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愫眼看世界
6124400000021

第21章 新西兰随想曲

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乘坐波音747-400大型客机,跨洋三个多小时的空中飞行,便到了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

其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南太平洋岛国之间并不那么靠近,它们相距2100多公里,当年毛利人和大英帝国的大小帆船整整走了个把月,才到达彼岸。只是波音747-400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空中运输工具把地球变小了而已。

优越的地理环境

新西兰,南太平洋上一个风景秀丽的岛国。它位于赤道到南极的偏南位置,其南岸距南极约2400公里,大约香港到吉隆坡的距离。和遥远的北半球中国黑龙江比,它几乎可以说到了世界的尽头。

和辽阔雄伟的澳大利亚比,新西兰显得娇小玲珑,风姿绰约。它主要由南北两大岛及散落在主岛南侧和东侧的一些小岛组成。如同一片形体优雅的树叶漂泊在澳洲大陆旁边。全国总面积26.87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一个意大利或半个甘肃省。人口只有400万,这个数字是2003年10月底才达到的,为此,新西兰举国上下像过大年一样好好庆贺了一番。新西兰境内大部分国土是山地和丘陵。北岛地势起伏,多有火山,中部的火山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的火山高原之一。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市就坐落在火山区和美丽的危地马拉海湾处,市内几处较高的山丘就是早期火山喷发口存留下来的。我们去过一处全市地势最高,也是风景最美,站到峰顶能眺望奥克兰全市景观的山峰,就是早年火山喷发形成的。在该峰的周围眺望远处,还有大大小小许多火山峰。不过这一座座火山峰绿草青青、绿树成荫,几乎看不出一点火山遗迹。正是这一座座火山峰,成为整个奥克兰市不可多得的风景。

由于地处南半球,新西兰四季的更迭和北半球正好相反。8月到10月是这个国家的春季,11月到次年的1月是炎热的盛夏,正因如此,从寒冬料峭的北半球来的我们这一帮中国客人,是穿着盛夏的短衣短裤入境的,即便如此,正午时分的太阳晒得你的皮肤生痛,热得人人有些难受,幸好爱保健的女士们几乎一路打着防晒伞活动,中广公司的组织者在国内临出发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点,为考察团的每个成员配发了一把防紫外线伞。

新西兰属于湿润的温带海洋型气候,少有酷暑,没有寒冬,即使冬季,气温都保持在12度以上,能很好的保障作物生长。强劲潮湿的海洋性气候给新西兰带来丰富的降水,年降雨量900到11000毫米,且较均匀地分布在12个月中。所以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这个岛国得天独厚的种植养殖条件,四季常青,作物长年生长。几乎没有什么叫得响的工业支撑的国度,因为良好的农牧业成就了发达的经济。

在新西兰,处处河流小溪,但却不曾有著名的大江大河,原因是所有河流直流入海,且由于地势不平,形成许多叹为观止的瀑布。

新西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该国有较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也有可观的金、银、铁、锰等金属储藏,尤其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烟似海的森林占了其整个土地面积的68%,而且这个地方的林木成材速度快。庞大的森林资源,为新西兰带来一笔用之不竭的可观收入。

新西兰还有独一无二的地热资源,丰富的高温地下水、热泉和蒸汽,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冬季取暖及饮用热水的问题,同时还用它来发电,目前,新西兰有近10%的电力是靠地热产生的。奇异的地热风光使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温泉疗养胜地和观光度假胜地,每年吸引大约200万国外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为这个国家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

难过的小国海关

完成澳大利亚行程的不足一半,我们改道去了新西兰。

12月21日清晨9点,我们考察团一行35人离开黄金海岸的别墅区,乘大巴车径直前往布里斯班国际机场。

澳大利亚的海关进也烦人,出也烦人,简单的出关检查、候机、登机和赶往机场路上就耗去一个上午。出国在外,尤其是在向两个国家的流转过程中,往往耗掉大半天是常有的事。于是,早上9点就着手行动,但等飞机上天足足到了12点10分。

空中飞行当中,天气时好时坏,影响到了飞机的平稳飞行,即便这次乘坐的是最大最豪华的747-400型飞机,飞行仍不稳。飞机上的午餐食品很不合味,主食——福建面竟然那样难吃,我几乎没有去动它,不过多要了一个面包,加上张会计送给我的她那块,我一共吃了三块面包,分别喝了一杯威士忌和澳大利亚红酒,威士忌的酒精度更大一些,两杯酒下肚不一会儿,头就开始发晕,慢慢的有些晕了。

我身旁靠窗户坐着一位上年龄的新西兰老头,老人家头白胡子白,脸色红润,老是冲我笑,很是友好。通过介绍他更加热情,他说他对黄皮肤人倍感亲切,尤其喜欢中国人,他认为中国有大国风范。他本人是奥克兰人,欢迎我们去新西兰!

新西兰时间下午六时十五分,我们抵达奥克兰国际机场。本想新西兰海关能宽松一点,好让疲乏的我们轻松跨过国门,再说此前,我们已经过北京、香港和澳大利亚等多次出入境检查,即便有什么不妥早已改过八遍了。没想到这个小不点国家的海关,更加一等。不仅所有行李要过透视机,还要一一打开,一点一点翻过去,对所有男性旅客还要求解下裤带,女性要脱掉鞋子,这种所谓的严谨几乎到了羞辱人的地步,让人大为不快。有些旅客开始骂娘了,我也抱怨了两句,倒是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新西兰年轻导游沈伟先生的大度一笑,让我倒有些不好收场了。

由于沈导的出色安排,我们出关后在机场的磨蹭时间很少,很快登上了去奥克兰方向的豪华大巴向市中心驶去。路上,沈导一长串出口成章的情况介绍,让我们的心态平静下来。这位小伙子是新西兰华人里难得的导游人才,他曾给李长春等国家领导人和重要社团做过导游。以后的几天证明,这小伙子的确是个人才,我们成了好朋友,分别时他请我和全卫、王莉军、罗兰、左三军等团里几位年轻同志喝了酒。

在奥克兰的两个晚上,我们住在一家风景宜人的五星级酒店,说实话,住这样的高档酒店还是头一回,而且这头一回竟是在新西兰。

独特的风土人情

和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比,新西兰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人们对这里知之甚少。其实这是一个多国民族融合的大家庭,风土人情非常有特点。

最具特色的是毛利人的风情。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自1350年起,毛利人就开始了在新西兰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的历史。漫长的生产劳动当中,形成并发展了他们独特的语言、音乐、传说、雕刻等民族文化及习俗。传统的毛利社会是以部落的形式出现的,部落则由多个家族组成,家族下面则是不同数量的单个家庭。每个家族都有族长,整个部落由推选出的酋长做首领。

当时的新西兰有众多的毛利人部落。由于领土及宗教冲突,部落之间会经常发生战斗,所以很多部落都把村庄建在山顶,并建有堡垒以防敌人对其侵犯。如今在新西兰乡村依然可以看见这种梯形堡垒设施的旧址和残垣。

1642年以后陆续进入新西兰领土的欧洲殖民主义者,为争得新西兰领土和毛利人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虽然毛利人以失败而告终,却为自己争取到了合法的权利。他们没有像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那样被驱逐至深山荒野,而是大批的进入城市,完全融入了新西兰社会,大家和睦相处。受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毛利习俗受到一定改变,但许多独特的风格习惯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如奇特的兄弟继承遗产的习俗和碰鼻礼等。

兄弟继承遗产指死者的遗产由兄弟而不是由儿女继承。碰鼻礼更是奇特无比,每当部落中有客人到来时,毛利人就会派出一名跑得最快的人,在客人面前挥舞短剑或长矛,做各种鬼脸,以示欢迎。毛利女子则跳起欢快的哈卡舞欢迎客人。最后,由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上前与客人碰鼻子。碰鼻礼是毛利人迎宾的最高礼节,而且碰鼻的时间越长,说明客人在他们心目中就越尊贵。遗憾的是,这次来新西兰没有见到这样的场面。

毛利人的雕刻艺术精美娴熟,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程度。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在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雕刻在毛利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建筑物、家具、剑柄、乐器等上面都会刻有精致的图案,毛利人村庄的门框、牌坊上更容易见到类似的图案。在会议室中有许多毛利人视为珍宝的手工艺品,其中就有不少雕刻了艺术图画。我们在新西兰北岛中部的著名旅游胜地——罗托鲁阿游览的过程中,街头、餐馆、酒店均能频频见到各种式样的雕刻,最多见的是毛利人的头像图腾雕刻。这种雕刻多以板材为原料、雕刻完成的成品,一般染成棕红色或枣红色。在罗托鲁阿的毛利风情园,各种各样的毛利雕刻多而集中,大会堂、小礼堂,休息室等庄重的地方,几乎就是雕刻的大展室。最醒目的毛利人雕刻耸立在风情园的左侧小院门口,高约3米,游客们大都在这里合影留念。在风情园一间不起眼的房内,我们亲眼观看了三位毛利妇女正用一种长条植物叶子编织着什么,一位中年妇女把一件编成的作品交给了导游小沈。由于人太多的原故,我始终没有看清那东西是什么样,大模样看像中国农村妇女掐出的草辫一样,为了不置影响下面的内容,我照了张相便匆匆离开。

毛利人举行重大仪式时,舞蹈显然是少不了的。据介绍,一般舞蹈场面,是用笛子伴奏,也偶尔有吉它等乐器。毛利人的舞蹈有哈卡舞、战舞及波伊舞等。波伊舞一般由女人跳,是把一个亚麻做的球拴在绳子上随音乐而挥动的舞蹈。而哈卡舞是一种有节奏的舞蹈,包括男人们跳的瞪眼吐舌以示恐吓的战舞。有趣的是,新西兰国家橄榄球队在近年来的每次比赛前都要齐呼“哈卡”,并做了瞪眼睛吐舌头的样子,以示勇猛无敌,达到威慑对手的目的。

跟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一样,毛利人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因此毛利文化缺乏继承发扬的重要条件,长期处于衰败之势,这个问题引起过新西兰政府的注意,政府也曾做过一些有益工作,但一种没有文字的文化终究是要淘汰的。在罗托鲁阿市毛利人风情园,我们用导游突击教会的毛利人问候语“开欧啦”,向当地人特别是向毛利人问好,他(她)们表现得很高兴。

在新西兰,剪羊毛和牧羊犬的高超表演,已经超越了劳动过程中的某种程序或环节,而成为一种极有品味的文化大餐。在奥克兰最大农场——爱格顿农场,我们欣赏了一幕幕剪羊毛、挤牛奶和有观众参与的喂小羊表演。该活动在农场的专门剧场举行。不能不承认,新西兰发达的畜牧业堪称世界一流,而这家农场的表演活动从设施、设计也均堪称一流。表演虽然由当地的专业技师承担,但耳机里配有英、汉、日、俄等多种语言的同期配音,供客人自主选择,所以不存在语言障碍。不是亲眼看,很难相信,舞台上表演的剪羊毛节目,竟然用了不到一分钟把一只又大又高的长毛肥羊剪了个精光,赢来台下热烈掌声。据说,在新西兰一位高级技师剪一只羊的毛只需38秒钟,一天内能剪800多只羊,技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一个小时的节目中,主持人还不时邀请台下的观众上台参与,我们团的罗岚和陈殴两位女士分别上台参与了现场挤牛奶和喂小羊表演。同罗岚一起上台的四位参赛者,两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俄罗斯,另一位来自美国,加上澳大利亚的主持人,台上的五个人来自四大洲,可真算得上世界大融合。和罗岚的踏实作风比,另一位女同胞显得造作多情,那种做秀的情态实在和她的年龄不相符合,有的动作甚至令人作呕。不管男人女人,还是实在点好。

新西兰人酷爱体育,喜好喝酒。橄榄球赛事是新西兰人普遍感兴趣的活动。同时,游泳、划船、冲浪等水上项目也为他们所喜欢。新西兰国家橄榄球队骁勇善战,近几年战绩不凡,与邻国澳大利亚之间的较量是新西兰人永远乐此不疲的话题,每一场胜利都会令他们兴奋异常。

新西兰人喜欢酒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消耗的啤酒数字惊人。新西兰几乎家家都有酒窖,从葡萄酒到烈性酒一应俱全。但在这个国家,出售酒要受到多种限制,特许售酒的餐厅只能买葡萄酒。外国游客出入境最多只能带两瓶葡萄酒。

新西兰人还有一个喝茶的习惯。至今他们仍保持着早年英国式的生活方式且非常讲究。新西兰人每天要喝六次茶,每到喝茶的时候,手中的工作会停下来一会儿。这大概就是新西兰的习惯,在这个南太平洋岛国,人们往往认为悠闲自在才是真正的生活。

牛羊撑起的国家经济

不论在澳大利亚,还是在新西兰,把牛羊比作国家经济的命脉是不过分的。新西兰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发达的经济是以农牧业为支撑的。该国的羊肉和奶制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居第二位,粗羊毛的产量也占世界总量的40%。

发达的畜牧业得益于新西兰优越的自然环境,遍布全岛的绿毯似的草场和湿润适宜的气候给予了畜牧业良好的发展条件。现在新西兰每公顷草场可以喂养8只羊,大大高于其他畜牧业国家的水平。在新西兰,不论到哪里,你都能深切的感悟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画美景,体验骑马牧羊的如诗情趣。

新西兰牧养牛羊的方法独具天下,他们采用的是“围栏放养”的办法,即用木桩和铁丝网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块,每块大约数十亩,有计划的把牛羊牧养程序化科学化,一块草地牛吃了高位的草后,羊还可以吃光低位草,使草场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按块放养,使每块地有休养的机会,这边的草吃完了,那边的草又长出来,如此轮流,循环往复,非常科学。吃不完的草,由割草机收割打捆,或出口或贮放。

正直盛夏时节,我们在新西兰北岛二百四十公里方圆的范围里活动了几天,所到之处,使我深切目睹和感受了新西兰农牧业的骄人成绩。新西兰的草地草山管理及放养比澳大利亚更好一些,首先是新西兰的草场围栏适用大方,围栏的设置档次要高一些,草场的开发维护设置科学,处置得当,每个草场都有供牛羊乘凉的大树和供牛羊饮水的自来水井。这种井的水量控制方法跟厕所里的马桶一样,当牛羊喝得集中一些造成水位下降后,浮子立刻变节让水自动恢复到原来的水位,等水恢复到要求水位后,供水阀门自动关闭,停止供水,甚是科学。

新西兰的畜牧业养殖的科学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们连靠近交通公路线的牲畜放养范围都做了科学周密的调配,该国大多饲养的是牛、羊、鹿三种家畜,依据牛胆量相对大,不受人和汽车干扰的特点,将牛的养殖地块放在公路沿线,将胆子最小且最敏感的鹿放在最里边位置,非常“人性化”。所以,在新西兰虽然养羊一千五百万只,养鹿三百万头,却常常看到的只有牛,少有羊,没有鹿,原因就这么简单,它们放养不在一个地域。

新西兰自古就没有伤害性大型动物,所以,这个国家的牛也好,羊也好,从不圈养,一年四季放养在外。这样多了两个好处:一是牛羊生长快,二是粪肥基本均匀的撒落在草山草地的每一块,自然肥了地力,实在是难得的良性循环。在新西兰,我多次看到种植密度非常大的玉米地块,长势喜人。但据导游讲,这种种植的目的不是为产粮,而是让玉米长到一定高度后做青贮肥料,这显然比澳大利亚高出一筹,在澳大利亚我跑了几千公里,却没有见到类似情形。

同样是搞农牧业种养殖,新西兰的耕、种、收、碾,均有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专业公司来完成。就是羊毛出售,都由拍卖公司承担,农场主无权擅自处理。更有趣的是,奶牛的挤奶工作均由训练有素的奶牛自己排队完成。据说,每天下午4时左右,在栅栏放养的奶牛便自觉排起队,到挤奶车间接受自动控制的器械消毒、挤奶,这种高度驯养技术引起了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兴趣,胡主席询问农场主怎样把牛驯化到如此程度时,“万恶的资本家”竟然作为商业机密以淡淡的一笑回避了。

新西兰农牧业发达,不仅反映在初步的前期种养上,更多的是注重畜牧产品的后期加工上。这里加工的牛初乳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且优质程度胜过它国的5倍。我们国家的牛初乳含量只有新西兰的百分之十。当然,这里有个牲畜饲养地的问题,但主要是后期技术加工的问题。一个好的产品能带起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新西兰的奶制品系列出口居世界第一位,鹿产品出口居第二位。畜牧业收入支撑了大半个新西兰国民经济支柱,可以说,是牛羊带给了新西兰的富有。

新西兰畜牧产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这个国家对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视与培养。在新西兰,我们常能听到在这里发挥骨干作用的来自中国的畜牧技术人员,他们在这里特别受到重视并享有很高的待遇,年薪达到三四十万元人民币。不仅如此,新西兰畜牧产品加工企业,不惜重金从全球著名的奥克兰大学招揽人才,或以全额资助形式从大学一年级培养愿意到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满5年,满5年后愿留则留愿走则走。据说这样优厚的条件吸引了不少来此的中国留学生。

在新西兰活动的几天里,我们一行30多人每到一家商场,总能见到大宗购买享誉海内外的新西兰产牛初乳、羊毛被、绵羊油及鹿绒、鹿鞭等产品的海外游客。就我们团里大约有95%的人慷慨解囊,大把大把的把钱花在了购买牛初乳羊毛绒制品和鹿绒鹿鞭等制品上了。当然了,价格肯定不低,我是没有跟着瞎起哄,只买了点糖果,便坐在一旁休息了。

天堂里生活着的鸟儿

由于和外界长达数万年的隔绝,新西兰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生物和特有的动物种类。和澳大利亚一样,这里没有出现凶猛的哺乳类动物。有害的爬行类动物也很少,只有有限的几种蜥蜴,两栖动物也只有几种蛙类。这要感谢上苍对这里的偏爱和寄以澳洲生态的特殊恩赐。

正是没有猛悍凶残的食肉类动物,使新西兰养殖行业多了份特殊待遇,牛、羊、鹿不用夜间圈养保护,在这里用不着担心什么野生动物对它们产生袭击,所以,新西兰养殖业不用多少人工去赶羊放牛,人工顶多把围栏管理好,把地力配置好,把草场种养好,让牲畜有序放养就足矣。

又因没有猛禽动物,新西兰的鸟类可以说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天堂里,这里有许多珍稀的鸟类,它们成了吸引国外游客的风景线。反嘴鹬现存仅数十只,是世界上稀有的珍禽,还有钟声鸟,蜜雀、布布克鹰等,都是新西兰独有的鸟。

除了能飞的鸟类外,新西兰还有许多不能飞的独有鸟类,如有关史料介绍的喜欢搞破坏的啄羊鹦鹉,羽毛艳丽的短翅水鸟,以及因喜欢盗取食物而恶名昭著的新西兰秧鸡等。由于土著人——毛利人和后来的殖民者——欧洲人相继带来了负鼠、狗、牛、羊等动物,以及开发牧场对森林的破坏等原因,这里原有的许多鸟类已经灭绝,剩下的几十种鸟类也受到一定威胁,原因是这里大部分鸟类带有原始森林生活习性,从进化的过程看,还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这种环境。尽管如此,和其他国家比,生活在新西兰的鸟类是幸运的,因为这里不仅生态环境好、林带多,更主要的是新西兰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所有地方几乎没有污染,为鸟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新西兰的鸟类中,最著名的是几维鸟。几维鸟又称奇异鸟,是新西兰的国鸟,也是新西兰象征性的动物。它分为棕色、带斑点等几个种类。几维鸟大小如鸡,翅膀已退化,腿粗短而结实,长有长长的鸟喙,嗅觉很灵敏,生活习性基本是昼伏夜出,在夜色中觅食。

是奇异鸟的珍贵,还是新西兰人的偏爱,反正奇异鸟在这个国家是享受到了最高待遇。只要是动物园必建有奇异鸟馆,不仅如此,许多地方还建有奇异鸟专馆。在罗托鲁阿的地热喷泉公园,就建有规模不小的奇异鸟馆。馆里建筑讲究,参观的人要排队并屏住呼屏进入和透过玻璃观察,理由是怕惊了奇异鸟大驾躲起来,偌大的馆内犹如一个天然的牧场,树、草、石、山相间,二十四小时固定为夜光。进入黑乎乎的奇异鸟馆,我半天没有看见鸟的尊容,最后在别人的指点下才发现偌大的馆里就那么两三只鸟在那里躲藏着,真有点小题大做的感觉。

后来的几天里发现,新西兰的钱币上整个一个版面印刻着奇异鸟像,看来新西兰人对此鸟的钟爱到了狂热的程度。一个其貌不扬的“鸡”,哪能和我们清秀的大熊猫比,大熊猫啥模样,啥块头?就这还没上人民币的一个角,看来,到底是小国家、小见识。

优美的自然风光

说实话,这次到澳洲观光考察,最大的感受,也最难忘的就是那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新西兰的自然风光。

有位作家曾对这个岛国作过如下评述:“新西兰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岛国,其南北两岛犹如十字星座下两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遗落在烟波浩淼的南太平洋深处。”新西兰南岛海岸离南级很近,用“天涯海角”四个字来形容这个遥远的岛国是再恰当不过了。

新西兰的地热与冰河规模之大举世屈指可数,闻名全球。火与水的奇妙结合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导游介绍说,北岛中部的罗托鲁阿至陶彼地一带,地热绵延数百公里,水雾缭绕,蔚为壮观。这里有险峻挺拔的火山、秀丽迷人的火山湖,数不胜数的温泉和美丽珍贵的彩色虹鳟鱼,有太平洋的仙境的美名。而在南岛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上,则屹立着3000米以上的雪峰,众多壮丽无比的冰河悬挂其中,犹如银河直泻,白龙蜿蜒。这一南一北,风格迥异的冰火奇境完美的融合在一个国度,令人心醉神速,流连忘返。

不过对我来讲,最感兴趣的则是新西兰城乡那优美的自然风光。不客气的说,来此以前,我多多少少也走过八九个国家,但让我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久久难忘的是新西兰自然美景,确实是第一次看到。赞叹她的美、几乎让我无从下笔。这么说吧,一城一池、一山一沟、一草一木几乎是神仙般的安排。当然了,这美景中很大程度有这里适逢盛夏,大自然的美,处于顶盛时期的成份。但这绝非主要原由,从蔚蓝的南太平洋上空就给人种下了新西兰美丽的基础印象:从飞机上往下看,优美的沙滩,幽静深遂的峡谷,绿树葱笼的山峰,众多秀丽如画的湖泊和湍急的河流瀑布,无一不散发着一股诱人的气息。

进入奥克兰,这里山连着水,水连着天,城在山间,山在城中,这个百万人口的海滨城市,完全掩映在翠绿如烟,百花争艳丛中。这种景象,不光奥克兰、新西兰,整个澳洲都是这种情形。细细品味,不难寻出原因,那就是澳洲的城市规划科学,从设计中就掺杂了地形地貌,房前屋后的道路取向,树林、花草定植,以至于不管哪一处,树、花、草摆布都是那样的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另一个因素就是城市乡村化,即每座城市的高楼大厦只建在市中心,而且市中心和整个城市的占地比重相比较,比例很小,这些城市的象征性建筑基本集中在市中心,如奥克兰的高塔,跨海大桥及附近的相关建筑;如悉尼的歌剧院,悉尼湾大桥及歌剧院后的数十幢高层建筑构成了悉尼市的象征。除城中心外,其余就是松散、低矮且规划有序的以私人住宅为主的低层建筑群。大概是人口少、土地多的缘故,向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市中心以外的建筑大多是两层左右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彼此间没有院墙,房子式样繁杂随意,或白墙红瓦,或红墙绿瓦,或红墙红瓦,五颜六色,十分鲜艳好看,房子的架构和朝鲜民宅、俄罗斯别墅一个样,房顶大多为四面坡,几乎看不到中国式的人字形结构。普通住宅或者别墅区,房子结构多为砖木,上下两层,门前有庭院,一般上层为卧室,下层为客厅、厨房,并配有落地车库等,门前及房子四周都栽植有风景树和多种好看的花卉或草坪,极个别的住宅设有篱笆墙,但那仅是一种装饰,是象征性的,并不起围护作用。房子的窗户设计富有想象力,但都十分美观大方。住宅区每隔七八十米或更长点,便隔出一条马路,马路上的绿化、美化也很讲究迷人,行道树下停满各色崭新洁净的汽车。站到高处看,这城市既像城市,又像城镇,也像农村,楼在树中,树在街中。不过也说实话,这种状况也只能在外国,像中国大多为寸土寸金的城市,哪有那么多播绿和体现人性化的场地空间。所以这里的神奇,我们对它的留恋大概就在于此吧。

新西兰的乡村风光更为迷人。12月19日中午,我们结束了奥克兰造访活动,乘豪华大巴沿新西兰一号高速公路南下,去240公里开外的罗托鲁阿。此前的几天,包括在澳大利亚的凯恩斯、布里斯班和黄金海岸,基本都围着城市转,还不曾有机会到澳洲的乡村开开眼界。机会终于有了,我心里暗自庆幸这样的安排。

由于正值骄阳似火的盛夏,加上正是正午时分,车里开着空调比较凉爽,大多数团友刚上路便纷纷进入梦香。而我却被道路两旁的景致深深吸引着、迷恋着。大概对田园生活有特殊喜好的缘故,这个时候的我没有一丝睡意,新西兰北岛中部的乡村风景一点不拉的摄进我的记忆。

新西兰的乡村美景犹如一张无边无际的绿毯铺在大地,一往无际的绿让你望不到边,山、林、草、路像经过人的精心设计,点缀在绿毯上边的精美图案一样,处处美不胜收。在新西兰,不管高山、丘陵、田园、小溪,绿化和美化永远是主调。新西兰乡村原野基本都是草场,这草场不管平与陡,不管丘陵还是高山,优质饲草占据了这里每一个角落,不管山坡有多陡,草总是向高尔夫球场的草坪那样镶嵌在平滩或沟沟洼洼上,不管是平地还是山丘,处置得当的围栏犹如乡村的风景线一样,布局合理,让人看了觉得那么舒服。由于新西兰土地均为私人占有,所以草场之间能看到一排排、一道道密植的林带墙,宽则三、五米,窄者一、两米,显得好看,也挡住了牛羊的“串户”。在许多隔开的草场里,不时可以看到点缀在绿毛毯中的风景树,这种树一是能供人观赏,二是能为牲畜纳凉,树的栽植或“金鸡独立”单棵定植,或成行成排成为一道景观。点缀在绿草林荫中的村民住宅,周围的环境就更不用说有多美了,房子、四旁树、花坛、小路、汽车、小溪,看到这般情景,让你感觉到了人间仙境。

这里的美还体现在对田心地边的精耕细作上。二百多公里的地平线上,我们非常少的看到菜田和玉米地,和中国的田间操作管理比,新西兰无论技术、管理和相应的质量档次要高出许多。当然还有新西兰爱美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即便在新西兰农村,村民的住宅四周,包括田间地头,没有一丝杂乱无章的东西。这点,不是亲眼所见,恐怕谁也难以相信。

人们赞誉亚洲岛国新加坡为花园式国家,太平洋深处的新西兰一点不比新加坡差,只是知道的人不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