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高龄,在结发之妻逝世10年之后,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第二任妻子竟是四十多年前的女友、时年62岁的方逸华。此时,方逸华加盟“邵氏”已经多年,取“邵氏公司”的总管郑文怀而代之,成了“邵氏公司”实际上的“内当家”。晋升“六婶”后,方逸华不仅是邵逸夫的红颜知音,还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段“黄昏恋情”让邵逸夫的晚年更加精彩。
1997年,邵逸夫已经是整整的九十高龄了。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又一次走上教堂的红地毯,走进婚姻的殿堂,与方逸华喜结良缘。让他第二次风风光光地做了一回新郎。
说到邵逸夫与方逸华的罗曼史,那真是说来话长。
当年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邵山客之邀赴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在三哥邵山客喜结良缘之后,他也在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家中,与他的第一任妻子黄美珍女士邂逅相遇。当时两人一见钟情,谈起了恋爱,但又担心余东璇棒打鸳鸯。谁知后来邵逸夫到余府上门求亲时,余东璇不但没有阻挠,反而乐呵呵地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
余东璇真的成人之美,玉成了他们二人的好事。1937年,邵逸夫与比他小5岁的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那天,余东璇不仅应邀出席了他们的婚礼,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后来每当提起这位南洋大富豪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
黄美珍女士与邵逸夫结婚之后,两人一直相亲相爱。第二年黄美珍就生下了长子邵维铭,几年以后,长女邵素雯、次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也相继出生。
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他们的这段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
1987年10月24日,邵逸夫的结发之妻黄美珍女士,在美国洛杉矶病逝,随后在美国举行了佛教葬礼仪式。
妻子病逝以后,邵逸夫只是在当时的香港报纸上,发了个讣告,并没有大操大办地为她举行什么仪式。当时,香港各界对邵逸夫这么做,似乎很有微辞,说他对妻子没有感情等等。但邵逸夫自然心中有数,也就听之任之。
黄美珍去世之后,香港的《银色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原文中有这么几段话:
她早在二三十年前已是亿万富婆,但一直自奉自俭,也不闹特殊,这是当前女人们最缺乏的优点。……
六婶从不过问邵氏公司行政工作,这也是罕见的美德,也不会介绍自己的友好在公司里做事。她在几年前常到台北旅行,从来不要台北分公司的人招待或接送飞机。住在台北大饭店,也不需要大套房。
六婶虽然不干涉邵氏行政,但在邵氏公司获得员工的尊敬。与方逸华相处,亦客客气气,十分难得。
“六婶对邵氏制片没有参与,也就等于放手让六叔去做,因此,邵氏电影王国有过辉煌的一页。如果换上了小心眼、妒嫉心重的”邵太太“,每天见老公身处众香国中,前来吵吵闹闹或是一拍两散,那么邵氏王国也建不起来了。”
这篇文章自然是寓褒赞于平淡之中,介绍了这位“六婶”的为妇之道。黄美珍女士的这种为妇之道,实在是有她的高明之处。作为一位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邵逸夫,仅仅有这种“德配”还是不够,他既需要感情上的归宿,更需要事业上的辅佐之才。如果是一个生来就是个“醋罐子”的女人,不能给邵逸夫先生一个安定的后院,不能他一个自由的人生空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是相当困难的。正是有了黄美珍女士的这种大度,才能让邵逸夫先生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在事业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所以,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总有一位聪明的女人,这话诚然不假。
自从黄美珍女士去世之后,方逸华小姐似乎是取而代之的最佳人选。十多年来,她与“六叔”几乎是出双入对,形影不离。
为此,当时香港许多好事的报纸,就唯恐天下不乱,不时在娱乐版和周刊上,曾一度多次刊登一些“花边新闻”,透露出邵逸夫将要和方逸华结婚的消息。面对这种舆论,邵逸夫先生并没有回避,只是不冷不热地说:“结婚与否无甚分别,那只是名份而已,最重要的是相处得好,大家合拍。将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方逸华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红颜知已。”
无独有偶,当有些好事的记者以此事问及方逸华女士时,她也是坦率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六叔一直很照顾我,他有魄力,我更欣赏他有恒心、远见和有时间观念,还经常给人机会。”
他们两个人的这种表态,也不会让人有空子可钻了。在当时,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也实在是炙手可热。她刚刚进入“邵氏公司”时,只不过做一些掌管服装道具之类的工作,到后来,不但取郑文怀而代之,而且一跃成为“邵氏公司”的财务总管。从她这种地位的升迁到身份的变化,就不难看出,方逸华到底是不是“老板娘”,这只不过是一种说法和时间而已。
不过事业没有走到最后的一步,邵逸夫和方逸华对婚姻一事还是守口如瓶。尽管在众人眼中,他们结婚只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的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直到1997年,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之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的女人就是已经把自己最宝贵的光阴,奉献给了“邵氏公司”的方逸华。
早在1952年,邵逸夫就在新加坡与方逸华相识。
那是一天晚上,邵逸夫来到“邵氏兄弟公司”的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正准备离去时,只听到主持人在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为大家演唱一首《花月佳期》。”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道:“这位方小姐好像在哪里听说过。”
侍者说:“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她的母亲就是20年前上海”舞国红星“方文霞。”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立即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一会儿,方逸华微笑着来到邵逸夫面前,彬彬有礼地说:“邵先生您好,谢谢您给我送花。我在上海时就看您拍的电影,也听长辈们讲过您的许多故事。”
方逸事的道谢,让邵逸夫非常高兴,并热情地邀请她演唱会后一同去喝茶。
演唱会结束后,应邵逸夫之邀,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然后两人一同来戏院旁边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在那一席长谈中,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竟还懂得许多业务经营管理上的事。当年方逸华才17岁,比她年长27岁的邵逸夫对她甚为欣赏,于是就诚恳地邀请她加盟自己的“邵氏公司”。当时,虽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没有让邵逸夫失望。
自从加入了“邵氏公司”之后,方逸华就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事业上很快就成了邵逸夫的智囊和最得力的助手。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香港后,成立了“邵氏兄弟影片公司”,并在清水湾投巨资兴建“邵氏影城”,开始谱写他在香港影坛的艰难的创业史。在这时,就是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动用了100万港币,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从而让邵逸夫的事业得到迅发展。
1969年,方逸华正式加入“邵氏”,很快成了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并且能掌握“邵氏”财政大权,让“邵氏”当时的“二号人物”郑文怀别无选择,只有“叛逃”一条路。对于郑文怀的出走,当时的《南北极》杂志有一篇文章这样说:
“过去郑文怀极得邵逸夫的信任,一般性的付款凭郑的签字便可以向出纳领取。但自从方逸华到了影城,掌管财政大权后,则多了一个严格的关隘。就算有了郑文怀的签字亦未领得到款项。即使有的能领到,却减少了一大截。”
方逸华真不愧是一位闯荡江湖多年的女中高手。自从郑文怀“叛变”之后,她在“邵氏”辅佐邵逸夫,深得邵逸夫的器重和信任。这其中除了有十多年前,在星加坡的那段交情之外,更主要的是方逸华的为人和能力。所以,邵逸夫不仅把她作为一名得力的部下,同时也把她看成是一位知已红颜,除了公司的公事,甚至连家庭的家事也拜托她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比如“邵氏公司”的股权这么一件大事,十年来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1971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股票正式上市。当时,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邵维铭和邵维钟都是董事。1981年,方逸华加入“邵氏”董事局以后,到了第二年,邵维铭和邵维钟都相继退出了董事局。这样,拥有“邵氏”实质性股权的,只有邵逸夫本人,另外就是方逸华。
到后来事情的发展,就更说明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非同一般。
有一次,方逸华代表邵逸夫参加一场名画拍卖会。会中,一幅由旅美画家陈逸飞所画的《夜宴》是拍卖会的热门作品,由港币400万开始喊价,共有6位人士角逐,方逸华也在其中。最后只剩方逸华和一名台湾商人竞标,对方喊出港币160万,这时方逸华正准备继续喊价时,同行的人劝她放弃,认为老板邵逸夫对于这样一幅画花费重金恐怕会不高兴,但方逸华还是果断地叫价180万港币并成交。果然,当邵逸夫手捧那幅《夜宴》时十分高兴,还夸奖方逸华眼光独到、办事能力强,接着就把画挂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又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了巨大成功。
两人相识45年来,方逸华把邵逸夫一直当作自己的老师、老板、朋友和知己,一直毫无怨言地伴随在他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方逸华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从来没有提出什么“名分”上的要求。
因此,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也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他也知道,如果自己选择和方逸华结婚,无论是对黄美珍和方逸华来说,都是“有情有义”之举。同时,邵逸夫也知道自己现在年事已高,也离不开方逸华了。公司里的许多事情,都是方逸华在替自己去办。当年,李翰祥第一次离开“邵氏”到了台湾,由于事业上的失意重回香港时,许多公司都在想聘请他。当时李翰祥也想重返“邵氏”,但又举棋不定,担心回来之后,此时正在“邵氏”当红的张彻会给他小鞋穿。就在这时,方逸华及时地给李翰祥打了电话,邀请李翰祥重回“邵氏”。
方逸华在电话里对李翰祥说,希望他不记前嫌,回到“邵氏”来。至于李翰祥所担心的那个张彻,方逸华也叫他尽管放心。并且明确地告诉他,“六叔”已找过张彻多次,张彻也希望他回来共图大业,对于以前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李翰祥接到逸华的电话后,心中的忧虑就不复存在了。他知道“六叔”不仅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还知道自己进退两难的心理。他也知道此时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方逸华能在这种情况下给自己打这个电话,就说明“六叔”对自己还是信任的。于是,李翰祥没有为其他公司的诱惑所动,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邵氏”,回到了清水湾摄影棚。
就是方逸华的这个电话,为邵逸夫召回了这位屡建奇功的部下。
也正是因为方逸华的这个电话,才让后来圈子中传出一种说法,说是方逸华拉李翰祥回头,是想以李翰祥钳制张彻,造成“一山二虎”的局面以便控制双方。看来这种空穴来风的“风源”,就是这次电话。
不管怎么说,方逸华一个电话召回了李翰祥,对“邵氏”来说,应该是立了又一大功。当时,有许多像李翰祥这样出去了又想回来的人,或者是从其它公司想“跳槽”投奔“邵氏”的人,大多数都是走方逸华的“终南捷径”。方逸华也利用自己各方面的关系,为“邵氏”召集旧部或网罗人才,当年李翰祥重返“邵氏”之日,正是“邵氏”与“嘉禾”由明争暗斗转为明争明斗之时。李翰祥终于不负邵逸夫之重望,以《江山美人》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在此之后,邵逸夫又不惜重金,让李翰祥把《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银幕。就是这两部巨片,后来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再一次掀起了中国片的狂潮。
“邵氏电影公司”在三十年间所摄制的影片1000多部,旗下电影院达200家,每天观众大约100万人。“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了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虽然邵逸夫的电影王国中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事和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邵逸夫的许多决定,也都是由方逸华全权负责。也正是在方逸华的苦心经营下,“邵氏影业”才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低谷。让她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邵氏公司”名副其实的“老板娘”了。
1997年5月6日,邵逸夫和方逸华终于来到美国拉斯维加斯登记并举行婚礼。90岁的新郎邵逸夫,62岁的新娘方逸华,终于走上红地地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当邵逸夫把一枚5克拉重的钻石戒指,郑重其事地戴到方逸华的无名指上时,所有的来宾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都说,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长跑,总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所以对于他们最后的结合,也就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了。
不过,婚后还是有人问邵逸夫,他们两人的结合对方逸华来说,是否是一件好事?
邵逸夫也快人快言,毫不含糊地高声说:“当然是好事啦!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在一起工作多年,结婚不单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邵逸夫的这种“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的说法,让人听起来似乎与金钱有关,但方逸华却澄清说:“我和老板结婚,不是为了他的钱,因为我们将所有的钱都捐去基金会了。”
事实上,1973年成立的“邵氏基金会”,股权由两家公司持有。基金会只持有“电视广播公司”约5.4%的股权,其他权益则由邵逸夫其他公司持有。也就是说,即使“六叔”先走一步,方逸华完全可顺理成章地至少获得邵逸夫一半的资产。
从1997年结婚至今,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里,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其实他们各自的住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除了生活起居不变外,做了“邵夫人”的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也没有丝毫改变,她依然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对邵逸夫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如今,邵逸夫虽然年届百岁高龄,但依然老当益壮,掌管着“无线”和“邵氏”的事业。同时,在他身边缭绕的靓女也不计其数,出门总有“港姐”相伴。用香港人的话来说,他依然“爱口花花”。
2006年初,邵逸夫出席“无线”的新春联欢会时,面对坐在自己身边的2005年的“港姐”冠军叶翠翠和“季军”陆诗韵,身体壮健的“六叔”还十分调皮地同同位“港姐”开玩笑。他说自己已经100岁了,你们要不要我向你们传授养生心得?在养生方面我可是专家啊!
两位“港姐”被“六叔”的话给逗乐了。
邵逸夫又对对陆诗韵说:“你很白净,看上去也很会保养自己。”
“六叔”的话让陆诗韵受宠若惊,直夸六叔风趣。
邵逸夫身边总是美女如云,风流传闻自然很多。但是,他与元配夫人黄美珍女士之间那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婚姻,总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当年在新加坡那样的环境里,黄美珍女士能摆脱余东璇那样的富豪之家,选择了邵逸夫,也足见邵逸夫当年的魅力。让人称道的还有那位新加坡富豪余东璇,不但能“割爱”退出,并能在他们结婚时赠以厚礼,实在是不失大家风范。
对于现任妻子方逸华,虽然并非出身大家门弟,但是四十多年来,能一直追随邵逸夫,痴情不移,也实属罕见。人们都说他们是一曲定终身,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当时方逸华女士要是没有那种眼光,是不可能有后来的结果的。有人说她是“守得云开月亮出”,而这种“守”又有几多女人能坚持到底。
除了妻子之外,邵逸夫身边还有不少红颜知己,有一个叫曹众的艺员,就被人拍下了和“六叔”手拉手吃饭的照片。除了吃饭之外,曹众还经常与邵逸夫结伴看电影,出双入对,很是亲密。甚至有一次,她还主动提出,要求跟邵逸夫一同去上海。邵逸夫先生是否成全了她的心愿,就不得而知。
近年来,经常在邵逸夫身边出入的还有香港“修身堂”的主席张玉珊。
2006年年初,邵逸夫因肺炎入院后引起一场虚惊,不久就康复出院了。邵逸夫康复出院这后,并没有及时地回家休息,而是连续两天,邀约了张玉珊和刘家昌分别到半岛酒店和港岛香格里拉酒店喝茶。近年来,张玉珊对邵逸夫更是关心备至,外出时总是不时地搀扶着他,和他携手同行。
张玉珊曾经直言不讳说,她喜欢和上了年纪的人做朋友。她说这是一种缘份。她曾在记者采访她时说,“六叔”是她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两人由此发展了一段令外人关注的“忘年交”,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虽然丈夫经常跟其他的女人手拉手,经常出外吃饭、看戏,但在同方逸华结婚后,晋升为“六婶”的邵太太方逸华对此却显得落落大方,既没有什么醋意,更没有什么担忧。她说反正老人家出门总得要有人搀扶及照顾,自己要料理公司的事务,又不能每次都在他身边。现有人愿意这样做,当然是件好事。
方逸华的这种话,除了是一种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她相信自己同邵逸夫几十年的感情是能经得起考验的,更相信自己和邵逸夫的“黄昏恋”是真诚的。
近年来,年近百岁的邵逸夫的活动相当活跃,经常和时年71岁的“六婶”方逸华外出游玩,频频出席各种会议和颁奖仪式。邵逸夫在事业上基本上是半隐退的状态,他已经把“邵氏公司”的大权,差不多全部交付给了方逸华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