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6149100000225

第225章 文起八代之衰

国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曾任监察御史等官职。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收录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记叙文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如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韩愈不仅是杰出的散文家,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他主要是继承李白诗的自由豪放,和杜甫诗的体格变化。韩愈诗歌注重语言风格、章法技巧的运用,主张以文为诗,其典型的代表作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诗语言流畅,颇有顿挫的气势中又带着衰朽残年的哀伤。

国学故事

韩愈3岁时,他的父母就与世长辞了。此后,他由哥嫂抚养。哥哥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敬重。韩愈10岁那年,哥哥被降职到广东韶关做刺史,他也随兄长南迁到了广东。 哥哥和嫂嫂领着弟弟韩愈晓行夜宿,哥哥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韩愈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如左丘明双眼失明后还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时还写下了《史记》等等。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

数日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正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这就是其兄的逝世。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这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刻苦自学,发奋读书。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不久他就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水继续吟诵揣摩。

韩愈19岁时离开了洛阳,来到京城长安。在长安文坛上有一位很有影响的人,这就是梁肃,他深得韩愈的敬仰。梁肃反对骈体文,主张用先秦、两汉的散文形式写作,韩愈就登门求教。在梁肃的指点下,韩愈的古文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

后来韩愈参加了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宰相陆贽。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 大意为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挥笔成章。可是,当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第一次考试就这样落榜了。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进士考试,试题与上一年的试题一样,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陆贽主考官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他反复看了几遍,拍案叫绝。这次,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