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探索与发展
6164000000030

第30章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

山东省粮食局财务处 李全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资本逐渐从部分行业有序退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手段却相对滞后。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建立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在维护公共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是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必然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形成和扩张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的结果和资金沉淀,并被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因此,从某个角度看,对资产管理的评价就是财政支出评价的一部分。但是,目前财政支出评价只限于财政支出本身,很难就支出形成的资产进行长期性评价。而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形成以后,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发挥效益,这种多年形成并发挥效能的资产很难判断是某一时期财政支出产生的绩效。可见,资产评价是对一个较长时间的财政支出结果进行评价,是财政支出评价的一种深化和继续。

(二)建立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是确保部门预算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必要基础

部门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实现形式和手段,对于进一步理顺资金分配关系,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及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指导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摸清资产、财务和收支状况,合理配置有效资源,为科学确定单位定员定额以及支出水平提供依据,也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加强行政事业财产监管奠定基础。

(三)建立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用的资产是各级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也是履行职责和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越来越多,行政事业单位占用、使用的国家资产越来越大,比重越来越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作为财政资金支出的重要物化形式,其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产的配置、使用及管理状况,不仅关系到财政预算的分配和平衡,而且关系到部门的运转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四)建立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是保证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安全的现实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资产管理的重点是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安全有效。建立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制度和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既可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可提高资产的安全性,防止闲置浪费。

二、评价体系的要素

(一)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即由谁来评价,它是评价体系中的主导因素,决定着评价的依据、原则和内容。一是外部评价主体。是指国有资产占用部门和单位以外的、与被评价对象不存在直接隶属关系的评价主体,包括财政、审计等监督管理部门、受监督部门委托的社会机构和个人的评价。二是内部评价主体。指国有资产占用部门和单位自身,或与被评价对象存在隶属关系的评价主体,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内部评价机构。

(二)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即主体要对什么进行评价。评价客体是由评价主体根据需要确定的,不同的评价主体有着不同的评价客体,与此相应,评价指标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和质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资产使用状况以及社会效益等。

(三)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即评价体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评价体系的目标是根据评价主体来确定的。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评价体系,但从主体需求的共性看,其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主体提供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结果。这些结果主要用于合理配置国有资产、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三、建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评价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应在资产评价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注重资产安全,兼顾保值增值

从目前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主要是非经营性资产,也有部分经营性资产用于对外租赁、投资或担保等,在评价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各有侧重。非经营性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基本经济资源,与经营性资产相比,资产的产出和效益很难以价值度量,保值增值的可能性较小。作为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所关心的应该是资产的安全和质量,资产使用是否较好地维护了资产的可用性和完整性,资产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和使用是否充分。经营性资产则要侧重于评价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二)注重相对指标,兼顾绝对指标

资产评价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资产配置与使用结果的分析、对比,判断资产使用单位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以及发展潜力等。因此,评价指标必须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共同属性,也只有共同属性的资产才能在各单位之间具有可比性。用绝对指标进行对比,必须剔除不同对象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对比,对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时间的对象很难进行评价。而采用相对指标,评价结果就显得具有可比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评价应以相对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为辅。

(三)注重统一管理,兼顾部门利益

为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性,便于比较、评价不同部门之间资产状况,必须建立统一标准的核心指标。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及其资产的复杂多样性,还应充分考虑各个部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辅助指标。核心指标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基本绩效状况的指标,为便于比较评价,必须统一。而辅助指标是反映某一类行政事业单位或某一类专项资产绩效状况的指标,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进行设置。

四、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要素及基本原则,笔者认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资产安全指标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的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资产很难在运营使用中实现增值。实现资产的安全、完整就成为资产占有使用单位的基本责任与义务。

1.资产账实相符率,是指单位账面总资产与实际拥有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该指标的目标值为100%,一方面可以反映单位资产账实是否相符;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单位资产管理是否严格规范。可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账实相符率

2.资产安全率,是指单位实际控制使用的安全资产与总资产之比。该指标的数值越接近100%,说明单位资产的安全性越高,资产使用情况越好。

资产安全率

3.资产保值率,是指期末净资产总额与期初净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国有资产的保值情况。指标越高,资产使用效率越好。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可用资产保值增值率进行评价。

资产保值率

(二)资产质量指标

资产质量状况是指实物和非实物形态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及不同资产之间的配套性与配比性。高质量的资产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高效率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优化资产配置与使用的要求。

4.可用资产率,是指使用价值完整的资产量占总资产量之比,反映了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已投入或随时可投入使用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资产质量越好。

可用资产率

5.资产自用率,是指单位用于自身从事公共事业的资产占总资产之比,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配置是否合理,资产结构布局和使用是否以自身事业发展为主。

资产自用率

6.固定资产更新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新增固定资产总额与期初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单位现有固定资产中新增资产所占比重,也反映了固定资产在一定时间内更新的规模和速度。

固定资产更新率

(三)资产效率指标

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效率进行评价应按资产性质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类设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对经营性资产效率可通过资产收益率、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评价。此处重点对非经营性资产效率指标进行分析。

7.固定资产使用率,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用固定资产占单位固定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了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该指标如低于100%,说明单位内部存在闲置资产。

固定资产使用率

固定资产闲置率1-固定资产使用率

8.总资产周转率,是指单位收入净额占平均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了单位资产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该指标越低,说明单位资产利用率越低,运行效率较差。

总资产周转率

(四)资产发展潜力指标

资产发展潜力指标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源保障程度、资产规模与增长、对公共产品生产保障匹配程度的指标,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后劲。

9.人均资产拥有量,是指单位职工人均拥有的资产数额,反映了单位资产规模和发展实力。该指标数额越高,说明单位资产规模越大,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大。

人均资产拥有量

10.事业支出形成资产率,是指单位事业支出形成的资产比率。从事业发展的长期利益来看,事业单位必须要在其支出中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的资产形成水平,才能使事业发展留有后劲。

事业支出形成资产率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是对其资产管理现状的概括和分析,通过不同指标反映单位资产管理的不同方面。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防止片面的主观性的判断分析,从而保证对资产管理评价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伍海泉、戴罗仙:《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载于《财政研究》2005年第3期。

2.郑国洪:《中国国有资产绩效测评体系研究》,载于《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3期。

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