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巴菲特学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6152200000015

第15章 价值分析

以前的介绍更侧重于各财务报表的介绍与分析,得到的是公司比较直观数据量的变化情况。为了系统地把握整个公司的情况,看到公司最深层的信息,综合分析是少不了的。想知道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精髓吗?想知道巴菲特是如何挑选出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明星企业吗?想知道巴菲特是如何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吗?想知道巴菲特是如何创造神话吗?

对于巴菲特来说,股市投资在某种意义上说有如打桥牌,是因为它们都是百万种推理的游戏,你有许多赖以推理的依据――已经打出的和未打出的牌,所有这些推理都会告诉你概率发生的可能性。感觉简单又神秘,那就看看巴菲特是如何进行综合财务分析的。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评价系统,这就是财务综合能力分析系统。财务综合能力分析将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诸多方面一起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解剖和分析,说明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的优劣。

在伯克希尔公司每年的年报中,巴菲特都会以董事长的名义,写一封致股东的信,无私地阐述了他的选股策略。巴菲特认为,选股应坚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系统、整体地分析企业的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购买股票的合理价格。选股时用该通过业务分析、管理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价值和价格分析四大步骤进行综合分析决策。他的三个选股的基本标准:好业务、好管理、好价格。

始终记住一点:我们买的不是股票,是公司。

巴菲特投资精髓就是价值投资,在他眼中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与企业共成长,不是纯粹为了赚差价,股票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发现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高价值的明星企业是巴菲特的成功秘诀。价值投资最基本的策略是利用股市中价格的背离,以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相当大的折扣价买入股票,在股票上涨后以相当于或者高于价值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就是巴菲特称的“用40美分购买价值1美元的股票”。价值与价格分析就是对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确定自己准备购买的企业股票的价值,然后跟股市价格进行比较的分析过程。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与核心。没有准确的价值评估,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无法确定应该以什么价格买入股票划算,巴菲特认为,对公司的价值评估就是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即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而公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业务情况,而未来是变动的、不确定的,预测时间越长,越难准确进行预测。所以有了股神巴菲特经典语录:“价值评估,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事实证明,对公司的价值评估优势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巴菲特选择设定一定范围的安全边际,确保高风险下的高收益。

企业价值

1、企业价值

巴菲特认为,坦诚的企业都会公布完整详实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阅读与分析公司财务报表得到三个基本结论:第一,这家公司大概值多少钱?第二,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多大?第三,从过去的表现来看,管理者能否充分掌握公司的营运状况?这些结论能让你对企业的价值有一个定性的评价。

通过对企业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来判断企业的价值,沃伦?巴菲特就是这样做的,它最喜欢研究公司年报中的会计花招,他不会被公司的表面利润迷惑,他注重调整和清除人为的因素之后得到的修正数据,比如自由现金流量。

由此我们可得巴菲特眼中的企业价值:企业的价值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换种说法,企业价值就是企业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显然,企业的价值越高,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就越高,企业越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企业价值理念现在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亲睐,大多数知名的投资银行都以企业价值或与价值相关的指标作为评价企业及其股票的主要依据。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和第一波士顿信贷银行就是典范。高盛公司认为:每股盈余、股本回报等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指标可以通过会计作账手法来控制,这些传统评估方法仅包括债务成本,而不包括股本成本,关注企业价值可以提高财务分析水平、改进企业管理。类似的论述也出现在第一波士顿银行的投资理念里:每股盈余可以通过会计手段来操纵,这一指标不能清楚地解释决定价值的各种变量(经济利润和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价值理念是一种很理性的投资分析方法,它明确地表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投资者能够判断投资回报的数量和回报的持续性,揭示了价值创造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现金流量、风险和回报的持续性。

2、巴菲特的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

(1)自由现金流量的含义。

一般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自由现金流量最基本的定义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维持公司现有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本支出额后,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如果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拥有正的额外现金流量,就可以把它自由地提供给公司的所有资本供应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或者将这些现金流量留在企业中产生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这也就是所谓“自由”的真正含义。

一般情况下,公司资本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权投资者(股东)对企业的投入即权益资本;另一部分是来自债权人的债务资本,这些主要是向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长短期借款和发行的公司债券。企业通过债务方式获得的资本与通过股东投入及留存的方式获得的资本虽然来源不一样,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钱),所有资本都可用于购买材料设备或是支付工资费用。所以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扣除对库存、厂房设备等资产所需的投入及缴纳税金后,其余额都应属于股东和债权人,应该提供给公司资本的所有投资者,这部分剩余现金流量就是所谓的自由现金流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利息费用是属于债权人的自由现金流量,尽管它作为费用从收入中扣除。也就是说在计算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时要扣除利息费用,而在计算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时则不能扣除。

自由现金流量可分为企业整体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整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扣除了所有经营支出、投资需要和税收之后的,在清偿债务之前的剩余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扣除所有开支、税收支付、投资需要以及还本付息支出之后的剩余现金流量。整体自由现金流量用于计算企业整体价值,包括股权价值和债务价值;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用于计算企业的股权价值。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可简单地表述为“利润+折旧-投资”。

(2)巴菲特选择自由现金流量的原因。

①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评判企业价值具有突出的优越性:一方面自由现金流量在评价企业业绩时能有效避免企业存在的短视行为,因为自由现金流量不仅考虑企业过去的获现能力,还考虑企业未来营运的变化,把企业未来创现能力纳入考核中,更具有发展的眼光。企业创造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更能反映企业实力,自由现金流表示的是公司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如果自由现金流丰富,则公司可以偿还债务、开发新产品、回购股票、增加股息支付,同时,丰富的自由现金流还能使公司成为并购的对象。另一方面,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评价企业,能考虑或囊括了所有价值因素,包括销售利润、投资等影响自由现金流量的因素,有利于企业加强长期战略地位,使经营活动服务于企业战略决策,将企业全局目标、分析技术和管理程序整合在一起,推动企业将管理决策集中于价值驱动因素方面,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

②自由现金流量能让我们对企业风险有一个把握。企业发展不可能呈匀速前进,经营业务的调整十分正常也非常必要。因此在考察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时,应剔除经营政策变化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在公司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调整的情况下,选择最近四年的平均自由现金流量作为基本标准是比较合理的,因为通常四年左右可以包括一个行业的高潮和低靡时期,也就是行业的循环周期。若企业四年的平均自由现金流量始终大于零,且呈上升态势,则可以基本确定该企业具有投资价值。此外,如果某个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和市值连续几年同时保持增长状态,则表明该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比较稳定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总之,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反映企业实实在在、可以支配的现金流,如果一个企业有足够的自由现金流量,那么从还款能力的角度来看,它的信用水平应该是较高的;相反,如果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比较匮乏,那么它的还款能力就值得怀疑,企业价值必将随之降低。

(3)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计算企业价值。

巴菲特之所以看重自由现金流量这个考评指标,原因是它弥补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在提供财务信息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同时也是被著名的咨询企业如麦肯锡研究成果所证实、当今企业价值评判的主流指标。简单地讲,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在满足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即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除了在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上所需投入外,企业所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也就是说即使这部分现金流量全部支付给普通股股东也不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巴菲特采用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巴菲特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准确估计公司价值的方法。但是这是以计算优秀企业为前提的。这种方法的重点问题有两个:一个就是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一个就是贴现率,贴现率就是无风险利率,巴菲特认为贴现率为美国30年期国债的利率。现在要解决的自由现金流量的问题,采用的间接法编制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列报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所谓直接法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来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所谓间接法是指以本期净收益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非常项目收支以及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采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时,需要调整的项目有四大类:(1)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如折旧及摊销;(2)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3)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如处置地产、厂房设备的损失等;(4)经营性资产和负债的变化。(2)和(4)均反映在营运资本的增减变动上。

的现金流量的数据,一般计算中采用的是公司净利润加上折旧费用、折耗费用、摊销费用和某些其他现金费用。但是巴菲特认为这个在华尔街时兴的东西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也就无法评价公司的价值,巴菲特认为公司的现金流量应该是公司净利润加上折旧费用、折耗费用、摊销费用和某些其他现金费用减去企业为维护其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而用于厂房和设备的年均资本化开支。

“例5-1”

巴菲特最钟爱可口可乐公司,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巴菲特1988年首次购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时,人们就问“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何在?”,当时公司股票市价相当于税后净收益的15倍(即15倍的市盈率)、现金流的12倍,分别比市场水平高30%和50%。巴菲特花了5倍于账面价值的钱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年收益率仅有6.6%。他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好可口可乐公司非凡的经营前景。公司在资本支出相对很小的情况下,权益资本的收益率高达31%。当然,可口可乐公司的内在价值是由公司未来预期赚取的净现金流用适当的贴现率贴现所决定的。

1988年,可口可乐的股东收益为8.28亿美元,美国30年国债到期收益为9%左右。如果可口可乐1988年的净现金流以9%贴现(巴菲特没有在贴现率中加上股权资本风险溢价补偿),则内在价值为92亿美元。巴菲特在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时,它的市场价值已达到148亿美元,这说明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时的出价可能过高。既然巴菲特愿意付出超出这个数字60%的价格,意味着购买者考虑的更多的是它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的眼光无人匹敌。

当一家公司可以不增加资本就可以增加其净现金流时,贴现率就可以取无风险收益率与净现金流的预期增长率之差。我们可以发现,1981-1988年,可口可乐的净现金率以年均17.8%的速度增长,比无风险收益率要高。这时可用两阶段估价模型来估算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

我们用两阶段估价模型(参看下文)计算可口可乐公司今后的预期现金流在1988年的现值。1988年,净现金流为8.28亿美元,假设以后10年中,净现金流的年增长率为15%(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数字低于可口可乐前7年的平均增长率),到第10年,净现金流就是33.49亿美元。再假设从第11年起,净现金流的年增长率降低为5%,以9%贴现,可以算出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内在价值为483.77亿美元(33.49除以9%-5%)。可见巴菲特是以很合理的价位买入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

顺便给大家介绍两阶段估价模型,方便理解。

一般来说,普通上市公司要无限长时间保持同一高速增长速度发展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是对于一个高成长性公司来说,通常都是最初的几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劲头,一旦过了这一段高速发展期,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行业的成熟,就只能以一种低速率继续发展。公司的这种发展趋势,显然形成一种两阶段发展的状况。因此,我们就不得不考虑用两阶段红利资本化模型来计算企业价值,以保证估值的精确度。

在两阶段情况下,股票价格是两个阶段现金红利现值的总和:第一阶段,从1至第N期,红利现值为V1;第二阶段,从N+1期至无限,红利现值为V2.股票价格P0即是V1和V2两值的总和。

3、其他估值法

除了巴菲特最爱的现金估值法,还有很多估值方法,在这里我将给大家简单介绍,通过对以下几种估值法的认识,加深对现金折现法的理解。

下面的介绍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原理就是用价格指标与市面上多只股票(对比系)进行对比,假若低于对比系的相应的指标值的平均值,就说明股票存在被低估的情况,未来股价将很有可能上涨,从而使得指标回归到对比系的平均值。

对于这几个指标,我们通常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第一就是和该公司历史的数据进行对比,第二就是同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它的位置,第三就是同国际上的(特别是香港和美国)同行业重点企业数据进行对比。

市盈率(P/E)=股价/每股收益

一般来说,PE是简易有效的估值方法,关键在于每股收益的确定。最直观的结论就是:假若上市企业未来几年内e值不变,那么,得到的PE值就代表了公司保持不变盈利水平的存在年限。这类似于实业投资中回收期的概念,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但事实是,保持恒定的e几乎是理想的状态,宏观经济和企业的生存周期所决定的波动周期是决定e变动的关键因素,宏观经济和企业的生存周期不是人为能决定的,因此,采用市盈率进行估值,对于公司每股收益的确定显得十分重要。

需要投资者留意的是,市盈率是用来反映市场对公司收益预期的一个相对指标,在使用市盈率指标的时候,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该公司的预期市盈率和历史市盈率的一个相对变化结果的对比,另一方面就是该公司市盈率和同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相比的一个结果。假若对比的结果是该上市公司市盈率高于前几年度市盈率或者高于行业的平均市盈率,至少市场可以预计该公司未来收益将会出现上升的趋势;相反,假若市盈率远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说明该企业在该行业处于劣势地位,不占有竞争优势,市场将预计该公司未来盈利会下降,得出对公司不利的结论。因此,在分析上市企业市盈率时,要采用相对的眼光,并不是高市盈率就好,低市盈率就不好。

市净率PB=股价/每股净资产

市净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市净率往往用于投资分析,通常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反而较高,相反,则投资价值就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判断投资价值时还需要考虑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多种因素。

市净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有所付出,即有回报”,它能够帮助投资者寻求哪个上市公司能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高的产出,对于大的投资机构,它能帮助其辨别投资风险。这里要指出的是:市净率不适用于短线炒作,提高获利能力。

市净率可用于投资分析。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成本计量的,而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市价高于账面价值时企业资产的质量较好,有发展潜力,反之则资产质量差,没有发展前景。优质股票的市价都超出每股净资产许多,一般说来市净率达到3可以树立较好的公司形象。市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股票,就象售价低于成本的商品一样,属于“处理品”。当然,“处理品”也不是没有购买价值,问题在于该公司今后是否有转机,或者购入后经过资产重组能否提高获利能力,是市价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着风险越低。

市净率的作用还体现在可以作为确定新发行股票初始价格的参照标准。如果股票按照溢价发行的方法发行的话,要考虑按市场平均投资潜力状况来定溢价幅度,这时股市各种类似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便可作为参照标准。

扩张阅读

市盈率陷阱和市净率陷阱

市盈率陷阱

现在几乎大多数投资者都已经知道了市盈率的概念,但大都是一知半解,很容易被庄家欺骗,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只举一个最近再度被庄家运用的例子,000998隆平高科,按照我教大家算市盈率的方法,隆平高科在5月30的市盈率仅为15.5倍,在农业板块中如此低的市盈率简直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于是被庄家前期大肆炒作,而很多一知半解的中小投资者却误认业绩好,市盈率低大量在高位买入导致亏损,市盈率有有效和无效之分,隆平高科在5月30的市盈率仅为15.5倍是无效市盈率,我们来看一下公司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一季度利润总额为9971.07万,但我们要重点留意的是公告中的业绩预增说明:公司已于2008年3月10日收到长沙融城置业有限公司39%的股权转让给嘉里置业有限公司转让款,该笔交易使公司第一季度实现人民币9709万元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公司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将自己的子公司卖给其他人,属于一锤子买卖,不是来自于公司做大做强主业的收入,不应该参与有效市盈率的计算,我们把第一季度的利润总额减去此笔收入之后实际是隆平高科一季度的利润仅有262.07万元,再除以总股本1.57亿股,每股收益仅为0.016元,对应的市盈率高达514倍,知道这个陷阱后你还会认为自己捡到了宝贝吗?庄家也正是利用散户的这种心理,大肆拉高股价,诱使投资者高位接盘,这便是市盈率陷阱的例子!

市净率陷阱

很多投资者也许明白市盈率陷阱,但却不明白何为市净率,怎么样去理解市净率,昨天有位投资者问我为什么000835四川圣达在煤炭板块中业绩很好,但市盈率只有20倍而且股盘也很小便很难上涨,而煤炭板块中大多数个股甚至大盘股市盈率都在30倍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我当初就是看它也是煤炭板块中业绩好,市盈率低,股盘小才买入它的,可是一买就被套,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有问题存在,有人总是想千方百计的去粉饰,采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将漏洞转移到投资者不太关心的参数上,既然你关心市盈率,也知道了要计算有效市盈率,甚至你对“市盈率”的概念彻底掌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么必然会有人用新的方法和骗局来达到目的,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市净率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市净率呢?通俗的话怎么去理解呢?有些什么陷阱呢?

市净率的计算方法是:市净率

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通俗的来理解就是你用多少钱来买了1元钱的东西,比如宝钢股份5月30日的股价是12.36元,每股净资产为5.29,则市净率为12.36除以5.29等于2.33,也就是说你用2.33元现金购买了上市公司价值1元钱的资产,按此算法工商银行在5月30日的市净率为3.46,国金证券为9.42,很多人会说我怎么会这么傻,用2元甚至9元去购买只值1元钱的东西,但这个是的确存在的,是因为这1元钱资产它在未来能增值或者说它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能达到你付出的成本,在成熟市场一般的市净率为1~3倍,在我们国家普遍为3~8倍左右,越高说明你为买1元的东西要付出越大的代价,意味着你收回成本的时间也会越长,这一指标是仅次于市盈率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但大多数投资者并不知道或者并不了解,当一家公司要粉饰会计报表时,如果要制造过低市盈率的数据,经常是拆东墙补西墙,只需将一部分资产虚增成利润,则会造成利润增大而资产减少的事实,对应在会计报表上体现的就是利润增加,市盈率降低,但同时资产会减少,则每股净资产减少,市净率会增大,所以你会经常发现为什么一些股票业绩很好,市盈率很低,股盘也很小,为什么庄家出货态度非常坚决的原因,就是因为庄家与部分上市公司合谋,利用中小投资者一知半解用拆市净率补市盈率的结果,就像前面举的例子000835四川圣达市盈率很低20倍左右,但市净率却高达12.7倍,远高于A股平均市净率3~4倍的重要原因,所以以后投资者不光要关心市盈率、有效市盈率,更要关心市净率,以免落入庄家精心设置的彀中!

每股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经营现金流

每股公积金反映的是公司转增股本的能力,即公司的高送配能力,这个投资者应该清楚,每股未分配利润是指公司累计未分配的利润,每股未分配利润中的未分配利润包涵了历年的未分配利润,也叫滚存利润,它每股经营现金流体现的是公司的分红能力,尤其是每股经营现金流体现的是公司的现金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像很多房地产行业,现在都出现现金流为负数的情况,说明公司的现金等价物等十分紧张,所以对于很多现金流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即便市盈率很低,市净率也很低,投资者依然要保持谨慎!

价值投资

没价值的企业你愿意把你大把的钞票投资给它吗?肯定不会!你愿意整天盯着大盘,心随大盘起起落落吗?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是被一些没价值或者价值低的股票套牢,多少散户葬身股市深渊,因为我们总被发热的股票价格忽悠,我们往往追求的是股票价格的涨跌。从今天开始,如果想像巴菲特一样买了股票就到处游山玩水,那就开始学习他的价值投资吧!

价值投资最基本的策略是利用股市中价格的背离,以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相当大的折扣价买进股票,在股票上涨后以相当于或者高于价值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巴菲特称为“用40美分购买价值1美元的股票”。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盈利。在我们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我们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三至五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换句话说,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方法的体系框架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以大大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集中投资于优秀企业的股票并长期持有。也可概括为三个方法体系框架(价值选股、集中投资、长期持有)和六个策略准则(市场无效性低价买入的市场准则、现金流量的估值原则、寻找超级明星企业的选股原则、安全边际的买入价原则、集中投资的组合原则、长期持有的持股原则)组成的价值投资模式。巴菲特以上述的投资策略方法创造了三大投资之最的神话故事:世界最贵的股票、资产规模最大的公司、最经典的长期投资策略。

1、白话价值投资的精髓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简单明了――以折扣价买入并长期重仓持有具备持续增长能力的公司。正所谓“大道至简”,简短的一句话却精辟地诠释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真谛。价值投资至少包涵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折扣价”――意味着先对公司进行价值判断。

首先通过估值评判购买价格到底是贵还是便宜。其次,巴菲特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秘诀就是注重安全边际,有了投资价值还要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这是股神向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继承的投资核心理念。最后,学习股神关心和研究市场,不经常去市场逛逛,怎么能淘到打折的便宜货呢,有效利用巴菲特常说的市场先生的躁郁症。通过价值评估选择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股,这是价值投资体系的核心。

(2)持续增长。

早年巴菲特的投资受其师格雷厄姆的影响,常去投资便宜货,也就是巴菲特投资体系术语之一:烟蒂企业。后来,他自己对此进行了改进,把投资重心转向持续成长性企业,于是一个又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明星企业握在巴菲特手中,为其创造了滚滚的利润。由于经济周期和企业成长规律,长期持续成长也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大家要灵活运用。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事实: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特色和不完善的产权制度,找到持续增长的企业很不容易。短期内高成长的企业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并不罕见,但是,能够持续增长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企业凤毛麟角。中国的国有上市企业基本上是占据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块头大,一般难于持续高增长。但随着民营小企业的上市数量增多,这里面将会出现一些持续高增长的企业,苏宁和大族激光是表率。

(3)对心仪的股票他的策略是“长期持有”和“重仓”。

股神逆潮流证明给我们的是:只要选到了心仪的“篮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明星企业。”就把鸡蛋集中放在这个篮子里吧,然后你就尽情去享受生活。赚好企业的钱,赚时间的钱,伴随着好的企业一直投资,一路走下去。由于好企业的数量是如此地稀缺,一旦拥有就尽可能地多拥有,并一直持续下去。到股神这一代价值投资理念基本成熟,将来会有更多的人秉持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想要以更好、更低的价格持有更多的持续增长的股票将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无疑,靠价值投资成为像巴菲特这样的巨富越来越难,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价值投资依然是股市投资的有力武器。

2、价值投资的五大步骤

“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些业务清晰、业绩持续优异、由能力非凡并且为股东着想的管理层来经营的大公司,这种目标公司能充分保证我们投资盈利。我们不仅要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入,并且我们买入公司的未来业绩还要与我们的估计相符。但这种投资方法――寻找超级明星――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巴菲特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巴菲特进行价值投资的步骤:

(1)寻找和选择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师提出:竞争优势创造超额价值增值,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三大驱动力――更多的市场份额、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销售价格。我们可以用一个微观经济学方程式进行简化分析:

利润销售量×(销售价格-生产成本)市场份额×市场销售总量×销售利润率市场份额×市场销售总量×(销售价格-生产成本)的超级明星企业。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目标企业具有超出产业平均水平的超级盈利能力,长期来说能够持续地创造远远高于一般企业的价值增值。具体可以分为三步曲:第一步,选择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产业,主要关注产业吸引力,即产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和产业的稳定性,即产业结构的稳定性;第二步,在产业中选择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企业;第三步,在优势公司中优中选优,选择竞争优势具有长期可持续的企业。

(2)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详细科学的评估,确定自己买入的企业的价值是多少,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支付的价格,在价值评估中,巴菲特采取的是贴现现金流量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在理论和操作上最适合持续竞争优势企业价值评估。

(3)保持投资理性,利用市场的错误以及市场短期无效性,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以期利用市场长期的内在价值回归来获取巨额利润。

(4)确定明星股的买入价格。巴菲特在伯克希尔1992年年报中指出:“我们强调买入价格中应留有安全边际。如果我们计算出一只普通股的价值仅仅略高于它的价格,那么我们不会对买入产生兴趣。我们相信这种‘安全边际’原则是成功的基石。”

(5)集中买入5到10家具有长期持续竞争优势且其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的企业股票。巴菲特选择“把所有鸡蛋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逆潮流思想。别忘了他敢这样做是因为他进行了前四个步骤的工作。

3、价值投资的三大核心概念:内在价值、安全边际、经济特许权

(1)掌握内在价值的评估。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价值”两字。格雷厄姆指出:“内在价值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是指一种有事实――比如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前景――作为根据的价值,它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和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但他也认为,证券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要确定某一证券的内在价值是多少,而是只需要搞清楚其内在价值是否足够。出于这种目的,一个大概的、近似的内在价值数字就足够了。事实证明,精确地计算出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多少是不可能的,投资者所能做的最好情况是依据一个合理假设,得到对企业价值估计的一个范围区间。为此,投资者应该:

①研究可以理解的企业;

②研究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③研究由优秀企业家管理的企业。

(2)利用“安全边际”来保护自己。

价值投资理论认为,安全边际是成功投资的基石,它等于企业最低内在价值与股价之间的差距。所谓安全并非是说绝对安全,而是指在合理的条件下投资应不至于亏本。安全边际有两大功能:第一,投资者不再必须要对未来情况作出精确的估计。使用安全边际,你不需要为准确确定“正确的”风险贴水、利润和折现率大小而伤脑筋、费功夫,只要你能做出一个合理的大致估计就可以了。第二,降低了你的假设条件中出现错误所带来的影响,而通常假设条件的一个极小误差就会带来巨大的变化。格雷厄姆认为应从资产评估、获利评估、分散风险三方面来建立安全边际。

(3)寻找拥有经济特许权的公司。

经济特许权的英文是“economic franchise”。英文直译就是经济特许权,不是“企业特许权”,也不是“特许经营权”或“经营特许权”,之所以要纠正这些概念是因为对巴菲特一知半解的同志乱用这些概念。巴菲特在长期投资中深刻认识到,经济特许权是企业持续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所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他认为经济特许权来自产品与服务,它是顾客需要或者希望得到的,而且找不到其他替代品,特别是价格不受管制,体现一个公司对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主动提价,从而赚取更高的资本回报。不仅如此,经济特许权还能容忍不当的管理,无能的经理人虽然会降低经济特许权的获利能力,但是并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伤害。一家公司的经济特许权,需要可靠的检验与长期观察,然后才能加以确认。

一般情况下,具有如下特征的企业可被视为拥有经济特许权的企业:

①产品或服务有强烈的消费需求,消费市场具有扩张性,最好能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②产品或服务无近似替代,产品或服务市场具有独占性、垄断性,所经营的领域有较高的经营壁垒。

③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拥有自我定价能力,可以随时提价和持续提价,不会因此而丢失市场。

④产品具有大量商誉,商誉中包含有不能轻易复制的文化底蕴及长期强化和固化的品牌效应。

⑤容忍经营不善,经营不善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经营改进则会令企业飞速发展。

⑥持续有效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上面5条的内在动因,也有可能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条。

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1、内在价值

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准确的价值评估,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无法确定应该以什么价格买进股票划算,巴菲特认为,对公司的价值评估就是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即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

那么,怎样来估算股票内在价值呢?巴菲特说,最正确的估值模型是约翰?伯尔?威廉姆斯1942年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计算公式。简单地说就是:任何股票、债券、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这个计算公式对股票、债券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不过对于债券来说,由于它有一个息票和到期日的关系,所以比较容易确定未来现金流量。而对于股票来说,则需要自己估计“息票”,并且充分考虑管理层的经营水平高低对“息票”产生的直接影响。巴菲特认为,一般的评估标准如股利收益率、市盈率、市价净值比、成长率等等,都与价值评估没有关系,除非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一些线索。最典型的是,如果某个项目的前期现金投入超过了项目建成后资金产生的现金流量贴现值,这样的成长率反而会摧毁企业内在价值,根本不是某些股评家嘴里所说的那种“成长型”“价值型”股票。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地介绍了巴菲特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现金流量贴现法,更多属于数字游戏。对于股神来说,内在价值评估理念才是智慧的彰显。

2、巴菲特评估企业内在价值

(1)看股东权益报酬率高低。

对公司经营管理业绩的最佳衡量标准,是取得较高的营业用权益资本收益率(没有不合理的财务杠杆、会计操纵),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加。我们认为,如果管理层和金融分析师们不是将最关注的焦点放在每股收益及其年度变化上的话,公司股东以及社会公众就能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

巴菲特认为,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股东权益报酬率,这也是衡量上市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最好指标。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多次重申自己喜欢的公司标准,他认为,只要没有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那么在没有负债或允许少量负债的情况下,良好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最能判断一个公司内在价值的高低。对比这一点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中国投资者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好坏,目光都是聚焦在每股盈利水平是否会持续增长上的。显然,这和巴菲特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巴菲特为什么要用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衡量标准呢?原来,这个指标更能反映公司管理层利用股东投入的资本实现了怎样的经营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表明公司股东权益在高速增长;相应地,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和股票价格也会随之稳定增长。

(2)采用最简单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在价值。

我可以理性地预期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谁能够准确预期10大网络公司未来25年里的现金流量呢?如果你说你不能准确预期,你就不可能知道这些网络公司的价值,那么你就是在瞎猜而不是在投资。对于网络企业,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一旦我们不能了解,我们就不会随便投资。

影响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会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得到结果。所以巴菲特认为,在对企业内在价值评估的时候,越简单的方法越有效。这一点很像谈恋爱,恋爱是不能用脑子的,而应该用心来体会。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大体上也是如此。他认为,在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时,整体预测出错的概率,与每一个影响因素预测出错的概率,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当多项不确定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时,整体预测出错的概率非常大。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财务报告中坦言道,他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是现金流量贴现率;而且,他只评价那些业务简单、他能够理解并且可以预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概括地说,这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①使用最简单的长期现金流定义。这个定义就是所有者权益,相当于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中的“公司收益+折旧等非现金支出-维护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本支出”。

②使用最简单的贴现率。最简单的贴现率,一般参照长期国债利率。

③寻找最简单的明星企业。明星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它们能够给股东以长期、稳定的获利回报。明星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经济商誉。

结论: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越简单往往越有效。这就像田间施肥一样,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和电脑计算得到的化肥施用量,不会比老农凭经验施肥更合理、更简单。

(3)把内在价值放在第一。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认为,股票是具有“内在价值”的,而巴菲特则很好地继承并完善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投资股票就是因为它具有内在价值,所以才值得投资。格雷厄姆说,证券分析家们似乎总是在关注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股票虽然有内在价值,可是这却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概念。一般来说,它必须以一组事实为依据,才能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这组“事实”包括公司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发展前景等。

(4)看账面价值是否稳定增长。

尽管账面价值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我们还是要给大家报告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价值,因为至今账面价值仍然是对伯克希尔公司内在价值大致的跟踪方法,尽管少报了许多。换言之,在任何一个年度里,账面价值的变化比率很可能会合乎逻辑地与当年内在价值的变化比率十分接近。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额能够持续不断地增长,那么相应地,表现在这家公司账面上的每股价值也会持续不断地增长。与此同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也一定随之回归到其内在价值上来。这就是说,投资者把资金投向于这样的公司,将来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获利回报。也就是说账面价值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也不是说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表明它至少还能说明“一部分问题”。巴菲特认为,“在任何一个年度里,账面价值的变化比率很可能会合乎逻辑地与当年内在价值的变化比率十分接近。”这就是说,只要没有在财务核算上做假,账面价值基本上还是能大致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的。

结论: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比盈利水平更能真实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从短期看,账面价值有可能偏离真实价值,但从长期看一定会非常接近于真实价值的。

(5)考察是否具有消费垄断性。

在生活中,如果你正确地选择了你的英雄,你就是幸运的。我建议你们所有的人尽可能挑选出几个英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正确选择自己的英雄更为重要。

巴菲特说,买股票要选择自己的“英雄”股票,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那么,怎样评估并找到这样的“英雄”股票呢?他认为,这种股票有几种类别,具有经济商誉和某种消费垄断性是其中之一。巴菲特有一个偶像是名叫Eddie的球童。这位球童的特别之处,不是他个人长得怎么样,也不是在拎球棒方面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有这样一个特点:他先后加入过白袜队、布鲁克林道奇队、纽约洋基队,虽然他们不是第一次打入世界大赛就是蝉联冠军,但Eddie由于给这些球场上的最当红明星拎球棒,因此沾光不少,收入颇丰。巴菲特从中得到启示说,同样是拎球棒,给谁拎可大不一样。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买股票也要买英雄股票,这样才能得到更丰厚的获利回报,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

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为什么对少数几个品牌情有独钟?就是因为消费者对这些品牌有着商誉意识。反过来也可以说,这些品牌对这些消费者有了某种“消费垄断性”。研究表明,决定消费垄断性的因素主要有:企业便利的地理位置、彬彬有礼的员工、便捷的送货服务、让人满意的产品、持久诱人的广告、消费者认为合适的价格、某种秘方和专利等等。

但我们也注意到,具有消费垄断性的股票一般来说股价已经居高不下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巴菲特的建议是,要寻找一种还没有被大家所公认的这种股票,等待时机,获取丰厚回报。问题是如何识别这种股票?巴菲特的经验:一般而言,具有消费垄断性、能够获取丰厚利润的企业,关键在于它们的财富表现方式主要是无形资产,而不是土地、厂房、设备。因为土地、厂房、设备这些固定资产会以费用或成本的形式抵扣企业利润,土地、厂房、设备越多,折旧额就越大,企业盈利空间就会因此而受限制。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具有消费垄断性的企业,产品技术性含量通常不高,如可口可乐公司、万宝路香烟、箭牌口香糖的产品,它们都不需要很先进的设备和厂房,没有必要经常进行设备更新和厂房改造,为此能省下许多固定资产投资。而且,这种产品的消费垄断性会一直存在下去,也就是说,消费者用惯了这个品牌会一直用下去,心甘情愿地为企业贡献利润。这也是他不投资高薪技术产业股的原因。另外,以无形资产方式存在的消费垄断性企业,一般都有很大的现金流量,几乎没什么负债。现金充足、没有负债,就会促使它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投资其他盈利性项目和企业,并且从这些盈利的投资项目中分一杯羹,反过来又扩大了自身盈利空间。

结论:消费垄断性企业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是无形资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有充足的现金流,很少或没有负债。所有这些,都能保证它有一个稳定的价值增长速度。

(6)重商业道德,道不同不相谋。

我对自己合伙公司的经营理念来自于为格雷厄姆工作的经历。我从他的经营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我只是对其中某些事情做了变动,但这个经营模式不是我最先想到的。这一点从未得到认可。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谋。”这句话看起来是对人说的,其实对人、对事都一样,股票投资也是如此。巴菲特在投资股票时,就特别注重这家公司是否讲求商业道德。

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除了看中公司所具有的消费垄断性,他更看重的,是这家公司的商业道德。巴菲特坦言,他是通过大量阅读公司财报来了解一家企业,阅读报表不但能计算出这只股票的账面价值,还能看出这家公司及其管理层有关“诚信”“精明”“聪明”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为投资者是否值得投资这只股票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投资股票不可能不怀有感情色彩。理性、正直的投资者必定会偏向于那些经营正当、有正义感、讲求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事实上,这样的公司经营也更稳健。

(7)估值要保守,越保守越可靠。

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估测时,千万不要陶醉于美好的幻想。要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估值越保守,投资就越可靠。巴菲特认为,由于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前景不稳定,因而从长远来看,现金流量的数量和时间都难以确定。这时候唯一正确的办法是“就低不就高”。许多投资者的投资失败,原因就在于原来的过高估计偏离了现实。

巴菲特引用《伊索寓言》中的一句名言说,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意思是说:一鸟在手,尽管只有一只鸟,可它已经牢牢掌握在你手中,是看得见的“现实惠”。树林里虽然有两只鸟,但这两只鸟究竟能不能被你抓住,能抓住几只还不知道,有可能是两只,也可能是一只,也许连一只也抓不住。在估计战绩时,你千万不能做过于乐观的估计,否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会越大。

如果把这些小鸟理解为投资,那么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就有必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一是你有多大的把握确定树林里有小鸟?二是这些小鸟在什么时候、会有多少只出现?三是无风险利率是多少?

巴菲特说,在这3个问题中,前面2个问题并没有具体数值,如果要确定具体数值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愚蠢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在对公司经营情况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得出一个虽然有误差,但仍然可信的区间范围。

当然,有时候即使得到这样一个估值区间,也不能给你带来实际帮助。因为在许多时候,哪怕是最聪明的投资者,都无法确定树林里到底会出现几只小鸟,至少你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加以证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的投资就只能属于投机――投资回报率高低纯粹是碰运气而已。

结论:评估价值的方法一定要有些保守,因为公司发展前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要懂得一个简单道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估值越保守,你的投资就可能越安全。

(8)尊重市场先生。

总体而言,伯克希尔公司及其长线股东从不断下跌的股市中受益匪浅,这很像一个采购食品的人从不断下跌的食品价格中受益。所以,当市场下滑的时候(它经常如此),既不要恐慌,也不要沮丧,这对伯克希尔公司来说是好消息。

“市场先生”的概念,最初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提出的。

格雷厄姆认为,股票价格受股票市场因素影响很大。这种市场因素变幻莫测,非人力所能控制,堪称一位博大精深、神秘兮兮的“先生”。巴菲特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并且很好地接受了这种观点。

巴菲特认为,正确看待股价波动的心态,对于能否取得投资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说,你可以想象一下,股票交易价格就来自这位名叫“市场先生”的朋友,他是你的合伙人,特别乐于助人,每天都会出现。他报出的股票交易价格既可以买入你的股票,也可以卖出你的股票,什么样的可能都有。但你必须知道,这个家伙有个毛病,那就是感情脆弱。有时候,他心情非常好,看到的都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所以报出的交易价格非常高;有时候,他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看到的都是对企业乃至整个世界的悲观失望,所以报出的交易价格非常低。不过,这个家伙也有讨人喜欢的优点,那就是他脸皮很厚,从来不介意没人理会他。如果他今天报出的价格没人理会,明天就会提出一个新的报价来。但显而易见的是,他可以报他的价格,最终是否买卖还是要靠你自己来决定。当他报出的价格太高或太低,感到狂躁或烦闷时,你正可以乱中取胜,所以这对你反而是有利的。

格雷厄姆认为,股票交易价格并不是谁精心设计的结果,而是不同投资者不同心态反应的总体效应。从长期看,它一定会对上市公司价值作出真实的反映,但这个过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谁都无法确定。就他自己的经验而言,如果一只股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股价要最终得到修正,平均时间在0.5~2.5年之间。对于投资者来说,每天的股价波动只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当股价大幅度下跌后,会给投资者提供一个买入股票的机会;当股价大幅度上涨后,会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卖出股票的机会。

结论:股价涨跌实际上反映的是投资者的不同心态。市场先生挥舞大棒指挥股价涨跌,并不能反映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相反却给投资者买卖股票创造了良机。

(9)广泛阅读,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尽可能多地阅读。拿我来说,我在10岁的时候就把我在奥马哈公立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投资方面的书都读完了,很多书我读了两遍。你要把各种思想装进你的脑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辨出哪些是合理的。一旦你做到这样了,你就该下水(尝试了)……越早开始阅读越好。我在19岁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形成了我基本的投资思维方式。我现在76岁了,做的事情就是基于我19岁时从那本书得来的同样的思维方式。阅读,然后小规模地亲身实践。

巴菲特特别喜欢阅读。广泛的阅读,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独立思考,又是他在股票投资中越战越勇的秘密武器。他认为,股票市场波动无常,只有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才能保证在混乱的局势中不至于迷失自我,才能看清市场走向。

巴菲特的阅读范围很广,但重点是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他在投资某只股票时,不但要尽可能多地阅读有关这只股票的资料,重点是财务年报,而且还要阅读这只股票所在行业尤其是它的竞争对手的财务年报。可想而知,他的阅读量有多大了。阅读每份公司年报的侧重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看公司的内在价值。他认为,正确的股票投资,就是要寻找到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然后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无论什么因素,包括外部宏观形势如何改变,都不能动摇这一做法。从这一点来看,巴菲特并不是“神”,实在是一位忠实的价值投资者。

巴菲特认为,最好的投资机会在阅读中,要尽可能多地阅读。他的意思很明确:如果你不阅读各种资料,尤其是公司财务年报,你就不知道这只股票是不是值得投资。即使最好的投资机会出现了,哪怕就在你眼前,你也抓不住,因为你不具备识别投资机会的能力。

通过阅读能够积累思想,关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证券,而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一劳永逸。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阅读能够避免那种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投资行为和模式,避免投资倾家荡产。

结论:做任何一项投资决策都要独立思考,把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的理由一条条写下来,然后再做决定。独立思考的前提,就是认真阅读这家公司年报。

3、内在价值与公司的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和市场价值

几个易混淆的概念,相信弄懂了你就不会再盲目做出投资决策。

(1)内在价值与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是指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价值。它以交易为基础,主要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资产,既不包括没有交易基础的资产价值,例如自创商誉,良好的管理等,也不包括资产的预期未来收益,如未实现的收益等。因此账面价值经常与市场价值相差很远。

巴菲特阐释说,大家一定要注意股票内在价值和账面价值两者之间的区别:账面价值表明过去的累计投入,而内在价值表明的是未来预计所得;账面价值是一个会计概念,内在价值是一个经济概念。他说,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两者区别。如果你有两个小孩,你用相同的钱让他们都读到大学毕业,那么这两个孩子的账面价值是相等的;可是,两个孩子都读到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来的前途完全一样。这表明,他们的内在价值是不同的,甚至会有天壤之别。股票投资也是这样。财务投入相同的公司,内在价值会有巨大差别。所以,作为投资者来说,必须擦亮眼睛,仔细测算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作为你股票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同时,巴菲特认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额能够持续不断地增长,那么相应地,表现在这家公司账面上的每股价值也会持续不断地增长。与此同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也一定随之回归到其内在价值上来。这就是说,投资者把资金投向于这样的公司,将来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获利回报,巴菲特认为,“在任何一个年度里,账面价值的变化比率很可能会合乎逻辑地与当年内在价值的变化比率十分接近。”这就是说,只要没有在财务核算上做假,账面价值基本上还是能大致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的。这说明巴菲特提出的价值投资者要关注这只股票的账面价值是否能稳定增长的观点,经实践证明是合理而正确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账面价值并不等于账面利润。账面利润数据的来源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容易受人为操纵;而账面价值的内涵要比账面利润广泛得多,按下葫芦浮起瓢,人为操纵很不容易,所以相对来说可信度也高得多。

(2)内在价值、账面价值与清算价值。

清算价值:指企业清算时一项资产单独拍卖产生的价格。清算价值以将进行清算为假设情景,而内在价值以继续经营为假设情景,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公司清算时,每一股份所代表的实际价值。理论上讲,每股的账面价值与清算价值应该一致。实际上,公司清算时,即使资产的实际销售金额与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账面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大多数资产只有压低价格才能出售,因此,每股清算价值往往小于账面价值。不过也有个别公司的股票清算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一般情况下,一项资产或一个公司的清算价值等于它能够被迅速卖出的估算价格。如其破产时,在蒸蒸日上的高利润回报的产业中,公司的清算价值通常要低于它的股票市价。而在夕阳产业内,公司的清算价格也有可能高于它的股票市价,这通常也意味公司应该尽快退出这一产业。

(3)内在价值与股票价值、市场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的整体价值由其股权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两部分组成。由于在股权资本中,优先股占的比例很小,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股权资本价值简化为普通股价值;同样对于债务来说,在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较小的情况下,其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很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整体价值越大,其股权资本的价值就越大,那么股票价值也就越高。可见企业内在价值决定企业的股票价值。

市场价值是指一项资产在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它是买卖双方竞价后产生的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也就是我们投资股票时的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体现股东财富,因此成为各方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另外,股票价格实际上是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市场对企业股票价值作出的估计,股票价值与市场价值有密切关系,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即所有资产在任何时候的价格都反映了公开可得的信息,则股票价值与市场价值应当相等,市场越有效,市场价值越向股票价值回归。但市场往往是存在无效的,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市场先生的躁郁症,所以有了巴氏价值投资理念,以打折价买入被市场低估的明星股并长期持有。价值型投资者认为,任何企业均有一个内在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当股票价格低于公司内在价值时买进,而当股票价格高于公司内在价值时卖出,由此获得投资收益。比如说一股票今天的收盘价是10元,这个交易价格就是市场价格,这个价格应该是上下波动的,当然其波动总的趋势是围绕内在价值的,也就是说时间长了价格向内在价值靠拢。所以我们如果发现一个股票的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可以买入。买入后持有一段时间股票的价格向内在价值靠拢,由于这支股票内在价值高于现在的价格,所以其价格的变化趋势就是上升的,这样投资者在将来卖出可以赚钱。

结论:企业内在价值决定股票价值,而股票价值决定股票价格,所以,企业内在价值决定了企业的股票价格,即企业市场价值。

折现率

巴菲特与一般的专业投资者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用相对固定的折现率来计算内在价值。在1994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道:“在一个长期债券利率为7%的世界里,我们当然希望我们把税后的现金流至少用10%的折现率折现。但是,这也取决于我们对业务的确信程度。我们对业务越确信,就越愿意投资。我们必须对任何业务感觉相当确信才会对之产生兴趣。但是,确信也是有不同程度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会取得30年极为确定的现金流,我们就会用较低的折现率,低于我们用于折现预期会有意外或者有很大的可能有意外的业务的折现率。”

在1998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又说道:“为了计算内在价值,你需要把预期产生的现金流折现为现值――我们用的是长期国债收益率。这个收益率并不能提供所需的足够高的回报率。但是,你能用长期国债收益率折现所得出的现值作为一个通用标尺来衡量所有的业务。”

关于折现率,巴菲特特意做了说明:“别担心沃顿商学院所教的风险,风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通过/不通过的信号。如果有风险,我们就不会继续。我们不用9%或者10%的折现率来折现未来的现金流,我们用的是美国国债收益率,我们只做我们非常确定的业务。你无法用高的折现率来弥补风险。”

与其找到巴菲特所用的折现率,倒不如理解他的整体思路。他是通过对现金流的确定来控制风险。而折现率则是作为衡量不同业务的通用标尺。折现率并不是为了平衡风险,“高的折现率并不能弥补风险”这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中早就有非常明确的解释。其实,归根到底,之所以要用折现率,就在于金钱的时间价值,在于风险。金钱的风险有很多,通货膨胀、机会损失、现金流的变化等等。如果现金流是100%确定的,那么就只剩下了通胀和机会损失。美国国债的现金流就是如此。美国不倒台,国债的支付就是确定的,现金流就是确定的。所以,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反映的是现金流变化之外的风险。而对大多数投资来说,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你能100%确定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那么用美国国债收益率也未尝不可。而巴菲特之所以可以用美国国债收益率,就在于他选择稳定的企业,可预测的现金流,在于他对未来现金流的确信程度。

但是,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就是可信的吗?最近,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被人为压低,风险已经被扭曲了。我相信巴菲特不会机械的用当前的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而是会根据历史数据作出他的判断。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投资者,理解了巴菲特的思路,就不应该舍本逐末,纠结于巴菲特到底用的是10%还是6%的折现率,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尽量确定未来的现金流上。如果现金流确定了,你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国债收益率来衡量所有的投资。当然,千万不要忘记安全边际。

现金流固然重要,并不代表折现率就不重要了,对于企业价值的计算,折现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需要关注。

1、折现率

(1)折现率的定义。

折现率是将未来收益还原或转换为现值的比率。折现率实质是一种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它与报酬率、利润率、回报率、盈利率和利率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企业投资者的愿望是以较小的风险来获得较大的收益,但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中,要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就意味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即收益率与投资风险成正相关。折现率的本质揭示了确定折现率的基本思路,即折现率应等同于具有同等风险的资本收益率。

(2)折现率的确定原则。

①折现率应高于国债利率和银行利率。企业将资本投资于国债或银行,不需承担风险,但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大多数投资者愿冒一定风险投资,如投资于企业,以期获得更多收益,故企业价值评估时折现率应高于国债利率和银行利率。

②折现率水平应以行业平均收益率为基础。企业收益水平有明显的行业特征,行业结构强烈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和行业内部的所有企业,行业主要结构特征决定了竞争的强弱,进而决定了行业的收益率和行业内企业的盈利空间。

2、几种确定折现率的方法

(1)加权平均成本法。

企业资金的来源有若干种,如股东投资(可表现为股本或实收资本)、债券、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和留存收益等。债权人和股东将资金投入某一特定企业,而非其他企业,都期望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得到补偿。所谓加权平均成本是指以某种筹资方式所筹措的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为权重,对各种筹资方式获得的个别资本的成本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到的资本成本,亦称全部资本成本或综合资本成本。以加权平均成本作为折现率估计值的方法即加权平均成本法。

加权平均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账面价值法,即以企业各类投资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各类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并作为权重;二是市场价值法,即以各类投资的市场价值为基础计算各类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并作为权重。

普通股的股利分配是不确定的,当盈利多时,可以分配较多股利,当盈利较少或没有时,可以少分或不分红利。一般来说,股东对普通股投资所要求的回报率是逐年递增的。普通股成本与股东的投资期望相联系,股东投资决策时考虑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即指风险程度相近的其他投资机会中最高的报酬率,因此普通股成本的确定带有主观性,这也是加权平均成本法确定折现率带有主观性的根源。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是将企业多种长期资金的风险和收益结合起来确定折现率的途径,国际上通常将资金成本视为投资项目的“最低收益率”。对于新建或新改组企业,或资产负债结构较合理的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成本法确定折现率是较适当的选择。但对于一些未进行资产剥离,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负债率较高,同时又难以确定各类长期资金的资金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的运用受到制约。

(2)资金利润率法。

由于资金利润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在确定折现率时可以以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基础,再根据企业条件、经营状况进行调整,这种方法叫做资金利润率法。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影响行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现有企业的竞争、潜在的竞争参与者进入的威胁、替代品制造商的替代威胁、原材料供应者侃价能力及产品用户侃价能力等。这五种作用力共同决定行业竞争的强度和行业利润率。行业竞争不断将投资成本利润率压低到竞争平衡的保底水平。这种竞争平衡的保底收益可以用社会平均利润率估算。投资者无法长期接受比此更低的收益,因为他们可以选择其他行业投资,收益经常低于这一水平的企业将最终被排挤出去。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收益率的存在将刺激对一个产业的资本输入。一个行业中竞争作用力的强弱决定这种投资涌入的程度,并且使收益接近社会平均收益水平,也因此限制了企业保持高于平均收益的能力。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行业利润的空间,但企业的实际利润还取决于行业市场规模及成长率、企业规模和有关竞争者的定位战略。在对具体企业折现率确定之前,必须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对于企业当前和未来报酬率的影响。

在选取折现率时,对那些产销基本平衡,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利润率大体一致的企业,可采用社会平均利润率作为折现率;对于产品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市场环境仍未完全形成或受政策限制,行业资金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有较大差异者,可采用行业平均利润率作为折现率;对于企业在行业中具有特殊性,如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或规模小、技术含量高等,则应考虑企业的特点,在行业资金平均利润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资金利润率可根据行业统计资料估算调整得出,因此资金利润率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经济带来的冲击,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反映其结果的统计资料往往滞后;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企业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未进行分离,造成统计资料难以反映经营性资产的真实收益,使资金利润率法的应用产生误差。减小误差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利用证券市场的公开信息对相关统计资料进行调整。

(3)累加法。

投资者投资于收益不确定的资产时,必然带有风险的成分。累加法的理论依据是当投资者愿意投资于某一风险性资产时,它必然会要求对其额外承担的风险及其额外的负担有所补偿。因此累加法是将无风险的报酬率加上对各种风险及负担的补偿率作为折现率的一种方法。

累加法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折现率=安全利率+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

安全利率是不考虑风险报酬情况的利息率,一般是指国债利率,在我国也可指银行利率。

风险报酬一般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经营的本身所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它可通过企业经营期间运营收入的分布来度量,即运营收入变化越大,经营风险越大;运营收入变化越小,经营风险越小。经营风险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经营风险与那些企业内部能控制的运营条件联系在一起,它可通过公司的运营效率得以体现。外部风险与那些超出企业控制的环境(如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强加给企业的运营条件联系在一起。财务风险是由负债导入企业的资本结构之中而产生的。通常用负债与权益的百分比来度量财务风险,负债在资本结构中比重越大,这种风险越大。由于负债的存在意味着有义务支付固定费用(利息),于是存在着收入可能不足以支付这些债务的风险。

如果企业的收入金额和支出金额是按预期的各年即时价格预测的,为使企业的收益不低于实际期望水平,则应在实际期望收益率水平上,再加上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累加法是目前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用来确定折现率的最常用方法。但由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的量化,目前主要依赖于经验判断,其粗略性是明显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行业发展前景、市场状况和同类企业竞争情况基础上,运用经验判断才可能趋于合理。

(4)β系数法。

风险是负面因素,需要补偿。然而,度量风险和风险补偿的精确模型却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从发达国家来看,到目前为止,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由于具有简单、直观并且有很强的可检验性,一直是衡量其他风险收益模型的标准。

资产的风险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企业特定行为产生的非系统风险,这种风险可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另一类是由市场行为产生的系统风险(也称市场风险),它影响所有资产的价格。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通过β值来衡量市场风险,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β(社会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关键问题是β的取值如何确定。在美国,β值的确定主要来自于证券市场的数据分析,各种方法和模型都依赖于历史数据、市场数据、基础数据或者它们的综合。我国利用β系数法的条件尚不成热,主要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没有较长的时间序列资料作为β值测算的依据;证券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管理政策的多变和投资者的投机动机过强导致股票价格波动较大,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信息失真,使股票价格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关联度较低。

上述情况说明,在目前的状况下β值的测算很困难,且缺乏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四种折现率的确定方法的分析,β系数法是发达国家采用的较精确的方法,由于该方法需要大量的资本市场的系统数据及模型,目前很难适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状况,因此,实际应用时应特别注意该方法的适用条件。加权平均成本法、资金利润率法和累加法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各有其优势,但只是提出了折现率确定的大致范围,或是底线,或是上限,或是中线,缺乏精确的计算,都有各自的缺陷,折现率确定的结论较为主观。因此,在实际评估中,要想科学确定折现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谨慎地从多角度、多途径来考虑影响折现率的因素,强调多方法、多途径取得结果的相互检验和验证,以减少误差。对收益法取得的评估结果,也尽可能地用市场法、成本法和其他评估方法来验证。同时,应创造条件加强证券市场的研究与分析。只有折现率的确定具有说服力和经得起实践检验,收益法对于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才会具有越来越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