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丽”从创业至今的历程大体可分成四个阶段:“高淳县化工总厂泡沫分厂”阶段,时间是从1987年4月至1991年4月;“南京市聚氨酯化工厂”阶段,时间是从1991年4月至1994年6月;“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阶段,时间是从1994年6月至2000年11月;“江苏红宝丽集团”阶段,时间是从2000年11月开始至今。
这四个阶段也大体上对应了“红宝丽”走过的艰苦创业、初见成效、快速成长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高淳县化工总厂泡沫分厂
1.亏损严重的泡沫车间
1985年年底,江苏省高淳化工总厂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开发出软质泡沫产品(俗称海绵),随即立项筹建并设立单独车间进行生产,1986年投产一年,就亏损14万元。后来,几经易人负责,仍然扭亏无望,软泡车间举步维艰,濒临关停,成了总厂的一个沉重包袱。但考虑到上一个新项目不容易,总厂决定“放水养鱼”,打算把这个车间划出来,独立建厂以向总厂承包的形式自主经营。总厂给出了第一年承包允许亏损4万元的优惠政策,然而,时经数月,还是无人敢问鼎。
2.芮敬功受命于危难之际
1987年4月1日,时任江苏省高淳化工总厂供销科副科长的芮敬功受总厂领导“钦点”,承包了软泡车间,并更名为“江苏省高淳化工总厂泡沫分厂”,芮敬功担任厂长。
3.芮敬功承包后的三“板斧”
当时的“分厂”只是个生产单一产品——软质泡沫,年生产能力仅30吨的“小作坊”,14名职工中没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产品质量上不去,销售市场打不开,人才难以引进,管理经验缺乏,面临的困难十分大。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泡沫分厂恶劣条件的小环境中,芮敬功开始了他开拓新事业的艰难征程。
由于承包前扭亏无效,一股悲观失望的情绪萦绕在工人心头,加之,原先车间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人心不稳,人心思走。为此,他的第一板斧砍向了涣散的组织纪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狠抓落实,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实行分片承包制,不留漏洞,促使厂里生产和管理走上正轨。
第二板斧砍向浪费现象,不使一滴原材料流失,不让一块泡沫废弃。他们利用废品做成枕芯、鞋垫、坐垫、靠垫等制品零售,不仅节省了资金,还提高正品率2个百分点。每次发泡,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一起参加,减少雇小工的费用。通过原料回收利用减少成本,甚至连已用过的断刀片也常多次焊接再使用。
第三板斧砍向进口原料。承包前,国内在该产品的发泡原料上,一直采用进口原料,常常由于原料货缺价昂,而制约生产,影响销售。在承包后的第二天,他就到上海从某厂赊来500公斤进口原料,恢复生产,后来又费了很大力气,从上海购回一吨半TDI进口原料。进口原料货源十分紧张,价格又比国产原料每吨高出1000元左右。6月份,芮敬功提出使用国产化原料,但是使用国产原料,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关,否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为此,芮敬功拜请几位技术专家来企业做现场指导,并组织员工共同摸索攻关,短短两个月,终于在8月2日使用国产原料发泡成功,正品率达90%以上。使用国产原料发泡成功,在国内还属先例,国内许多同类型厂家都因使用国产原料,不能保证质量而被淘汰。“红宝丽”这一成果受到南京市经委的表彰,并荣获“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4.泡沫分厂初战告捷
经过分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至1987年年底承包9个月的时候,泡沫分厂就扭亏为盈,实现产值70万元、利润2万元的佳绩,泡沫分厂初战告捷,实现了承包开门红。
5.开拓市场,销售靠诚信
1988年上半年,市场疲软,销售不景气,泡沫厂向200多家用户发去《敬告用户信》,提出确保质量的同时,优惠价格,让利客户。该项活动不仅留住了老客户,而且发展了许多新客户。
6.三年翻四番
泡沫分厂从1987年取得产值70万元,利润2万元的佳绩,经过三年的发展,至1990年,产值达408.6万元,增长500%,利润达37.5万元,较之前翻了四番之多,取得了初创阶段的骄人佳绩,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作坊”起死回生,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第二阶段:南京市聚氨酯化工厂
1.更名为“南京市聚氨酯化工厂”
江苏省高淳县化工总厂泡沫分厂,经过四年的艰苦经营,效益一年上一个台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1991年初,经南京市经委批准,更名为“南京市聚氨酯化工厂”,但仍从属于江苏省高淳化工总厂,是一个二级核算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资质,与原先的“泡沫分厂”只是名称不同,但实质还是一样的。
1991年6月经南京市经委同意,“南京市聚氨酯化工厂”变更核算形式,由非独立核算改为独立核算。但由于当时的化工总厂少数领导,思想封闭,制定了“一要三不管”的附加条件。“一要”就是每年实现的利润必须全部要上交,“三不管”就是:不管你有没有人、不管你有没有钱、不管你有没有物。一定程度上还是不愿放、不肯放,严重制约了分厂的发展。
2.二易厂址
承包初期,泡沫分厂的生产车间和办公场所都挤在化工总厂的一个角上,厂房矮小、简陋,原料、成品挤堆在一起,乱糟糟的很难管理,但泡沫成品海绵质量轻,体积大,需要大空间堆放。
1989年6月,泡沫分厂拿出10万元租用本地沧溪化纤针织厂的闲置厂房,走出总厂院子,易地扩建,在江苏省化工研究所及金陵石化钟山化工厂的帮助和指导下,自行设计,自购设备,自行安装,上马了一条新的生产线,提高了生产能力。
1992年5月,又投资500多万元,在淳溪镇太安路东侧征地40亩,兴建自己的厂房。同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1993年12月,一座崭新漂亮的花园式工厂建成。
3.技术革新显成效
原分厂只有单一的软质泡沫产品,市场前景不大。为了企业有一个迅猛发展,芮敬功盯上了风险很大,但获利丰厚的组合聚醚产品。该产品是制冷行业不可缺少的保温隔热材料,可是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国内市场,洋货独霸天下,几乎被英国ICI公司、德国拜耳公司垄断。企业花高价买来洋货做样品,认真解剖、检测,分析研究,并带着问题请教科研院所的专家,终于在工艺上攻克了难关,弥补了洋货的缺陷,根据我国气候南北温差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制定出不同的配方,能很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从1989年开始研制、开发低氟组合聚醚工艺配方,经过近两年的苦苦攻关,组合聚醚NAH—Y31(低氟型)通过专家鉴定,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了尽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1993年年底,一座年产5000吨聚氨酯系列产品技改装置成功建成,该装置包含了单体聚醚的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原有装置的5倍,为市场的做大,提供了质量和数量的强有力的保证。
4.市场和效益
当芮敬功带着第一批生产出来组合聚醚进军“香雪海”,对方竟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上够了国产组合聚醚的当,不再试了。”当了解到“香雪海”公司从别处购进的积压在仓库里的百余吨因质量差无法使用的组合聚醚时,于是芮敬功提出令对方刮目相看的承诺:对该批国产组合聚醚废料进行免费加工处理,加工后的组合聚醚上机后,如果造成损失,他们将承担全部责任。对方被这种真诚和自信打动了,终于点头同意上机试用产品。经过试用,质量完全合格。苏州香雪海电器公司大喜过望,当即签订了150吨组合聚醚的供货合同。不久,又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
在产品相继进入苏州香雪海、宝鸡长岭,与洋货抢得一份“蛋糕”后,技术上攻克了低氟组合聚醚生产装置扩大运行后,过硬的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在同行中逐渐树起赞誉,市场销售捷报频传,至1993年,先后进入了西北长岭、华北海尔和杭州西泠,市场份额直线上升,国货巨头对红宝丽刮目相看。青岛海尔和长沙中意冰箱数次试机后,均获成功,成为重要的潜在客户。
急速增长的市场销售,也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3年共生产各类产品1250吨,实现产值2700万元,销售收入147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人均创利3万元,名列县属企业之首,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第三阶段: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1.成功改制
1994年6月28日,经南京体改委批准,南京市聚氨酯化工厂作为全市首批股份制重点企业,在高淳县率先进行了改制,成立了“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拥有总股本金人民币1017.82万元,每股面值人民币壹元,计1017.28万元股,其中,国有股为814.26万股,占80%,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为203.56万股,占20%。
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彻底摆脱了化工总厂的牵制和束缚,结束了长达8年没有自主权的尴尬局面,真正成为一个完备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主企业。
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企业的经营注入了活力,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起点。自此,企业扬起风帆,踏入新的征程。
2.技术领先
红宝丽人恪守“快半步、高一层”的创新理念,建立了“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淘汰一代”技术创新机制,先后成功研制“环戊烷型”和“141 b型”无氟组合聚醚多元醇,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前9年达到国际环保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禁止使用氟利昂的规定,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和推动无氟组合聚醚的国产化道路做出了贡献。1997年受国家科委等五部委局推荐的新产品,成为该公司核心主产品,广泛应用于制冷保温行业,为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7年,公司成立连续法超临界零排放合成异丙醇胺技术攻关小组,新产品异丙醇胺系列2000年走出实验室,在集团总部建设生产装置,放量中试,并有最初设计500 T/年,后升级至1500 T/年,由于技术含量高,工艺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投放市场供不应求,迅速成为公司的另一主产品。
3.市场为龙头
从最初六下苏州,顽攻“香雪海”,帮助处理仓库中150吨报废组合聚醚,到六上“宝鸡”,凭优秀质量、快速脱模的技术,签下订单,终于在国内组合聚醚行业中,争得一席之地;往后的数年中,公司更加强化销售“龙头”作用,诚信经营,市场份额不断增大,至1994年年底市场份额达到20%,当时名列全国前10位的青岛琴岛、宝鸡长岭、长沙中意、杭州华日、杭州西泠、苏州香雪海、北京白雪相继成为他们的重要客户。市场份额稳居全国第一,海尔、科龙、美菱、新飞、康佳等几乎所有国内知名冰箱厂家和三星、中集、海信、西门子、荣事达等一大批外资(合资)厂家也成为公司的主要客户群。
4.设备技术改造
1995~1996年,投入3000万元建成年产2万吨单体聚醚、1.5万吨组合聚醚的两条生产线,后来扩建成拥有2万吨单体聚醚、3万吨组合聚醚的生产能力;2000年,建成年产1500吨异丙醇胺的中试生产线;2003年,建成年产1万吨精制聚醚装置和4800吨环氧丙烷球罐储存区。
5.成功导入CIS
为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公司形象,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公司于1996年8月份开始,历时3个多月,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并投入巨资在全省化工企业中率先导入CIS企业形象系统。
CIS的成功导入塑造了红宝丽的企业形象,确立了红宝丽品牌、企业信誉,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人员素质,规范了企业和人员的行为,它为红宝丽人确立了统一的、明确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也为红宝丽人确立了更高的社会责任。同时,CIS的导入也使红宝丽企业形象在社会各界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为公司的发展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CIS给公司带来的资产是无形的,是不可估量的,为红宝丽实现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筹资兴建红宝丽广场
1999年9月29日,值建国50周年之际,“红宝丽”出资200万元冠名的红宝丽广场竣工揭幕。广场雕塑名为“女娲补天”,旨在表明公司所生产的无氟组合聚醚为绿色环保产品,减少和限制因氟利昂的使用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的破坏,从而保护环境,成为新时代的“女娲”。红宝丽广场的竣工启用,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公共场所,同时也体现了公司建设高淳、美化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
7.兼并两破产企业
南京市高航高阻隔包装材料厂原隶属于高淳县粮食局,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最终资不抵债,于1998年12月宣布破产。红宝丽于次年一季度出资220万元收购该厂,此后整顿纪律,加强内部管理,加大营销力度,经济效益逐年提升。高淳县自行车配件厂原隶属于高淳县工业局,1999年12月破产,红宝丽于2000年1月份出资230万元整体收购该厂,成立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设备制造厂(二级法人),生产销售“高洋”牌太阳能热水器,后因经营不善等诸多原因停产,固定资产已作清算。
(四)第四阶段:江苏红宝丽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经省体改委认定批准,由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母公司,其余五家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组建江苏红宝丽集团公司。集团组建后,充分利用和挖掘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和管理资源,国内市场、国际贸易两个市场并举,实施二次创业,做大规模。
1.淘汰ODS,实施工业重组
2002年,公司响应《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号召,开展了淘汰ODS工业重组活动。按照公司淘汰ODS工业重组项目的计划进度,组织编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大纲》、《环境管理计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组的评审,签订了《项目合同书》,完成了对5家企业的CFC-11生产设备淘汰销毁。
2.二次创业,实行事业部制
2004年初,公司董事会审时度势,提出了“实行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内部通过事业部扩张的办法,外部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内外并举同时推进,实现企业做强、做大。
3.6万吨、6亿元异丙醇胺项目
该项目采用的连续法超临界零排放异丙醇胺生产技术属自主研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被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火炬计划项目。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做到了一异、二异、三异丙醇胺比例可调,且纯度达99%以上。
2003年3月,经南京市经委批准立项,公司在现有一套年产1500吨异丙醇胺生产装置基础上,新建年产6万吨异丙醇胺生产装置,总投资大约6亿元。该项目选址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国家级石化基地),拟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为2万吨,于2004年破土动工,2006年初竣工投产,一期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第二期4万吨工程根据市场发展随时启动建设。异丙醇胺产品80%左右出口,三年以后国际、国内市场并行开发,在中国及亚洲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位。
4.上市发行股票
公司紧紧围绕上市目标,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运作,制定完善了相关内控制度。2003年7月公司通过了江苏证监局组织的上市辅导验收。2004年,根据中国证监会新的文件规定,公司聘请保荐人等中介机构对公司进行上市前再辅导,2005年通过了验收,2007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