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
6167300000018

第18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就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需要大体上经历了七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1952年)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需要大量资金,财政极其困难,财政赤字引起物价猛烈上涨,而国外物价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为鼓励出口,增加侨汇,我国政府参照当时国内外物价水平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系列下调措施。人民币以美元为基础,共下调52次,从1949年1月18日的1美元兑80元旧人民币下调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兑42000元旧人民币。全国财经工作统一之后,国内物价开始下跌,趋于稳定。1950年7月,各地区物价趋于一致,全国实行统一的人民币汇率。此后,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刺激了世界市场价格的上涨,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还对我国实行了“封锁禁运”政策,为了推动我国的进口增长,我国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上调措施,由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兑42000元旧人民币调升至1952年12月1日的1美元兑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主要有三个特点:(1)人民币汇率随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并且随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频繁波动。(2)人民币汇率主要依据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而确定。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中国确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方针是“推动出口、积累汇源、保证进口、奖励侨汇”。在计算方法上采取国内外对比法为基础,即参照75%~80%大宗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换汇成本,加上5%~15%的利润,同时考虑国内外生活消费品指数的对比,制定人民币汇率。1950年3月到1952年年底,我国实行“鼓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的政策方针,由出口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价和侨汇购买力水平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3)这一阶段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资本流动进行限制。全国财经工作统一之后,中央加强了对外经贸的管理,进出口均需事先核定,外汇买卖受到计划控制。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年)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对外贸易由私营为主转为由国家统一经营,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根据经济计划确定,出口基本上是为了赚取进口所需外汇。相应地,外汇管理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政策,人民币汇率基本以换汇成本定价,采取稳定的方针。人民币汇率不仅与贸易收支无关,也与市场供求无关,仅作为贸易结算和编制计划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可以看做是一种“硬钉住”的固定汇率制,基准汇率的确定依据出口换汇成本。同时,旧人民币换为新人民币,国内物价基本能够保持稳定。这一时期我国固定汇率制的一个特点是:为了反对美国对我国的经济制裁,人民币汇率钉住英镑而不是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除因英镑贬值才作相应调整之外,一般均保持不变。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浮动汇率制度(1973~1980年)

1973年,国际石油价格猛涨,世界性通货膨胀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度,为避免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也重新制定了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原则。为了保持人民币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不随西方国家货币上浮或下浮,在西方国家货币上浮超出一定幅度时,本着有利于贸易发展和平等互利的原则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这一期间,我国采用的是“一篮子”货币进行计价,即按照各种外币的重要程度规定其在特定“篮子”中的权数,使用加权平均法算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基本汇率,然后套算出人民币对其他外币的汇率。基于这个原因,人民币汇率不断上调,尽管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也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偏高的人民币汇率,不但使我国出口亏损增加,而且出现了国内争相购买外汇的现象。1979年,我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很少,只有8.4亿美元,并且与进口相比,比率很低,使得我国的汇率政策调整迫在眉睫。

四、双重汇率制度(1981~1993年)

1978年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双轨制决定了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实行双重汇率。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981~1984年),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在这一时期,为了配合外资体系改革,发展进出口贸易,解决人民币汇率水平相对非贸易品偏低、相对贸易品偏高的问题,人民币汇率实行用于贸易品的内部结算汇率和用于非贸易品的官方牌价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进出口和非贸易外汇收支分别采取不同的汇价结算。内部结算汇率是按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再加一定的利润计算出来的,尽管这一期间出口换汇成本逐年上升,但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一直被固定在1美元兑2.8元人民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对外公布汇率沿用原来“一篮子”货币计算和调整,用于非贸易的结算。双重汇率对鼓励出口和照顾非贸易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使用范围上出现了混乱。银行结算界限混乱不清,非贸易业务与外商投资争相按贸易内部结算价进行结算,造成外汇管理混乱。另外,双重汇率也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评。

第二时期(1985~1993年),1985年1月1日,我国取消了内部结算价,官方汇率统一为1美元兑2.8元人民币。同时期,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此时的汇率名义上是单一汇率,但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民币贬值。就官方汇率而言,人民币汇率有几次大幅度的贬值:第一次是在1985年1~9月,进行了经常性的小步下调,从1美元兑2.8元人民币调到3.2元人民币,贬值幅度为12.5%;第二次是在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贬值13.6%,由1美元兑3.2元人民币调低到3.7036元人民币;第三次是在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贬值21.2%,由1美元兑3.7221元人民币调低到4.7221元人民币;第四次是在1990年11月17日,由1美元兑4.7221元人民币调到5.2221元人民币。在这一阶段,我国还于1979年建立了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创汇的地方、部门和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比例保留相应的外汇额度。1980年起各地开始陆续实行外汇调剂制度,开办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业务。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外汇调剂量逐步增加,1987年全国调剂外汇成交额为42亿美元,1991年已达到204亿美元,相当于我国用汇支出的44.5%。外汇调剂价格成为与官方汇率并存的一种重要汇率。但是,外汇调剂市场按行政区划设置,外汇资源缺乏横向交流,地区和部门外汇留成比例不同,形成了多种调剂汇率。

五、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

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单一汇率制,其基本内容包括:(1)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3)实行银行售汇制,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4)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5)中国人民银行向外汇交易市场吞吐货币,以保持各银行挂牌汇率的基本一致和相对稳定,并由计算机联网,将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沟通起来,加快运作速度。(6)外汇指定银行要依法经营并强化服务职能。(7)严格外债管理,建立偿债基金,确保国家对外信誉。(8)取消境内外币计价结算,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

这一阶段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1)1994年中国中央银行首次以进入外汇市场的方式对汇率进行干预,对外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从此开始进行经常性的、比较规范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干预,这一方面调节了外汇需求状况,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沟通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对外经济活动的发展。(2)这一汇率制度可以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合理的价格波动区间。1994年汇率并轨时平均汇率在1美元兑8.6212元人民币的水平上,此后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趋势,由并轨初期的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升至2001年的1美元兑8.277元人民币。考虑到中美之间的通货膨胀差异,1994年年初到2001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达到了44%。(3)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3年年底的200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年底的1400亿美元,到了2003年年底已经达到了4032.5亿美元。这不但增强了中国防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为保持汇率的稳定创造了基础。(4)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外汇市场。1995年继人民币兑美元和港元之后又推出了人民币兑日元交易。1996年6月,中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汇率市场化的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1997年年底,中国的外汇交易系统已连通了25个中心城市,汇率市场化的范围也得到了不断扩大。1997年中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条款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也提上了日程。自1998年12月1日起,全国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关闭,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调剂业务全部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此时,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建立完毕。

1994年的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为外汇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六、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2010年6月19日)

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有着深刻的背景。从外部原因看,2003年以来,西方国家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我国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此次改革主要包括四项内容:(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对外经贸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3)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增加了汇率的弹性。这一汇率制度改革强调以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汇率为参考,这一政策与之前的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增加了汇率的灵活性,并且允许汇率经常波动。这使得我国货币当局可以按照国际通货膨胀率的差异适当地调节汇率,可以避免由于单一货币的波动引起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幅变化。这样的汇率制度安排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并使我国向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过渡。

(2)缓解了外汇储备激增的状况。这一汇率制度改革对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通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善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外汇储备增速明显减缓。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年为40%,2004年达到了50%;而在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07年为30%,2008年甚至降到了30%以下。(3)分散了央行的外汇风险。在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央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元,当美元出现贬值时,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就会大幅度缩水。而在新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参照的是“一篮子”货币,央行可以逐渐使储备币种多元化。例如,央行可以增加日元和欧元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从而起到分散外汇风险的作用。另外,在资本账户逐步走向开放的情况下,可以让居民持有一定的外汇,从而可以减轻央行在应对外汇风险时的压力。同时,这种分散风险的办法有利于我国的居民和企业形成较强的汇率风险意识,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远期市场和开发更多的外汇市场避险工具。

(4)减小了央行调节外汇市场的压力。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央行要频繁地干预外汇市场,成为市场上最大的买者和卖者;外汇市场呈现双边垄断特征,使汇率不能自动平衡外汇市场的供求,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选择参考货币篮子,可以放宽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让人民币浮动起来,这既与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相符,又解决了央行面临的尴尬局面。

(5)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凭借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我国在对外出口上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是,人民币升值以及汇率的波动削弱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并使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可以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上,从而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和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6)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这次汇率制度改革宣布人民币小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成本,从而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例如,2005年6月26日,中海油提出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并购美国排名第九的优尼科石油公司,收购价值共计185亿美元。以当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8.27计算,收购价值为人民币1529.95亿元,而美元兑人民币上调至1:8.11后,只需要支付人民币1500.35亿元。人民币升值2%可以令中海油为此项收购节省29.6亿元。

(7)增加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这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但是,我国货币篮子的组成以及货币的权重是没有对外公布的。因此,我国可以通过调整货币篮子中的货币权重,依靠我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加速了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对于区域货币合作甚至是“亚元”的形成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尽管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生了诸多积极的作用,但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外汇市场不健全。我国外汇市场一直存在着交易主体集中、交易工具单一的问题,而现行的汇率制度并没有改变这一局面。从交易主体来看,我国的外汇交易集中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主要的参与者数量有限,包括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少量非银行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操作室;从交易额来看,中国银行是外汇的最大卖方,中国人民银行是外汇的最大买方,双方交易额占总交易量的60%以上;从交易品种来看,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只有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和英镑,主体构成较为单一,交易品种及交易量相对集中,使得汇率带有“官方与民间”交易的色彩;从远期外汇市场来看,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以实际需求为原则的银行和客户间的远期外汇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交易量较少,不允许投机交易。此外,我国的外汇市场还存在着与其他金融市场相隔离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在成熟的金融体系中,短期市场和远期市场都是发育成熟的,并且短期货币市场和市场化的利率水平都是外汇活跃交易的保证和市场变化的信号。而我国由于施行严格的资本管制以及较低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使得我国的外汇市场与短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几乎处于隔离状态,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利率相关程度极低。

(2)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自从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了20%左右,但是,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使人民币仍然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为了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而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进行了结售汇制度改革,允许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公民持有更多的外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在普遍的升值预期以及人民币实际已经升值的情况下,人们有可能继续持有人民币而不是外汇,从而导致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同时,现行的汇率制度加速了资本的流动,可能引起国外游资对我国的冲击,这从另一角度来说,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3)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国际收支持续出现较大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卖出人民币的方式来买进外汇,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基础货币也随之增加了。尽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票据的对冲操作来平抑这种扩张效应,但受制于央行票据的有效性及日益增加的对冲成本,这种对冲操作并非长期有效,最终有可能导致货币的超额供给,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4)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较大的贸易顺差、大量的资本流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与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关系,而这一阶段汇率制度改革只是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因此,一些国家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较小,而这样的升值幅度并没有改变我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的状况,也就没有改变这些国家贸易逆差的局面,所以它们借此继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七、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时期(2010年6月19日至今)

自从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了稳定,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保持平稳的运行趋势。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渐趋平衡,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显著下降,2010年以来,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更加趋于均衡,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因此,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0年6月19日晚,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改革又迈出了重要步伐。此次汇率制度改革强调人民币汇率不会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复苏态势良好,能够保证完成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因此,控制通货膨胀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有利于在短期内控制通货膨胀,保持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2)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一任务更加重要和紧迫。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从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可能对一些出口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企业整体的定价能力,促进出口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3)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可以使央行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减轻央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所面临的压力,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