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抗战”胜利以后,香港吹起了“选美”之风。但在选出三届“香港小姐”之后,却此风难继。但邵逸夫却看准了其潜在价值及时参与,从而让他一箭双雕——既发掘了明星莫愁,又推出了与选美有关的影片。不料莫愁不堪冷遇自杀身亡,影片《香港小姐》又被讥为“名不副实”,不过《旅馆鸳鸯》却让“邵氏公司”大获其利。从此,邵逸夫热衷于此,乐此不疲,为“邵氏”发掘了大批人才。
香港“选美”活动,始于1946年,在选美活动中获得优胜者,被誉为“香港小姐”的称号。这项活动在香港开始是断断续续的,直到1973年6月24日,由邵逸夫入主后的香港“电视广播有无线电视”公司,选出了第一届“香港小姐”之后,香港的“选美”活动才趋于正常,每年举行一次。从此以后,每年“香港小姐”的选举都固定由“无线”举办,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了让大家对香港“选美”有所了解,先将1973年以前的“选美”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946年“抗战”胜利以后,随着香港经济建设的复苏和恢复,香港人的精神生活又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那时,香港既是一方半殖民地,又是一个国际自由港,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效仿的对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才吹起了“选美”之风。
第一届“香港小姐”的评选时间是1946年6月23日。那时虽然“抗战”已经结束,但香港和内地一样仍处于政局动荡之中。评选“香港小姐”自然是只有权势的达官显贵和“地头龙”才有闲情逸致去做的事。这次“选美”是香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主办单位是“香港中华业余泳团”和“英国空军俱乐部”。但实际上的主办者则另有其人,他就是香港丽池花园夜总会的老板李裁法。千万别小瞧了这么一位夜总会的老板。在当时的香港,李裁法并不仅仅是一位夜总会的老板,他吃遍黑白二道,就像当年上海滩的杜月笙一样。他在当时就被香港人称为“香港的杜月笙”。这次“选美”实际上是由他操办和操纵,所以竞选的地点自然是在他的丽池花园夜总会。当时的选美程序比较简单,不像现在这种要经过初选、复赛等多轮淘汰,最后出线的优胜者才留下来参加决赛。当时只要求参赛者穿着泳衣展示一下仪态,然后就有几位所谓的“评委”决定就可以了。
当时参加“香港小姐”竞举的佳丽也就只有11位。首先,由各位参选者穿着泳装先后两次出场表演仪态,然后进行一些相关的活动。在这次竞选中,选出了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香港小姐”——李兰,她获得这一次竞选的“冠军”。荣获这一次“选美”亚军是白光,季军是潘江枫。她们由时任香港总督的杨慕琦先生的夫人颁发奖品。奖品是一双银质奖杯,还有手表和化妆品等。
李兰,这位香港历史上的第一位“香港小姐”,她的真名并不叫李兰,而是叫梁淑真。听名字就知道她一定是出身良家,梁淑真出生于广州的小户人家。因家境贫寒,生计所迫她化名陈婉红到香港的酒店做了女招待。不甘心一辈子做女招待的她,一直在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在从朋友口中得知选美的消息后匆忙赶去,以“李兰”的名字报了名。具有戏剧性的是,李兰是这些参选小姐中,是最后一个报名的。结果真的是“后来者居上”,竟让她一举夺魁。正所谓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吧,最后一个报名的她最终圆了她的明星梦。%
李兰当选为“香港小姐”时,正值二十三岁的芳龄。从此,她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开始涉足电影业。因此,李兰也是第一位走上银慕的“香港小姐”,并以“李兰”这个名字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后来,她嫁一位梁姓的游乐场经理,也算是寻得了理想的归宿。
1946年底,李兰主演了影片《情焰》。这部影片是由大华影片公司制作的。这是香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一部国语喜剧片。《情焰》的编导是莫康时,男主角则是对香港电影事业贡献颇多的影星吴楚帆。该片拍摄的速度很快,在当年年底的12月12日就在香港公演。三年以后曾在台湾上映。
李兰是幸运的——说她幸运,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最后一个报名却最终赢得了“港姐”的桂冠,而是说她在踏上演艺之路后,有幸成为“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第一位女主角。“黄飞鸿”系列电影从开始拍摄第一部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1949年,香港公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黄飞鸿”电影——《黄飞鸿鞭风灭烛》,片中的女主角便是李兰。如果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数量之多能写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话,那李兰这个黄飞鸿电影的第一个女主角同样应该榜上有名。
在李兰的电影作品中,还有一部电影是不能不提及的,那就是大华公司1947年出品的《满城风雨》。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它是著名导演李翰祥从影的第一部作品——请别误会《满城风雨》是由李翰祥执导的——初出茅庐的李翰祥只是在片中饰演一个小配角而已;该片的第二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另外一位女主角,这位女主角的名字叫谢家骅。可能许多人也许都不知道这位谢家骅小姐是何方神圣?但是她的来头可不小——她就是1945年上海评选出来的“上海小姐”,这部影片就是她处女作。
在当时,一位“香港小姐”同一位“上海小姐”同片献艺,联袂出演,其名人效应不能说不精彩吧!以后,李兰还演出过不少粤语电影,比较出名有《本地状元》、《豪门春色》等。
李兰是第一位走上银慕的“香港小姐”,但并不是最后一位。就是从她开始,以后几乎是每届荣获“香港小姐”前三名冠军、亚军和季军者,几乎都与电影或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默默无闻的“港姐”都是由此而一举成名的。
这也就是后来邵逸夫对“选美”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1947年7月27日,第二届“香港小姐”在香港中环金钟兵营附近的海军游泳池举行。这一届“香港小姐”选美其实是一场赈灾游泳赛,名为“酬赈中英水灾游泳选美大会”。当时共有18位美女报名参加角逐,但是到了正式比赛时却只有4人到场。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主办单位又临时拉来两名选手参赛。尽管这样,最后的参赛者也仅有六名;而当时来自香港和国外的评委人数则是12名,正好是参赛者人数的两倍。这绝对是港姐评选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少的一次,当然也是获胜机会最大的一次了,由此也可见,当时“香港小姐”选美活动并未引起参选者和市民足够的兴趣,其影响力自然也不及后来那么大了。
这次选美或者说是整个比赛的过程十分简单。身着泳装的参赛者从游泳池里上来之后,在音乐声中绕游泳池走上一周,再到评委面前转两次身,就算是完成了整个参赛过程。结果,娇小玲珑、天真可爱的吴丹凤小姐轻松胜出,成为香港历史上的第二位“港姐”。在这次比赛中,对夺得“港姐”桂冠的吴丹凤来说,实在有点“得来全不费工夫”。应该说这是获奖机会最多的一次。本届的亚军是陈安妮,季军因得分相同则有两位得主,她们分别是朱丽英和白丽莲。
吴丹凤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荣获“港姐”桂冠时刚刚二十岁。她自幼就喜好游泳和音乐,并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在参赛之前,她从没有在社会上工作过的经验,而是由其经商的哥哥资助读书。就是在她当选“港姐”之后的两年内,她也没有出来工作。直到1950年,吴丹凤才开始她的电影事业。在以后的五年里,她一共出演了10部粤语电影。
吴丹凤出演的第一部影片是《白杨红泪》(1950),片中男女主角则是罗品超和紫罗莲。此后,她曾在多位香港当年的明星主演的影片中担当配角。其中包括吴楚帆的《人海八大仙》,梁醒波的《妻多夫贱》,芳艳芬的《艳阳常照牡丹江》,以及任剑辉的《桃红柳绿燕嬉春》、《女少爷》,等等。
吴丹凤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她和张瑛在1954年一起主演的《人结良缘》。与张瑛的合作是吴丹凤整个电影事业中较为成功的一件事,之后,两人又有过多次合作,较为出名的影片除了《断肠红》外,还包括吴丹凤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长相忆》。
从此以后,她便淡出影坛,找得了自己理想的归宿,开始了她平凡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丈夫就是在香港有“钟表大王”之称的伦天乐。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香港演艺圈中,吴丹凤享有“白雪公主”之美誉。原因是她在《雪姑七友》一片中,她所扮演的“白雪公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姑七友》一片完全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同名卡通片的翻版。影片讲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片中,吴丹凤饰演白雪公主,而饰演七个小矮人的则是梁醒波、刘桂康、欧阳简等知名演员。影片在当时公映时很是轰动,也很受观众好评,吴丹凤也借此达到事业最高峰,只可惜这位十分具有女性魅力的港姐,却早早离开了影坛专注于家庭生活,使观众没能更多、更好领略到她的银幕风采。
1948年7月18日,第三届“港姐”选美活动又在香港的丽池花园夜总会举行。这次的主办者只有一家,那就是丽池花园夜总会。这也是“香港小姐”选举历史上的第一次独立选举盛会,完全没有其它组织机构的参与。参加本次选美选手一共有12人,比尴尬的上一届的参选人数多出一倍。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届选美的评分规则也很特别,所以才让这一届选美会爆出了史无前例的大丑闻。
为了给这次选美赛提高知名度,调动观众观看选美赛的积极性,组委会将这次选美的评分规则做了改变,规定观众可以参加投票选举。评委的评分和观众投票的得分各占选手总成绩的一半。这一规则的出台果然收到了效果。虽然当时的门票高达3元一张,但还是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到场观看。因为观众的投票得分占选手成绩的百分之五十,这也就使得拉票和幕后操纵有机可乘。
在选举进行到记票的后期,组委会发现,竟然有人一下子买了300多张票,全部投给了其中的一位选手。被评委和观众一致看好的选手司马音,虽然得到了大多数评委的票,并获得了总成绩371分的高分,但竟然落后于另外一个赛前被认为连前三名都进不了小姐——因为这为小姐仅从观众那里就得了500多分。在发现有人明显作弊之后,组委会为了力求公证,不得不改变当初定的规则,宣布仍以评委的评分作为获奖依据。这一决定马上引起现场部分观众的不满,一部分人趁机制造混乱,进而引起赛场秩序大乱,一些记者和观众甚至被挤到游泳池里去了。结果颁奖仪式也不得不推迟举行。好在众望所归的选手司马音,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第三位“香港小姐”,才给这届“港姐”选举划上了一个不算圆满句号。
第三位“港姐”司马音可谓才貌双全。她并非香港人,祖籍江苏,早年她曾就读于日本大学音乐系学习声乐,练的是女高音,在日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非常出名,曾在日本开过多次个人演唱会。从日本回国之后,她回到上海发展自己的歌唱事业,在出了多张唱片之后,她那炉火纯青的唱功和古典的东方美人形象开始逐渐为人所知,她也因此开始走红,在当时的上海滩成为一名红极一时的歌星。除了唱歌之外,司马音还唱京剧,而且水平绝不业余,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完全是科班出身的模样。
在去香港后不久,她便得以有机会参加”港姐“选美赛,当时她是以”邓波儿的假名报名的。她一出场便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最终名至实归。
司马音在当选“港姐”后的第二年(1949年),就开始了她的银幕生涯,在香港成了歌影双栖的明星,参演了多部国语电影。她的才华使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荡妇心》就成为轰动一时的名片。《荡妇心》由岳枫执导,司马音只是在其中客串演出,但却闪露出明星的光彩,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在后来的多年里,司马音一边唱歌一边在银幕上演出。在她的电影作品中较为出名还有《血染海棠红》、《想入非非》、《少女经》等。然而,司马音的演艺生涯是辉煌而短暂的。由于她没有一心专注于演艺事业,也后来很少在银幕上露面,即使是出现也仅仅做客串演出,无法展示她真正的艺术才华。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出身富裕之家的虔诚的传教士。息影之后,她与丈夫一起移居日本。值得一提的是她把自己的女儿郭佑华也培养成了一名出色的演员。郭佑华的艺名是“妞妞”,当年在香港影坛一直走红多年。
由于第二届“港姐”选举的门前冷落和第三届的拉票丑闻,便让自194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的“香港小姐”选美活动在1949年便停办了。这样一停就是三年。直到三年后的1952年,又有“好事者”再度倡议选美活动。按照顺序来算,这应该是第四届了。
1952年的“香港小姐”评选第一次开始和“世界小姐”选美接轨,获胜的“香港小姐”无需参加“世界小姐”的初选,便可以直接去美国参加“世界小姐”的竞选。由于这种原因,使得第四届“港姐”选美活动比之前的几届的规模更大,参赛的选手也更多。
这一届选美的举办地点又是在丽池花园夜总会,共有48人参加,所以也是第一次设立了预赛、复赛和决赛三种程序。48位选手经过预赛筛选后,有28人进入了复赛;复赛后的10位优胜者最后进入决赛。这种程序与后来邵逸夫主政的“无线”举行“港姐”评选的程序大致相似。
决赛的内容比以前三届也有很大的改变,选手姐们不再是仅仅穿着泳装在评委面前走上一圈就匆匆了事,而是要着便服、泳装、礼服等多种服装进行仪态表演。经过几轮角逐后,时年21岁的但茱迪终于艳压群芳,脱颖而出,当选为香港第四届“港姐”。
第四届“港姐”的加冕方式也很特别——由组委会事先准备了一张大太师椅,让但茱迪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加冕,由王正廷博士为她戴上一顶饰有“香港小姐”字样的皇冠。整个仪式古典、隆重,很有些称王封后的味道。
但茱迪生于上海,成长于香港。她的父母都是当年中国电影界的知名人物。其父但杜宇是中国著名的导演和书画大师,母亲则是美貌出众的女明星殷明珠。演艺之家出身的但茱迪,于香港圣玛利书院毕业后,进入岭南大学学习。虽父母都是电影界里的名人,但是但茱迪在荣获“港姐”称号之前,似乎并无意从影。在报名参加“港姐”选举之前,她是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姐。
荣获“港姐”之后,但茱迪立即赴美国参加了“世界小姐”的选美大会,结果也表现不俗,获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她的美貌和才情引起美国环球电影公司的兴趣。环球电影公司立即和她签下了演出合约。签约后,但茱迪开始在美国接受了为期半年的培训。在受训期间,她的周薪是250美元,这在当时好莱坞的外籍演员中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可见环球公司当初也是对她寄予了厚望。在结束半年的培训之后,但茱迪被“环球”指派去参演著名影星尤伯·连纳主演的名片《国王与我》。她在片中她饰演一个妃子。虽然只是一个小配角,但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已是不易。然而但茱迪却在演完这部影片不久便退出演艺圈,不久就在美国同一位姓胡的华侨结婚,并一直定居于美国。
作为第一位参加“世界小姐”选美的“香港小姐”,和第一位在国际选美大赛上获得最好名次的东方美人,但茱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在她的银幕生涯中写下更为辉煌的一笔。但她在国际影坛的演艺生涯却是那样的稍纵即逝。在她的事业刚刚开始起步时她就选择好隐退,仅仅是演了一部影片就退出了影坛,而甘心做一个全职太太,这也许正是一个典型的东方美女的表现吧。
1952年的“世界小姐”的加冕大典,比起当年的“香港小姐”的加冕典礼,更是盛大隆重。环球电影公司将这次加冕大典拍成了记录片在全球放映。当年,这部纪录片也曾在香港公映,里面有自然有获得殿军的但茱迪的镜头。这大概可以算做是但茱迪在银幕上的第一次亮相吧。
所以,1952年的“香港小姐”选美活动尽管隆重盛大,但这种活动就如当年选出来的“港姐”但茱迪一样,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1952年的“香港小姐”选美,尽管选出了但茱迪这样的国际美女,但还是一次有失公允的比赛。所以,还有一位才华独具的美女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位美女就是后来在香港影坛如日中天、而当时却无缘进入决赛的李湄。
1952年的港姐“预赛后,共有20人进入复赛,李湄就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她却没能进入最后的决赛。当时李湄是以”李倩“的名字报名参赛的。虽然最终与”港姐“无缘,但这却丝毫没有阻碍她后来在电影事业上的发展。初入影坛的李湄曾经历了从台前到幕后,再由幕后转到台前职业转变。开始踏入影坛时,她是做演员,之后转入幕后从事编剧职业,不久便又走上银幕发展。在她从影的十四年中,李湄一共主演了近五十部影片,为观众留下了不少银幕佳作。她也因此成为第一位扬威影坛的”落选港姐。
李湄1929年生于哈尔滨,曾经就读于华北大学政治系。20岁时她移居香港,初入香港她最初只能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小职员。但一直钟情于演戏的她,最终寻得机会进入长城影业公司做演员。李湄一生中曾经三易其名,她的原名叫李景芳,后改名李湄,参加“港姐”竞选时曾改名李倩,但最终还是以“李湄”这个名字走红影坛。但初入行当的她并未引起公司足够的重视,因写得一手好文章,1953年她转投民生影业公司做起编剧,但不久,表演欲望强烈的她再次转到台前做起演员。
后来事实证明,李湄的这一次职业转变的抉择是成功的。从此她走上银幕,开始发挥她那出色的演技和才艺。
李湄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流莺曲》,但表现并不抢眼。真正令李湄成名的是1953年她主演的影片《女名人别传》。她凭借在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成为当时香港影坛红极一时的女明星。
李湄不仅演技出色、文采飞扬,而且能歌善舞,在她不长的演艺生涯中留下了不少银幕名作。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无疑应该是曾获得第六届亚洲影展最佳音乐奖的《龙翔凤舞》。李湄不仅在影片中演唱了多首后来非常流行的电影歌曲,而且还跳了多种中外流行的舞蹈,让她那能歌善舞的非凡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电影史上“百部名片”之一。
除此之外,她在影片《春去也》一片中的表演也十分细腻感人,令人过目难忘。“春去也”无疑是源自南唐后主李煜词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在《春去也》一片中,李湄饰演一名因追求事业而耽误了青春了女子,其满怀愁绪的内心境地又被李湄演绎得淋漓尽致。另外,《雨过天晴》、《桃李争春》等影片也都堪称是李湄的得意之作。
成名之后的李湄一边演戏一边开始投资电影产业。1956年她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北斗电影公司。但她的电影公司的事业远没她自己的演艺事业那样发达,前后只出品过为数不多的几部影片。
除演电影之外,李湄也曾主演过舞台剧。1961年,李湄在日本东京主演了一出大型歌舞剧《香港》,受到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又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写下了辉煌一笔。
1967年,李湄主演了自己演艺生涯中的最后一部电影《国际女间谍》。在影片公映之后,她便宣布与一位美国人结婚,并从此告别影坛定居美国,该片也算是为她辉煌的演艺事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52年的选美之后,香港的这种活动再次搁浅。直到1954年又举办过一次。这应该算是第五届吧。
1954年的那一届“港姐”评选竞争相当的激烈,经过初赛和复赛之后,共有10名佳丽进入了决赛。这10名佳丽个个都是国色天香的绝色佳人,被外界视为夺冠热门者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最后的决赛于6月12日照旧在丽池花园夜总会举行,但评选结果却出乎大多数人的赛前预测——皮肤黝黑、大鼻子、大嘴巴,仿佛来自热带雨林的李慧珍出人意料地当选本届“港姐”,爆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
本届的亚军得主是桑莲宜,季军得主是张慧珠,其余七人则名次不分,由此也可看出本届选美竞争的激烈程度。
1954年7月,李慧珍作为“香港小姐”,赴美国参加了“世界小姐”的选美大赛。这届选美大会,汇集了来自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佳丽参加,真可谓是美女如云!尽管如此,来自香港的李慧珍还是以她独具特色的美貌和智慧,赢得了本届选美大赛的第三名。这也是国际选美赛中,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的归好成绩。直到二十年后,这一纪录才被获得“亚洲小姐”第二名的刘慧德打破。李慧珍也因此在“世界小姐”选美史上写下值得骄傲的一笔。
李慧珍的意外夺冠,应该说完全是归功于这一届选美会的评委们。
1954年“香港小姐”选美的评委会共由5人组成,这5人中除了冯秉芬夫人是中国人之外,其他的四位评委全部是洋人。这对于相貌西化,有“热带美人”之称的李慧珍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这也体现了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在接下的“世界小姐”选美赛,李慧珍再次受到评委的青睐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届“港姐”李慧珍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当选“港姐”时才19岁。在此之前,她一直是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和之前的一些港姐夺冠后走演艺之路不同的是,李慧珍在当选港姐之后不久便告成家,一直没有再涉足娱乐圈。1954年7月25日在美国获得港姐季军之后,李慧珍回到香港辞去了她的空姐工作,同年11月15日她就嫁给了美国人格拉斯比,开始了她平静的家庭生活。并没有进入演艺界,更没有走上银幕。所以,1954选出来的“港姐”李慧珍是一位从没有拍过电影的“港姐”。
1954年举办过一届之后,多年来再也无人问津。直到1959年以前,在这几年之中,再无没有新的“香港小姐”诞生了。
到了1959年,香港又在举办“香港小姐”选美活动。
当年的10月9日,由星系报业公司和美国广告公司联合主办的选美活动,又在九龙的半岛酒家举行。邵逸夫的“邵氏公司”是这次选美活动的筹办者之一,他第一次参与这项活动。这次竞选的结果是:莫萍贞荣获“香港小姐”冠军,罗懿如和王丽贞分别荣获亚军和季军。
荣获冠军的莫萍贞小姐,后来“香港小姐”的身份,参加了当年11月10日,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小姐”的角逐。当时参赛的佳丽分别来自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期间,她是得奖的热门人物,风头甚劲,多次接受电台的采访,大出风头。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家报纸、杂志刊登她的玉照超过了两千多次。但最后的结果,她只是获得了“准决赛”资格。获得这种资格的共有16人之多,莫萍贞没有如愿以偿。不过,她却是第一位角逐“世界小姐”的“香港小姐”,这也是值得自豪的。
在这一届“香港小姐”的选美活动中,值得一提的人物,倒是获得季军的王丽贞小姐。
因为在这一届“香港小姐”的奖品中,有一样特殊的奖品——那就是邵逸夫带去的三份“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合同书。该合同书规定:凡是此次获得前三名的“佳丽”,都可以得到“邵氏公司”的份合同书。通过“试镜”后,合格者可以同“邵氏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的正式演员,首次聘期为5年。
这实在是一份别出心裁的特殊奖品,而且低价不菲。但是,荣获该年度“香港小姐”冠军的莫萍贞和亚军罗懿如,都没有领取这份特殊的“奖品”,只有对电影业感兴趣的季军王丽贞小姐,才同邵逸夫的“邵氏公司”签订了合同,试镜后成了该公司的一名基本演员,并取艺名为“莫愁”。
“莫愁”,苏州人,在上海出生和接受中学教育。1948移居台湾,不久与一位姓谭的商人结婚。1959年选美前夕,她与丈夫办妥了离婚手续,来香港参加了该年度的选美,荣获季军。1960年三月,莫愁成为“邵氏公司”的基本演员之后,参与了《狂恋》、《千娇百媚》、《花团锦簇》、《扬贵妃》等十三部电影的演出。其中《狂恋》一片是她的处女作。莫愁擅长饰演风情女子,大胆火辣。她扮演的风尘女子堪称一绝。
不过她在“邵氏公司”的三年当中,都是当配角,很不得志。1963年又改换门庭,脱离了“邵氏”,投到国泰影片公司门下。她在“国泰”演过《啼笑因缘》、《清宫怨》、《聊斋志异》等八部影片。
同在“邵氏”一样,在这些影片中,莫愁饰演主角的只有《新婚血案》一片,其余的都是配角。不过,由于她在《聊斋志异》一片中,有过半裸的大胆演出,才让这部影片被当时的报章称为香港“银坛佳作”。
莫愁最后于1966年12月27日服安眠药自杀,当时在医院里昏迷了六十多个小时才死去。促使她萌发轻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电影业上终无大的突破,争强好胜的个性又决定了她不甘心永远只作配角。莫愁的遗作是影片《危险人物》。她在片中饰演一个外表是“贵妇人”,实则是个作奸犯科的“危险人物”。莫愁把这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所以《危险人物》既是莫愁的遗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1959年的选美,让邵逸夫发现了莫愁,但是,却一直没有重用她。这应该说是双方的悲剧。所以,1959年的“香港小姐”王丽贞(莫愁)也就成了香港选美活动中,第一个自杀身亡的“港姐”。
不过,利用“选美”发掘电影人才,直接同当选的“香港小姐”签约,这倒是邵逸夫的一大发明。当时,“邵氏公司”参与这次选美活动,除了发掘人才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拍摄一些与这种活动有关的电影。
1959年年底,“邵氏公司”与日本东玉影业公司,合拍了一部片名为《香港小姐》的彩色歌舞喜剧片。这是香港和日本首次合作拍摄影片。该片的导演并不是“邵氏公司”的大导演李翰祥,而是由日本导演杉江敏男执导。主要演员有被称为“东方三宝”之一日本女演员团铃子,以及“邵氏”的演员张冲、丁红等人。
这部影片虽然名为《香港小姐》,但其内容却与“香港小姐”选美没有一点关系,只不过是借“选美”作一种“由头”而已,以便在观众中造成一种“错觉”。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三位日本歌舞女郎到香港表演时,因一时贪玩误了船期,最后流落香港所发生的一连串的趣事。
所以,该片上映后,被观众称之为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
由于该片题材别致,手法新颖,轻松热闹的喜剧情调和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观众。该片在日本和香港公演时,都同时轰动,走俏一时,让“邵氏”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参与选美活动,终于让邵逸夫一箭双雕,人财两旺。后来,由于受到这种活动的启发,“邵氏”公司再一次盯住这种题材,拍了一部不再是“名不副实的电影”——《旅馆鸳鸯》。
《旅馆鸳鸯》是“邵氏”公司于1962年11月8日,推出来的第一部反映香港选美情况的国语故事片。这是一部写实的悲喜剧,讲述的是一对青年夫妇,为了职业上的需要,假称未婚,因而只能旅馆相聚,做一对“旅馆鸳鸯”。后来,女主角想通选美的机会,赢得一笔可观的奖金,以便购买一套房子与丈夫相宿相栖,便参加了“选美”。结果真的被选上了“冠军”。但由于在领奖时,她的儿子发现了,大声呼喊“妈妈”,终于被组织者发现了,她原来已经是为人妇为人母,并不是“未婚”。于是鸡飞蛋打,她的获奖资格被消了,到头来一场欢喜一场空。
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社会的现实生活,以及香港选美的一些情况,所以被称作为“第一部描述香港选美的国语片”。该片剧情曲折笑料丰富,富有人情味,是一部具有一定内涵的影片,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部影片由罗臻执导,陈厚和丁红主演,合演者还高宝树、蒋光超等人。
选美活动以后在香港愈演愈烈,五花八门。从1959年恢复之后,到1973年,其间又举办过四次。而从1973年由“邵氏公司”主办后便趋于正常化,每年一次,从未间断过。而参选的人数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及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大。
邵逸夫,用他的金钱和才华打造着一届又一届的“香港小姐”,从而让他的“邵氏公司”美女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