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6132000000004

第4章 研究方法

辩证哲学观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有它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在人类社会处于哲学和人文学科占主流地位的时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论著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的成果。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一段时期,学界强调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现象与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实践证明,定量分析很难反映作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人和社会的现象、关系的完整图像,它们揭示的本质和规律往往是在人为控制的静态状态下获得的,忽视了社会现象的自然性和动态性,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变化性,定量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经不起哲学思辨的追问。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重视多元、强调对话与融通思潮的推动下,人类科学研究重新回归于对质的研究,社会科学也转向重视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相互结合和补充。

实证与思辨是洞察学科问题的两大入口。定量研究偏重于实证,定性研究偏重于思辨,它们各有所长,不可偏颇,更不可偏废。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对实证方法的崇拜本身已表现出方法论上的偏颇,任何研究的价值从来不纯粹由方法决定,即使是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不能离开思辨,连实证方法本身也是思辨的产物。”世界生态哲学与美学研究的兴起,使“质性研究方法”的优越性被凸现出来,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运用。生态哲学与美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相对而言更适合采用质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是“实时性策略”,而不是按照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的方案行事。研究者不仅善于为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操作手段,而且还能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即兴创造,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示某个事件研究的演化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质性研究方法注重自下而上的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与调研资料,在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透过缜密的细节描述或数据比较显示被研究对象的文化渊源、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规律范式等。

一般地,质性研究常使用的方法有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调研法、实地调研法(见下表)。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兼用几种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

生态哲学与美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相对而言更适合采用质性研究文献调研法(见下表)。“一般来说,质的研究通常使用‘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因为这两类问题可以对现象的本相和意义进行探究。”

本课题注重于思辨,所以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调研形式主要选取文献调研法,并附之于实地调研法。浙江大学范柏乃教授指出:质性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本研究按照研读、阅读、浏览、查阅等不同方式参阅了76本著作,其中哲学20本、美学45本、生态伦理学3本、生态学3本、和合学 3本、方法论等 2 本,对中国生态审美领域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理论观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批判性的吸收。通过与课题相关的 116 篇论文的涉猎,特别是对其中与本研究有较大参考价值的 30 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阅读分析,发现文献研究法是人文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本课题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因此资料收集拟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同时,利用本人长期从事“生态文明”调研与策划的有利条件,采用实地调研法作为本研究辅助方法。

(二)研究的思维路径

本研究以老庄“返朴归真”超然思想为哲学基础,以“虚极”与“静笃”为生态审美进路的基点,通过对“自然而然”的天道精神与“无为而为”人性本质两个审美维度的思辨,即对“空寂独立”天道生成说、“安时处顺”天道演化说、“大象无形”天道终极说和“持一守中”人性本真论、“循理举事”人性实践论、“上善若水”人性品行论的阐述,从学理上厘清自然与人类的本真美、衍化美、终极美的内在关联,从而疏浚“和合共生”自然衍化之道与“诗意栖居”人类生存之境的审美通路,提出和构筑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最终通达“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衍化的适然世界。

(三)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目标是:提出和构筑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倡导人们自觉地顺道生存与齐物审美,通过“返朴归真”的审美过程以通达自然万物“和合共生”与人类“诗意栖居”的大美境界,最终臻及“天人合一”的审美生存的“适然世界”之中,从而为解决当代人面临的因“三大危机”造成的“无家可归”问题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其预期成果是以论文及其专著的形式,将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于全人类和自然万物。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综述

自然灾害、社会动乱与心灵困惑是当今人类面临最严峻的三大生存危机。当代人虽然身处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却感到精神没个着落处,成了“富足的乞丐儿”。从生态美学意义上说,自然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性生态危机,是人贪得无厌的心性驱使人的行为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与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生态危机;而社会人文生态危机是自然生态危机与人的心性生态危机的折射和反映。当下,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心浮气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已迫在眉睫。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解决三大生存危机问题必须以解决“人性生态”为切入点,只有“人性生态”健康了,自然生态才会自然康复,而社会人文生态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有识之士提出了“只有先拯救自然才能拯救人类”、“只有先拯救人类心灵才能拯救自然生态”的生态哲学与美学的重大命题,自觉地把理论研究的视域投向“生态审美与绿色关怀”这一生态哲学基础上。因而,以“返朴归真”为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为审美终极旨归的老庄生态美学和以“绿色看护”审美进路通达“诗意栖居”优态境域为特征的海德格尔生态审美存在论,备受世人的关注与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