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案例集
6170300000063

第63章 创业历程

走进牛头山,放眼望去处处是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两座现代化炼铁高炉,炉火熊熊,进出厂门的车辆穿织如梭……井然繁忙的景象昭示着企业产销两旺,前景广阔。可人们很难想象,2 0世纪8 0年代初,这里还是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的不毛荒原。正是金永利,这位与牛头山血脉相通、浑然天成的领军人物和他的伙伴们在牛头山脚下,用汗水和智慧让昔日荒芜贫瘠的牛头山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

1.拓荒风雨路

公司现所在地是董事长金永利在1979年任村大队副业队“道头连”连长以来,凭着13位庄稼汉、13只粪箕、13把铁耙子在一片铁矿的矸石山上靠50元起家的牛头山。当时的副业队就是从矸石山中捡拾铁矿石,再卖给铁矿,金永利带着人整天在矸石堆里扒呀捡啊,眼睛瞅花了,指甲磨秃了,手指划破了,13人、3个多月竟然捡出1200吨铁矿石,收入达2.5万元!

首战告捷!金永利高兴了,他向乡亲们许诺:“我们要从此腾飞!”凭着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和磨秃手指捡来的“第一桶金”,脑筋活络的他在乡里连创几个“第一”:1980年建起第一个村办小铁矿;1981年第一家与国营铁矿联合开发采矿企业;1983年建立第一家集体收矿点;1985年建立了第一家实行地下开采的采矿点;1987年创办起苏北第一家村办选矿厂。此时的牛头山铁矿,已形成了下辖四处采矿场、两个收矿点、一个选矿厂和一个果园,固定资产200多万元、职工达600名。

从“道头连”到“牛头山铁矿”,牛头山人经历了8年的创业艰辛,终于走出一条宽广的光明大道,但在1988年,金永利在其创业生涯中,经历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尽管企业正在顺利发展,可当时的村委会却以照顾金永利身体为由,将牛头山铁矿所属企业全部分解,直属村委会,留给金永利的是只能从事铁矿石买进和卖出的矿石收购点。

更可怕的是,建立矿厂的贷款和欠款等,因是金永利出面借的,仍让他所在的收矿点来偿还。一时间,债主挤破门,向金永利催讨。金永利满腹委屈,把自己关在家里失声痛哭。他心想:如今国家提倡开放搞活,说明政策允许;利国铁矿石资源丰富,我们有条件干;群众嗷嗷叫想致富,表明大火愿意干。加之我有十几年干企业的经验,这铁矿我干定了!金永利抹去泪水,把剩下的23人中的骨干召集起来,“当初13只粪箕,闯来4个厂。今天有一个厂,难道还会憋死?”几个人凑出了两句口号:“困难面前显英雄,患难之中见真情!”这还不是空口说说,金永利一带头,引着从年逾七旬的看门老汉到刚成年的少年,一面对债主做解释工作,一面加劲多头购进、多头销出。两年过去了,23人竟完成了9.8万吨购销任务,盈利50.91万元!

2.创新发展路

日子好过点了,困难马上又来了!由于受宏观形势影响,矿石滞销,货款回收难,企业又跌入低谷。好在当初东奔西走学技术、请顾问,办起第一个选矿厂的金永利,早已不是庄稼汉的眼光了。他明白,铁矿要发展,还得走选矿的路。但是所需的百万元资金从哪里来?金永利反复思考后,召集伙伴们商议,他说:“活人哪能让尿憋死!把闲散资金拢在一起集资入股搞股份制!这是咱闯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他接着说:“兄弟爷们,相信我的,就跟我干,我金永利不为父老兄弟创出百万利税,死不瞑目!”在金永利的倡导下,51户农民集资入股,以每股2万元的份额3天内便筹集了102万元。金永利的眼睛又湿润了,他召集董事领导班子开会:“这件事只能办好,不能办砸。办砸了,国家不揽,集体不兜。血本亏了,我金永利只有去卧轨,以谢乡亲!”

班子分工、考察设备、聘请高工、选址建厂……金永利这回更拼命了。他们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冲天干劲,在短短的118天中,搬动土方1.5万立方土石,平整土地近万平方米场地,施工5400平方米的建筑,安装60多台机械设备。1990年9月22日,在这个世人瞩目的日子里北京亚运会隆重开幕,牛头山选矿厂一次试车成功。至此,苏北第一家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牛头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举国欢庆亚运的氛围中诞生了。

仅一年时间,牛头山人深孚众望,一鸣惊人。1991年他们共处理原矿石7.8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铜精粉1213吨,产值1200万元,纯利润197万元,投产15个月等于赚回两个厂。这年年底,首次分红,股东们抱回个“金娃娃”,本金不动,每股净分红利2万元。随后几年,他们实现了“一年拓市场,二年创品牌,三年大发展”的宏伟目标,一举荣登铜山同行业的头把交椅。到1997年,股东已累计分红1100多万元,有的股东股金分红翻了5倍多,连续6年每年向村里上缴利润100多万元,人均产值和利税均为全省同行业之冠。

3.二次创业路

1998年企业进一步壮大,产值达1.5亿元,利税1600万元,但同时这年也是牛头山选矿厂彻底关停的一年,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以加工矿石为主的企业没有了矿石,关停是无法避免的。1998年年底牛头山沉寂了,没了职工的身影,没了人员的喧嚣,消失了机器的轰鸣,企业的产值瞬间成为零,这是任何人无法想到的,无法接受的,却也是不争的客观事实。1999年牛头山人养起了奶牛,种起了果树,可是这不是牛头山人的本行,做什么?方向在哪里?大家都在沉思。

2001年初经过深思熟虑的金永利依然做出了再上工业项目——建铁厂炼铁的决定。炼铁行业对牛头山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行业,金永利以他的诚信再次向社会集资,短期内以股份形式向社会集资1500万元。当年10月在现代化高炉投产庆典大会上,金永利意味深长地对全体职工说:“市场搏击如逆水行舟,只满足于现状早晚就要落后被淘汰,只有瞄准国内先进水平,向高的攀,同强的比,企业才能争得未来发展的先机。”

认识的深化促进了坚定的行动。从20世纪之初开始,牛头山人就牢牢抓住国家强化宏观调控积极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机遇,以背水一战的最大决心拉开了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大投入、大技改。他们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分阶段改造炼铁及铁前系统,淘汰落后的小高炉、小烧结机等设备,在2001年、2003年,他们集资建造了两座现代化高炉,2004年公司又投资5000万元,上马了环形烧结项目,利用余热发电。这些史无前例的大投入、大手笔、大举措,奠定了牛头山大发展的基础。

牛头山近几年来的大规模的升级换代,可以说是干一项成功一项,用金董事长的话说:“后悔工程一个都不能上。”不搞“后悔工程”,首先得有超前一步的远见卓识,工程必须体现高起点和高标准。牛头山人把勇于创新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大胆进取,小心求证,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降低了产出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永葆了企业的活力,一跃成为极具优势和影响力的区域性龙头冶炼企业。2002年销售收入1.02亿元,上缴税金1270万元;2003年销售收入3亿元,上缴税金1600万元。

4.辉煌腾飞路

“牛头山现象”令人关注,“牛头山速度”让人瞠目。金董事长也以其卓越的贡献,先后曾荣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民营明星企业家”,江苏省连续三届“乡镇企业家”、“先进生产者”和徐州市连续三届“乡镇企业家”、“优秀党员”、“模范党员”、“劳动模范”等数十种荣誉称号。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在实地考察牛头山后,得出一个结论:“牛头山因为有了金永利,如同发展前进有了不竭的内在动力,在市场大潮中,显示出大气磅礴的活力和魅力。”是的,可以说,没有金董事长,就没有今天的牛头山,就没有牛头山辉煌的业绩,就没有常人看来许多的“不可能”、“不可思议”变成可能和现实。

2004年金永利之子金连胜总经理走马上任,管理层的年轻化,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业绩也更加显著,销售收入3.4亿元,上缴税金1760万元。随着国家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国家产业政策规定:2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05年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07年淘汰。公司现有的两座128立方米高炉规模小,竞争压力大的弱点进一步显现,也直接面临淘汰的危险,面对这严峻的挑战,为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公司决定技改450立方米高炉,该项目已于2006年12月建成投产,公司年产生铁将实现60万吨,预计年缴税9000万元。为适应国家政策,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实现循环经济、环保经济,公司决定3年内再投资3.2亿元扩大企业规模:一是投资1600万元建设余热发电项目,把废煤气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预计此项目可增加收益1000万元;二是投资100万元建设制砖厂,利用废煤气灰制砖;三是投资1.8亿元建设连铸连轧项目,实现铸钢坯100万吨,连钢100万吨,真正实现炼铁的深加工,延伸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仅会壮大企业的规模,实现生产能力提升和企业的转型,也将进一步巩固利国钢铁城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