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走进科学
6163700000016

第16章 万物由来

肥皂

公元前2700多年的一天晚上,埃及国王胡夫为招待客人而举行盛大的宴会。

厨师们在厨房里紧张地忙碌着。

突然,有人在厨房里发出了“啊呀!”的叫声,原来,有一个名叫阿米德特拉斯的厨师由于不小心,将刚炼好的羊油打翻在灶坑边的碳灰里。闯下大祸的厨师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他心里在想:“此事要是给国王知道,一定会受到惩罚,弄得不好要掉脑袋。这可怎么办?”特拉斯眼珠骨碌碌一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以最快的速度,用双手将混有羊油的碳灰一把一把地捧到外面的垃圾箱里,等他捧完混有羊油的碳灰洗手时,意外地发现,过去手上长时间难以洗掉的污垢一下子全都洗掉了。

“会不会是混着羊油的碳灰起的作用?”厨师心里暗自思忖。“再试一遍!”他对自己说。于是,特拉斯把自己的意外发现悄悄告诉了另一个厨师,让他也试试。结果,这个厨师的手也洗得既白又干净。两位厨师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把混着羊油的碳灰送给其他厨师,大家都用它来洗脸、洗手。

几天后,国王胡夫在无意中发现,手下这些烧火做饭的“火头军”们的手和脸怎么突然比自己的还干净,感到十分奇怪,经过盘问,才知道其中原委。

“立即给我照样做一些!”国王命令特拉斯。

特拉斯哪敢怠慢,立即照办。为了让国王使用起来顺手方便,他特意把羊油和碳灰团成一个个小球,晾干后面呈国王。

国王将这种具有神奇去污力的东西称为“羊脂碳球”,并将它作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希腊和罗马等国家的国王。

到了近代,化学家给“羊脂碳球”起名为“肥皂”。

锯子

鲁班是2400多年前鲁国的优秀工匠,被人们称为木匠的祖师爷。

有一次,鲁班被召进王宫,国王命令道:“给你三年时间,为我再造一座华丽的宫殿。”鲁班听了心头一惊:只有三年时间,连砍木头也来不及啊,叫我怎么造房子呢?可是,他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只有点头答应。

那时候,砍木头用的是斧子,要砍下一棵大树得花好多时间,根本跟不上造宫殿的进度。鲁班常常抄小路赶上山去挑选木头。一天,天蒙蒙亮,鲁班正艰难地向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一道口子,鲜血直流。鲁班十分惊讶,仔细地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茅草,发现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口子。

鲁班从中受到了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制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果然,不一会儿,一棵大树就被锯倒了。以后,鲁班用这个既快又省力的方法砍了很多棵大树。不到三年,一座华丽的宫殿造好了。

鲁班就这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锯子。

筷子

商朝以前,人们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吃。

传说,中国的殷纣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他的爱妃妲己,更是个助纣为虐的狐狸精。

纣王和妲妃用手抓饭吃时,方法各不相同。纣王性子暴,喜欢狼吞虎咽,饭一上桌就急着用手去抓,若是烫手,非杀了厨师不可。妲妃却吃不得凉东西,如果饭菜冰手,她也要杀人。一个热,一个喜凉,许多厨师都被暴君和狐狸精杀掉了,剩下的厨师无所适从,吓得不敢做饭。

后来,还是聪明的宰相想出了个主意。一天,宰相对纣王说:“尊贵的陛下,妲妃娘娘的父亲是一位天才的厨师,他做的饭菜可口极了!”

纣王一听眉开眼笑,马上封妲妃的父亲为御厨。妲妃知道后,心里别别直跳,挖空心思设法替父亲解围。

这天,御厨把做好的饭菜送到了纣王和妲妃面前,妲妃伸手一抓,感到挺烫,便顺手拔下头上的象牙簪子,挑起一块肉,送给纣王说:“君王呀,您就不必伸手了,这么叉着吃才有滋味哩!”

纣王感到这种吃法十分新鲜,便立即下令工匠多做几根象牙签子,专供吃饭时使用,并赐名“象箸”。

周武王伐纣时,设宴款待各路将军。酒席上,周武王拿起“象箸”夹菜,他想说几句鼓舞士气的话,但一想到“箸”字便不由皱了皱眉头,“箸”、“住”谐音,“住”乃停步不前,不吉利。周武王灵机一动,把“箸”字改为“快”字,说:“请大家拿起‘快’来夹菜吧!”

“箸”由此变成了“快”。因象牙价格太贵,平民百姓便用竹子制成“快”,由于用竹制作,所以“快”上加竹字头变成了“筷子”。

面包

面包的发现,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聪明的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已经在食物制作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够用面粉制作烧饼和馒头等三十多种食物。

又经过了三千年。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一个埃及人准备用面粉做些大饼。他刚把面揉好,突然被隔壁邻居叫去帮忙干活,走时忘了把揉好的面端到屋子里去。

隔壁邻居留他吃了中饭。

这盆面便在烈日下整整晒了半天。

午后,这个埃及人才回到家。

“唉呀,一大盆面还在太阳下晒着呢!”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怪自己太粗心。

埃及人把面端回了屋里。

“咦,揉好的面怎么都鼓起泡来了?”埃及人自言自语。他不知是怎么回事,便将鼓起泡来的面拿到火上去烘烤,结果发现,烘烤过的面也是鼓胀胀的。

“不知道这种东西味道怎么样?”埃及人边想边用手抓了一块,放在嘴里一尝,哟,这东西又松软又好吃,而且还带点甜味呢!

“我发明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这个埃及人手里拿着叫不出名字的食品,一边大声叫,一边兴奋地告诉左邻右舍。

“来来来,大家尝尝!”他把松软好吃的食品分给众人品尝。

大家一尝,纷纷叫好。

这个埃及人将这种食品的来历告诉了大家,邻居们便按照他的方法,做出了香甜可口的食物,并给它起名为“面包”。

风车

风车是由古希腊人发明的。

公元前650年,古希腊有一位很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奴隶,名叫阿布罗拉。

阿布罗拉见奴隶们经常用木桶打水,十分不便,有时遇到干旱,用木桶提水抗旱更为吃力,便开始动脑筋找一个省力的简便的提水方法。

经过反复考虑,罗拉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一天,他对主人说:“我可以借用风的力量,把水从井里提上来。”

“是吗?”主人一听喜出望外,立即同意让罗拉来进行这项试验,并给他配备了几个奴隶作帮手。

罗拉和帮手们一起,用砖砌成了如高塔一般的建筑物,前后各设一根巨大的转轴,轴上装上用芦苇编织的风叶,当风从前面的口子吹进来以后,叶片便被带动起来,风又从后面的通口出去,被带动的叶片将水从井下提了上来。

“这叫什么东西?”主人看了罗拉的操作,兴奋地问道。

“风车!”罗拉想到这是“风”起的作用,因而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罗拉的风车发明以后,轰动了整个古希腊,人们纷纷仿效。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古希腊国土上便矗起了许多类似的风车。

当时,风车广泛应用于灌溉排水、磨面制粉、截锯木材等。

信鸽军用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饲养家鸽。当时,人们饲养鸽子只不过是为了食肉,后来发现鸽子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远翔归巢的能力,因此到了唐朝,就有人开始训练家鸽传递书信,由此出现了信鸽。

南宋时期,有一位将军名叫张浚。一次,张将军去视察曲端率领的军队,可是,到了军队驻地却不见曲端的一兵一卒。将军好生奇怪,对身边的曲端说:“你的部下在哪里呀?”

曲端笑了笑说:“随叫随到!”他取出一张部队编制表递给将军,继续说:“你要视察哪一支部队,请点明!”

将军将信将疑,点了其中的一部,要求到屋外查视。曲端便打开一只鸽笼,让笼中的鸽子飞出去,不一会儿,张浚将军所点的那支部队,果然出现在他面前。将军十分惊异,又对曲端说:“我要点视全体军队!”

曲端马上打开其余五只鸽笼,五只鸽子全都飞了出去,一会儿,所有军队全部集合在院子里了。曲端告诉将军,用信鸽为军队通讯联络,比用人马传递消息,更快更安全。

曲端是我国将信鸽最早用于军事的人。

轧棉机

1784年,惠特尼进了美国康乃狄格州的耶鲁大学,三年苦学毕业后,应邀在一位名叫加德林格林夫人家任家庭教师。

格林夫人的庄园里,种植了许多棉花。当时,一个黑人妇女在十个小时里只能从三磅棉桃中剥出一磅棉花。为此,格林夫人常和其他庄园主们说:“如果有谁能够发明出一个将棉籽从棉桃中快速脱下的机械,那该多好啊!”

惠特尼听到后,便自告奋勇,要求在格林夫人的棉田里研究能提高劳动的机械,夫人答应了。

于是,惠特尼一头扑到了棉田里,观察、研究、分析,并亲自体验剥棉籽的工作。

“怎样去模拟手的剥离动作呢?”惠特尼时常一边比划着剥离的动作,一边思考着机械的结构。

小小的棉籽在黑人妇女的双手中,硬是被左扯右拉地从棉桃里剥了出来。惠特尼心里突然一亮:手指多么像一排铁齿呀!如果用一对滚动的齿轴,在滚动中勾拉,棉籽一定会剥离出来!

根据这一原理,惠特尼制作了一个大木箱:箱子里装上一对可由外部摇把转动的带铁齿的滚轴,还有一个能把棉花从铁齿上清除下来的刷子;在箱子外面的上部有个进料口;箱子外面的最下部有一个出棉籽的地方;箱子外的侧面装有一个摇把。

经过试验和使用,这部粗陋的机械可以提高工效50倍。

惠特尼把这一机械命名为“轧棉机”。

绿军装

十八世纪以前,英国陆军军装的颜色并非绿色,而是光彩夺目、漂亮耀眼的红色,因为穿着红色的军装在平时很容易引人注目,所以英军官兵为此感到很得意。

十八世纪末叶,英国殖民者向外侵略、扩张,征服了非洲不少国家。

为了掠夺非洲南部的财富,英国殖民者凭借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洋枪,去攻打使用原始弓箭、长矛的布尔人。

战斗打响后,一排排英军呐喊着持枪向前冲去。由于布尔人身穿草皮树叶,南非遍地的草原和森林成为布尔人绝好的掩护色,因此英军根本看不见布尔人藏在什么地方。英军却都穿着鲜艳夺目的红色军装,在绿色的丛林里显得更加醒目、耀眼,很容易被布尔人发现。英军在明处,布尔人在暗处,一旦英军出现在布尔人跟前,布尔人顿时暗箭齐飞。英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伤亡惨重,不少英兵临死时还不知道布尔人藏在哪里。结果,武器精良的英军惨败给了布尔人。

英国人从这次战败中发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身穿红色军装的缘故,军装的颜色太醒目,对作战非常不利。经研究,英国人把红色的军装改成了暗绿色。

后来,各国陆军也都效仿英国军队的做法,并结合本国自然环境的色彩,采用草绿色或草黄色的军装。

雨衣

印第安人用天然橡胶乳制出了胶鞋后,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23年,在第一双胶鞋的启迪下,世界各国许多有心人试图把橡胶向更加广泛的生活领域内推进。

有一个名叫麦金托什的美国人,这一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回家路上,突然一阵电闪雷鸣过后下起了雨。麦金托什脱下外套遮在头上。

回到家里,望着那件被雨淋得湿透的外套,麦金托什心里琢磨着:“要是这种外套不吸水该多好啊!”转念想道:“咦,胶鞋不是能防止雨水吗?如果把橡胶涂在外套上,这种外套不是也能防水吗?”麦金托什越想越激动,一个晚上没合眼。第二天一早,他设法弄来了一桶印第安人发明的天然橡胶乳,将它均匀地涂在自己的布外套上。

早饭过后,凑巧又下起了雨,麦金托什马上穿着涂有天然橡胶的外套走进雨中,想测试一下这种外套遮挡雨水的作用。果然,雨水顺着涂满天然橡胶的外套流了下去,而里面的衣服一点儿也不湿,麦金托什兴奋得在雨中手舞足蹈。

虽然,麦金托什用天然橡胶涂成的外套在夏天非常粘手,软软糊糊,如同“粘老虎”,而且在冬天却又硬得像张牛皮,但是,它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件雨衣。

收割机

一天深夜,美国一个大农场主断断续续地对儿子马克米克说:“我多年……从事……收……收割机的研究,没……没能达到目的,你必须……继承我的遗志,努力完成……这……这部机械……”

说完话,老人便停止了呼吸。

马克米克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搞出一番事业。

在马克米克的农场里,有许多从事农业劳动的黑人,马克米克从中选择了一个叫安达逊的黑人当自己的助手。

马克米克通过助手的协作,不断模拟着安达逊的割麦动作,试图研制出收割机。然而,好几次试验都失败了。

“英国的迪贝尔,在1826年曾经模仿剪刀的原理,研制出一种用马牵引的收割机,虽然这种机械只能割而不能收,但,不也可以作为参考吗?”

想到这里,马克米克紧锁的双眉展开了,他设法搞到了迪贝尔研制的“收割机”的图纸,不断进行研究,反复进行改进。

1833年,马克米克终于制成了实用的收割机。这部马拉的收割机既能割、又能收,能将割下的麦子自动抛向后方,而跟随在收割机后面的人,可以从台上卸下麦子直接运回家中。

化学肥料

“作为植物的养分,可以不使用腐烂的动植物为肥料,只要使供给的植物养分中具有碳、氮、硝、磷、硅、钾、铁、水、氧化镁等,就可以培育植物。”

这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早在1840年对肥料的理解,李比希所提出的植物养分,都是无机物成分,他极力提倡无机物营养学说,并认为:如不给土地以无机成份的补给而进行农耕,就是“掠夺农业”。

经过探索和研究,李比希发现,利用岩盐即石盐可以制成化学肥料,这种肥料溶于水后,肥效较快,易被农作物所吸收。

于是,李比希在德国北部买下了一块被当地人认为永远不能种粮食的砂地,而后从距离柏林约一百公里外的一个出产岩盐的地方,购买了大量岩盐运往砂地,并请了许多工人,把岩盐加工后混拌在砂中,接着,就在这里种上了粮食。当地人看到后,纷纷议论。

“真是新鲜事,砂地里能种庄稼。”

“砂里加盐会长粮食,真是魔术师变戏法!”

李比希听了一笑了之,继续种他的庄稼。

不久,砂地上竟然长出了大麦、黑麦和土豆。

顿时,李比希的名字连同他的化学肥料的发明,震动了整个德国乃至世界。

缝纫机

昏暗的灯光下,一个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在缝补衣服。这位妇女的丈夫是个先天跛足,名叫赫威,在美国一家面粉厂当工人。由于丈夫收入低微,妻子只好为人家缝缝衣服,以增加收入维持生活。

“唉!”赫威看着疲惫不堪的妻子在灯下干活,叹了口气。

突然,赫威产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制作一种像手一样缝衣服的机器呢?”

赫威一天天观察妻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又一天天思考着缝制衣服的机器的结构。

他悄悄地进行研制。

然而,缝制动作看来只是一根针拖着一根线,一上一下往返穿连衣物,而要把手的缝制动作变成机器的缝制动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一次次失败,赫威并不气馁,坚持试验。

1844年10月,26岁的赫威终于完成了一架缝纫机的模型。

他四处求人资助。

一个经营木材的商人为赫威的毅力所感动,出了一笔钱帮助赫威进一步研究。就在这年冬天,改进后的缝纫机终于正式完成了,这种缝纫机的速度比人工手缝快10倍。

1846年,赫威取得了缝纫机专利权。

饼干

饼干发明于150多年前。

有一天,一般英国四桅帆船正航行在法国附近的比斯开湾海面上,突然,天气骤变,狂风四起,滚滚恶浪向这艘船席卷而来,船不幸触礁搁浅了,船员们纷纷泅水到一个小岛上。

小岛荒无人烟,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船员们个个饿得眼冒金星,连苦水也吐了出来。

“是否将沉船上的面粉、砂糖捞上来?”一位船员建议。

“嗯,这个主意不错!”船长说,他马上派人驾着舢板到搁浅的大船上去取东西。

由于船已半沉于水中,舱里储存的面粉、砂糖、奶油等都被海水淹没了,船员们已分不清哪是面粉,哪是砂糖和奶油,他们只好将这些混在一起的东西带回岛上。

“岛上又没有火种,怎么才能把这些东西弄熟呢?”船长不禁双眉紧锁。

“我倒有个主意!”一个船员仰头朝太阳看了看,说:“把混合物捏成一个个薄薄的小饼,贴在炽热的岩石上,烤热了不就可以吃了吗?”

“太妙了!”船长高兴得跳了起来,“马上行动!”

船长一声令下,船员们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孤岛上的船员们硬是靠吃这种小饼活了下来。一个月之后,遇难的船员们被一艘经过荒岛的船搭救了。

这些船员回到英国以后,为了纪念比斯开湾脱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烤制了许多小饼,分给出席纪念集会的人吃。

“这是什么食品?味道这么香。”

“这么小巧的样子,真好玩。”

“船长,快告诉大家,这种小饼叫什么名称?”

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

“叫‘比斯开’小饼!”船长耸了耸肩说。

随着惊险故事的传播,“比斯开小饼”很快在欧洲传开,继而传遍了全世界。因这种饼是烤制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饼干”。

油炸土豆片

油炸土豆片是美国人最喜爱的快餐食品之一。

1853年,美籍印第安人乔治克鲁姆来到纽约一家名叫“月亮湖”的高级餐馆中担任厨师。

一天晚上,这家高级餐馆里来了一位法国人。这个法国人尝了几道由克鲁姆做的菜后,脸上突然显露出不悦的神色,服务员连忙迎上去,很有礼貌地问:“先生,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这位法国人指着一盆盆菜,用不满的口吻说:“这是哪个厨师烧的,怎么一点味道都没有?特别是油炸食品,切得那么厚,咽也咽不下,真令人恶心。油炸的食品一定要切得很薄很薄,像我在法国时吃的那样。”

服务员很快把这位法国人的牢骚话告诉了克鲁姆。当时,克鲁姆正在切马铃薯,他听了后心里十分气愤,将手中的马铃薯切成极薄的片,像纸一样透明,然后一边骂一边把它们扔进沸油锅中。一会儿,克鲁姆把炸得发黄的马铃薯片捞了起来。

“去,给那个法国佬送去!”克鲁姆吩咐服务员。

法国人吃了油炸土豆片,翘起大拇指连声夸奖说:“好吃,好吃,比法国的土豆片还要好吃!”。

克鲁姆知道后,忍不住也品尝了几片,果然,土豆片香酥可口。

不久,这种金黄色的油炸土豆片,成为美国特有的风味小吃,而且进入了总统府。至今,它仍是美国国宴中的重要食品之一。

可口可乐瓶子

美国可口可乐瓶子的由来,和美国妇女的脚伴裙有关。

上世纪初,美国妇女流行穿脚伴裙,这种裙子在膝盖附近稍微变细,穿上它可以显示女性腿臀部的曲线美,因此,成为当时很受美国妇女欢迎的时装。

在印第安那州,有一个以出点子而出名的人,名叫凯普曼路德。一天,他和女朋友一同外出购物,俩人走着走着,突然,路德对女朋友说:“停一下!”女朋友以为发生了什么事,马上站在原地不动。

“你今天穿的脚裙实在太漂亮了。”路德边打量边说,“我有个想法,如果按照脚裙的形状去制造瓶子,而后卖给可口可乐公司,公司老板一定会非常欢迎的!”

“可口可乐公司不是有专用瓶子吗?”路德的女朋友说,“我前天还买过可口可乐呢!”

“是的,可口可乐最初是倒在杯子里出售的,后来改用瓶装,但是由于瓶子的形状不受顾客欢迎而影响了销路,这家公司正在为瓶子的式样而煞费苦心呢!”路德说。

“那你赶快设计吧!”女朋友终于明白了路德的意图。

路德立即照脚伴裙的样子画了一幅瓶子设计图,并在专利局申请了专利,而后带到了可口可乐公司。

“嗯,这种瓶子不错!”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人拿着路德设计的瓶子,兴奋地说,“外型美观,又不容易从手中滑下去;看起来很粗大,好像容量很多,底部宽大,令人有一种安全感。”

可口可乐公司决定试用,试用结果,可口可乐大为畅销。

1923年,可口可乐公司以5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路德的这一专利。

人造染料

英国的潘琴,在中学时期就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进了一所有名的化学学校,在颇有名望的化学家霍夫曼教授指导下从事专业。

18岁那年,潘琴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放暑假前,潘琴向霍夫曼教授提出了想利用假期搞点研究的打算,教授十分高兴地说:“你是否可以搞搞化学合成金鸡纳霜!”

“作为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不是已经有人在研究了吗?”

“是的,但还没有人研究成功呀!”

“好。”

潘琴准备了烧瓶、量杯、度管、酒精灯等实验器具,开始了研究。

实验一次一次失败,眼看暑假即将过去。

一次,潘琴在煤焦油中提炼出的苯胺里加进重铅酸钾,结果实验又失败了。潘琴无可奈何地摇了摇试管,正准备扔掉,突然,发现试管底部有一些奇怪的黑色沉淀物。

“咦,这是什么东西?”潘琴心想,“管它是什么物质,研究研究看!”

黑色沉淀物在酒精中变成了美丽的紫色,“这么漂亮的颜色,如果染到布匹上,制成衣服该多好呀?”

这个念头在潘琴脑子里一闪,他顺手从衣架上取下一条素白色的围巾,用发现的颜料染了一遍后,挂在绳子上。

次日早晨,潘琴将围巾放在水里浸泡,再用热水、肥皂等搓洗,发现染上的色彩没有脱落。他又把围巾拿到太阳下暴晒,色彩依然不变。

实验证明,这是一种理想的人造染料。

1856年8月26日,在获得英国政府的专利后,潘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染料工厂。

转炉

当欧洲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爆发时,英国籍的法国人贝塞曼,根据英国军事部门所提出的“需要耐用而不破裂的大炮”的要求,着手研究炼钢技术。

贝塞曼跑遍了所有的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冶金技术方面的资料,又去英格兰考察炼铁厂,并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创办了一个实验工厂。

研究工作有秩序地进行着。

一天,贝塞曼跟往常一样,用鼓风箱往坩锅里送风。突然,他发现一块铁片粘在坩锅的边上。当贝塞曼取下这块铁片时,发现它很异常,经过仔细观察,证实这是一块炼成了的钢。

几天后,贝寒曼终于明白,由于吹进的氧气,才使生铁氧化而变成了钢。

“应该加大氧气,对,从坩锅底部吹进氧气可能更好!”贝塞曼心里琢磨着。

按照自己的设想,他研制出了一个从底部吹氧并可以回转的新式炉——转炉。这种转炉是一个罐形装置,架在转体上可以侧倾装料和卸钢。

1855年7月的一天,贝塞曼用一根陶土制成的管,往坩锅里的5公斤铁水进行吹风实验时,突然,从坩锅口飞出雨点般的火花,一刻钟后,火花停止不见,而火焰却由赤变白,最后完全消失。

当一切奇异现象都停止时,贝塞曼迅速取出样品,立即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证实这炼出的物质确实是他梦寐以求的纯钢。

1859年,贝塞曼来到英国的钢铁中心——谢菲尔德市,自筹经费创建了贝塞曼钢厂。

1860年,贝塞曼改进炉体,正式完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贝塞曼转炉”。

地铁

英国伦敦的地下铁道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地下铁道。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伦敦市区的交通已经变得拥挤不堪。1843年,建造地下铁道的建议被提了出来,接着又制订了建造的具体计划,可是一直拖了十多年,政府才批准这项计划。

地下铁道于1860年开始建造,可是,刚开始遭到许多市民的反对,他们不相信地下铁道能建造成功,而且不少市民还感到惊恐不安,担心在马路中心揭开路面,开挖宽沟,会危及路旁房屋和生命的安全。

市民们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900名工人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863年将地下铁道建造成功。路旁的房屋没有倒塌,挖开的路面修复如初,车辆照常来来往往,只是在路面之下多出了车轮的滚动声和尖利的汽笛声。

地下铁道成了当时的一大奇物,也成了伦敦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都以能乘坐地铁为快,地铁建成后的第一年,乘坐的旅客就达950万人次。

伦敦的这条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全长21公里,为双线隧道,距地面较近。由于这条地下铁道运送能力大,速度快,噪音小,运行安全可靠,又不影响城市的地面建筑,因而很快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重视。随后,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座城市建设了地下铁道。

目前,地下地道几乎遍及全世界。

凡士林

1853年一天晚上,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汉佛诺,有个名叫乔治比斯尔的学者,得到了一位移民送给他的两瓶“印第安油”,他心想:“这种油是从水面上打起来的,而水上的油不就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吗?如果往地下钻,能否找到更多的油呢?”比斯尔决心在泰特斯维尔成立美国第一家石油公司,在该地钻井找油。

准备工作一直进行了六年,1859年2月,比斯尔携带工具和简单的饮食,在人迹罕至的工地上干开了。

三个月后,美国第一家石油公司开始小量出售石油。

消息传到纽约州布鲁克林一位名叫鲍勃切斯布拉夫的耳里,他正在从煤里提炼煤油。切斯布拉夫深深知道,从石油里提炼煤油,将会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而这样一来,自己的事业必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切斯布拉夫决定放弃旧业,赶到泰特斯维尔,准备侍机而动。

一天,切斯布拉夫站在钻井旁,看德雷克等人钻井。他发现巨大的钻头每次拔出时,上面都附有一层淡黄色、很透明的蜡状物。工人们刮下蜡状物,扔到废物堆里。而如果工人们受了割伤或烧伤,他们就随手抓一些蜡状物,敷在受伤部位,轻轻按揉。

黄昏时,切斯布拉夫乘人不备,悄悄从废物堆里取了些蜡状物,带回家去分析。经过多次实验,他从蜡状物里提炼出一种纯白色的冻状物,将这种冻状物敷在皮肤上,顿感清爽;敷在受伤部位,伤口很快就愈合。

“太好了!”切斯布拉夫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第二天,他携带样品启程赶到纽约申请新产品专利,申请书上,切斯布拉夫把这种冻状物命名为“凡士林”。

汽油

1859年8月29日,一位名叫多利克的美国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地区,第一个从地下钻探出石油。但是,当初人们只知道石油易燃,用它点灯,会直冒黑烟,如当燃料用,一碰火就爆炸,所以,大家对于从地下涌出来的带着臭味的石油弃之不理。

美国匹兹堡有一个擅长经营的盐商,名叫齐亚,他感到将石油白白扔掉实在太可惜,可又苦于找不到解决臭味、黑烟和易爆炸等问题的办法,于是,齐亚便去请教当时有名的化学家布斯。

“布斯先生,能不能想出一种办法,使石油变废为宝呢?”

布斯沉默了片刻说:“进行蒸馏加工试试,或许能把石油改变成油灯的用油。”

“那我试试看。”齐亚非常感激布斯的建议。

说干就干。几天后,齐亚用一个大型蒸馏器对石油进行蒸馏实验。蒸馏器内的石油经过加热,再让产生的蒸汽冷却,使它再还原成液体,这样分解出来的石油,点灯就不冒烟了。而剩下的粘粘糊糊的东西再当作燃料使用也不会发生爆炸现象了。

于是,齐亚干脆从盐商改为专门出售灯油的独家经理。

1874年,美国人杨格利用蒸馏法精炼石油,不仅炼制出灯油、重油,而且还炼制出了极易燃的汽油。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是由美国的一位名叫约翰彭伯顿的药剂师发明的。

彭伯顿是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一家药店的药剂师,这个药剂师有个怪癖,整天把自己关在店铺里,摆弄蒸馏器和各种药水。

“我期望创造出一种能提神、解乏、治头痛的药用混合饮料。”彭伯顿常对来访的朋友说。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位药剂师终于在1886年调制出一种能治疗头痛、脑热的药剂配方,这剂配方的主要成份是来自南美洲的两种果汁——“可卡”和“可拉”,因此,彭伯顿给它起了个“可卡可拉”的名字。

彭伯顿调制的“可卡可拉”,起初是不含气体的,饮用时兑上凉水。只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意外,才变成了充气饮料。

1886年5月8日下午,一个喝醉了酒的酒鬼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彭伯顿的药店。

“来一杯治疗头痛脑热的药水。”

营业员拿起了一杯可卡可拉。

“这种药水叫什么来着?”酒鬼问。

“可卡可拉。”

营业员本来应该到水龙头那儿去兑水,但水龙头离他有二米多远,他懒得走动,便就近操起充气的矿泉水往可卡可拉里掺。酒鬼一杯接一杯地喝,嘴里不停地说:“好喝!好喝!”

酒鬼到处宣传这种不含酒精的饮料所产生的奇效。由于这个酒鬼在当地是个非常出名的人物,因此,许多人都跑到药店来喝充气的“可卡可拉”。

1888年,一位名叫甘特勒的企业家,从彭伯顿手里买下了配方。善于动脑筋的甘特勒给绿色的可卡可拉放进了红褐色的颜料,使其呈琥珀色,更加悦目可口。这种饮料很快风靡全世界。

在可卡可拉传入我国、译成汉语时,译者将其意义加以变通,变成“可口可乐”。

剃须刀

剃须刀是由美国的吉列发明的。

1895年的一天,吉利走进了一家理发店。

“先生,请帮我理理发,我因平时忙于当推销员,好长时间没理发了。”吉利对理发师说。

“是啊,你的头发真够长的,瞧,胡须也不短,也该刮了!”理发师说。

吉利摸了摸下巴,说:“是该刮了,只是一提起刮胡须我就害怕,前一次刮胡须时,血都被刮出来了。”

“要是有一种安全剃须刀就好了。”理发师耸耸肩说。

吉利以从商者特有的敏感意识到,全世界有五分之二的人用剃须刀,如果发明一种新式的安全剃须刀,肯定有销路。他决心自己干。

回到家后,吉利便一头钻进了试验。

吉利磨好刀片后,先在自己脸上试,而后在兄弟、朋友的脸上试,大家的脸上都留下了布满刀口的光秃秃的下巴。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吉利仍没有制作出一把理想的剃须刀。

“算了,别再遭这个罪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当推销员吧!”家里人劝吉利。

正当吉利犹豫不决时,遇到了著名发明家尼卡松。尼卡松给了吉利热情的鼓励:“你的设想很好,将来成功之后可以申请专利,开一家专门经营安全剃须刀的公司。搞发明嘛,哪有一蹴而就的?”

在尼卡松帮助下,吉利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制,终于制成了一种“T”字形的剃须刀。这种剃须刀的刀刃很薄,很锋利,但在刮胡须时,它能随着接触面变换角度,因而不会伤人。

1901年,吉利为自己发明的安全剃须刀申请了专利,同时开了世界上第一家经营这种剃须刀的公司。

电炉

电炉的发明者是美国的休斯。

休斯原先从事新闻工作,由于他伸张正义,和报馆的总编发生冲突,一怒之下辞去了记者的工作,重新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发明家用电器。

休斯开始有选择地对家庭主妇进行调查。

“要说缺少什么电器,好像也说不上。”

“现在的家用电器,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

主妇们的回答令休斯失望。他回到家后,瞧瞧厨房,看看卧室,似乎也不觉得缺了什么,他开始怀疑自己原先的想法了。

一天,休斯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去喝酒。入席后,休斯与朋友干了一杯葡萄酒,火辣辣的酒直往肚子里冲,他连忙喝了一勺汤。忽然,休斯发觉菜汤里有一股煤油味,但他不好意思说。女主人也尝出菜汤里的煤油味,连忙抱歉地对休斯说:“实在对不起,一定是我刚才弄煤油炉的时候,不小心把煤油弄到菜里了。”

“这讨厌的炉子真不好侍候,你急着用火时怎么也不旺;去修理一下吧,总是弄得你一手油。”休斯的朋友也大骂炉子。

“没事,没事,菜汤里有点煤油味,别有一种风味。”休斯笑着说。

忽然,休斯产生了一种想法:“如果我发明一种用电的炉子代替煤油炉,那一定更卫生,家庭主妇也会感到更方便。”

休斯仿佛发现了一条好新闻,兴奋不已。他匆匆告别了主人,大步流星赶回家。

他认真阅读电学方面的有关文章,购买了许多试验材料,在家里进行实验。在试验过程中,他不知有多少次被电击,甚至险些丢掉性命。

1904年,休斯终于发明了电炉。

休斯发挥自己曾经从事过的记者的优势,大力宣传电炉的好处。不久,电炉就进入了千家万户。

蛋卷冰淇淋

1904年,世界博览会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举行。

世界博览会开幕前夕,出生在大马士革的糕点小贩哈姆威申请在会议期间设摊营业,结果,他被允许在会场外面出售波斯薄饼,吃的时候可加糖或其他甜料。

哈姆威喜出望外,事先准备了许多面粉和佐料。

世界博览会揭开了序幕,各国商人、顾客涌入会场。哈姆威的生意十分兴隆,没几天就赚了不少钱。

一天,哈姆威的摊头旁边来了一位卖冰淇淋的小贩,小贩的冰淇淋卖得很快,不一会儿,盛冰淇淋的小碟便不够用了。

“这可怎么办呢?”卖冰淇淋的小贩不禁犯起愁来,“回家去拿吧,那么多顾客等着,附近又买不到小碟,有什么办法能解燃眉之急呢?”

热心的哈姆威看出了卖冰淇淋小贩的心事,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热煎饼卷成锥形,对卖冰淇淋的小贩说:“伙计,用这个代替小碟怎么样?”

“这种热煎饼能盛冷的东西吗?”卖冰淇淋的小贩犹豫不决。

“试试看吧!”

“眼下又没有碟子,只能这样了。”卖冰淇淋的小贩想道。于是,他试着把冰淇淋盛在锥形煎饼内出售。结果,冷的冰淇淋和热的煎饼巧妙地合在一起,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参加博览会的宾客的欢迎,被誉为“世界博览会冰淇淋卷”。

聪明的哈姆威从中受到了启发,很快研制出了蛋卷冰淇淋。

计程车

计程车,即按公里计算路程的出租车。

计程车源于美国。

190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美国纽约有位名叫亚伦的青年携带女友去百老汇看歌剧。散场时已近深夜了。“我租辆马车送您回家吧!”亚伦对女友说,女友点点头。亚伦一招手,一辆马车驶了过来。亚伦女友的家离百老汇仅半里路,而车夫开出的价格竟是平时的10倍,亚伦感到太离谱,便指着车夫的鼻子说:“只有半里路,怎么这么贵?”

“因为现在已深更半夜了!”车夫答道。

“深更半夜也不能涨十倍呀!”亚伦厉声叱道。

“你没有钱就别坐马车,自己走回去好了!”车夫一边说,一边将亚伦推倒在地,一阵拳打脚踢,把亚伦打伤了。

亚伦伤好后,为报复马车夫和干这一行的人,想利用汽车来挤垮马车这种交通工具。

一天晚上,亚伦来到一位修钟表的朋友家,开门见山地说:“请您帮我设计一种汽车上用的计程仪表。”修钟表的朋友一口答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这位钟表匠发明了计程表。

为了标明这些汽车是出租,并且是按路程远近计费的,需给汽车起一个简单的名字。为此,亚伦想起了在法国巴黎时看到的一个字Taximetev(意思是按公里计算的出租马车),于是,他就给出租车起名为Taxicab,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Taxi(计程车)的来历。

留声机

留声机是由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的。

1877年,爱迪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科技研究所,他在这个研究所首先研制了炭精送话器。

一天,爱迪生在调试炭精送话器时,因为右边耳朵听力不太好,他就用一根钢针代替右耳,来检验传话膜片的震动情况。当爱迪生用钢针触动膜片时,随着讲话声调的高低,送话器发出了有规律的颤音。

“如果反过来,使短针颤动,能否复原出声音呢?”爱迪生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声音储存。

于是,爱迪生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声音储存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天晚上,爱迪生在笔记中写道:“我用一块带针的膜片,针尖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声音在振动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膜纸上了。试验证明:要把人的声音完整地贮存起来,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再放出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877年8月15日,爱迪生将画好的一张机械设计图交给了助手克瑞西。克瑞西按照这张图纸,制造出了一台由大圆筒、曲柄、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机器。

当天晚上,爱迪生取出一张锡箔,将它包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而后摇动曲柄,对着圆筒前的小管子,唱起了一首儿歌:

“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的一身毛,不管玛丽往哪儿去,它总是跟在后头。”

唱完后,爱迪生把圆筒转回原处,换上另一根小管子,笃悠悠地摇起了曲柄,一会儿,这台机器唱了起来:

“玛丽有只小羊羔……”

爱迪生和克瑞西都激动地跳了起来。

这台怪机器叫什么名字呢?克瑞西问。

爱迪生想了想说:“就叫‘留声机’吧!”

消息传开后,人们称赞31岁的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是“十九世纪的奇迹”。

保温瓶

1900年,英格兰化学家杜瓦第一次在零下240摄氏度的低温下,通过压缩氢气获得了液态氢。“怎样保存这些珍贵的液态氢呢?”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现在这样的保温瓶,杜瓦只好让一套制冷设备不停顿地运转着,真是又浪费又不方便。

于是,杜瓦便致力于保温瓶的研究。

杜瓦想:“为什么通常用来盛放液体的玻璃瓶不能保温呢?为什么装在瓶里的热水要变冷,装在瓶里的冰块会变热、融化呢?那是因为周围环境的温度比热水的温度低,却又比冰块的温度高,产生冷热对流的结果,流来流去,瓶里的温度跟外界的温度相等了,热水不热了,冰块也融化了。如果能找到一种办法,将玻璃瓶内与外界的冷热对流截断,不就可以达到保温的目的了吗?”

于是,杜瓦首先给玻璃瓶在瓶口处安装了一个塞子,将瓶内外空气对流的通道堵住。接着又将玻璃瓶子做成双层的,并将两层之间抽成真空,切断热量的直接传导。为了增强瓶子的保温作用,杜瓦又在真空的隔层里涂了一层银,以便将热辐射挡回去。这样,传热的三条途径:对流、传导和辐射都被堵住了。液态氢有了储存的器皿。

人们将这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保温瓶称为“杜瓦瓶”。

三明治

流行世界的快餐食品“三明治”,是由一个名叫“三明治”的英国混血儿发明的。

三明治于1718年出生在美国,其父是英国人,母亲是位擅长烹饪的德国血统主妇。三明治从小就对烹饪感兴趣,经常在母亲身边学习,上中学后更是欲罢不能。

但是,三明治的父亲却不允许儿子学习烹饪。1736年,在父亲逼迫下,三明治不得不进剑桥大学攻读修辞学和哲学。然而,三明治对此毫无兴趣,他的心思始终在刀叉和面包上。三明治经常溜到学校食堂,乘人不备用面包做实验。不久,三明治被校方指控“偷面包做异端实验”而驱逐出校。

1738年,三明治只身前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谋生,在那里,他和一位英国少女结了婚,并继续从事食品研究。

“火鸡味道十分鲜美,在面包中夹进火鸡试试看。”妻子给三明治出了个主意。

三明治作了尝试,结果无人问津。后来又试了多次,但都失败了。失业和穷困已使三明治买不起昂贵的火鸡,他只得节衣缩食,用最便宜的火腿继续试验。

后来,三明治用三块面包夹二块火腿制成的方便主食,受到了顾客极大的欢迎,特别是得到了惜时如金的知识分子的青睐。于是,他便用自己的名字,把这种复合食物称作“三明治”。

1758年4月的一个周末,英国王后邀请西班牙大使共进午餐,午餐中的主食就是用面包夹火腿制成的“三明治”。

降落伞

降落伞是凭借空气阻力使人或物体从空中缓慢下降着陆的一种伞状器具。

相传在1783年,意大利的监狱中有一名叫拉文的囚犯,他几次酝酿越狱的计划都未能完成,因为监狱中不但警察看守很严,而且监狱的围墙有好几丈高,如果从上面直接往下跳,不死也摔成残废。

有一次,探监的亲人给他送来一把雨伞。拉文睹物生智,思谋着利用雨伞作为越狱的工具。他偷偷地把一些细绳的一端拴在雨伞的伞骨上,另一端集合在一起,攥在手掌中。他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巧妙地避过看守,爬上监狱高高的围墙,撑开那把雨伞,握住集合在一起的细绳头往下跳。他慢慢地着地了,竟然没有跌伤,安然无恙地越狱而去。不过,拉文越狱后生活无着,到处流浪,后来又被警察抓进监狱。他的供词中关于越狱经过的一段,却引起航空专家的兴趣。

1785年,法国的白朗沙尔受这次冒险越狱的启迪,把狗和重物用气球运上半空,然后乘降落伞着地,获得了成功。

1797年10月22日,法国的一位名叫安德列加纳林的飞行员利用气球升到高空,然后使用自己设计的降落伞,从700米高空的气球上跳下来,成功地返回了地面。

在飞机出现之前,显然降落伞的用途是很有限的。

1912年,飞机出现以后,降落伞立即就显示出了它的非凡价值。这一年的3月1日,美国飞行员艾伯特贝里在圣路易斯的上空进行飞行训练时,飞机突然发生故障,贝里马上利用降落伞,从正在飞行的飞机上跳下来,安全返回了地面。

自此以后,各国飞行员大都在紧急情况下,利用降落伞着陆。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和气球上的飞行员和乘客,差不多都要带着降落伞,降落伞成了空中飞行人员的一条可靠的生路。

防毒面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在伊伯尔战役中使用了化学武器,他们施放18万公斤氯气,使英、法、俄等协约国有1.5万名士兵中毒,其中5000人丧失了性命。这些国家都派出了本国最著名的化学家前往第一线,研究和寻找反毒气战的办法。

俄国派往前线的是著名化学家柴林斯基。

柴林斯基在调查中发现,当德军放毒气的时候,有些士兵把头蒙在军大衣里,有些士兵把脸贴在松软的土地里,战斗结束后,这些士兵大都安然无恙。

根据这个现象,柴林斯基认为:“毒气不能发挥其作用,是由于军大衣上的绒毛和松软土壤的颗粒吸引了毒气的缘故。”

那么,究竟什么东西最有吸引气体的作用呢?

柴林斯基想起,早在1785年,就有人发现木炭本身具有吸收气体的奇妙作用,于是,一个方案在化学家头脑中形成:用木炭做吸收剂。

经过实验,柴林斯基又有了新的发现:木炭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毒气,而且木炭中的许多小孔还能够让新鲜的空气流通!

柴林斯基对于这一新发现非常高兴,他又对木炭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得到了一种吸毒性更强的“活性炭”。他把“活性炭”装在一个罐子里,并把罐子的一头做成鼻子的形状,罩在鼻子上。这样,混有毒气的空气通过罐子时,罐子里的活性炭便会把其中的毒气吸收掉,而让新鲜的空气通过,供人呼吸。柴林斯基把这种罩在鼻子上的罐子叫做防毒面具。

1916年,第一批防毒面具诞生,经战场实地使用,防毒效果很好。在战场上,10万俄军由于使用防毒面具而幸免于难。

以后,各国争相仿制,防毒面具成为士兵的常备军用品。

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简称超市)创始于美国。

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超级市场的创建人是伊利诺斯州赫林区一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

作为商店经理,麦克古伦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商店里来?他想到了两点:一是要有充足、丰富的货源让顾客挑选;二是价格要低廉。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麦克古伦终于想出了一个绝招——用“自动式”办法出售商品。麦克古伦改装了一间废弃的车库,派人四处收集各类货物,把五光十色的货物摆在货架上,或分类放在货箱里,让顾客随意挑选。

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开张后,由于货物齐备、价格低廉、选购方便,而且能节约顾客的时间,深受人们的欢迎。消息传开后,许多顾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购物,场面十分热闹,生意相当兴隆。

而后,超级市场便在美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今,美国已有33600余家超级市场。美国超级市场的货物相当齐全,仅食品一项,就有近1万个品种。在英国,除了一般的超级市场,还有279个“巨型超级市场”。这种巨型超级市场的售货面积达54000平方英尺,并设有汽车停车场。

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是由一位名叫赫尔曼韦尔克的西德设计师研究发明的。

韦尔克小时候就患有严重的近视眼病,因此不得不早早戴上了眼镜。这种有镜架的眼镜给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同时,韦尔克又看到这种眼镜也对其他人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最好能设计出一种特别的眼镜,使用起来要感觉方便。”韦尔克在日记中写道。

韦尔克决心自己干。

好在韦尔克既是电学家,又是机器制造者和设计师,这对开展研究工作相当有利。起初,韦尔克用一种有介电性质的有机玻璃材料进行研究和试验,然而却失败了,因为他所试制的透镜不能直接与眼角膜接触。韦尔克不气馁,继续坚持研究,甚至冒着眼睛失明的危险进行试验。功夫不负苦心人,1946年,韦尔克终于研制出了硬质微型接触透镜,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硬性隐形眼镜。

不久,韦尔克又发明了软质隐形眼镜。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隐形眼镜,是由新的高分子材料——甲茎丙烯酸羟乙酯聚合后加工制成,这种隐形眼镜,可以直接贴附在眼角膜上,旁人从外观上无法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