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6160900000020

第20章 养子继嗣,解怨两宫

赵氏家族的统治要延续下去,就不能没有继承者,即使没有嫡长子继位,也会从相近的一系中选出,继续维护大家族的利益。而东西两宫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权势相争,引起朝廷局势动荡也就在所难免。

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佑七年(1062年)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佑八年即位,时为宋英宗,他是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

包公像景佑初年,保庆皇太后(真宗杨淑妃)见仁宗赵祯荒于酒色,体质羸弱,她恐怕长期没有皇子的宋仁宗绝嗣,便劝说宋仁宗在宗室中选择几个宗子,将其收养在宫中。宋仁宗同意了太后的建议,便选了还在幼年的赵曙进宫,养于皇后之所。

赵曙入皇宫后,赐名宗实。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年仅八岁的宗实因思念亲生父母,便离开皇宫,回到父母身边。之后,仁宗屡次召宗实回宫,宗实都没有答应。嘉佑七年(1062年)八月二十七日,仁宗命同判大宗正事赵从古、赵宗谔等人,携带皇子的袭衣、金带、银绢等,谕召宗实进宫。并嘱赵从古,若宗实仍称疾坚拒,抬也要把他抬进来。至此,宗实不敢再执意抗拒,便与赵从古、赵宗谔一起入宫,拜见了仁宗。

仁宗玄世后,曹皇后便派人急传两府大臣入宫,随后召见赵曙,以仁宗晏驾,使嗣君位相告。赵曙闻听,惊恐中连声说道:“我不敢为!我不敢为!”返身就往殿外跑。宰相韩琦等人急忙上前挽留,连拉带拽,将他拖回,好言相劝,为他解发戴冠,披上御衣,然后召百官至殿前听旨,命翰林学士王珪起草遗制。当天下午,群臣百官齐集福宁殿前,由韩琦宣布仁宗遗制,赵曙正式登基即皇帝位。

嘉佑八年(1063年)四月初一,赵曙登基接受百官朝贺后,便要循行古制,守丧三年,决定由韩琦摄政。诸大臣和曹太后都极力反对,赵曙虽心中不乐,也只好作罢。仁宗大敛之日,赵曙生病,不能成礼。此后,赵曙便权居柔仪殿东阁西室,服药治病。曹太后独居内东门小殿,垂帘决政。曹太后尽管为人明达,但也禁不住耳边常有对赵曙的风言风语,加之赵曙病后,言语举措往往失常,多触忤太后。韩琦与参知政事欧阳修等面见曹太后时,曹太后竟在诸大臣面前痛哭流涕,诉说赵曙的不是之处,表示已无法容忍,要韩琦做主议决。韩琦等好言相劝,并以利害谏言,曹太后的怨恨之意才稍解。

而宋英宗赵曙这边也对曹太后怀有猜疑,对于太后的垂帘听政也产生了怨恨之心。

两宫的不和,使朝臣们忧虑不安,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赵宋社稷江山的稳定。因此,一些明智忠心的大臣纷纷上书曹太后和宋英宗,开陈大义,言辞恳切。宰相韩琦甚至以“孝道”来开启宋英宗的心结,从而使宋英宗有所感悟。此后,宋英宗主动地去问候曹太后的起居,这样两宫的矛盾才逐渐地得到缓和。

其实,两宫矛盾的焦点就是权力的争夺。曹太后的垂帘听政使宋英宗无法亲政,这样一来,他们的矛盾就很容易产生和激化。关于这一点,当时的宰相韩琦看得明白,他就想方设法地使曹太后撤帘。

然而,在曹太后撤帘之后,两宫之间的隔阂并没有完全消除,即使曹太后不再干预朝政,但是皇帝的大印还在后宫。并且赵曙在处理宗室问题上也考虑欠妥。他让宋仁宗的几个女儿搬出她们的居所,而将其居所赐给自己的儿女。他对自己的几个皇子和公主几次加官晋爵,而对宋仁宗的几个女儿却毫不照顾。因此,朝廷内外不免纷纷议论,曹太后也觉得非常心寒,并由此而生病。而挑拨两宫不和的任守中仍然担任要职,这也是朝廷大臣所不能容忍的。

治平元年(1064年)八月,知谏院司马光和吕海率先上书,弹劾内侍任守中离间两宫,掠取国库,包藏祸心,是国之大贼。随后,司马光又列举了任守中的十大罪状,要求将其斩首示众。此后,司马光又上书劝赵曙恩遇太后。这时,赵曙也向曹太后承认自身之失,得罪慈躬,请求宽恕。由此,两宫的隔阂彻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