让批评者难堪。他人只好掩藏真心,让你一错再错。乱下评断,常常让人哑口无言,沟通也就戛然而止。

(12)体贴与谅解。

当沟通双方情绪恶劣时,应该彼此谅解,情绪之所以发生冲突,是两个人的原因,不是由某一方单独引起的。用体贴和谅解的态度,可以使双方都找到问题的症结。

(13)让别人辨明真相。

在正常沟通中,总有人无意识地伤害着别人,而且老在同一个问题上伤害别人。如果是你遭到了伤害,就应该告诉他,他已经在什么事上、为什么伤害了你。让别人辨明真相,只要你不以报怨的指责去要求别人理解,别人自然就会注意,不再伤害你。

(14)勇于承认错误。

沟通处于僵持局面,两者似乎无法更进一步时,要看看自己在这条裂痕中应该负的责任,在责任范围内是不是出了差错,出了差错就要勇于承认。

(15)尽量避免争论。

在观点不一致时,可以彼此商量。如果商量无效,面对别人的无理争辩,你怎么办?你应该不予回答,让事实来说明一切。常常看见处在沟通中的人,因争论不休而偏离目标,最后发现不过只做了争论这件事,重要的事情却没做。

(16)看重他人的现状。

既然你已经在和这个人沟通了,就要接受他的现状。任何轻视、评判、拒绝都将是沟通的阻碍,更可怕的是把他和别人比较。

这一条适用于处境比你差的人。记住,完全可能的是他人处境艰难仅仅是条件没你好,如果在相同条件下,别人可能干得比你更好。

(17)进行沟通前的心理暗示。

正如每天睡觉前提醒自己要在明天表现得更好一样,每一次与人沟通之前,不妨在心中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表现得更好,要以最适当的心理状态激励自己。

(18)掌握时机去纠正同事的错误。

彼此意见相左时,千万不要轻率地教导别人,而要掌握时机,把握住分寸。这个时机一定要在双方都处于不受威胁时。如果他人处于沮丧、情绪不振、灰心丧气之时,纠正他人错误,等于扔根稻草去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