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愫眼看世界
6124400000011

第11章 谈古论今意大利

从奥地利西部城市因兹布鲁克向正南方向行进80多公里,就进入了意大利境内。

没想到这个几乎漂在海上的国家,北部的山竟然这么高,整个一个巴蜀山区的翻版!

因兹布鲁克市通往意大利的高速公路一直在阿尔卑斯山支脉的峡谷地带穿行。谷底和半山上长住居民较多,除了房子建造是欧洲风格,交通条件较好外,其余的一切如山地的坡度、种植的作物,植被覆盖和山的形态,都跟我省陇南地区极像。只是这个距我们万里之外的西方大国,国民收入比我们高出了许多罢了。

意大利,这个古老国家自从民间特使“马可,波罗”到中国后,我们的国人对意大利的了解似乎比别的西方大国占先了一些,了解得多了一些。那么这个不断创造神化的国家,到底是怎样一副尊容呢?

罗马帝国的神话

意大利共和国,一个泡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泛大西洋南欧国家。

领土包括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面积30万平方公里,其中80%的面积为山丘。阿尔卑斯山横亘北部,亚平宁山脉纵贯全境。两山之间为平原。有火山、有湖泊,属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全国人口有6000万,绝大多数人为意大利人,此外还有法兰西人、拉丁人等。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9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透过历史看古罗马的兴衰,意大利跟我们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的先祖罗慕洛建立了罗马城,开始了王政时代。到公元前6世纪末,先后有七位国王执政。这时的罗马已经形成奴隶制国家。这个时期,恰是我们中国周朝的中期,春秋战国初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也同样是奴隶社会。

公元前510年,第七王子塔古文·苏佩布被逐,王政时代宣告结束,罗马共和国诞生,开始了罗马的共和时代。这时的权力机构是元老院,这个权力机构的科学设置,带给古罗马共和时代500年的兴盛,工商业和农业得到较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出了恺撒大帝,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但由于恺撒后期的独裁统治,共和后期建立了元首政治,共和制随之瓦解,罗马帝国开始。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古罗马又一步步走向兴盛时期,直至鼎盛时期。图拉真统治时,罗马帝国的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到多瑙河和莱茵河,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但此后的几百年间,罗马帝国的经济和政治逐渐陷入危机,封建农奴制发展起来。终于到公元395年,帝国分裂,分成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又创奇迹,它比西罗马帝国寿命长出整整1000年,到了1453年才灭亡。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外族的入侵,跟中国南北朝一样四分五裂,曾分裂为许多王国、公国、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领地。十六世纪起又先后被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占领。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9年后完全统一。1922年墨索里尼再次把国家引向灾难,直到1946年成立共和国,意大利才又一次真正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半个多世纪来,意大利一跨大步,成为西方七大工业发达国家中的第五位。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1.2万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4千美元。且工业门类齐全、园艺业发达,旅游业强盛,农牧业自足有余。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

文艺复兴的燎原之火

令意大利人引以自豪的还有渊远流长的古今文化。

意大利在古罗马时代就形成了闻名的罗马文化。文学方面有大图加和恺撒的散文,维吉尔、贺拉斯的诗歌;建筑艺术方面有给人类留下的科西姆斗兽场,潘提温神庙等辉煌的建筑物;史学方面出现了李维、塔西佗等天才的史学家,哲学方面有卢克莱修的唯物论,塞涅卡的唯心说;科学方面有恢宏巨著《自然史》。此外,罗马的法学和政体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启示作用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古罗马时期,基督教得到迅速传播,基督文化开始形成。这方面对西方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14世纪到16世纪,在欧洲兴起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发起国就是意大利。

公元14世纪到15世纪,城市商品经济在欧洲获得大发展,这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逐步形成。然而,封建统治、封建割据、经济限制和思想禁锢,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于是,资产阶级便发展了一场以宣扬人文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场运动以崭新的面貌、非凡的气势、深刻的内涵,荡涤了欧洲大陆两个世纪之久,一个个天才巨人,像天空的繁星照耀着欧洲大地。

但丁(1256-1321)在他的《神曲》等作品中以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首先向封建禁锢主义发起挑战。随后众多的勇士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领域,向封建主义阵地全线发起了冲锋。作家彼特拉克(1304-1374)发表了“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的宣言,并在他的作品《阿非利加》、《名人利使》中宣扬了自己的主。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建筑师,他设计的“育婴堂”、“佛罗伦萨圣玛丽亚教堂”,均为人间建筑杰作;多纳太罗(1386-1464)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他的代表作《大卫》已成为人类艺术瑰宝。乔托(1267-1337)靠自己的《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等系列画作,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之父”。尤其是全才巨匠达·芬奇(1452-1519)在绘画、音乐、医学、建筑、物理、数学、天文和机械等诸多方面都创作了精品,特别是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则成为不朽之作,它和拉斐尔(1483-1520)的《雅典学院》、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杰作。米开朗基罗雕刻水平造诣也很高,他的作品《酒神》、《大卫》、《摩西》等都成人类艺术的瑰宝。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与伦理战线上的斗士也表现出强劲的勇气。马基雅维里(1469-1527)的《君主论》,就把政治学脱离伦理学而独立,他主张用人的眼光而不是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他还提出了“统一意大利”的战斗口号,吹响了在政治领域向封建堡垒进军的号角。

文艺复兴的巨匠中,有不少人不是意大利人,但他们都得益于意大利的启发作用,可以说没有意大利人的适时发启,文艺复兴或许就成为另一番光景。

木桩撑起的水城

去意大利参观访问的第一站,是意北部的海上城市——威尼斯。

到了威尼斯才发现,它并不是完整的一块,一道不窄的水面把威尼斯隔成了海上威尼斯和陆上威尼斯两大部分。

陆上威尼斯,城市规模要大许多,大多建筑反映现代的气息,马路很宽,高层建筑也相对多一些,城市绿化更好些。尤其是城郊之间的园林化建设,让人感觉舒服极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城郊的玉米、甜菜等农作物,没有了太阳曝晒,卷曲了的叶子开始舒展开来,重新绽放着活力。路边的风景树,一片连着一片,特别是自然生长在高速路隔离带和两边的夹竹桃,正到盛花期,竞相开放,红的似火、白的像雪、黄的似金,把大自然的美刻画到了极致。

由于重名的系列酒店较多,导游和司机迟迟找不到已经预定好的我们真正要去的酒店,车来回的折腾中,我们赏足了这里的美景。导游小伙一个劲的埋怨意大利的路标不醒目,害得大家多跑来回路,并一再向我们道歉。其实,大家跟本就没有想到那去,这不是在免费游玩吗!回到酒店里,天热不一定就能休息得好,坐在车上有空调,既凉爽又赏美景,不是很好吗!

陆上威尼斯有一些老建筑,我们也看过几处教堂什么的,但老是走到每一地看教堂人就烦了。因为在欧洲,见得最多的东西,除了汽车就是教堂,实在没什么新鲜!

海上威尼斯,就是真正凑到一起的几座海岛城市。一条人工填充的陆路通道把陆上威尼威和海上威尼斯连成一体。通道较亮,它把汽车引向海上威尼斯的同时,也把火车引上了海上威尼斯。

海上威尼斯分出几块,要到真正的威尼斯水城,还得坐船再走几十分钟。

进入海上威尼斯,首先进入眼帘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密密麻麻竖在海面上的木桩。地陪导游——来自台湾的王小姐道出谜底说,威尼斯人过去为躲避战乱,把家搬进海岛,就是现在的威尼斯的水城。威尼斯水城是在海拔只有一两米、两三米高的岛上建的,为加固地基,当地人开始打桩固泥沙,后来发现威尼斯水城泥沙中有种特殊的成份,能防止木桩腐烂变朽,正是这种绝少的缘故,威尼斯数百年、上千年的木桩完好无损。也正是据此原因吧,过去成千上百年的威尼斯历史长河中,人们用木桩来加固地基,成为流传多年的一种时尚。

据导游现场介绍,威尼斯的大教堂兴建初期,为加固地基,曾向海里打木桩11万5千多根。据说,海上威尼斯的许多建筑都是采用这种办法建起来的。

海上威尼斯,主要有左岛和右岛两大主岛构成。两岛建筑古老而宏伟,地面建筑基本都是石材,这和我国江南水乡的木质结构建筑不同,哥特式和罗马式风格兼有,也有少量的阿拉伯式风格建筑,如威尼斯广场的部分宏大建筑。建筑规模大多在三五层和六七层之间,个别也有较高的一些现代建筑。

我们上岸参观了左岛。左岛和右岛的建筑规模和风格都差不多,但左岛上标志性建筑要多一些。如威尼斯大广场、圣马克大教堂、伤心桥、威尼斯公园等等。

参观威尼斯的标志性建筑——圣马克广场是最重要的项目。大散文家朱自清在他的名作《威尼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圣马克广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是可以远望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的是圣马克教堂,有八九百年历史了。整个广场像中国的四合院,只是这里大了许多,四周的楼房现在都开了店铺,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来来去去的人很多。广场有数不清的让人喂惯了的鸽子,它一点都不怕人,随便落你手上、肩上要食吃。这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动物和谐的场景,使人多了几分安逸。我们一行人也喂了鸽子,摄了像。

在水城,我们参观了小桥、流水、小船、人家。游人很多,有的小巷道显得拥挤,有些小巷水流不畅,还有些臭味。

这天时间比较充足,我们尽情的走了几条巷道、水道,过了不少小桥,也转了很多商铺,还参观了玻璃制品加工厂。

只有七平方公里的小岛,挤了44万常住居民,加上如织的游客,海上威尼斯给人有被踩翻的感觉!

别出心裁的斜塔

趟过威尼斯的水域,看过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后,我们掉头由南转西径直去了地中海边的比萨市参观。

从佛罗伦萨到比萨大约一百公里,所属范围内,当地人的规模化种植业让我赏心悦目,尤其是育植种苗和葡萄种植,规模延绵几公里,很是壮观。葡萄园的枝条都是用专用铁架固定了的,怎么采光怎么挂果,都是有科学安排的,太热的时候还备有防晒网。

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比萨古城。跟意大利的总体状况一样,比萨市的交通状况不是很好,不大点的城市老是堵车,让人心烦。但当地很注意环保,我们到达比萨古城,是换乘对方当地的环保车去的比萨教堂广场。

比萨广场大约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四周有类似于我们长城模样的城墙,大门外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各色皮肤的摊贩都在这里找商机,兜售低档手表等质量低劣纪念品的黑人最多,也有一些吉卜赛男女。据导游提醒,这里的小偷特别多,一定要严格防范,大家为此把背包都转到了前面,感觉很别扭。

比萨广场的主体建筑,有一座博物馆,一座教堂,比萨斜塔是作为教堂的一座钟楼,坐落在两栋主体建筑的内侧。这三幢建筑大致成一字排开,占着广场的一面,广场其它部分大多为绿地和商业摊点。这里游人非常多,西欧国家的游客居多,相当部分是活泼的中学生。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进博物馆和教堂内去参观,只在外面照了几张相。重点围绕斜塔选择不同角度照相摄影。据史料记载,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1350年完工。为8层圆柱形建筑,高54.3米,全部用大理石砌成,重1.42万吨。

据说,当年将塔建至第3层时,便发现因打造基础不慎,塔身出现倾斜,被迫停建,一停就是一个世纪之久。后来人们经过计算认为可以续建,便一鼓作气,于1350年建成。建成后,塔顶中心已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以后的多年来,塔身继续向外倾斜,因此,得名“斜塔”。从1918年开始测量,测出塔身每年向南倾斜约一毫米。现在塔身向南的斜度为5.5度,塔顶已偏离垂直中心4.4米。1972年,这里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地震,但斜塔依旧岿然屹立。

为防止斜塔不断地斜下去,意大利方面曾重金征集纠偏方案,英国著名建筑大师的方案中标,将斜塔关闭了几年进行修复纠斜,终于使塔停止倾斜。

将一处建筑物搞得变了样,或因地基出问题倾斜,这是难以避免的,即使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也偶尔有,不可思议的是比萨斜塔,是近一千年时间出现的偏差,现在依然还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斜塔,这种歪打正着的奇妙建筑,没想到成为后来举世瞩目的一项奇迹,并广泛运用于科学实验,如自由落体实验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和正在斜出水平。

古、现代文明交织的罗马

罗马有点怪,高速公路上方挂着的那么大的牌子明白无误地告诉来者,罗马到了。附近的规模建筑也渐渐的多了起来,怎么走着走着,啥又都不见了,重新进入绿树杂草茂盛的丘陵。几公里过后,城市的影子又出现了,建筑物宏大了许多,走走又不见了,连路带车又钻进了一片绿色中。

其实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罗马市早到了,只是这古罗马人选都城,一定要选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古罗马演化成了今天新罗马,尽管城建风格和规模远远不能今非昔比,但这种依山傍水的风格却没有什么变化。

到罗马的时候已经晚上8点,北京时间夜里2点。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上上下下窜了几个街区后,终于到了离市中心不太远的四星级酒店。

罗马的天气格外热,太阳已经落山了,院子里依然闷热。也难怪,从北纬53℃的阿姆斯特丹,一直回撤到北纬40℃的罗马,大夏天的哪能不热呢?

第二天清晨七点多,我们就早早乘车赶往市中心了。

罗马城给人过于陈旧的感觉。迎着晨曦,我们走进一条没有行道树,也没有一栋现代化建筑的街道,导游说,这条街已有上千年历史。他这一说,还真把我们吓了一跳,上千年的建筑群居然保存得这么完好,设计得这么灵巧,真让人有些不可思议。慢慢地沿着时宽时窄的街道向纵深穿行,我们才知道,这罗马市古老得压根就没有让你想象得出来:老王宫、斗兽场、国家宫、祖国祭坛等等,上千年、几千年留下来的老玩意比比皆是,而且大都保存较好。

按导游安排,我们先赶交通繁忙的地方看,以避免堵车造成的麻烦。第一个参观的是城南的古罗马斗兽场。这是一座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宏伟建筑,抛弃它残暴的一面不说,这个占地有两个足球场大、自身高三层,相当于现代五六层高的杀生场,设计是何等的雄伟,以前对这些西方的东西了解不太多,为省时间,当地的导游也只是简单讲了几句,大家就急匆匆的照自己相去了,手头又缺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我们大多是囫囵吞枣地从外表了解罢了。据说,建罗马斗兽场的初衷是供王孙公子取乐的。斗兽场跟现代的大体育场很相似,是一座不见棱角的椭圆型,周围全是由沉重立柱和青一色的拱门构成。里面的设计就比较繁杂了,类似看台的位置分三层建有宽宽的平台和向居中观看的豁口,真正的观礼台只有位于二、三层之间的不太大的一块留有拾级而上石台阶。斗兽场的内部中心,是一层长方形的由多间窑洞构成的类似动物园动物居住的方格子设施,这大概就是真正的斗兽场。每每有斗兽表演时,王孙贵族们便坐在看台上取乐。本来斗兽已经就够残忍的了,既使想象也就够血腥的了,比如,老虎、狮子等大型凶残动物之间的斗争。后来,觉得还不过瘾,把斗兽场演化成为兽与兽斗、兽与人斗、人与人斗的屠宰场。

据说,参与和兽斗、和人斗的人,一般都是捉来的战俘。既然是战俘,自然参与者只有徒手了,因为组织者就没有打算让他活下来的意思。一个徒手的人和狮子、老虎斗不就是玩命吗,但摊上了,玩命者又能怎样呢?

和人斗,同样是不平等之间的争斗了,对方有什么保护装置、有什么凶器,相反战俘肯定是什么也没有了。在争斗中,战俘或者直接被杀死,或者战败后,被当众刺穿心脏而死。当然,也有奇迹发生,有极少从虎口和利刃下逃过一劫的人,这种人就可以当场放行,从放生门走出去,成为一个自由人。

斗兽场有四道门,它虽不分正、偏之说,但有死门和生门之分。战俘就是从死门押解来的,观赏者是从两侧的门里进入场内的。现在生门、死门都封闭着,只有侧门敞开着。来这里参观的游人既使大清早,也非常多,大概都是为了赶个早吧。

在斗兽场的西侧,是一座形似巴黎凯旋门的罗马凯旋门。只不过这座名叫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小了许多,但它有体现自己个性的地方,比如上面的巴洛克式雕塑,内容就很丰富。凯旋门为什么而建,我一时还没有资料,只是觉得它建得挺匆忙的,据说上面的雕刻全是从贵族家拆来拼装上去的,但一般肉眼看不出拼装的痕迹。

向南百余米,是罗马最古老的王宫,由于年代久远和年久失修,只有大门和部分残墙断臂了。据说是罗马居民把废弃的王宫残存的上石块和砖块拆下来搬回去给自家盖房去了。后来,政府加强保护古迹了,拆剩的残墙才得以保留至今。

经过斗兽场,穿过古罗马广场,便到了现代罗马最宏大、最著名的祖国祭坛。祖国祭坛建于1884年至1911年间,是罗马的标志性建筑,它分侧楼和主楼及大广场三大块。主楼形似巨柱林立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楼两侧的副楼庞大且式样繁杂,楼前是四方石材和铜质雕塑,中央是意大利维托里奥·埃玛努埃莱二世的骑马塑像。1921年,罗马人在塑像前修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无名烈士墓。上面刻有“祖国统一”、“人民自由”的铭文。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时大都在此献花。

祖国祭坛是一座意大利当今最大的历史博物馆。馆藏内容很多,东西更珍贵。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匆匆走了一圈,准确的说没有详细看过一件展品。

祖国祭坛前的罗马广场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当年的意大利政府作为法西斯的轴心国,法西斯军人曾在这里听过墨索里尼的煽动演讲。罗马广场的南角,有著名的图拉真纪念柱,广场的北侧是威尼斯宫,附近还有元老宫、万种殿和罗马学院。这些建筑都十分古老,个个都是今天罗马的风景线。

从罗马广场向正北方向延伸,我们来到了另一个重要景点,许愿泉和不远的西班牙广场。看过美国大片《罗马假日》的人都知道这两处地方,因为影片里比较重要的几个镜头场面都是以此为背景拍的。许愿泉占地不大,名气不小,大概都想许一个良好的愿望,来罗马的人大多都来这里。所以,池边人满为患,大家为照一张相,挤得不可开交。许愿泉在一座大约三、四层高的古建筑门前,池子的规模不足半个篮球场大,里边建了假山、雕塑和一组喷泉。据说,到这里许愿很灵,游人都愿意在这里许下自己的愿。许愿有几个讲究,念念有词,许愿者要先说一句:“罗马啊罗马,我还要再回罗马。”然后,默默许愿,许愿完毕后,掏出硬币用右手绕左肩背对池子扔进水里结束。大概是导游的功劳吧,来这里的游人不分男女,不分国籍,都纷纷许下自己的愿。丢在水里的硬币厚厚的一层。许愿许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许离婚啊、找小秘一类的心愿,因为,整个意大利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不允许离婚的。我也随大流,许了一个愿,只是还有没有机会再回罗马,不过,只要许愿灵验就行。

西班牙广场,是因西班牙大使馆设在这里而得名。广场上一座上规模的大铁柱,50米开外建有船形的喷泉、使馆对面,也就是喷泉一侧是几百个台阶通道,一直通到罗马帝国博物馆。

位于市中心靠西的圣天使古堡,是罗马城内众多风景名胜中的又一个宏大建筑。据说,它有暗道可通往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进到里面去参观。

就这么些地方,我们一上午整整跑了五个多小时。

相似于巴黎,罗马的古老建筑年代久远得让人数不过来,代表现代文明的新建筑,别致得让人留连忘返。意大利子午塔、奥林匹克村、9月20日大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