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续赢利
6172000000013

第13章 没有永胜的法宝

兵法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不可否认,坚实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称雄市场的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但是没有一个成功企业是靠一种产品、一个技术获得持续发展的。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变革、机制的创新、观念的创新,甚至重组兼并,企业只有在不断的求变中才能够获得生存。

僵化让日系手机企业在中国集体落败

继东芝、三洋、松下、三菱等日系手机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后,日系手机的最后一块阵地 NEC也是艰难维持,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其实从这些年的整个电器、电子市场就能看到端倪,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摄像、照相等数码电子,手机、电话等通讯电子,这一系列的产品,在中国本地企业、欧美企业、韩国企业的夹击下,日系企业无不是一步步地落败。

一贯以技术和质量著称的日本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5 0 0强中的亚洲企业日本占了绝大多数,规模和实力十分明显。但如今这些企业又怎么啦?诚然,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强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任何地区,拥有世界上近50%的产能,但它提供的机会也是无与伦比的,三星、LG等韩国企业,在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而中国的联想、波导、康佳、海尔、TCL等企业也分得了一杯羹,获得了成功。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与同行们相比,日本企业本地化战略做得是相当不够,僵化成为日资企业最大的敌人。

管理僵化:严格有余、亲情不足

精细化、程式化的严格管理是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但近乎无情、严格化的管理,使得习惯于中国式亲情管理的人才来说,很难在日资企业获得共鸣,人才的作用大打折扣。在人才本地化方面,日系企业远远落后于欧美企业。日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是日本人,自主决策的余地很小,难以完全执行其改革理念,且对中国的市场了解也有限;在日本公司工作得照章办事,一丝不苟,严格的管理、大大地保证了工作的效果,但是严格的审批手续,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往往错过了赢得市场的最佳时机。

产品僵化:远离市场、反应滞后

技术与质量优势是日本企业的骄傲,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复苏与发展,是日本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核心。但技术与质量优势不代表市场优势。日本手机企业的核心研发中心大多都不在中国,研发部门所研发出来的手机往往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相脱节,影响了在中国的销售;手机的核心技术研发脱节市场,手机的功能与外观推陈出新远远低于其他企业,很难形成选择的“集群”效应,寻求手机设计公司设计,又很难掌握公司核心理念与手机发展趋势;很少推出例如摩托罗拉 V3、诺基亚7610等具有精品效应的产品,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市场僵化:故作高贵、错失良机

日本企业一般都是高端品牌的代言,注重品质、品牌的日本企业造就了东芝、松下、日立等世界级的名牌。近几年,随着消费的趋于理性,在中国市场1 500元以下的低端、高性价比手机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当年三星、索尼等传统走精品路线的厂商也开始进军低端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在低端品牌战略上下足了工夫,实用、新颖的低端手机不断推出;可惜的是,东芝并没有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产品定位,又不拥有 GSM牌照,因而错失了继续在市场生存的时机;而 NEC却在2005年12月宣布放弃低端手机市场。在手机市场竞争越加激烈的今天,日资企业一意孤行、故作高贵,不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节产品定位,放弃了这个“门槛”并不高的机会。高端手机性价比在同类机型中全无优势,而且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低于日本市场,低端机型更受消费者青睐,这又是日系手机生产商的一根软肋。

渠道僵化:渠道单一、失控终端

在日本,手机终端的销售基本由运营商控制,而手机生产商只需按照运营商的要求生产手机,无须过多关注渠道和销售。这种定制化生产模式是先进、快捷的反应模式,通过定制化的流水线模式,按照市场“点单”式生产,上到工序按照下到工序节拍生产,实行零库存管理等节约了成本。

DoCoMo自1 9 9 9年开始定制手机后,定制模式令日本手机生产商迅速壮大,日本手机生产商也逐渐习惯了定制模式。所有定制手机以统一的品牌,替代了各生产商的自有品牌。运营商控制手机终端的销售,生产商只对运营商负责,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再加上本土消费者重视手机功能,消费能力强,这使得日系手机厂商更偏重于高端机型的研发。但是这种定制化生产有其特殊性的,必须和上下游客户结成战略联盟,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作保证,而且可替代性不大。在日本高速发展的通信市场,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日本的 PHS网络与全球范围的 GSM、CDMA网络均有所不同。稳定的市场环境,捆绑式的销售又使日系企业忽略了产品的宣传推广,品牌意识淡漠。中国作为全球最开放的移动通信市场之一,没有采取运营商绝对主导的方式,因而各手机生产商之间的竞争比日本市场激烈得多。日系企业在中国采取了定制生产与全国总代理的模式,基本上仍不参与销售。失去了对终端市场的把握,再加上销售商常常各自为战纷纷“跳水”打价格战,致使产品利润一再摊薄,一步步将其推上了落败的境地。

没有永胜的法宝,僵化是成功的大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墨守陈规者吹响的绝对是死亡的信号。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发展中企业大多先天不足,实力有限。单个企业仅靠自身的积累和滚动发展,难以跨上更高的平台。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时代,企业必须快速长大,因此,借助于并购,实现资本的集聚与集中,的确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永续赢利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