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后来,他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誉为“诗史”。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又擅长五言七言长篇古诗,并且诗艺精湛,因此世人奉他为“诗圣”。
国学故事
杜甫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成年之后,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宰相李林甫掌权,他最忌恨读书人,于是他勾结考官欺骗玄宗,称这次应考的人水平差均未被录用。
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心情十分的懊丧。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地来安家。正在这时候,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听到这个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结果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家他不是大官,就把他放了。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见皇上的时候,杜甫穷得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封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奏向肃宗进谏。这次,得罪了肃宗,幸好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回到了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这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个百姓家里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就在房里静静听着。差役厉声吆喝着,问:“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最后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答应自己去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杜甫亲历此事后,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即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