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6149100000240

第240章 览杂书身负侠气著水浒

国学常识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施耐庵根据宋江起义的故事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浒传》对当时社会的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方面都涉及到了。《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多,明清以来流传的版本较多,各本差异较明显,较流行的是70回、100回、120回3种繁本。其中100回的为接近原书的最早定本,120回本是在100回本基础上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20回故事,从而凑齐了宋江招安后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的四大功。70回本是金圣叹删减后的杰作,他去掉了招安的后30回。

国学故事

施耐庵出生在太湖边,家人以摆渡船为生,家里虽然贫穷,但是施耐庵却很有志气。施耐庵读书用功,记性又好,他读过的经书和史书,很多都能整篇背诵。遇到教师提问,他能对答如流。

一次,邻居去世了,按照规矩,要请一位文笔好的人,写一篇祭文。于是有人就去请李秀才。可是等了半天,李秀才也没来。邻居家的人着急了,提议说:“让耐庵试一试!”施耐庵被叫来了。

他刚写好祭文放下笔,李秀才进了门。人们就把文章拿给李秀才看。“这文章写得挺流畅,只是有些孩子气,不知哪位才子写的?”李秀才问道。众人指指施耐庵说:“就是你眼前那位少年。”李秀才惊奇地称赞:“小小年纪,竟有这等才气,难得啊。”

施耐庵长大以后,看了不少民间流传的杂书,书中描写的那些重义气、舍己助人、武艺高强的英雄,让他十分敬佩。他也学着英雄大侠的样子,经常舞刀弄棒,练习武艺,还为遭受冤屈的百姓仗义执言,打抱不平。一次,村人受了恶棍的欺负,去找当地头领评理,没想到理没评成,反被毒打一顿。这个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打算跳水自杀。施耐庵正巧路过,于是就拦住他问,那人说了原委之后,施耐庵把他带回家,替他写了状子,让他去官府喊冤告状。施耐庵不仅乐于帮助乡里人,对待父母也很孝敬。父亲生了病,他和妻子守在床边,送水喂药,彻夜不眠。

这样,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施耐庵考中了进士,被派到钱塘做官,以为内不满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他辞官到苏州,开了个学馆,靠教书为生。

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书铺里,发现有不少手抄的话本《宋江三十六人赞》,他如获至宝,立刻掏钱买下这本书。从此,他产生一个想法,要把梁山英雄的事,编成完整的一本书。于是,他就四处搜集材料,并且动手写了起来。

施耐庵为了一心写书,关了学馆,请人依据《宋江三十六人赞》,画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他把这些画像挂在房间里,每天仔细观察,用心琢磨,想象这些人物会怎样行动、说话。有时候,他还和画上的人物“对话”,人们常可以听见他一个人自问自答。经过多年的书写和整理,他终于写完了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