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黄陵文典·民俗卷
6124200000014

第14章 民间对联(二)

客厅联

友天下士 读古人书

礼贤悌友 品茗观书

笃礼崇义 抱淑守真

结友唯心 立信以诚

朋聚路广 诚笃德高

勤勉修身 书礼传家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心悬万里外 兴在一杯中

古树当庭直 天花满座香

天长落日远 意重泰山轻

无忧当无虚 有信方有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佳书读胜看花

明月清风开朗韵 高山流水有知音

人间岁月闲难得 天下知交老更深

一庭花发来知己 半卷书开见古人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躁气无

爱客常开新酿酒 呼友时展旧藏书

认天地为家休嫌室小 与圣贤共语便见朋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无虑从心头生顺其情焉

文房书斋联

金石乐 书画缘

诗书画 松竹梅

诗情画意 琴韵书声

守身如玉 惜墨如金

笔酣墨畅 心旷神怡

胸中波涛 笔底风雷

椽笔卷画 翰墨锦章

书山觅宝 学海泛舟

博通上下 雅集古今

广撷众采 博览群书

书画益寿 金石延年

书林漫步 学海遨游

书存金石气 室有蕙兰香

书画怡且乐 金石寿而康

逢人觅新句 留客听清泉

吟哦出新意 坦率见真情

著书惊日短 舞墨伴星稀

笔酣诗意厚 墨舞友情深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闻鸡晨练笔 挑灯夜读书

若知天下事 须读古今书

千古文章书卷里 百花消息雨声中

读书身健即为福 种树花开亦是缘

书味本长宜细索 砚田可种勿抛荒

长留天地无穷趣 最爱书田不老春

闲搜妙句书红叶 忽得新诗寄白云

花香独爱蜜蜂采 书经还留勤者行

驰笔常苦夏日短 展卷不厌冬夜长

午枕听儿吟好句 晚窗留客弄残棋

对韵求工藏国粹 联诗述志显民风

学海无边勤是岸 云程有路志为梯

住宅后门联

前程远大 后步宽宏

有备无患 虽设常安

积德前程大 存仁后步宽

太平居有后 安乐福无涯

光前振起家声远 裕后留贻世泽长

书卷莫教春色老 柴门不为闲人开

门前苍松迎贵宾 屋后繁花蕴馨香

重门联

重门凝瑞 深宅含辉

进阶纳陛 入室升堂

春风和一室 淑气拥重门

三阳临吉地 五福萃重地

旭日重门照 春风甲第新

门前福星照 院里紫气浓

重门柳色连金谷 深院花香绕玉堂

鸟过重门传喜讯 花飞满庭送清香

民间故事

第一节 书牍故事辑录

中部民中部民:出自唐李亢著《独异志》,该传奇故事另以《幻术之三》为题,收入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六。

唐元和初,有天水赵云,客游□畤,过中部县中部县:即今黄陵县,自东晋设中部郡,后有内部坊州,复设中部县,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呈请行政院更名为黄陵县。县僚有燕燕:宴饮。吏擒一人至,其罪不甚重,官僚欲纵之。云醉,固劝加刑,于是杖之。累月,云出塞,行及芦子,道逢一人,要之言款。日暮,延云下道讨其居。去路数里,于是命酒偶酌。既而问曰:“君省相识耶?”云曰:“未尝此行,实昧平生。”复曰:“前某月日,于中部值君,某遭罹横罪,与君素无仇隙,奈何为君所劝,因被重刑?”云遽起谢之。其人曰:“吾望子久矣,岂虞于此获雪小耻!”乃令左右,拽入一室。室中有大坑,深三丈余,坑中唯贮酒糟十斛斛(hú):量器名。古代一斛约十斗,后改为五斗。剥去其衣,推云于中。饥食其糟,渴饮其汁,于是昏昏几一月,乃缚出之。使人蹙□蹙□(cù yàn):蹙:缩小。□:□雀。古书上说的一种小鸟。鼻额,援捩捩(liè):扭转。支体,其手指肩髀髀(bì):大腿。皆改旧形。提出风中,倏然凝定。至于声韵亦改。遂以贱隶蓄之,为乌延驿中杂役。累岁,会其弟为御史,出按灵州狱。云以前事密疏示之。其弟言于观察使李铭,由是发卒讨寻,尽得奸宄,乃复灭其党。临刑亦无隐匿,云:“前后如此变改人者,数世矣!”

译文:

唐朝元和初年(唐宪宗纪元,约公元806年),有天水人赵云,到□州地面游历,过中部县时,得到县上官员的宴请。席间,捕快捉住一个人,这个人的罪过不是很重。县上的官员准备不予追究而释放。赵云因为有些醉意,坚持劝说该官员要加重对这个人的惩罚。于是便用棒重重地打了这个人。过了几个月,赵云到塞外去,行到芦子关,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两人简单地互致问候,相随说话。快要天黑的时候,这个人邀请赵云到他的住处。又走了几里路,到家后叫家人打酒菜偶尔小酌。接着又问:“你知道我们认识吗?”赵云说:“我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实在是素昧平生。”这个人说:“前些时候某月某日,在中部县和你相会过,我遭逢横罪,我和你向来没有仇怨,你为什么劝说官吏,而使我蒙受重罚。”赵云听后,起坐谢罪。这个人说:“我盼望遇见你很久了。岂料在这里能够洗雪那次的耻辱。”随后命令左右的人将赵云拽入一个室里。那个室里有一个大坑:深有三丈多,坑里只贮藏有酒糟十斛。剥掉他的衣服,把他推到坑中。他饿了就吃酒糟。渴了就喝糟汁,于是昏昏沉沉一个月,才把他绑出来。让人给他缩小鼻额面部像□雀,改变肢体。使他的手指、肩膀、大腿都改变了原来的样子。把他暴露在风中,骤然使其身形固定,以至于连声音也有了改变。随后把他当作践等奴隶藏养起来,作为乌延驿中的杂役。又过了几年,赵云的弟弟作为御史,出使巡察灵州的监狱。赵云就将前边的这些事写成密状给他。赵云的弟弟就将这件事告诉给观察使李铭。于是动用军队追讨寻索,尽快将坏人捉拿归案,随后就将余党剿灭。这个人在临刑时也没有什么隐匿,说:“我这个改变人的形骇前后已经数世了!”

宋参军宋参军:出自唐戴孚著志怪类传奇故事集《广异记》。

唐坊州唐坊州:即今黄陵县。宋参军少持金刚经,及之官,权于司土宅住。旧知宅凶,每夕恒诵经。忽见妇人立于户,良久,宋问:“汝非鬼耶?”曰:“然。”又问:“幽明理殊,当不宜见,得非有枉屈之事乎?”妇人便悲泣曰:“然。”言身是前司士之妇,司士奉使,其弟见逼,拒而不从,因此被杀,以毡裹尸,投于堂西北角溷溷(hùn):肮脏。厕中,不胜秽积。人来多欲陈诉,俗人怯懦,见形必惧,所以幽愤不达。凶恶骤闻,执事以持念为功,当亦大庇庇(bì):遮蔽、掩护。含识,眷言枉秽,岂不悯之。宋云:“已初官位卑,不能独救,翌日,必为上白府君。”其鬼乃去。及时具白,掘地及溷,不获其尸。宋诵经,妇人又至,问何以为获,答云:“西北只校一尺,明当求之,以终惠也。”依言及获之,毡内但余骨在,再为洗濯,移于别所。其夕又来拜谢,欢喜诣曰:“垂庇过深,难以上答,虽在冥昧,亦有所通。君有二子,大者难养,小者必能有后,且有荣位。”兼言宋后数改(明抄本改作“政”。)官禄,又云:“大愧使君,不知何以报答。”宋见府君,具叙所记。府君令问,已更何官。至夕,妇人又至,因传使君意,云:“一月改官,然不称意,当迁桂州别驾。”宋具白,其事皆有验。初,宋问身既为人所杀,何以不报。云:“前人今尚为官,命未合死,所以未复云也。”

译文:

唐代坊州宋参军少年读金刚经,等到做了官,暂且住在司士的房子里。先前就知道房子出凶事,每天晚上总是诵读金刚经。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门外,很久,宋问她:“你不是鬼吗?”回答说:“是鬼。”又问:“阴间阳间的理是不同的,你不应当来看我,难道你有冤枉的事吗?”妇人便悲痛地泣哭着说:“是的。”说她的前身是司士的妻子,司士奉命出差,他的弟弟想奸污她,她拒绝而不从,所以才被杀死,用毡子裹着尸体,投到堂西北角的厕所里,说不尽的肮脏。我想对世人诉说,大家都胆小软弱,看见我的样子一定害怕,这就是我幽怨愤懑不能上达的原因。你现在突然知道了这凶恶的事,希望为我念经立功,应当保护弱小。眷属都说冤枉了,难道我不可怜吗?宋说:“我初当官宦位低不能独自救你,明天我一定为你上奏府君。”那个鬼才走了。等到第二天,宋把事情上奏于府君后,就到厕所挖地,不见那里有尸体。宋又诵经,妇人又到了,宋就问她为什么找不到尸体。妇人答道:“往西北方向只调整一尺,就应当找到了,这是你对我的大恩惠。”宋按她的话做,便找到了她的尸体。毡内只有余骨,又为她清洗,移葬别的地方。那天晚上妇人又来拜谢,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护爱太深,难以报答,即使是在冥昧处,也有所相通。你有两个儿子,大的难以养活,小的一定能有后代,并且有地位。”还说到宋以后几年的执政官禄。又说:“实在对不起使君,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宋见府君,把她所说的都告诉了府君,府君让问,自己能换什么官职。到了晚上,妇人又到了。宋又传达使君的意思。妇人说:“一月改官,然而不如意,应当迁做桂州别驾。”宋都告诉了府君,好些事果然也都有验证。当初,宋问她既被人所杀,为什么不报仇,她说:“他现在还在做官,命还不当死,所以没有去报复他。”

尹 君《尹君》出自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杨纂。华阴人也,累迁雍州长史、吏部尚书。纂之在雍州,司法参军尹君尝任坊州司户。省符科杜若,尹君判申曰:“坊州本无杜若,天下共知。省符忽有此科,应由读谢朓诗误。华省曹郎如此判事,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由是知名。及雍州司法时,有胡盗金城坊者。纂判:“京城诸胡尽禁问。”尹君不同之曰:“贼出万端,诈伪非一。亦有胡着汉帽,汉着胡靴。亦须汉里兼求,不可胡中直觅。请西市胡禁,余请不问。”纂怒不同判。遽命笔,复沉吟少选,乃判曰:“纂输一筹,余依。”太宗闻而笑曰:“朕用杨纂,闻义伏输一筹,朕伏得几筹。”

译文:

唐时有个叫杨纂的华阴县人,历任雍州长史,吏部尚书等职。杨纂在雍州任职时,司法参军尹君曾任坊州司户。省上有符节来要给杜若定罪,尹君经判别申告说:“坊州本来就没有杜若,这事天下人都知道。省上符节忽然有这种判处,应该是由读谢朓的诗而产生的误会。省上分管司法的人这样判处事体,不怕上天诸神笑话人间的不稽吗?”尹君由于这件事而闻名。到尹君任雍州司法参军时,有胡人在城坊盗人钱财。杨纂判令:“京城的所有胡人尽行监禁讯问。”尹君不同意,说:“盗贼出没的情况很多,奸诈伪装的现象不止一种。也有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靴子。所以,应该在汉人中一并求索,不能光在胡人中直接寻找。我请求解除关于禁胡的命令。”杨纂对尹君的辩解很有些恼怒。及至提笔判决的时候,才沉吟了一段时间,改变了判词,说:“是我考虑不周,我就按你说的办。”唐太宗听到这件事后笑着说到:“我用杨纂,听说他从善伏输有谋略,我又应该得到多少谋略呢。”

第二节 民间传说

蚰蜒川蚰蜒川:地名。故事会拾遗

故事会在蚰蜒川称作“谝闲话”“说古经”。故事员在蚰蜒川称作“谝子客”“漂儿嘴”。这些称谓确实含有贬义。但正像蚰蜒川女人把丈夫称做“猴”“老猴”“碎猴”一样,它在贬斥中暗含的亲昵,只有谙熟乡情的人才能品味得出来!听众是自然聚集的,故事员不需要预约、招聘。会场上也没有卖票收票的繁琐手续。夏天在树阴下,冬天的墙角下,风雪天在火炉旁;也有在工地上的,禾场上的,不拘一格。大都是以互相戏骂开场的。依到会成员自然形成营垒。男的对女的,老的对少的,姓张的对姓李的,南庄的对北庄的。我骂你一通,你骂我一阵。故事会进入高潮,大家启动灵感,展开想像力,发挥创作才能,我为你编个故事,你为我讲个段子。这儿记录的有即景生情的小品,也有传统的保留节目。据实记录,无意损伤当事人感情。笔者暂借“上川人”和“下川人”以代之。

那是狗屎,你已经吃了!

上川人说下川人不孝顺父母。

一家人给老父亲过生日。吃的长寿面。媳妇给儿子满满地捞了一碗干的,又给自己捞了一碗;女儿给女婿满满捞了一碗干的,又给自己捞了一碗。在给老父亲盛饭时,没面了,只舀了一碗稀汤汤。老父亲看在眼里,气在心上,暗暗流泪。儿媳妇偏爱逞能,问:“大呀(爸爸的意思),你哭啥哩!”老父亲揩着眼泪说:“假如你那个老婆婆还在人世的话,我碗里咋会这么稀呢!”

下川人也不示弱。说上川里有个老头爱吸洋烟(鸦片),把银元交给儿子去买,儿子舍不得花钱,就挖了些河泥、草灰,和了些假膏子,捏做一团,去骗父亲。

父亲吸过洋烟,发现受骗了,揭了老底,向儿子要钱。父子俩便吵起来了。

父亲说:“你给我的不是洋烟,全是假膏子。”

儿子说:“实话实说吧,那全是些狗屎,可你已经吃了呀!”

乡风不正

下川人说,上川人爱洋气,一朝变洋气了,就六亲不认。正像俗话说的,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上川有个知识青年,考上了大学,进了西安城。一年初秋回来了,在村边上碰见爸爸正锄荞麦哩。这个洋学生装着不认识爸爸,也不认识荞麦,就洋腔洋调地问:“老头子,老头子,这红花绿叶是什么东西呀!”他爸一听就上火,调转锄把就打。洋学生疼得撑不住了,又急忙哀求说:“大呀,你把儿打死在荞麦地里呀?”

上川人也不示弱。说下川里有个老农民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当上机关干部。老农民很得意,逢人便说他教子有方,他的儿子很孝顺,并约了他的朋友一同到机关摆架子(抖威风的意思)。谁知到了机关,他的儿子并不孝敬他。开言动语就是“老头子,打水!”“老头子,扫地!”呼来唤去,像呵斥小狗似的。这个老农民的心里就像吃了苍蝇喝了醋,真不是个味儿。偏偏他的朋友又不会体谅老农民的苦衷,跟在屁股上一个劲地问:“□,你儿咋把你不叫‘大’叫老头子哩?”老农民无言回答,就撇了一句洋腔:“如今□乡风不正了嘛,谁还把谁叫大哩!”

他们就这样轮番作战。骂人的十分开心,挨骂的也非常高兴。比城里人听了一台相声,参加了一场舞会还要快乐地多哩,有时厌战了,双方言和,免战牌高挂。但偶尔一句话点火了,又战起来,愈战愈热,直要斗得孩子们叫吃饭了,双方才哈哈一笑收场。

(裴积荣整理)

史阙疑和王二小

在桥山人的口头文学中,史阙疑和王二小是两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史阙疑是聪明智慧、机敏调皮的形象化身,招人喜爱。很像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而王二小却每每受嘲弄,处处遭奚落,惹人发呕。这两个人物交替出现,一褒一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其故事、趣事,在黄陵境域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再配一根两相合

史阙疑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他家的门对着刘庄主的竹园。过节时,史阙疑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枝竹;家藏万卷书。刘庄主一见生了气,命长工将竹园里竹子全部砍光。史阙疑见状,知刘庄主有意和他作对,便将对联的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门对千枝竹无;家藏万卷书长。刘庄主又命长工将园里竹子全部挖掉。史阙疑也将他的对联上下再各加了一个字:门对千枝竹无有;家藏万卷书长存。刘庄主心里暗暗佩服,又主动与史阙疑结为朋友。

刘庄主瞅下在□州的一个穷秀才的女儿,想与他儿子成亲。穷秀才发穷酸,必须得女婿亲自上门面试才行。刘庄主怕自己的儿子才貌不佳,央告史阙疑冒名顶替,代他儿子前往。史阙疑慨然应允。

到了□州地面。穷秀才将假女婿迎到家里,进了门,脚地摆着一台织布机,女儿正在织布。穷秀才要史阙疑以他女儿和织布机为题写一首诗,但诗中不能出现“织布”二字。史阙疑说——

七尺长,八尺宽,

里边坐个女儿官。

脚一踏,手一扳,

嘀哩嘎啦都动弹。

穷秀才心里暗喜。饭前先摆酒宴。宴席摆好了,又提上一瓶酒来。穷秀才要史阙疑以酒瓶为题写一首诗,但诗中不能出现“酒瓶”二字。史阙疑说——

一个媳妇皙,

爱在人前立。

腰间捏一把,

屁股倒撅起。

穷秀才心里暗暗佩服。吃饭时,只拿来一根筷子。穷秀才要史阙疑以筷子为题,写一副对子,暗喻他和刘庄主的姻亲,但不能写出筷子、婚姻字样。史阙疑说——

桐木单桥真难过,

再配一根两相合。

穷秀才抚掌大笑。史阙疑成全了他人一桩婚姻。

妈呀,我在这儿哩!

流浪汉王二小终于找下事干了。在街镇剧社里烧大茶壶。但他觉得这个职业太下贱,回家后常向妈吹嘘说,他是剧社里的名演员,并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炫耀他扮演某个角色,如何受观众欢迎。妈妈听了自然高兴,就混进剧场偷看。连看三晚,从未见王二小出场。吃饭时,妈妈问他:“二小呀,我看了几次戏了,咋没见你出台哩!”王二小见包子烂了底,忙说:“是你老人家眼花了,没看见。我今天晚上还要出台哩,你再来看吧,到时候,我在台上给你亮个相。”

晚上演出前,王二小死活要社长给他安排个角色,让他出场表现一下。社长没法,就在大本戏之前加了个小折子戏——《杀狗劝妻》。让王二小扮演那条开始抢馍吃,后来做了替身的狗。

现在社会进步了,这条狗在舞台上是着了狗装单独出现的。过去,只要一个演员弯下腰去,头上披个黑袍子作代替就行了。为了避免演出失场,演曹庄的须生给王二小说,你要紧紧跟在我后边,死死盯住我的靴子底儿。并在后场里引王二小学着跑了几圈。这叫过场子。

演出开始后,锣鼓越敲越紧。曹庄追焦氏,狗追曹庄。王二小心想,我藏在这黑袍子里我妈咋能看得见呢?心里暗暗焦急。一次跑到台口了,王二小猛地站起身来,掀掉黑袍子说:“妈呀,我在这儿呢!”

这叫母猪漩河

王二小终于和史阙疑交上了朋友。史阙疑请王二小到他家里去吃饭。史妻向王二小表演刀削面。突然一叶面片儿掉在史妻的脚尖儿上了。史妻抬脚一甩,将面片儿丢在锅里。为了遮丑,史妻向王二小解释说,这一手叫做“金钩钓鱼”。

王二小心想,那还不容易!第二天又回请史阙疑,并再三再四告诉妻子,一定要表演“金钩钓鱼”。

削面开始了。王妻有意将一叶面片儿放在脚尖儿上。她抬脚一甩,一只烂臭鞋丢在锅里了。王二小急忙捞起那只开了一身窟窿的烂鞋,灵机一动,向老朋友史阙疑解释说:“这一手叫做‘老母猪漩河’!”

(裴积荣搜集整理)

笑话三则

圣贤愁

传说古时候坊州一带有个小气得出了名的人,人们送他个绰号叫“圣贤愁”。这样一来连神仙都惊动了,“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和张果老不相信,就亲自找到这个人的家里试一试真假。吕洞宾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幸会,能否在一块吟诗喝酒?”那个人说:“喝酒能行,但我没有下酒菜,再说又以什么为题做诗呢?”吕洞宾说:“没有下酒菜咱们想办法,就以圣贤愁三个字为题做诗。我先说。”说着摇头晃脑地开始吟诗了:“耳口王、耳口王繁体字中的圣字为”聖。壶里有酒我先尝,盘中无有下酒菜,割下鼻子尝一尝。”说着就一刀割下自己的鼻子放在盘中。张果老接着说:“臣又贝、臣又贝繁体字中的贤字为”賢。壶中有酒我先醉,盘中无有下酒菜,割下耳朵尝一尝。”说着也割下了自己一只耳朵放在盘中。二人相视而笑,意思是说看你圣贤愁如何收场?岂料圣贤愁一点也不着急,也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禾火心,禾火心,壶中有酒我先斟,盘中无有下酒菜,拔根汗毛尝一尝。”这一下二位神仙不愿意了,质问圣贤愁说:“请问你汗毛怎么能做下酒菜呢?”圣贤愁笑了笑说:“今天二位神仙能为我割鼻舍耳,我才以礼相待,平时我是一毛不拔的!”二位神仙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懒学生

从前有个财主供孩子念书好几年了,老是没有一点长进,眼看一年又快结束了,问老师,老师摇摇头说没办法,财主想了想给儿子下了死命令:“你非得找出原因不可?不然的话就不让你吃饭!而且找出的原因还要用诗句吟出来才行。”儿子见父亲来硬的了,情知抗不过去,思谋了几天终于写出一首在他来说还算不错的诗: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天蚊蝇冬天雪,收拾书包过新年。

马虎道士

古时有一个道士啥事都马虎得要命,认字更是马马虎虎的弄不清楚,常常把文庙认成又庙,连他给人家做的斋(齋)事的斋字也认为齐(齊)字,还经常把“孔夫子”认成“孔天子”,把大文学家苏东坡认成苏东皮了。笑话层出不穷。于是有人就给他写了首打油诗:

文庙又庙两相宜,道士忙着去做齐(斋)。

我又不是孔天子(夫子),请你去问苏东皮(坡)。

(任宗耀搜集整理)

大力士——贺将军

在距黄陵县四十余里的北塬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那里树木遮天,祥云缭绕。窑洞、房舍掩映在绿色屏障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莫村。村子四周土地平坦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和其他五谷杂粮,村内大部分居民姓贺,属一个族系,少许姓田。在莫村周围几十里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大力士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中叶,村里有一贺姓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长到十几岁,身材比同龄人足足高过一头,且身强体壮,饭量很大,力气过人,人们见他像一头不知劳累的牛犊,就叫他牛娃。

贺牛娃长到十七八岁,除耕种祖辈留下的四五亩地,还包揽了给村里十几户人家放牛的营生。因他饭量大,一年地里所打的粮和放牛所得的粮,几乎还不够他母子二人吃,日子过得总是恓惶。

一个炎热的夏天,贺牛娃吃过午饭,看到烈日当空,万里无云,地晒得像烤焦一般。贺牛娃想到村边庙里很凉快,于是走出家门到那里歇息。来到庙里他把布衫脱下,铺在檐下大红柱后的方砖地上,头枕在柱子下的青石礅上,迷迷糊糊刚要入睡,忽听神像上空鸟雀吱吱喳喳叫个不停。他坐了起来,睁眼一看,唉哟一声,原来有一条蛇,约锄把粗,青绿色状,口吐芯子,从神像身上一直爬到肩膀上,原来神像的耳朵有一窝麻雀,孵有几只小雀。蛇大概想进一顿午餐,不断地蠕动着身子向前爬。贺牛娃一下跳了起来,走到佛像前,一把抓住蛇的尾巴,在空中抡了几圈,就狠狠地摔在砖地上,不一会儿那蛇就僵死了。贺牛娃将死蛇从庙院的墙头甩了出去,返回又将佛像耳朵里的一窝小麻雀连窝一起端了下来,也从墙头甩了出去。然后再躺下休息。模糊中听见有人对他说话:“小伙子,你今天办了件好事,把鸟窝搬走。这些日子吵得我昼夜无法安息。我应报答你的好处,你是要钱还是要力,我都能办到。”牛娃喃喃地说:“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咱庄稼人凭的是靠力气养家糊口,有力气比啥都强。”一声牛叫把牛娃惊醒,他准备起来放牛,一拉衣服,怎么搞的,衣服一角压在大青石礅下,硬拉必扯烂衣衫,他就一只手把石礅向起抬,一只手把衣服轻松地拉了出来。心想,我真的有了力气。

这年的腊月,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推磨碾米忙个不停。村里碾子少,碾米的人家多,每天天不亮人们先提前起来占碾子,按来得迟早排队,依次使用。一天晚上牛娃的母亲说:“明天咱要碾米,你起早点,先把碾子占下。”牛娃说:“这我知道。”第二天天还未亮,妈妈就催牛娃快起。牛娃说:“早着哩,再睡一会。”母亲到门外碾道一看,见围着好多人,原来轳辘架在一棵槐树杈上。大家干急没办法。最后牛娃慢慢腾腾走来伸了伸腰,双手把碾轳辘向上一举,抱着放在碾盘上,开始第一家碾米,其他人看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第二年春,牛娃再没有给人放牛,还把自己仅有的一头牛卖掉,在牲畜市上买回一头毛驴。利用农闲到店头驮炭到县城去卖。一天一趟,很少间断。毛驴一次只能驮七八十斤,而他每次总要拣一大块炭背在肩上,少说也不下三百斤。一次驮炭刚到王村胡同的沟畔,县老爷坐着四人抬的轿子,从对面而来,差役前呼后拥,高喊道:“还不赶快退回去,这窄的路怎么能过去。”牛娃说:“不用退,能过去。”说着把自己背的炭块放到路边的地楞上,然后把驴连同炭驮子拎起来,站在靠沟的楞边让抬轿子的过去。县老爷打起帘子一看,即命衙役叫他过来,问:“你家住哪里,你的力气真大,三两日内到县衙来,有事要同你商量。”说罢扬长而去。晚上牛娃把见到县老爷的事告诉母亲。母亲听说县老爷要叫儿子到县衙去一趟,十分惊慌,说:“我看你闯下祸了,去了一定凶多吉少,最好出去躲上几天。”牛娃说:“我一不欠粮,二不欠款,三又没偷没抢,怕啥?”第二天一早启程,到了县衙,老爷问过他的家庭情况,最后说:“我看你为人老实,身强体壮,力气过人,如果愿意就到我这里做事,绝对不会亏待你。”牛娃点头同意。县老爷给了他三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安排好家务,三天后来衙门报到。牛娃回到家里,说明原委,母亲自然也很高兴,于是卖掉毛驴,安顿好妈妈,第三天就进城当差。

牛娃进了县衙,习文练武,长进很快。加上他又是个闲不住的人,见活就做,从不偷懒,很受大伙欢迎。有时老爷出差,轿夫有身体不适者,他就主动抬轿,他一人抬一头,让其他两人抬一头,从不叫苦叫累。

一年天遇大旱,夏粮几乎没有收成。饥民成群结队到处借粮、抢粮。县上摊派的粮款自然无法完成。巡抚来县查看实情,督促粮款。群众闻讯,不约而同,一齐拥向县衙,要和两位老爷说理。他们两人在后堂商量对策,拒不接见饥民,并让门卫看守住大门,不许任何人进来,这时愤怒的饥民撞倒阻拦的四个门卫,眼看就到二门。县老爷得知忙叫贺牛娃守住二门。牛娃接令,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二门口,两腿叉开,两手紧紧抓住两边的门框。任凭人群前挤后拥,他却像一尊大山挡住了汹涌澎湃的人流。两位老爷看到众怒难违,急忙从后堂出来,让大家息怒,并答应免掉当年夏粮,还要开仓济贫。一场即将暴发的风潮总算平息了,巡抚返回时提出要带贺牛娃到他府当差,县老爷为了讨好上司,只好忍痛割爱。

牛娃到了巡抚衙后,负责操练新兵,保卫城防安全。这一时期陕西连年灾荒,饥民成千上万,结伙成群,打家劫舍。一些人组织民团,购制枪炮,霸据一方,有枪就有粮,有粮镇一方。这时地方势力,各派之间,你争我夺,战火连年不息。巡抚死死守在城内,不敢出城。向朝廷求援的信送出去杳无音讯。一天夜里,一帮盗贼将州城团团围住,他们集中兵力,抬上云梯主攻南门。当众多的盗贼蜂拥般从云梯上爬上来,眼看上了城墙,贺牛娃闻讯立即率众扑了上去,他用特制的长矛,站在城头,像挑布娃娃一样一枪一个挑了下去,最后弯腰,两手抓住云梯,连人带梯一起抛到护城河里。接着他又把搭到城墙的其他云梯掀翻。战斗结束后,巡抚嘉奖了这次守城有功人员,给功勋卓著的贺牛娃记大功,还上报朝廷。皇上见奏知贺牛娃武艺超群,力大无比,特召进宫封为镇殿将军,保卫皇宫和皇上。

贺牛娃接旨进宫,正遇上圣上修复“太和殿”,即将结工,最后再剩下给殿前栽两根大理石旗杆,约三丈长,上面雕有二龙戏珠,做工精巧,龙飞凤舞,栩栩如生。一大堆人围着束手无策。人多了容纳不下,少了扶不起来,又怕这一贵重物受损,负责施工的大臣正在为难之际,贺牛娃从旁边经过,便说:“这好办,让我一个人扶。”放下包袱,脱掉上衣,从容不迫地将旗杆一个个扶了起来,其他人赶忙填石固定,这一壮举,迎得了众人阵阵掌声。大殿工程全部完工后,皇上携诸大臣,在这里进行了隆重的竣工仪式。金鼓齐鸣,乐声阵阵,宫女起舞,烟云在殿堂上空弥漫。一大臣宣读圣谕:“愿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永享安乐。”并对修殿有功人员进行奖励,最后一名得奖者,是新到任的护殿将军贺牛娃。

贺牛娃当了护殿将军后,知道自己责任重大,更加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日日夜夜巡回检查,从不懈怠,多少年来从未出过任何差错。皇上念及其忠君保国,赐给一宫女让其成婚。

晚年,贺牛娃带妻室儿女回到故乡,从事农耕生活,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使不完的力气,翻修了房舍,添置了农具,同所有农民一样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去世后,墓前曾立一石碑,介绍了他的生平,赞颂了他的功德,可惜“文化大革命”时被砸碎,人们把他的墓习惯称为“将军墓”。

(贺宏俊搜集整理)

“孟圣人”其人

“孟圣人”何其人也!店头地区中老年人无所不知,在他的一生中既没在疆场上鞍马征战,也没有仕途上威赫显耀,而是勤劳一生,以种田维持生计,在丰收中寻找乐趣。他刻苦好学,知书达理,对农业、气象、药理有一定研究,熟练掌握各种农活,达到炉火纯青境地。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同情和支持革命,至今被人民传颂。

“圣人”幼年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对《史记》《资治通鉴》很感兴趣,还喜欢阅读气象、农业、医学方面的书籍。按他的天资和真才实学,在当时完全可以跻身于官场,求得一官半职。但他看不惯官场那种逢场作戏,溜须拍马,迎上压下的作风,宁愿过清贫的田园生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粗茶淡饭,布衣裹身足矣!

店头镇土地平坦肥沃。沮水沿川流过,适宜玉米、线麻等农作物的生长。“圣人”在种田上高人一筹。他种线麻时光从整地入手,耕耘过的地又平又虚,没有一块小土疙瘩。籽种经过多次精选,下种时亲自摇耧。播种每亩地用的种子比别人几乎少一半,但从不缺苗,也不要间苗。收线麻时将麻捆成小把,要作“上腰”,经他手捆的线麻,每捆根数不差上下,剥麻时正好一捆一斤。收割的线麻要放在用石头箍的麻池里沤,每池需水约三百多担。别人往往提满一池水,累得腰酸腿疼,像落汤鸡一样。而“圣人”提满一池水,身上没有一滴水点。一池麻一般要沤上数天,沤好后才能捞出,然后在地里晾晒。沤到什么时候为准,要请“圣人”裁决,不得有半点马虎。他会根据水色变化,告诉你捞麻的准确时间。早一顿饭时间捞出的麻就有些生硬,不容易剥;推迟一个时辰,麻就会沤过时,剥的麻会减少分量。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个概念,他的话就如“圣旨”,一般不可违背。“圣人”剥麻很有功底,从根到梢,很少中断。剥后的麻秆上没有一丝麻,每把正好是一斤,卖麻时一把一斤不要用秤称。

“圣人”种玉米也不同别人。种子经过挑选后,亲手从棒子上剥下来,除去两头,只要中间的,种前作发芽试验,确保种子百分之百的出芽。下种时他亲自点种,一步一窝,叫作一点二踏三上粪,每窝只点两粒玉米籽,出来后一苗不缺,不需间苗。有一年刚种上玉米,天下了一场大雨,土地板结,大部分人种的玉米缺苗,必须补种。有人说“我们一窝点四五粒玉米都缺苗,‘圣人’的玉米只点两粒,肯定缺的更多。”谁知到地里一看,仍同往年一样,一苗不缺。原来大雨过后,他砍了些树梢,用木棍夹成耱形,上面压了一块石头,人拉着在玉米地轻轻耱了一遍,划破板结的地皮,保障了全苗。

“圣人”对气候变化,风、雨、阴、晴有一定研究。他善于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同生活实践相结合。他早看东南,晚观西北;早看云雾,晚观夕阳;夜视星辰。收集总结了很多关于气象方面的民间谚语。诸如:“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有雨天顶亮,无雨四边光;久雨显星光,明朝雨更狂;烟筒不出烟,一定是阴天;天热人又闷,有雨不用问;久雨傍晚晴,一定转天晴”“蛇出洞,蚁摆道,燕子低空叫,雨天即来到。”

由于他基本上能预测出近三两日天气变化的情况,周围一些群众碾晒粮食,红白喜事,寻人帮忙,事前都要来问一问“圣人”天气好坏。他能给你说个八九不离十。这样他就自然地成为别人办事的好参谋,成为人们敬慕的人。

有一年夏天,他寻了几个人锄地,一连锄了几天,再有一天就可将地全部锄完。第二天早晨,帮忙的人来了,他说:“今天下午有大雨,不锄了,不然锄下的草,一见雨又活来了。”来人说:“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哪来的雨?”果然这天下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

一个夏天的下午,“圣人”从地里干活回来,路过沮河,顺便脱了鞋到河边洗脚。这时河下边一些妇女正洗衣服,叽叽呱呱笑语连天,好不热闹。河上游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光着屁股,正在凫水。他们有的打水仗,有的扎猛子……沉浸在欢乐的气氛当中。“圣人”脚刚伸到水里,感到水比平时凉,流量好像也有点大,再看水面有不易觉察的白沫、河草。他一下意识到河要涨水,就立刻穿上鞋,到桥头大喊,叫妇女们不要再洗衣服。一个年轻的媳妇说:“孟爷爷说梦话,大晴的天,一点云也没有,怎么能涨水。”“圣人”又跑到河上游,把凫水的孩子全赶出来,并叫到河边桥头高处。这时人们才听到远处有轰隆轰隆的像是打闷雷的声音。一阵凉风吹过,大家感到身上好冷,紧接着河水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奔腾着,咆哮着。前面河面上是一层枯枝败叶,后面四五尺高的水头一涌而下。大浪卷着树枝在桥下打了一个漩涡,哗啦一声,连桥一起冲走。那个年轻的妇女上岸最迟,一双新绣花鞋被水冲走,孟老开玩笑地说:“多亏你跑得快,要不然就给龙王爷做媳妇了。”惹得大家一阵欢笑。

人们议论“圣人”有卜算之术。街坊邻里丢失了东西或牲畜,都要请他卜算,看丢失何方,能否找见。他却往往能算得准确,这并不是他懂得什么神术,而是他善于思索,善于分析判断,然后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效应了几件,就被人传得神乎其神。无意中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一年收麦时,一家人刚碾完场,把牛赶到高皇庙边山坡上放牧。下午说什么也找不见牛,着急中找“圣人”卜算。他掐了掐手指,思索了一会说“牛入密梢林,今日找无门,明日拂晓时,登高可找寻。”第二天早晨,牛主早早起来,站在高皇庙的山顶上,发现牛在不远的坡上吃草。过后有人问“圣人”为何找得准,他捋着白须笑着说:“你想牛刚碾完场又热、又饥、又乏,想吃些青草,牛虻又多,咬得牛无处躲藏,只得向梢林深处钻,这时林草正旺,你到哪里去寻?等牛歇息一晚,消除了疲劳,这时肚饥,早晨没有牛虻,赶快钻出来吃草,一找不是找见了吗?”在座的人,无不打心底里敬服。

又一年秋天,一家人将几头牛赶到葫芦沟台上放牧。下午偏偏一头大犍牛找不见了,着急中找“圣人”卜算。他问清当时的情况,想了想说:“牛丢在北方,寻见有指望,须得犯口舌,赔情又赔粮”。三天后在店头北边的鲁寺村找见,原来牛吃了人家的玉米、豆子,被拉回拴在窑里,牛主给人家赔情道歉,赔了二斗粮的损失,然后才将牛拉回。“圣人”何以算得准,细想起来道理很简单,放牛的这片山坡,下面紧靠都是鲁寺村种的地,秋季正是玉米、豆子成熟季节,贪吃的牛一跑到地里,就被看秋的人牵去,牛主不赔偿损失怎能把牛拉回。

“圣人”爱好广泛,平时他喜欢读各种医学书籍。上山采集各种中草药,随时加以炮制,邻里有人头疼、感冒、咳嗽、吐泻等病症,他给你配上几种药,服后即可见效。有的人起了疥疮、红斑,他也能给你配方或洗或敷,效应极佳,从不收费。邻家的猪羊牲畜有疾也能及时治疗,乡民们感激不尽。

“圣人”一生经历三个朝代,目睹清室后期腐败无能,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烟狼四起,蒋介石夺取大权后,不断发动内战,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对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穷人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十分赞同。他每天起得很早,利用拾粪的机会,摸清店头国民党军队岗哨分布及城上碉堡驻军情况,随时报告给地下党。有时还利用放牛、上山砍柴之便,给双龙游击队传送情报。他的家晚上常常成为游击队聚集的场所。1947年正月,游击队攻打店头镇公所,中敌埋伏,有两名游击队员牺牲在店头街的十字口。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店头,敌伪人员气焰嚣张,“圣人”冒着“共嫌”杀头的危险挺身而出,以八十岁高龄而不顾,组织村民将烈士遗体装殓好送上山冈。他昂首阔步,白须在寒风中抖动,表现了对敌人暴行的无比愤怒,对革命战士壮烈牺牲的深切同情。

(贺宏俊搜集整理)

麒麟的传说

(一)

黄陵桥山下的沮河上游有条长三十多里的山沟,沟的正中有个村庄叫百子桥。放眼望去只见四周是山,山不高而秀丽;环村有水,水不深而清澈。村子虽小却流传着麒麟的动人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百子桥住着一对年轻夫妻,据说他们是江南遭了水灾,逃难到北山的。因盘缠用尽,食宿没有着落便逃荒要饭路过这里,只见这儿花草丛生,蝴蝶飞舞,小两口就在这里搭了庵子,开荒种地。一年后,荒地变良田,夫妻俩过上自食其力的美满生活。男的姓朱,排行为三,所以叫朱三;女的姓李名春。小两口男耕女织,和和气气,勤勤恳恳,日子虽穷,却也平安无事。

不久,妻子怀了孕,第二年生下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夫妻俩高兴极了,丈夫更加勤苦,他每日起早贪黑下田干活,瞅空还上山挖药材,搬木耳,采猴头,为的多换点收入,让妻子保养好身体。谁知当年妻子又怀了孕,来年又生下个男孩,就这样三年生两个,一连生下十个男孩。孩子们一个比一个高一头,十分惹人喜爱。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朱三夫妇给孩子们成了家。不知不觉又过了十多年,十个儿媳每人就又生了十个儿子。这一年,正遇上几十天的连阴雨,门前的小溪涨了洪水,简直成了一条大河,整个山沟成了水的世界。村对面山台地的庄稼田眼看着被荒芜,人们不能过河去耕耘。全家人焦急得不得了。年迈体弱的朱三也被熬煎得积劳成疾,卧床不起。这时十个儿子便在一起商议,决心修一座桥,一来便于过河耕作庄田;二来解除老父心中的愁苦。主意已定,他们带领自己的一百个儿子,凿石运土,经过一个月的奋战,终于在村子中间箍起一座石桥。竣工那天,朱三当即从炕上爬起,拄着拐杖,被一群小孙孙搀扶着前去现场观看,果真一座石桥修起畅通无阻。他高高兴兴地看看十个儿子,又转过身看看十个儿子的一百个儿子,捋捋胡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高喊:“百子桥,百子桥……”从此,这里就得名叫百子桥。

(二)

再说自那以后,朱三不但没病了,反而成了一个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老人。他每天还能和小孙孙上山牧牛,牛儿头头长得膘肥体壮。然而不幸的是一头老黄母牛日渐乏瘦,变得瘦骨嶙峋,它的腹部深深陷去,全副骨骼都显露出来,极像连绵起伏的山峰。他使尽了土方验方,请遍了方圆的名兽医,都医治无效。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老黄母牛吃了灵芝草,下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牛犊。突然小牛犊死了,他放声痛哭,抱着死去的小牛犊紧紧不放。他的哭声把熟睡的老伴惊醒,老伴赶忙点亮灯,一看他抱着个枕头,两眼哭得像两个红桃,泪水打湿了被褥。老伴把他推醒,原来是一场噩梦。他急忙起身穿上衣服,老伴问他去干啥?他说:“我到牛窑看看老黄牛还在不在。”老伴说:“你疯啦,刚才那是梦,不是真事,人常说梦从心中起,你何必大惊小怪。”边说边拉着他的一只胳膊,劝他睡觉。而他用力甩脱,挣扎着开了屋门就走。老伴看他颠颠跛跛的样子很不放心,就随他一起来到牛窑。开门一看,果真老黄母牛下犊了。老两口喜得合不拢嘴,但仔细一看,眼前并不是头牛犊,而是个身形象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有尾巴的小麒麟。朱三想,麒麟乃是祥瑞之兆,觉得十分惊喜,便对老伴说:“快,咱回屋里盛些好吃食让它吃个饱。”老伴掌着油灯,他用瓦盆端来稀粥,放在麒麟前面,麒麟不吃也不闻,而挨在母体身边取暖。老黄母牛却如饥似渴地大口大口把盆里的稀粥吃得一干二净。老两口赶紧把槽行里的青草倾倒在长槽里,麒麟还是挨着老黄母牛不吃也不动。那老黄母牛现时也不吃一口草,只是一个劲地舔着麒麟的全身。

(三)

第二天清晨,老两口把老黄母牛下麒麟的事告诉了子子孙孙们,大伙十分高兴。争先恐后地跑向牛窑去看,一开窑门,窑里并无什么麒麟,而只是那头老黄母牛眯着眼睛在吃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埋怨爷爷和婆婆不该骗人。老两口也觉得十分奇怪,好像这确确实实是一场奇妙的梦幻。老两口整天都处在迷惘里,家中其他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平白无故俩老人哄起人来了?直到日落西方,天将黑的时候,老两口发现院里有一头麒麟,不是昨晚那头小麒麟,而是一头高大而又美丽的麒麟。朱三急匆匆地一边叫老伴寻找绳索把它先拴住,一边呼唤儿孙们快来看麒麟,证实到底是不是他骗他们。这时,倏地冒了一股白气(就是一股青烟),谁也没有辨析清楚,麒麟不见了。儿孙们一个个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三天后,朱三和一个小孙孙把牛群赶到村东对面的寨子城梁顶去放牧,发现麒麟卧在寨子城里,等他们跑到跟前时,麒麟又不见了。黄昏牧牛回来,听老伴说那头麒麟天黑时回来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不见了,晚上大伙都团聚在院子里聊天,又有个小孙儿说今天晌午他在村后的沟里割草,远远看见那儿有头似鹿非鹿、似牛非牛的野物在吃草,时隐时现。大伙听后都锁在迷雾里,弄不清到底是咋回事。直到七天后才摸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麒麟每天太阳冒红就从寨子城到后沟吃草,太阳压山回来,到院子里转悠一圈又回寨子城栖息,天天如此。

(四)

常言说:“牲畜通人性”。人们在寨子城的半崖上挖了两孔土窑洞,晴天麒麟吃草回来就卧在寨子城里,雨天就到寨子城边半崖的大窑洞栖息。麒麟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能懂人的语言,遇事能按人的意思办,从不拖空。这地方土质肥沃,森林茂密,气候寒冷,生长季节较短,不宜种植蔬菜。而朱家已发展到百人以上的大家庭,每人每天吃一斤菜,一天就得一百多斤,一月就得三千多斤,一年就得三万多斤以上,吃菜成了大问题。朱三打问到当时的都城长安蔬菜品种多,价钱也低。加之麒麟“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为此,他每天太阳冒红就背上褡裢来到寨子城,骑上麒麟到长安去买菜,赶早饭时回来还能赶上家里人吃饭用。就这样朱三便无冬无夏,风雨无阻,天天骑上麒麟到长安去买菜,成了这座古城的常客。一次他买好青菜路过一家饭店,只听店主高喊:“小笼包子,小笼包子!”朱三正好腹内发饥,上前便问:“什么小笼包子?”店家道:“喷香味点,可口中吃的热包子。”朱三说:“给我买几个尝尝。”店家一笼端出六个,朱三一吃果真名不虚传,还想再吃几个,便又说:“掌柜的,给我再来几个。”店家只端上一笼,朱三又一口气吃光,走时又买了十多个。赶早饭时带回给老伴,老伴吃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问明价钱,觉得既可口又合算。于是把剩余的分给孙孙们尝新鲜,孙孙们一吃都说好吃,便闹腾着要跟爷爷到城里吃热包子。朱三无奈便答应每天除了买菜,还要给他们买热包子带回。此后朱三就天天到这家饭店买热包子给家里人带回。这就引起了店家的注意。一天,店主热情地问朱三:“你老家住哪里?什么时候来城里?”老实巴交的朱三无意答道:“我老家住北山,今早天亮时来的。”店主又问:“你家有多少人口?”朱三又回答:“我有十子百孙。”店主听后连声称赞:“十子百孙,好命,好命!”说完朱三道谢了店主,带着东西出了北门外,骑上麒麟腾空而去。他在前边走,店主暗暗地跟在后边看得一清二楚。回去后把他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皇帝派了一名大臣,装扮成庶民模样,第二天一早就来到饭店假装等候用膳。不一会,果真来了一个老头买小笼包子,这位大臣暗中监视,发现情况果然和店主报告的一模一样。他回禀皇帝,皇帝心想:这十子百孙,为孙岂不又是千子?这样子子孙孙发展下去,对皇权威胁极大。家中又出了珍稀的麒麟,将来一旦得势,岂不是要夺寡人的江山?倒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派三千兵马前往北山围剿。将朱姓人家满门抄斩。

当然,百子桥这山沟虽小,但出了麒麟的名气却众所周知。三千兵马明察暗访昼夜兼程,不到两天时间,就来到北方,把百子桥围了个水泄不通,逢人便杀,见苗就斩,直杀得人头滚滚,血肉横飞,朱家满门被剿(jiaǒ)。麒麟也被抢走。

(五)

被抢走的麒麟关在皇家花园东北角的一座精致典雅的漂亮房间里,每天仅供皇帝和妃子观赏。但只关了三天三夜,麒麟便逃到哭泉梁的一个名叫段树村的小村庄。而朱家有一个怀孕的孙媳是段树村段姓的女儿,名叫段梅,正逢回娘家,闻得家人惨遭朝廷杀害,哭得死去活来。当时这一带有条乡规:嫁出去的女儿既不能回娘家过活,又不能再改嫁,必须寡守男家。正当她处在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困境时,麒麟来到段家门前惨叫三声,这段梅明知麒麟是叫她返回家园,但她哪敢回去。父母疼女心切,于是陪同女儿,三人骑上麒麟回到百子桥。在父母的帮助下,她掩埋了亲人的尸体,重新整理家园,开始孤独的生活。

皇帝发现麒麟不见了,哪肯放过,就派刽子手又到百子桥把它捕捉回长安,严加看守。不料过了三天,麒麟行空又逃回百子桥,这回刽子手们随后紧紧追赶,不让它有喘息的机会,直追到百子桥的后园,麒麟摔死在这里。刽子手们这才勒马回禀朝廷,才算了事。这位孤独的妇人,为了纪念这个朱家的麒麟,把百子桥村的后沟改名叫回麟沟。

到了第二年,她生下个男孩,怕朝廷问罪,所以再也不敢姓朱,就跟她姓段,她给婴儿取名叫段续。常言有苗不愁长,眼看着段续长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她给儿子娶了个聪明伶俐的媳妇。十年后,儿媳又生下四个男孩。百子桥山沟的炊烟袅袅上升,又有了姓段的一大户人家。这年大年初一供祖像,段梅有意把供品献得很多,祭品也很讲究。全家人拜罢祖先,她给儿孙们讲起了家史,全家人听着听着都失声痛哭起来。唯有段续之妻没有多哭,她决心报仇雪恨。背着母亲和丈夫翻山来到常川寺院向老道请教。老道对她说:“报仇不难,只是要有恒心。你回去买足纸张,得空就剪纸人、纸马和纸兵器,天天坚持不断,直剪够一箱子,再把箱子盖严锁好,不能让任何人去动。锁够一百天,正当午时开锁揭箱,纸人、纸马和纸兵器就会变成真人、真马和真兵器,这样你就可以带领兵马报仇雪恨了。”

(六)

段续之妻回家后按老道的叮嘱,闭门遮窗,背着家人剪呀、剪呀,直剪得头昏脑涨,腰疼腿酸,终于剪了满满一箱子纸人、纸马和纸兵器。锁好,把钥匙时时刻刻带在身上。不料到了第九十九天,娘家来人说她母亲病故,接她回娘家安葬。她走时向婆婆请了假,按乡俗也不得不把钥匙交给了婆婆,千叮咛万嘱咐央求婆婆不可让人开她的箱子。当她走后的第二天,早饭后,家里人都上地干活。婆婆心想看看这箱子到底装些什么东西?当她刚把锁子一开,揭开箱盖。呼啦啦一队纸人骑着纸马扛着纸兵器排队飞出箱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把天空都罩得严严实实的。这时,突然一声巨雷,倾盆大雨整整下了一个时辰。段续之妻埋葬了母亲,就急急忙忙赶正午回到百子桥。她定睛一看,哎呀不好!婆婆没到时辰提前开了箱,纸人纸马和纸兵器变成了纸浆,漂流满地,她当场被气死。婆婆一看孝顺的媳妇已故,往后的日子再也没指望了,也随即命丧黄泉。段续见妈妈和妻子都不在人世了,整天痛哭流涕,好容易把四个儿子抚养大,把家产分成四份,让他们一人占一份,各奔前程。这时,老二打问到他的祖家是江南人,就回到了江南。老三搬迁到沮河川的河腰村居住。只剩下老大和老四,他俩把百子桥的村庄从中间划分为前村和后村,老大住前村,老四住后村,土地一人一半。直至现在百子桥人都是老大和老四的后裔。前村的人,人们称为大份;后村的人,人们称为四份。迁到江南的老二和河腰村老三的后代每年过春节还回来祭祖。

(段富荣搜集整理)

烟草的来历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户财东和一家穷汉。财东生有一女,穷汉生有一子,两个孩子年龄相仿,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就产生了爱慕之情。

二人到了婚嫁年龄,私订终身并山盟海誓:一个非他不嫁,一个非她不娶。

一天那穷人家小子托人到财东家去提亲,财东一听火冒三丈,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将提亲人拒之门外,又把女儿锁在深闺。从此以后那女孩再也见不上那男孩,犹如隔了一道人间天河,那女孩积忧成疾,汤药难医没几日便去世了。

死后的第一天晚上她的鬼魂便托梦于那男孩说:“我如今已不在人世间了,你若想我时,明天一早来我灵前,吊我吧。我想我大和我妈也不会拒绝,因为我如今已经是另一个世的人。生不能见死后总可以让你哭一场的。你在哭我的时候,顺手在供桌底烧化的纸灰里摸,便可以得到一颗珠子,当你想见我的时候,在没有人的情况下,只要拿出珠子来,我就会出现的,记住别让第三个人见到我,否则你就永远见不到我了。”

第二天一早那男孩便去了那女孩家里,果然那女孩的父母没有拒绝。那男孩大哭一场之后按着那女孩所托之梦做了,果然得到了一颗晶亮的珠子,乘人不注意袖手拿回家了。

从此,那男孩将自己关在别院小房,拿出珠子时那女孩果然出现了。他们一如既往地谈情说爱,仿佛没有阴阳之别,那男孩也不出门,也不干活。开始,他的家人知道他们有情,生离死别是人之至痛,心想过些日子也许会好的,谁知三五个月之后那男孩还是如此,他的家人着慌了,害怕闷出病来。

一天,他的嫂子路过小房见门关着,听见里面一男一女嬉笑说话,觉得事有蹊跷,就蹑手蹑脚走近窗前用唾沫舔湿手指,捅破窗纸往里一瞅,见小叔正和同村死去的女孩坐在炕头拉话哩。不好了,原来这几个月来,小叔和鬼在一起,这还了得,她一脚蹬开门,“啪”得一声珠子掉到地上不见了,女孩儿也不见了……

当天晚上那女的又来托梦:“我给你说不要让第三个人看见,你不听还天天约我见面,如今让你嫂子发现,你也别想再见到我了。不过我也觉得你见不到我的时候会十分想念,实在□惶,来年我的坟头上会长出一株草来,大绿叶开红花,当你想我的时候便摘上一片叶叶晒干,研成末,用火点着,去吸冒出的烟来,你就不想我了。”

果然,来年姑娘的坟头上长出一株草(即现在的烟草)来。小伙照着梦中所托做了,没几个月便开出美丽红花,结一包一包小籽,小伙害怕吸完没有了,便把一包一包小籽采回家,到来年再多种一些。

一直到现在大凡男人都吸烟,原来香烟是一位忠诚的姑娘变的。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种麻籽

从前有一个孩子,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和父亲相依为命地生活着,没几年,父亲难耐寂寞,又给他娶了一个后娘,这后娘来时还带着一个儿子。

两个孩子年龄相仿,生活在一起倒也合得来,眼看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后娘想着前妻之子又要娶妻又要分家产,心里盘算着怎样能除掉这个“害货”。

一天,后娘终于想出了一个毒计,她预先找到一块离人家既远又有豺狼虎豹出没的荒地。

她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学会种地,将来好继承父业,会种庄稼。我给你们每人一包麻籽,你们到后山一块空地去把它种上,以后每天就去看种下的麻籽,看谁的麻籽长出来,谁就回家,谁的麻籽没长出来,谁就是个没用的人,也就不要回家了!

她事先把其中的一袋麻籽放在铁锅里炒了,把没炒的麻籽给了自己亲生儿,把炒了的一袋交给前妻之子,她自己坐在家里等候“好消息”。

两个年幼的孩子扛上镢头带上麻籽出发了,他们在路上吃起麻籽来。哥哥的麻籽(因为炒过的)好吃,而弟弟的麻籽不好吃,他们就换着吃,弟弟非要拿自己的一袋麻籽去换哥哥的那一袋,善良的哥哥就给换了。

他们来到空地上,挖好了地,撒上了各自的种子以后,每天都去看自己种的麻籽。哥哥的地里麻籽都钻出了泥土,而弟弟种的麻籽一苗也没有出来,还是一片空地。

善良的哥儿俩相互抱住痛哭一场,哥哥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弟弟,当晚,野兽就把后娘的儿子吃掉了。

狠心的后娘第二天到地里一看,自己的儿子只剩一堆撕破的衣裳和零散的骨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边哭边诉说着自己:铁勺勺搅,铜勺勺搅,娘炒麻籽谁知道,悔、悔、悔,悔断肠子流苦水。

这就是以害人而开始,以害己而告终的故事。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咕咕鸟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小姑娘,大和妈死得早,留下她一个女孩,没法生活,只好寄养在姑姑家里。

她像寄居在主人屋檐下的燕子一样很勤快,每天早起、迟睡,当小鸟第一声鸣啼时,她已来到树林里拾柴火,当小鱼吐出第一个泡泡的时候她已来到了河边,为姑姑洗衣、淘米、洗菜。当萤火虫点亮灯盏,飞来飞去的时候,她还在为姑姑纺线。

狠心的姑姑为了让小女孩给她多干活,许诺说:你好好干活吧,到秋后,我织新布为你做条新裤子。小姑娘为了得到新裤子,从此更加勤快了。狠心的姑姑为了赖小姑娘的一条裤子,一天在小姑娘到河边洗衣服的时候,终于下了毒手,把小女孩推到河里淹死了。小姑娘死后为了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冤屈,就变成了咕咕鸟,每天叫着:“姑姑,裤!”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横财不发命穷人

(一)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弟兄二人,父母死得早,兄弟俩很勤劳,每天早出晚归,可就是过不上好日子。哥哥都三十出头了,弟弟也二十大几了,还是娶不上媳妇。

一日,天上的财神路过此地,当地的土地爷介绍了兄弟二人的情况,要财神帮他们一下,赐银子给他们。财神说:万万不可以,给了银子连命都没啦!土地爷不信,一定要财神赐银子给他们,财神无奈只得将一锭五十两重的大元宝,丢在他们所挖的地里。兄弟俩挖出后,高兴地不得了,他们商量着运宝之事。哥哥告诉弟弟现在正是午后路上人多,拿回家不安全。让弟弟回家做饭,再把饭拿到地里,等到晚上咱们再拿回家。

弟弟走后,哥哥想要独得这份财宝,就想出一条毒计:“不如他来时,我乘他不注意一镢头下去把他砸死,财宝岂不成了我的。”哥哥一盘算好了就准备着,坐在地头单等弟弟的到来。

弟弟回家后,也想独得这份财宝,便也想出了一条毒计:“我把毒药下到饭罐里,把哥哥毒死银子不就是我的了。”弟弟把饭做熟自己先吃饱,然后把毒药放在饭罐里,提着饭罐哼着小曲上山来啦,做着他独吞银子的黄粱美梦!

弟弟走近了,哥哥也准备好了,他趁弟弟弯腰放饭罐之际,照头一镢头,结果了弟弟的生命。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饭来,吃着吃着肚子痛了起来,随后满地打滚,口吐白沫,也一命呜呼了。兄弟俩死在了一起,可元宝还在地里放着哩。

事后,财神埋怨土地爷,说:“看看,我说横财不发命穷人。”

(二)

从前,有兄弟俩靠给人赶脚为生,他们每天推着独轮小车把笨重的货物从一个驿站搬运到另一个驿站,风餐露宿,夜宿晓行。几年下来也没赚到多少钱,日子过的甚为清贫。

一天财神巡查到此地,土地爷就把他们的情况给财神作了介绍,要财神赐银子给他们,财神说他们命里没有财,给他们他们也得不到。土地爷说我就不信,他们一会儿要路过一座小桥,你就把银子放在桥中间,看他们得到得不到。财神说:“那就等着瞧吧!”说着照着土地爷说的把一个金元宝放在大桥中间。

二神前脚做完,后脚这兄弟俩就推着小车吱吱嘎嘎地到了。小桥对他俩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几年来他俩不知过了多少趟,他俩迟不打赌,早不打赌,就在桥上有银子的这天却打赌了。哥哥说:“我闭上眼睛能把车子从桥上推过去。”弟弟说:“你能,我也能。”就这样兄弟俩闭上眼睛把车子推过了小桥。哥哥的车子没有碾着元宝,弟弟的车子被元宝绊了一下,就顺便一脚把元宝踢进河里。还骂道:“哪个没良心的,把石头扔到桥上!”他们就这样错过了天赐良机。

财神给土地爷说:“看看,我说他们得不到它就是得不到。”土地爷气得也无话可说了。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白先生教学

从前有个白日鬼白日鬼:黄陵方言把不懂装懂,糊弄人的称作“白日鬼”。斗大的字识不了几升,冒充先生来到一个山村给人家孩子教书。

开学了,他本让孩子复习上学期所学的旧书本。孩子嘴里哇哇啦啦,每天念着上学期所学的旧书本,两个月过去了,天天如此。半学期过去了,仍然如此。村上原有一个老先生,因年龄大了,赋闲在家。他每天没事总爱到学堂前溜达,发现孩子每天念着老掉牙的旧书本,新知识一点也没学。于是就找到了族长,把这事说了。

族长找到白先生,说:“老师,你应当给娃娃教些新知识。”白先生以孩子还小应当打好基础为由进行搪塞,并满口答应立即开讲,可教什么呢?他犯难了,抬头一望,发现窗户上安着两扇门,灵机一动,“对,就教这。”第二天,上课了他让学生跟着他念:“窗门两扇,两扇窗门。”学生跟着摇头晃脑不停地念着:“窗门两扇,两扇窗门。”

他每天吃饭要和学生一起同路回家,路过两条小渠,渠里都长满了苇子。于是他又灵机一动给孩子们教道:“苇子两渠,两渠苇子。”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给学生可教了。从此,学生们每天哇哇啦啦地念着“窗门两扇,两扇窗门。苇子两渠,两渠苇子。”

村上的一位老贡生一听,这算教的是哪门子的书呀!《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上,根本没有哇!我得去考考他,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否则误人子弟可是大事。

于是,老先生就到学堂,白先生一见就明白了老贡生的用意。不行,我不能让他先得手了,否则,我就混不下去了。他先发制人说:“老前辈,晚生有几个问题还要请教老前辈。”“请讲!”老贡生答道。

“张生门前拴只虎,不知是杀虎还是放虎?”

“正宫娘娘生九子,两子卖与东村,两子卖与西村,不知所剩五子流落何处?”

“想当年大禹治水,二爸撵娃,二娃撵爸,不知把爸落何处,娃流何方?”

老贡生对白日鬼所提的问题,一个也答不上来,弄得面红耳赤,哪有心思考人家呢。老贡生是当地的学术权威,在当地谁不知道他学识渊博,今日却被这位白“先生”考住了,其他庶民百姓还有什么异议呢?白先生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混了下去。

原来白老先生所提的问题是这么回事:

“张生门前拴只虎”,是他舅家门上拴一条大黄狗。

“正宫娘娘生九子”,是他邻家有一个老猪婆下了九头猪娃。

“想当年大禹治水”,是他家屋后有一个水冲窟窿,一天下大雨,雨水顺着窟窿冲进屋,冲得两只屎巴牛在屋里打着漩漩,围圈圈哩。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财迷精和吹破天

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爱钱如命的人家,村里人给他送了个绰号叫“财迷精”。还有一个好吃懒做胡吹冒撂的闲汉,人称“吹破天”。

财迷精由于爱财如命,所以家道殷实,在村上也算得上一个小财东。

吹破天整天游手好闲,东游西转不务正业,一天他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匹又瘦又烂的马和一只鹦鹉,他给这只鹦鹉只教会一句,“那是一定的”话。他知道财迷精爱财如命的天性,便打起骗他的主意来,为了引起人们注意,每天刷洗瘦马,为马洗澡修蹄。村里人说:“这么匹烂牲口,你还把它当宝贝。”“嘿!你别小看它,它有特异功能呢!”“什么特异功能?”“它”能□金尿银哩。简直是说疯话哩,哪有这等事。不信你问问这灵虫,说着他指指鹦鹉。其中有嘴长的就问这马会□金尿银吗?鹦鹉立即答道:“那是一定的,那是一定的。”但谁也没见过这个事情,大家也不信其有,也不信其无。走开了,其中有些爱传播新闻的,以说闲话的形式在村里传开了。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四邻八舍都知道,自然传到财迷精的耳朵里。财迷精爱财如命,一听有这等好事,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盘算着如何把这匹会□金尿银的牲口弄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去了吹破天家里,要买这匹□金尿银的马。吹破天为了卖大价,便说掏钱多少都不卖,哄得财迷精出到十倍的钱以后才答应卖马。他害怕财迷精当场试验,便说这牲口身体虚弱,待到养得膘肥体壮才能□金尿银。不过,在□金尿银之前还要把马牵到炕上铺上最好的铺盖,方能实现。财迷精求财心切,便一五一十地付清了马钱,把马牵了回去,好好伺候着。

吹破天得了钱,第二天一早便出门溜之大吉。

财迷精一心想要那匹马早日为他□金尿银,每天起早摸黑用大料伺候,谁知那马肠胃不好,消化不了大草大料,得了结症,几天就没拉屎。一天他把上等铺盖铺在自己上房的炕上,把马牵到炕上,他跪在尾下等待,让老婆看马头,心里做着发财的美梦。该财迷精倒霉,前几天没拉肚子几经周折结症开了,肚子咕噜噜,一声长鸣,前蹄一跃要拉了。财迷精赶忙拿上口袋准备接金元宝,谁知一股稀粪如同射箭一样喷了他一脸,尿了老婆一眼,稀屎几乎把他呛死!尿得满屋狼藉,炕上屎尿连片,满屋里臭不可闻,财迷精气得差点咽了气。一切羞辱怨恨都朝那匹马而来,把那匹马一顿暴打,棍棒下那瘦马便一命呜呼了,财迷精气得到处寻找吹破天。

话说吹破天自从骗得那笔马钱后,跑到省城山吃海喝两三个月就把钱花了个精光,又回到他的家乡。

一天,财迷精听说吹破天回来了,连忙带上狗腿子,逮住了吹破天。当时正是寒冬天,他把吹破天衣服剥得只剩一件衬衫和一条短裤,关在一间磨房里。

晚上,吹破天冷得难熬,他想照这样下去非冻死不可,因他头脑灵活,便想到出力发热御寒之法,就玩起磨扇来。一直耍到天麻麻亮时,累得汗流浃背。他知道财迷精快要来了,赶紧假装睡觉,此时呼噜如雷,汗似雨。

财迷精一大早连厕所都没去,就开磨房门看把吹破天冻死了没有。一看就目瞪口呆,吹破天不但没有冻死,浑身还热得冒气哩!随即大喊一声:“吹破天怎没把你冻死哩!”吹破天两眼一睁,又吹上啦:“哈哈,能把我冻死?”他招招手要财迷精过来瞧,指指自己的衬衫说:“这件衣服乃非寻常之物,这是我在省城花了好多钱从西洋传教士那里买的外国进口宝衣,它不但能发热防寒,遇木还会烧火哩,所以我每天只在外头套些寻常衣服,用以遮挡,只靠它过冬哩。”财迷精一听是件宝衣便想得到它。接着就说:“你骗去我马钱,如今可用宝衣来抵账,一笔勾销。”吹破天答应了,当即用这件烂衬衫摆脱了财迷精的纠缠,落得个安然,很快就成交了。

过了几天,财迷精他老岳父过生日,约财迷精过去。财迷精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把外面的棉衣全部脱光,只穿一件“宝衬衫”上路了。他大摇大摆地走着,出门没多时,天便下起雪了,越下越大,北风卷着雪花像刀割一般。财迷精走在半道上冷得撑不住了,他看见路边有一棵空了心的柳树(树上一伙放羊放牛的为避雨在里边生火,把树洞都烤焦了)。财迷精钻进树洞里,没多长时间给冻死了。几天没回家,家人捎话给岳父家,回话说人没来,家人便着忙了,顺路寻来,结果找到大柳树洞里,发现财迷精已僵硬了。儿子哭着说:“爸呀,你多糊涂,明知此宝衣不敢见木,你却在树洞里躲雨,结果把你老人家给烧死了。”可怜的财迷精精明一世,糊涂一时。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梦先生

从前在一个村里,有个被称为“梦先生”的人,他做的梦非常灵验。村里无论发生大小事,就是谁家掉根绣花针他都能梦见。其实,他还是坚持科学和调查研究呢!只是以做梦这种方式挣些钱罢了。

那年天大旱,地干得麦子无法下种。大旱盼雨,有人就提议何不去问问那个会做梦的看什么时候下雨。人们一说那家男人满口答应行行行,让我给咱梦一梦,话是答应了,可怎么梦呢?他晚上犯难了,后来,终于想出一个方子:叫老婆缝了一个口袋装上盐,一天到晚地吊在屋子里,没人时便摸盐布袋看潮不潮,第二天村民问他梦见没梦见几时下雨?他说:他梦见龙王了,龙王很忙,安排不到这一块。一连几天同样说词,终于有一天这人发现盐袋很潮湿,便壮着胆子,硬着头皮对村民们说:“我梦见龙王,他说三日之内必要下雨。”果然第二天就降甘霖,村民们欢呼跳跃,从此这个做梦人名声大振,人们给他送了个绰号:“梦先生”。

这消息传到他岳父家,一天他岳父把一头老母猪丢了,一连几天都没寻着,家人提议请女婿“梦先生”过来梦一梦,是呀!赶快捎话叫“梦先生”过去,梦先生去了以后犯难了,无奈之下也想出了一个法子,他让丈人家给他一盏马灯,晚上必须睡在房檐上,为的是夜深人静人们都睡熟了,好为人家做梦寻找这口丢了的老母猪。岳父家人照着做了。晚上“梦先生”爬上房檐就睡了,可他怎能睡得着呢?听院里人都睡着了,便蹑手蹑脚地提着马灯爬过房脊,顺房檐向墙外一跳,墙外是一个空院,种着一院麻籽,茂密的麻籽遮天蔽日,“咯!”的一声,惊动了藏在麻籽地里的老母猪,哼,哼,哼。他用马灯一照原来老母猪藏在麻子地里下猪娃哩!照着数着一共九个猪娃,四头伢崽,五头草崽。他没言传,顺着原路返回安心地睡着了。

第二天,他岳父起了个早,忙问他梦着了没有?“叔!我梦见了母猪在墙外的麻子地里下了九头猪娃,四头公的,五头草的。”

他岳父一听就在墙外麻子地里,跑过去一看,一点不差,哎哟“梦先生”神了……

消息传到县衙里,一天县老爷把大印给丢了,怎么也找不着,这可是件大事哩,老爷愁得没办法,师爷给老爷出主意说:“听说咱们这儿有个‘梦先生’,老爷何不把他请来梦一梦。”“是呀!赶紧去请。”去县衙梦印,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要坐牢的,“梦先生”磨磨蹭蹭不肯去。可他老婆有了前两次的经验,乐不嗞嗞的,巴不得与县老爷拉上关系!在旁再三催促要他去,再说他不去也不行呀!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轿。

晚上被安顿在上等的客房,可他像翻烧饼一般怎么也睡不着,一会儿房梁上有两只老鼠咬架,吱吱吱吱地叫,恰巧两个偷印的差人想到窗外偷看梦先生的能耐。他此时心烦,对着两只老鼠骂上了:“你俩狗日的把印藏在什么地方还不从实招来。”两个偷印的一听分明是骂他们,赶紧推门而入跪倒在地:“哎呀!神仙,老爷印就是我们二人偷的,没想到真被您老人家给梦见了,您老救我们一命吧!”“你把印藏在什么地方赶快取来。”“神仙我把印藏在大堂的房梁上,现在就取。”

第二天老爷击鼓升堂,把“梦先生”请了去,宣召之后,便问梦先生如何。“回老爷,梦见了,在大堂的房梁上。”但没说两偷印人,老爷立即叫人上去取了下来,老爷寻得了印满心欢喜,也不追究是谁藏了印,给梦先生厚厚赏赐,并题赠“梦先生”匾牌一块,还敲锣打鼓地将他送回家。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十亩地里一棵谷

在一个村里有这样一户人家,哥嫂二人和一个弟弟,靠着祖传的二十亩田地过日子。哥哥待小弟还差不多,可嫂嫂为人贪得无厌,尖酸刻薄,眼看着弟弟一天天长大,到了该娶媳妇年龄,嫂嫂一想,给小叔娶媳妇得一大笔钱财,便与男人闹着要和弟弟分家,哥哥无奈便和弟弟商量分家,弟弟明知这是有意赶自己出门,但也没说出口,只得同意。家是这样分的,祖传的田地一家一半,嫂拣了十亩上好的田地,给弟弟剩下十亩烂地。牲畜农具,嫂嫂以弟弟一个人经管不好为借口,他们管着,闲时弟弟可以用,实质是独吞了。粮食嫂嫂以弟弟一个人好混为由,给弟弟分了极少的口粮……这样家就算分开了。

分家后,弟弟虽然每天省吃俭用,但刚过了年就没有粮食吃了,人尽管可以吃糠咽菜,但种子必须是粮食,可到了下种的季节却连一粒种子都没有了。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千万不敢错过下种的时间,得想个法子弄一些种子呀!

于是弟弟找到哥哥借一些谷种子。兄弟之间一母所生,吃一个奶头长大的,看弟弟可怜,便答应了。回家给媳妇一说,媳妇火冒三丈,但仔细一捉摸,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把他所分的那十亩地夺过来,便对丈夫说:“把弟弟叫来当面锣对面鼓,把话说清,到秋后还不上,他得把所分的十亩地顶上。”哥哥想种十亩谷子,岂有还不上半斗种子的理,便答应了。就去找弟弟,哥哥走后歹毒的嫂子从囤里勺了半斗谷子,往锅里一倒,便生起火就炒,谷子在下锅时有一粒掉在锅台上没有进锅,嫂子三炒两搅的把谷子炒熟了,在出锅时把那粒没下锅的谷子也扫了进去。哥哥把弟弟找来了。弟弟做梦也没想到歹毒的嫂子已经想好了毒计来害他,于是就把所炒黄的半斗谷子作为种子提回了家。

弟弟耕耘好了土地,撒上了哥哥借他的种子。过了些日子,人家地里都长出绿油油的禾苗来,弟弟到地一看,十亩田里只长出一棵谷子,其他地方还是一片白地,播种的时间又误过了。他没办法,有一棵也罢,他每天除草浇水,像母亲呵护儿子一样照管自己的那棵谷子。那一棵谷子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倒也长得非常茁壮,秆子长得有小高粱秆一般粗,结出了硕大的谷穗来,足有二尺来长,把秆子压得弯弯的。他不管天阴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坐在地里照看着谷子,生怕鸟雀偷食和野兽糟蹋,眼看着快要成熟了。

一天吃过午饭,他照例又到地里看谷子,这时不知从何方飞来一只乌鸦哇的一声落下。他赶紧起来就打,紧打慢打那只乌鸦还是衔起他的谷穗飞走了。他顺着乌鸦飞去的方向边跑边撵。那乌鸦好像捉弄他似的,他跑累了停下来,那乌鸦也落在不远的树枝上看着他。他起来追,它又飞去了,就这样从烈日当空一直追到日落西山。天黑了,他追到一座山崖旁,半崖上有一个窟窿,乌鸦钻了进去,这大概是它的巢穴。他跑得又累又饿,往回走吧,这大半天不知跑到了什么地方,天又黑了,不迷路才怪哩!我得在这里休息一夜,待天明了再说。可这一夜怎么过呢,睡地上吧,还怕被野兽吃了。于是他在卧牛石旁找到一棵大树,便爬了上去。半夜时,树下来了狼、老虎、豹子、狮子……狮子嗅嗅说:“我闻见有生人味。”老虎说:“是我们带来的生土味。”他吓得躲在树上粗气都不敢出。野兽们相互问着白天的扑食经过,都说没吃饱,老虎说那把咱们的宝贝拿出来变些吃的,大家好吃个饱。只见狼从卧牛石旁挖出了一个勺子一样东西交给狮子。狮子在大石头旁边敲边唱:“金头金把敲两敲,大鱼大肉一齐来。”只见奇迹出现了,石头上顿时摆满了鸡鱼大肉,野兽们围了一圈,吃饱喝足,把宝贝埋到原处都散去了。

弟弟在树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一夜没合眼。天明了,他顺着树干溜了下来,挖出宝贝拿上就跑。顺着来路跑回了家,他先让宝贝变些吃的吃了个饱;再变了些谷子准备给哥哥还。

嫂嫂听人说弟弟的那一棵谷子让鸦雀叼去了,心想这十亩地这下成了自己的,所以弟弟前脚进门,她便后脚找上门讨债了。进门一问,弟弟说我已为你们准备好了,正打算吃了饭送去呢。嫂嫂脸红了,提上半斗谷子走了。

回来之后,越想越不对劲,明明地里只长出一棵谷子,而且还被乌鸦叼走了,那么这半斗谷子从何而来呢?于是她就盯上弟弟了,她见弟弟每天吃大鱼大肉,而且家里的物件家私今天多这样,明天添那样,没出几天,应有尽有。她便坐不住了,就让丈夫去问:哥哥骂说你做了那么绝情事,我还有脸问人家,嫂嫂就哭闹起来,哥哥撑不住嫂嫂的哭闹,就厚着脸皮到弟弟家问这些东西哪来的。老实的弟弟念起同胞所生,便把他如何撵乌鸦,晚上如何得了野兽的宝贝,半斗谷子和屋里的家私就是宝贝变出来的经过说个清楚明白。

哥哥回家对媳妇一学,嫂子贪心又来了,心想,要是咱们有这么个宝贝多好呀,咱们何不也如此操办呢。

第二年,嫂子叫哥哥在自家的十亩地里也只种了一棵谷子,也每天精心照料着,谷子也长得非常茁壮。

谷子快成熟了,一天也被乌鸦叼起了。哥哥也一路追来,追到树林天黑了,乌鸦也飞进了半崖上的窟窿里了,哥哥也找到了大石旁边的那棵大树爬了上去。半夜里,一群野兽来啦,互相诉说白天扑食没吃饱的经过,它们都嗅出有生人味,于是分头寻找,不知是狼还是狐狸抬头往树上一看,发现树上有人,就喊起来了,狮子说,怪不得咱们的宝贝没了?原来是被他偷走了。于是它们就合伙用力地摇撼起大树来。大树摆动,可怜的哥哥被甩了下来,叫一群野兽吞食了。

第二天,嫂子见哥哥追乌鸦一直没回来,心里慌了,就叫弟弟到森林里寻找,只找到一堆撕破的衣服和零散的骨头。

弟弟和嫂嫂大哭一场,把尸骨弄回来埋了。

哥哥死后,嫂嫂一个人没法过也改嫁了,他家所分的十亩地自然给了弟弟,弟弟得了宝贝之后,不久也娶了妻子,日子过得非常富有。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忘恩负义

相传唐朝的贞观年间,在离京城长安不远的终南山下,有一个村子,村里有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叫石义,为人诚实憨厚,靠打柴卖柴为生。母亲又瞎又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一天晌午,石义砍够了柴,担上往城里赶。发现路上有两个元宝,顺手捡了起来,赶紧跑回家给老娘说了。老娘说不义之财取之不得,你赶快送回去放到原处,丢了钱的人一定很着急,人家还要回来找的。石义是个孝子,娘的话对他来说句句有道理。于是他照着娘的说法,把元宝送回并用草盖着,自己也没敢走掉,就等丢钱的人来寻。一会儿他远远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飞奔而来,到他跟前滚鞍下马。问道:“你看见两只元宝了吗?”石义一听是找元宝,连忙托起元宝:“这是你的东西吗?”“正是!”于是就拉起话来,原来这丢钱人叫王恩,是本地大户人家王员外之子。到京城办事回来,路过此处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两个元宝丢了。回去一掏元宝没啦,赶紧又折回来找。石义把自己如何家境贫寒打柴经此地,如何拾去元宝的事说了一遍。王恩想世间有如此诚实厚道的人,何不与此人结为异姓兄弟呢,他日说不定会派上用场。于是便提出要与石义结为兄弟,石义以自己家贫会连累他为由拒绝;但石义心软经不住王恩再三恳求便答应了。就在路上插草为香,立誓互不背信弃义,王恩长石义两岁为兄,石义小王恩两岁自然为弟了。

此地离石义家不远,石义说:“大哥,你得上我家一趟,以便给我老娘说清呀!”王恩牵着马,石义担着柴说着话回了家。王恩进门一看石义家一间茅草屋四面漏风,家内除了一口做饭锅再没有什么东西了。石义给老娘一说,老娘说也好,我儿上无兄下无弟的,你们结为兄弟了,将来好有个照应。石义说大哥既来了得吃一顿饭再走呀,于是就赶紧去做饭。石义把家里仅剩的一点黄米煮了,做了些黄米饭,王恩自小吃惯了美味佳肴,哪吃得下这没有一星油一片菜的饭呢,但还是硬着头皮吃了一小碗,而且只想上不想下地想吐。

王恩去了,他想石义确实穷得可怜,便把身上的两只元宝硬给石义了一个,并约石义明天到他家做客,石义推说要打柴没空。王恩说你大哥我良田千亩房舍百余,小弟难道还愁没吃没住的嘛,说完就走了。第二天王恩派人抬了一顶轿子,牵了匹骏马来到石义家,硬是把石义和老娘请回他家。

每日大鱼大肉设宴款待,石义是个忙惯的人,闲不住闹着要回家打柴,王恩忙说只要有我王恩在,难道怕没有小弟吃的。你也不用砍柴了,也不用回去了,我家西院房舍闲着没人住,一墙之隔中间有园门相通,你就和咱娘住在西院,柴米油盐一切用度,我每月让人送去,你要是闲不住,在外你就带上一伙伙计种地,在家看咱们的房舍哪里要打扫,你就让人去做。石义想也好,这比天天坐着吃闲饭好受些,就住了下来。

过了些日子,因石义他娘瞎碰乱撞的,到处弄得很臭,王恩家人不断给王恩禀报,王恩一看不高兴了,但碍于兄弟的情面不好说出口,心想要是没有这个瞎老娘该多好啊!他就让人把石义的娘背到庄外一座乱坟岗里放下想叫狼吃了,石义回家一看老娘不见了,一问都说不知。石义是个孝子,慌得连饭都没吃就寻去了,找呀找,最后在乱坟岗里找到了老娘,一问老娘说我也不知是什么人把我背到这里的。石义想,大概是大哥嫌我老娘了,回来后啥话没说,第二天就背上老娘回家了。依旧过着他的打柴卖柴的生活。一年,时值寒冬,冷风刺骨,雪花飞舞,石义照样上山砍柴,饥饿寒冷难耐,石义想找个地方避避风!于是就来到山间一个石崖下,看见石崖下刻着两行字:“要让石门开须得石义来”,石义用力一推石门开了,里面是一座好大的石室,石室中间放着一个石匣,石匣上刻着一行字“经匣就等石义开”,石义顺手把石锁一摸石锁便开了,石义打开石匣一看里边放着两把闪闪发光的刀,他带上就走,得了如此宝物,向谁说呢?老娘又聋又瞎,她不懂这些,还是找大哥王恩去了。

来到王恩府上,家人向内通报了公子,你那义弟扛着两把刀来啦。王恩一听自己做了有负于石义的事,该不是寻仇来了?于是就先躲开,并给家人说,你问清楚了再放他进来。家人出来一问,石义说自己昨天从石室中得了这两把宝刀,前来叫我大哥和我一同欣赏。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家人便放石义进来,又叫出王恩。王恩一见是一对宝刀,连称好刀!好刀!辗转把刀玩得爱不释手。石义见大哥非常喜欢,便说既然大哥如此喜欢此刀,你我情同手足,我的就是你的,咱们一人一把吧。王恩一听石义的确是个好人,自己有负于他只字不提,还送给自己如此宝刀,便拉上石义上城里去,他要到馆子里请石义。

他家离城不远,无奈新近这一带闹妖怪哩,多少良家女子不知被何方妖怪掳掠而去杳无音信,所以路断人稀。他们俩走在路上,忽然一团黑气从头顶飘过,里面隐约听到有女人喊救命的求救声,石义一听救人要紧,顺手就把随身的那把宝刀抛了上去,半晌随着刀子落下同时又落下一只绣花鞋,随黑气去的方向一路还滴下血。

王恩石义二人拾起绣花鞋一看,石义不懂,王恩见识广,知道此物并非民间之物,便对石义说,兄弟好事来啦,赶紧进城。他们来到城门口看到城墙上有一张榜文,围了好多人看榜。

王恩钻进人群一看榜文,原是这么一回事:当今圣上李世民之妹太平公主在后花园玩耍时不知被何方妖怪兴起妖风刮走了,太后哭哭泣泣的,圣上甚是烦恼,文武百官急得没法为圣上分忧,因此皇上为寻找御妹出了一道圣旨,谁能寻得公主,便以公主相许,张榜悬赏寻人。王恩当即揭下榜文随公差上了金銮殿,声称自己有办法寻得公主下落。圣上当即封王恩为兵马大元帅,拨给五万精悍御林军,择日出发。王恩叫石义为前部先行官,带上一千人马顺着血迹出发,自己领大军随后就到。

石义顺着血迹一路寻来,寻到森林里一座山崖下,一块碾盘大的青石旁不见了血迹,他叫人立即围住这块石头,等大哥王恩的大部队到来再作计较。

王恩的大队人马到了,他选出二十位精壮之士挪开大青石,石下是一个洞,寒气逼人,深不见底。他叫人从附近村子里找来几盘井索接在一起,每十丈远吊一颗铃铛,先叫人把一只狗垂下,索不够再续,一直接了十盘绳索方觉到底了,拉上来的狗没死,便派人下去。可派谁下去呢,士兵、公差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下去,还是石义赤胆忠心,说大哥我下去。石义带上自己那口宝刀就坐在篮子里下去了,半晌才到底。到底后,又见一横洞,有亮光顺着横洞射来。石义就朝亮光走去,而且越走越亮,约有半里之地,来到一处洞天世界,里边星星月亮,树木掩映下一派庄院,有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溪边有一女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赤着一只脚在洗衣服。石义问:“姑娘你是谁家女子?为何流落此间?”姑娘抬头一看是生人,便反问道:“你是何人?”石义忙答:“我是大唐国民石义也,为寻找当今圣上御妹太平公主来到此间。”那姑娘一听此人是皇兄所派来寻找自己的,便泪流满面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原来这里住着一个九头怪,经常出没人间掳俘良家女子。在我之前已来了一百多位姑娘,供它任意蹂躏,它把她们玩够了就关起来,有好多都折磨死了。它还说她们都不能给他欢乐。那日又把我俘来,途中被恩人一刀把肩膀给砍伤了,如今正在养伤哩,他说等伤养好了,再与我结婚圆房,这会儿他出去游玩去了。恩人你要救人,且随我来,我把你藏在屋里一口大缸里,你千万不要弄出声响,到那妖孽回来,我为它洗伤,把它伺候舒服了它就睡觉,等他睡了,我便给你发号跺地三脚,你就出来拿刀砍杀,一定要砍够九下,因为它有九颗头颅。”

石义随公主来到屋内的大缸旁,公主让石义藏进去。不一会儿那妖孽回来了,公主走上前去迎道:“官人回来了。”“啊!”妖怪嗅了嗅,“娘子,怎么有一股生人味。”“哪来的生人味,敢是人才来几天吗。”“不对!不对!”“甭说了,你快上床我好为你洗伤。”妖怪听后再没问便上床脱去了上衣,让公主为他洗伤。公主洗着抚摸着,妖怪舒服极了,便呼呼睡去了,等妖怪鼾声如雷睡死了,公主便跺地三脚,石义一听公主叫他动手了,跳出缸来照着妖怪的头颅便砍,砍掉一个长出来一个,一直砍掉八个石义手软了,再也举不起刀了,可妖怪又长出一个头颅来,一个翻身坐了起来。石义一看事情不妙,撒腿就跑,就这样石义在前边跑,妖怪在后面撵,一直跑了有三十多里路,石义再也跑不动了,他看见路边有一座茅草屋,门前坐一位满头银发老奶奶,石义边跑边喊:“老奶奶,快救我一命,妖怪要杀我了。”老奶奶用手一指让石义进屋,进屋后老奶奶把石义藏进屋灶间,身上盖了些柴火,做完坐在门口。妖怪来便问老太婆看见一个村夫没有,老奶奶随手一指,说:“朝西北方向去了,大王何不在此间吃些东西,吃饱了再去不急。”妖怪一听对呀,“有什么吃的尽管拿来。”老奶奶把锅一揭拿出热腾腾的馒头来,妖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吞馒头滚到喉咙里长住了,而且越来越硬,把妖怪疼得翻了白眼,老奶奶喊:“石义还不出来除妖怪,更待到何时!”石义跳出来手起刀落,结果了害人的九头妖。

原来老奶奶是土地娘娘,他给妖怪吃的是石头。她催着石义,孩子赶快救人吧!石义感谢了老奶奶就离开了茅庵,打开了庄园所有门户放出了受折磨的良家女子,在石义的带领下她们来到井底摇晃着铃铛,让上面把他们一个个拉了上去。最后只剩下公主和石义了,他们恋恋不舍谁也不肯丢下对方先上去,公主提出一块上去吧,石义想男女有别,当着众多官兵的面又不好看,石义最终还是说服了公主。公主害怕再也见不到石义,便把自己的腰牌分成两瓣(原来历史上各朝廷为大臣、皇族、公主,根据各人的身份品级制作各种图案和金牌、银牌、铜牌,如同今天的名片)。公主的腰牌上是一龙一凤,把有龙的一半给了石义,有凤的一半留给自己,并说龙凤相合之时便是相见之日。石义把手中的宝刀晃晃说,原来宝刀有两口,一口在我身上,另一口在我大哥王恩处,你看见两口宝刀了,我便回来了,说完洒泪相别。上面拉索救人的拉一个上来不是公主,拉一个上来还不是公主,一直拉到第九十九个还不是公主,第一百个终于把公主拉出洞口了,王恩一心想招驸马独占公主,害死石义,便说洞口妖气甚重,士兵们也拉累了,赶紧堵上。于是往洞里扔下了几块大石头,企图把石义砸死,然后用原来的大青石盖住了洞口。可怜的石义左等右等不见篮子下来,只听洞口隆隆作响,赶紧闪在一旁,接着便掉下几块大石头来,从此再没有声息了。石义又累又饿,只得顺原路返回去,走着走着,听见有男人哭声,怪了!这妖怪难道又掳来了男人不成,哭声是靠山脚的小屋中传出的,他打开门进去一看,在一个铁笼里关着一只小白龙,在那里哭呢。石义问小龙为何被关在这里。小白龙说我是东海龙王三太子,只因贪玩下雨误时,触犯天条,玉帝降旨,派天兵天将将我关在此处已一百天,现在只有你能救我出去。石义说我一个凡夫俗子,如何救得你出去。小白龙说你随身所带的是把宝刀,削铁如泥,你把铁笼砍断我便出来了。石义照着小白龙的说法,把铁笼的铁条砍断了两根,用力把铁条向外一拉,小白龙就钻出了铁笼。石义说我有些饿了,看能找到些什么吃的。小白龙说,我这里有随身宝物两块,饿了你就舔这块红石头,渴了你就舔这块黑石头。石义接过石头一舔,果然不渴不饿了,小白龙带着石义顺着小溪朝东走去。

话说王恩救得了公主,如同众蜂护王一样,拥着公主浩浩荡荡回到了京城。公主回到后宫免不了哭泣一番,诉说起自己的遭遇,皇兄金口玉言,金銮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许下了诺言,将御妹许给了救命恩人。就和妹妹商量择日完婚,公主提议要那救命恩人拿出自己赠给的半块带龙的腰牌和两口宝刀。

次日早朝宣公主的恩人王恩见驾,圣上问王恩可有公主赠给的半块腰牌和两只宝刀。他没有还不敢说没有,便推说有,没带在家里放着。圣上叫他取来好早日完婚,他言称公主遭妖怪惊吓,身体虚弱,自己愿等公主一百天,待公主身体复原再完婚不迟。圣上一听说得有理,便准奏了。王恩为的是拉长时间自己好设法弄到那两件信物。

再说石义被小白龙领到东海龙宫,每日鱿鱼海鲜招待。小白龙还带石义游玩了海中各处仙境,不觉三个月过去了。一日小白龙屈指一算,对石义说恩人不好了,有人要冒名顶替与公主成亲了。赶快回去,莫辜负了公主的一番心意。石义说这里与长安相距甚远,一时半盏如何能到呢?小白龙说有我帮助不费力气的,你伏在我背上闭上眼睛,我让你睁眼你便睁眼。石义伏在小白龙身上,小白龙驮着石义就飞起来了。石义只听耳边的风声呼呼作响,约茶盏工夫小白龙徐徐降落下来,石义睁眼一看已到了大哥王恩庄园门前的空地上。小白龙说我只能送你到此了,你要多保重,以后有什么困难我会帮你。说完洒泪飞走了。

石义走进了王恩宅院,“石义回来了!”王恩先是一惊,随即又喜上眉梢来,因为他正为找不到信物而发愁呢,现在石义一回来,事情就好办了。“阿弟!都是那些士兵不省事,把你丢在井里不管了,我想今生再也见不到你了,没料想你为人福大命大造化大,还是平安地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咱们今晚进城在馆子里好好地喝一场。”这王恩只是客套,只字不提与公主完婚之事。于是就叫家人牵两匹马,打马进城在一家酒馆内用酒把石义灌醉,骗取了半块腰牌和那一口宝刀。晚上住在他姑家,夜里王恩把石义骗到他姑家后院里,后院里有口井。王恩对着井口说兄弟你看井里怎么有一男一女呢?石义爬下看时,王恩顺手一推,把石义掀到井里去了,随即找一口破铁锅往井口一扣,从周围铲了些土,把井口给封死了。

王恩得了信物,第二天便是第九十九天了,圣上宣王恩上朝,见驾,商量完婚之事。可就在王恩上朝的同时,金銮殿上来了好多黑老鼠和蛤蟆,圣上诧异,就问大臣此是何兆,其中军师出班奏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以微臣之见公主婚事必有冤情。”圣上准奏又问道:“谁能替朕查明此事。”班中闪出一员乱鬓漆面的大臣来,是定国公程老千岁,他说老臣愿去查明此事,替吾皇分忧。

原来这程老千岁办事粗中有细,他让手下不可惊吓老鼠、蛤蟆,随它们一同前去寻找。老鼠跑得快先走了,蛤蟆跳得慢,公差随着慢慢寻来,一直寻到王恩他姑家后院,在一堆新土堆旁老鼠都围着刨上了,蛤蟆跳到土堆上不动了。程老千岁叫人找来锄头铁锹,挖开泥土,漏出一口铁锅,掀起铁锅,见一个人就在井口被一条龙托着,因为井封着就是出不来,原来石义落井后被小龙王救起托了上来,可王恩把井口封了。众人把石义拉上来后,带回到金銮殿上。经圣上一问,石义便把如何与王恩结拜,如何得宝,如何救公主的事儿叙说了一遍。圣上一听,传出公主出来相见,二人一见抱头痛哭。再说圣上一见王恩竟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贼子,下旨:拉出午门斩首示众,以戒后人。

第二天满城百姓张灯结彩,为公主和石义完婚。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山里人进城

从前,在深山老林里有一户人家,虽然住在山高地远的地方,但日子还过得不错,家中父亲母亲一个儿子和儿媳,就是没出过山。老头认为自己年岁大了,家应由儿子接管,所以应该让儿子到城里见识见识,将来好操持家业。

一天,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也老大不小了,俗话说‘人要在世上磨,铁要在石上磨’,我给你准备了一些银子,你到省城里看看学学做人的规矩,将来我走了之后,你总不至于被人骗了。”儿子遵照老人的嘱托,背上银子就出发了。

他来到省城见到人山人海,店铺林立,市井繁华,都很新奇,东张西望之际却被小偷盯上了,把他所带的钱都偷光了。他又是个外路人,急得哭了起来。一些好心人问明情况后,给他出了个主意:年轻人你把身上的衣服脱下一件拿到当铺当几个钱回家,拿了钱再来赎回衣服。他听了之后连忙脱下一套裤子去当铺,可城里当铺这么多,去哪家呢?他又不识字,最后看上了挂蒜的一家,进去之后,三言两语成交,约半月后来取。他带着钱急急忙忙往回走,到家之后拿上钱又往城里走,到了城里。却找不到挂蒜的那家当铺,其实人家当铺当晚就把蒜收回去了,他到哪去找呢?

寻不上就问人:“老哥,挂蒜的在哪里?”“大叔,挂蒜的在哪里?”一路打听来到一个算卦的跟前,原来人们都听错了,以为他打听算卦的,算卦的也以为他来算卦,就问,既要算卦,请问你属啥?他说我赎套裤。什么?十二相里没有个套裤,十二相里没有你就从十三十四相里找找吧!因算卦的只算十二生肖,没有十三、十四生肖,所以算卦的给他无法算,他的套裤也就寻不上了。

他在城里转悠了几天,这次有了上次的经验,钱没丢。也罢!寻不着算了就回。再转下去钱花完了就麻烦了,但来趟城里不容易,得买件东西做个纪念。百货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买什么呢?想了半天,瞄上了一面镜子,里面有个年轻小伙子呢。哈!好物件,也不论贵贱,要多少,就掏多少。他拿上镜子没处放,就揣在怀里往回走。

回到家后,媳妇问,你前后在省城里去了两趟,回来没给我买什么物品吗?买下了,我给你买下了一个年轻后生。说着从怀里掏出镜子,媳妇接过一看,啊!谁说是后生,分明是个少妇嘛!“天杀的,怪不得你说把钱叫小偷偷了,原来你都给了这个年轻女人了。”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婆婆听见哭声就过来一问,有这等事,让我瞧瞧,拿过一看,说:“你都眼瞎了,这分明是个老太婆,哪有什么年轻后生,少妇……”一家人吵得不可开交,老头子回来就问,你们吵什么呢?此时,各说各有理,老汉见此情景,就说让我看看,拿过镜子一看吓傻了,分明是个老头子,也连声喊道:“妖孽!妖孽!”当即摔在地上打得粉碎。此时儿子、儿媳、婆婆各抢一片,分别有小伙、媳妇、婆婆、老头子他们便都连喊“妖怪!妖怪!”赶紧扫起扔到后院的枯井里,从此之后,这家又恢复了往日无知的平静。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柳树精

前几年在我们临村,有一条大路从村边经过。这个村很大,分前村和后村,两村之间有个沟湾,把村子分成两个自然村。不过沟湾不长,前后不到一里远,就在这一前一后,不到一里的大路,不知结果了多少过路人的性命,不是掉进沟里摔死,就是自己用土把自己憋死。如果天降大雨,路上积水也会把人淹死。不过事故大都发生在晚上,弄得不清不白,路断人稀。

一天,有个既胆大又身强力壮的农夫到集上卖东西,生意不好回迟了,走到这里夜已很深。这时,忽然妖精出现了,它变成一个极丑的妇人站在路边,看农夫过来了,要农夫把她背上。行!农夫二话没说背上就走。它先试农夫的力气,变一个重似铁塔的巨人,压得农夫骨头咯吱直响。可农夫抓住背上就是不放,一鼓气往前走;再试他的胆量,它先变做一只老鹰用铁钩似的硬嘴啄农夫的后脑勺,农夫还是不放;后变战狼用舌头舔农夫脖子,农夫还是不放……天快明了,妖情慌了,变得更加怕人了,它变作一个青面獠牙的鬼,披头散发,眼珠吊在半脸上,血盆大口,舌头伸出足足有二尺长,不断舔着农夫的脸。尾巴丈余,缠绕着农夫的双腿,农夫就是不肯放手……鸡叫了,狗咬了,妖精恢复原形,原来是一个柳木疙瘩。天明后,农夫才把柳木疙瘩背回家,用老斧劈成两半,中间流出一滩血水,妖精消灭了。

害人的柳树精被农夫消灭了,这条大路从此太平了。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桥山柏树的传说

早年某个冬天有个赶脚人到店头驮炭去,因走得匆忙,错过了宿处,天黑了才上到桥山之巅。在这前后不着村的荒山上到哪里去借宿呢?夜罪难受啊!他想这里有轩辕陵。朝朝代代都有守陵人,何不到陵园里打点一番,借宿一晚。

到陵园一说,守陵人也很通理,谁人有背着房出门的。住人可以,就是牲口没处喂,草料我带着,就是得寻个东西能倒草料。守陵人东寻西找,最后寻来了一个破瓷盆。“客人将就着用吧,实在没有比这好的物件了。”“行!行!”

赶脚人把驴拴在陵前的柏树上,把瓷盆往驴跟前一放,倒上草料牲口吃着,自己和守陵人睡在一起。由于白天赶路劳累,睡得很沉,也没起来喂牲口,第二天东方亮了,赶脚人心想昨夜没给牲口倒草料,赶紧到树底下一看,盆里草料还是满满的。牲口还吃着,我得赶路,没时间喂了,把所剩的草料装在袋子里。到晚上再喂,可装呀装,装满了所有口袋还没有装完,赶脚人奇怪了,心想这可能是人们所说的山陵上的聚宝盆。我得把它藏起来等驮炭回来好带回去,于是就藏在山上的一个旮旯里,害怕人发现又折了些柏树枝盖好。

第二天他回来了,来到桥山之巅寻聚宝盆,他哪能找见呢?看满山便野都长满了柏树。原来桥山的柏树是聚宝盆变出来的。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铁橛

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幼年时只爱习武,不爱习文,为此他的父亲李渊伤透了脑筋,于是到处张贴文告:谁能给他儿子教会一个字净挣三十两银子,悬赏求师。多少先生白费力气,一年到头一个子儿也没挣到,最后只好卷铺盖走了。

有一年来了一位丁先生,他想挣这三十两银子,于是就教起李元霸,他先教他的姓“丁”,也就是甲、乙、丙、丁的“丁”,只有两画、两笔,再简单不过了,而且学生吃饭前、睡觉前,平时课堂、课间都在念,丁老师还能教不会,于是他就每天让元霸念这个丁字。三五个月后他认为学生学得滚瓜烂熟了,心想这三十两银子该兑现了。

一日他对李渊说,我给你娃教会一个字了。“是吗?你考考让我看看。他认得了,我就给你三十两银子。”吃过饭,来到学堂里,做了考前准备工作,他还用了提示法,把一颗铁钉交给了元霸,让其装在口袋里用手攥着,并安顿说:“到时候你不记得了拿出来就能想起来。”一切准备就绪,李渊也来坐在教室里。丁先生在黑板上写一个斗大的丁字,然后把元霸叫了起来,指着丁字问这是什么字,元霸又给忘记了,一手挠着后脑勺,一手还在口袋里攥着那颗大铁钉,丁先生提示了,你把手掏出来,元霸把手和钉子同时掏出来,口里笨声念到:铁……铁……铁橛,还是没有念出丁字来,先生气得满脸红,二话没说卷铺盖走人了。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荞麦姑娘

相传有这样一户人家,兄弟两个合伙过日子,哥哥和嫂嫂为人刁钻刻薄。弟弟为人憨厚,人称憨子,可他娶了一房聪明贤良的媳妇叫荞麦。憨子两口成了他们的奴隶。憨子在外犁、耧、耙、种、割草喂牛;媳妇在内担水、磨面、做饭、浆洗、喂猪、养鸡。一年到头哥嫂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不给买。

一天晚上,荞麦姑娘对憨子说:“咱们如同套在磨子上的驴子,整天围着人家转,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们得想办法呀!可你又不跟集上会,外边的事一概不知,将来我们分家之后,你怎样持家理事呢?”憨子说:“不是不出门,可人家掌柜的不让去呀!”“是这话,当家的:明早起床以后你就如此如此……”荞麦姑娘想出一个法子来。

第二天一大早,憨子便拿着一块生铁在磨石上磨呀磨,哥哥起来一看,便问道你这是做什么呀,憨子就照着媳妇教他的回答道:“铁要在石上磨,人要在市上磨。”精明的哥哥一听,弟弟要赶集上会呢!是这话,你今天把咱家那匹过口老马牵到集市上卖了。“能卖多少钱呢?”憨子问。哥哥说:“要卖一锭半银子”。

憨子把马牵到集市上,有一个人相中了马,三言两语说对了,可交钱时,此人只有一锭银子,剩下的半锭银子什么时候给呢?憨子就问了,买马的看憨子憨头憨脑的,于是就回答了这样一席话:“你到月圆的时候取钱来吧,我姓西北风,名叫通百家,家住万人坑,门前长棵吊刀树,树下有一壳谷,东临打锤不吵架,西靠吵架不打锤。”说完牵上马就走了。

憨子犯难了,回去赶紧问自己的媳妇荞麦姑娘,媳妇一听,这有什么,不过是一样的话两样说,说法不同罢了,掌柜的问你,你就说钱到十五再给,马卖给一个叫寒路的人,他家住在城里边……

果然到十五日那一天,憨子按照买马人的说法,到城里在铁匠铺和书坊中间找到了买马的人。买马的人感到很诧异,就问:“憨子你是如何找上门的?”憨子是老实人,把回去问媳妇,媳妇怎么说,他是按照媳妇的说法找上门的。于是买马的不但还清了马钱,还请憨子在街上饭馆里吃了一顿,临走时还托憨子给他媳妇带了礼物:一个肉夹馍里夹两片猪肉和白菜,还有一个结层油馍上插一朵鲜花。憨子高兴地回家了,媳妇一问钱给了,还托人给你带来了礼物,憨子赶紧掏出来给媳妇,媳妇接过来打开一看,就哭了,憨子诧异了,就问:“你哭什么哩?”“憨子你多憨呀!人家羞辱我哩,人家骂我一棵白菜给猪哄了,鲜花插在牛粪上了……”憨子不言语了,晚上媳妇越想越后悔。

第二天一大早媳妇便回了娘家。过了几天憨子过去叫都不回来,媳妇并提出不跟憨子过了,憨子没法,就问邻家,邻家问这事是如何引起的。憨子就把如何买马如何要马钱的事对邻人学说了一遍,邻人说你何不找那买马的去。憨子就去找那个买马的,买马的便说:“我给你出个主意,哪一天你媳妇家门上人又多又热闹的时候,你就去。去时牵上一匹马,背上两副马鞍,去了也不要上她家去,只在门上转悠。”

恰巧正月里,丈人家门口闹秧歌社火,非常热闹,这天憨子牵上马背了两副马鞍去了,他照买马人所说的也没上媳妇家,只是拉上马在门外转悠。媳妇出来看热闹了,一看憨子拉着一匹马,背着两副鞍子,脸红了,人家骂她哩,一马不背双鞍,一女不嫁二男。回去给娘一说:我回去了。跟上憨子就走。

从此以后,荞麦姑娘再也不提不跟憨子了,不久憨子同兄嫂也分了家。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和尚在哩,没我了

从前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了人了,他要考察三个儿子看谁能行,将来在他过世之后好当这个家。

一天,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你们说已经长大了,现在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银两,每人一份,看谁能拿这些钱在外边学到一些本领回来,将来好当掌柜的,主持这个家。”

三个儿子各自背上老人为他们准备的那份盘缠出发了。他们走了一天,晚上住在一个客栈里,老三腿痒的不行,于是就搂着老二的腿搔了起来,而且越搔越痒。老二就喊:“你搔我的腿做什么?”老三说:“我痒的不行。”店家知道了就说连自己腿都弄不清的人还有什么出息,还能学什么本领,快回家算了。于是第二天老三就把自己的那份银子给了老大回家了。

老大、老二又走了一天,晚上又住在一个客栈里,夜里天下起雨来了,屋檐上的水顺瓦沟流着。嘟嘟……老二起来小便,时间长了还不回屋,老大就喊:“你怎么还不回来,不怕把你冻死了?”老二回答说:“我还没尿完呢!”“你能尿多少?”“你听还响哩。”开店的听见了,就说这是屋檐水呀,这个连自己尿与屋檐流水都弄不清的人还能学什么本领,快回家吧!于是,老二就把自己那一份银子也交给了老大也回家了。这样老大背上全部银两就出发了。

他走得匆忙,错过了宿处,晚上借宿在只有一个和尚的寺院里。他晚上与和尚住在一起,这个寺院破败,香火不旺,和尚受够了清寒,有心想要还俗,苦于没有机会。这时一看住下这么一个背着好多银两的人,便起了邪念,半夜把老大的衣服偷着穿上,银子一背跑了。

第二天,老大一看和尚不见了,急忙中穿上和尚的衣服。他在山泉洗脸看到水中是个和尚就哭了:“苦也!苦也!苦也!和尚在哩没我了。”

老大穿着和尚的衣服回到了家,老人气得说:“唉!一群废物。”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三个女婿拜寿

从前一个老汉有三个女儿,都出嫁了。

这一年喜逢老汉的七十大寿,人活七十古来稀嘛,寿宴则要特别隆重。一天三个女婿聚在一起商量寿礼的事,大女婿说:“今年是岳父七十大寿,非比往年。人常说五年、六月、七日、八时,所以我建议咱们把礼物准备的隆重一点。”

二女婿说:“是啊,应该的,应该的,我看咱们准备的一样吧。免得到时候一个日弄一个,弄得面子上不好看。”

三女婿说:“既然老大主持这事,就让老大决定,你说送啥就送啥。”

老大于是提议到:“我看咱们每人准备一坛子酒,到时候叫人抬着风风光光地进村,多体面啊。”

老二、老三随声应道:“行,行。”就这么定了,还给老丈人报喜说:“您老今年过寿,席面上酒水就不用准备了,到时候我们三人决定每家送一坛酒,三坛酒还怕不够?”老丈人说:“怎能这样哩!我自己多少也应准备一些,哪能光喝你们送的酒,客人知道了会笑话的。”老汉一听非常高兴,我的女婿多孝顺啊!

过了些时日,老汉想:有三个女婿送的三坛酒,我自己不妨弄上点凉水,到时候往一块儿掺和,客人也就喝不出来了,能省的尽量省点,于是老汉准备了一口大缸,倒进去一桶凉水,等着三个女婿送来的酒。

大女婿回去想:三坛酒老丈人再准备上一些,我何不投个机,把他俩日弄一下,弄上一坛清水送去,到时候往一块一掺和,客人们也就喝不出来了。

二女婿如法炮制也弄了一坛凉水。

三女婿也一样,如同提前商量一般。

寿辰这天,三个女婿叫家人抬着各自准备的礼物,风风光光吹吹打打着拜寿来了,老汉早早站在门口迎接来宾:“他大姐夫,你来了,我准备一口酒瓮,里边有我自己也准备的一些酒,就倒在瓮里吧。”

二女婿礼物也到了,倒到瓮里。

三女婿也一样。

三坛“酒”和老丈人的“酒”倒了满满一大缸。

这天场面很宏大,远近亲戚朋友四邻八舍都来了,酒席摆了几十桌,酒菜端上去了,客人入席就座,老汉高兴地说:“喝喝,放开的喝!今天的酒多着哩!”开席了,连不会喝酒的客人都成海量了。只见斟酒的不断地添酒,却没有一个脸红的,有的人还说:“的确是好酒,你看多顺口。”有个斟酒的奇怪了,今天这些人怎能有如此的海量,到底是什么酒。拿起酒壶一尝,生气地嚷道:“什么好酒,全是凉水!”这一句话道出了真相,大家的谈话随之就停止了。老汉说:“我就不信!”端起酒杯一尝全是水,一点酒气都没有,气得脸色发白,但又无法发作,因为他准备的“酒”也是凉水。三个女婿脸红到脖子根粗,不敢吭声。客人认为他待客不敬,有的竟离席而去,弄了个不欢而散。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长工与地主

从前有个地主,为人非常吝啬。他雇长工,既想让人多干活,又怕人家吃得多,一般人都受不了他的气走了。

一天,来了个小伙子想治治吝啬鬼的毛病。他来到地主门前,问:“听说你雇人哩?”“就是哩。”地主回答道。他们三言两语就说定了。

吃饭的时候,小伙子不停地夹着盘子里的菜吃着,地主心疼了,说:“小伙子,菜是饭的引子,哪有不多吃饭光吃菜的理。”长工一听地主嫌自己吃的菜多了,也没吭声,夹起一块菜在嘴嚼了嚼,吐出来放回盘子,接着咬了几口馍头,又夹一块菜放在嘴里嚼了嚼放回盘子。地主气的说:“你这是做啥哩?”“我把饭已哄下去了。”吃了饭小伙就下地去了,吃晚饭的时候,地主为了省油不点灯,小伙子问:“掌柜的,怎么不点灯呢?”“鼻子底下就是嘴,熟路,不会跑岔的。”长工听了也没吭声,晚饭端上来了,长工夹起一筷子辣子往地主眼睛里就塞。地主嚷嚷开了:“你怎么了?”长工回答说:“掌柜的,我到你们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把路给跑岔了。”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十不足

从前有个孩子爹妈去世早,他孤身一人风餐露宿,颠沛流离,挨门乞讨,靠讨饭维持生活。有一年初冬他走在路上看见一条小白蛇快要冻僵了,多可怜呀!你我都一样,那孩子非常怜惜那小白蛇,在恻隐之心的驱使下,他把小白蛇揣到怀里,用体温暖活它,讨得些好吃东西喂它,小白蛇要冬眠了,他在自己的破篮里,垫了些破棉絮,把小白蛇小心翼翼放在棉絮上,又在它的身上盖上烂套子破衣服。

春天来了,小白蛇苏醒了,他又给小白蛇讨吃的,每天不管自己吃饱吃不饱,但都叫小白蛇吃饱,他们就这样挨门乞讨,走州过县,沿街串巷,日同吃,夜同眠,几年下来,小乞丐长成了大后生,竹篮换了好几个,小篮子也换成了大竹笼了,叫花子再提不动小白蛇了,他长大了,再不能讨饭了,决定干一番正当营生,便把小白蛇放归大自然,他提着小白蛇来到了山林边,把小白蛇取出来,然后对小白蛇说:“你已长大了,我也提不了你了,我也再养不了你了,你自谋生路去吧。”小白蛇开口说话了:“恩人,你对我有养育之恩,我会报答你的。”说着眼里滚出泪珠来,乞丐也哭了,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小白蛇。

小伙子决定给人扛长工先混口饭吃再说。他来到一个村子,有一个员外家雇人,很快就找下活了。

再说,这个员外有良田千亩,家产万贯,城里还有经营的门面生意,是远近闻名大富人,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子也成了家,单丢下小女尚未嫁人,有一年老员外在南海做生意,获得一颗硕大的夜明珠回来给了心爱的女儿,女儿一见宝珠,甚是喜欢,日不离手,夜不离身,一会不见都不行。一天天气晴朗,员外女儿在花园里玩耍,不小心把珠子滚到园子里的水井里了。员外女儿失去了宝珠,如同掏取心肝,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员外见女儿日渐形瘦,急得名医庙医都看了,偏方正方都用了,就是不见好转,也派了几拨人下井打捞,都没有结果,看来只有那颗宝珠能救女儿的命了……于是就悬赏谁能捞出那颗宝珠,就把女儿许配给谁。

榜文一张贴四村,八屯街坊邻里都知道了,可就是没人前来揭榜,小叫花想到了小白蛇临别时说的话,就来到了旷野里,喊道:“小白蛇,你在哪里?”一阵风吹过小白蛇就来到面前,那蛇长得比先前更粗更长了,问:“恩人,你有啥事需要帮忙?”叫花子把上面的事对小白蛇一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如今穷的上无一瓦下无插针之地,这事成了就什么都有了。“恩人,你回去就揭榜,晚上我来帮你捞。天明就会得到宝珠的。”

第二天一早,叫花子把宝珠交给员外,员外立即给女儿送去,女儿见到失而复得的宝贝,破涕为笑,当即就能下床了。老员外没有食言,给叫花子换了一套衣服,视若上宾对待,安排房子,派去丫环,商量说等小女身体复原后择日完婚。

员外把此事对小女儿一讲,女儿当即要见未来的女婿。叫花子新衣服一换,人也精神了,员外女儿心里甚是喜悦。于是,他们整天形影不离地一同玩耍,一同出游。

员外忙着为女儿操办婚事,把庄院一分为二,田地一分为二,丫环仆妇,长工一应俱全。

结婚那天请了大戏连唱三日,远近亲朋,做官为宦的地方名流都请到了,新婚之夜,叫花子给新娘子述说了打捞宝珠的全部过程,媳妇听了非常感动,她让下人特备一桌酒席,让叫花子请小白蛇来做客。

第二天晚上小白蛇被请来免不了祝贺一番,临走时小白蛇对叫花子说:“恩人,你现在应有的都有了,你们两人就恩恩爱爱好好过日子吧,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叫我。”说完就走了。

小叫花就这样过上了富人的日子,几年下来过腻了,心想弄个官当当,他又想到了小白蛇。

叫花子找到了小白蛇,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小白蛇一讲,小白蛇说:“让我试试吧!”

过了几日,在当地县老爷大堂上,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县老爷吓跑了,差人、捕快、衙役,把它没法子,县官不敢坐了,朝里再派又没人敢来。皇上没法张出榜文,说谁能赶走这大虫,就委任谁做此县的县长。榜文一出小叫花知道这是小白蛇所为,当即揭榜,来到县衙大堂上,只对大虫摆摆手,大蟒蛇就走了。叫花子当即走马上任,成了当地的父母官,叫花子又如愿以偿了。

又过了几年,叫花子县官也当腻了,又想成为众所周知的大英雄。于是他又找到了小白蛇商量此事,小白蛇说这事难办,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免不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不过恩人你要办的事,我还有不办之理,你回去等着吧!

过了些日子,在某地官方大道旁一座山林里,有巨蟒伤人,伤的路断人稀,地方官吏组织了几次围歼,损失惨重,没有结果,连忙加急战表,申报朝廷,皇帝又派几支正规部队围剿,也是以失败而告终。举国上下没法,于是皇帝又张出榜文,悬赏捉拿巨蟒。谁赶走了巨蟒,谁将成为当今世上最大的英雄。

叫花子想到出手时候到了,当即揭榜,并答应朝廷不用一兵一卒,不带任何武器,孤身一人前去赶走巨蟒,满朝文武都惊得目瞪口呆,以为听岔了。

他只身来到山林里,小白蛇见了叫花子,说:“恩人,你如今官也作了,也将成为全国人民崇敬的大英雄了,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我在让你成为大英雄的过程中也损失不少了,耗去了我多少年的功力。你如果再想见我的时候,请到大兴安岭的长白山来找我。”

叫花子只身一人赶走了巨蟒的事一下子传遍了朝野,皇帝亲自召见,御赐金匾,成为当朝的大英雄。在家乡也享受“万户”俸禄,门前竖起了双旗杆,立了牌楼,连祖坟都翻造一番,真是享尽人间富贵。

又过了几年,当朝皇帝的女儿得了一种病,御医治不了她,遍请海外名医,其中一位名医能看此症,但有一味药便是巨蟒的胆,朝野遍寻弄不到,皇上急得没法又放榜悬赏求药。榜文说:“谁能搞到巨蟒胆,便是当朝驸马。”叫花子又想到了小白蛇,于是他又揭了榜文,被差人衙役一节一节护送到京城里,见了皇帝说他能在长白山搞到巨蟒胆,皇上当即派了一个御林军卫队护送出发。

叫花子来到长白山下,他让卫队在山下等着,自己骑了一匹快马,拿了一口宝刀,上山找小白蛇了,他来到山上连呼三声“小白蛇”,山林里地动山摇,小白蛇比先前长得更大,他对“小白蛇”把上述事情一讲,“小白蛇”心里想世上还有此等人,你救我,我已报答了你,让你在人世间拥有的都有了,如今你贪图富贵要我的命,看来你的心永远不会满足,这种人还敢留在世上吗?它没言传,口一张如同一个窑洞,叫花子以为小白蛇让进去取胆哩!就迈着大步走了进去,巨蟒口一合叫花子就死在里边了。

(吴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代王庙传说

黄陵建庄川河源头双庙梁下的沟里头有一个破败的小庙,叫代王庙。相传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玉华宫避暑、休闲。时值金秋时节玉华山红叶烂漫,美丽如画,太宗目睹美景顿时游兴大发。遂率文武群臣沿双庙梁一路观景,吟诗。随从不时地把山上透熟的野山楂、野葡萄递到太宗手上,不知不觉已来到现在代王庙这个地方。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巨响,从林中窜出一只猛虎来,身长八尺有余,尾巴拖地直向走在最前面的太宗扑来。随从的大臣惊呆了,个个不知所措。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林中跳出一个黑脸大汉,手持短把利斧,斧刃足有八寸长,呈月牙状,冲在太宗前面。猛虎见状,先是往后一蹲,猛向前扑过来,大汉一看猛虎似横空出世之态扑来,忙把身子往下蹴,虎从头顶上过去扑了个空,落地后摔了个大跟头,老虎从未遭受此等奚落,更是怒火中烧,转身又向大汉扑来,此时大汉不慌不忙地往下一蹲把斧举过头顶,只见猛虎从那大汉头上冲过去后,趴在地上头摆两下,再也不动了。太宗及群臣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以。原来大汉知道老虎取食就是有猛三扑的本领,当猛虎第二次向他扑来他把利斧举过头顶,借用虎势虎力把老虎腹部劈成大口子,老虎冲过头顶后,落地肠子流出一地,哪里还能动,李世民及群臣得救了。

李世民前来询问恩公姓名,才知此人是当地的一个猎户,姓李,名叫李山风,在山上正行走间发现猛虎伤人赶来营救。太宗为感谢大汉的救命之恩,欣然御封其李为山大王(即山代王),代王死后当地群众为纪念他,在此为他修了代王庙,世世代代纪念他舍己救人的功德。

(锁柱口述 吴百顺整理)

父子之心

某地有位老年人,他和老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百般呵护抓养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长大后成家立业,各自分居另过。老伴过世后,只有老汉一人,既不能劳动,也没有收入,更不会做饭,生活过得非常贫困可怜,两个儿子谁也不管。他迫于无耐,筹借了些路费,独自奔波去找远在外地的孩子他舅(俗称“室弟”“内弟”“小舅子”)。他室弟在外经商,生活倒也富裕,热情地接待了姐丈(俗称“姐夫”)。内弟向姐丈说:“你什么都不要干,我能养活起你,你就在我这里颐养晚年。”过了一段时间,老汉感到长期住在亲戚家,多有不便,始终不是个办法,最后还得回家,落叶归根。于是他向室弟提出要回老家去。他内弟一再想劝他住,老汉总是执意不肯。室弟说,你硬要回老家,可先不要忙,过一段时间再走。我给你个任务,每天到河滩闲转时,顺便拣几块好点的青石子带回来,暂时放在我家保存。过了近一年时间,老汉拣回好多青石子,他内弟请木匠做了两个精致的木箱子,油漆彩画,坚固耐用,把他姐夫拣回的青石子装了进去,上拴加锁,钥匙放在室弟家保管。

老汉和他内弟回到老家以后,两个儿子都认为父亲挣回了银子,还有他舅父给的银子,装满了两箱,都非常殷勤地招待父亲与舅父,而且都争着要管理老人的生活,养活到老。他舅父当着姐夫和两个外甥的面,协商调解,最后决定,弟兄两人每人轮流一月,管理好老人的吃穿住用,谁也不许虐待老人,木箱放在老人的炕头,谁也不许动,钥匙由我保管。等到你父过世后,我要亲自回来安葬,并处理后事。此后,老汉的生活不仅得到保证,而且过得安闲舒适。

若干年后,老汉谢世,他舅回来,两位儿子倒也稍好地安葬了老人。他舅临走时从衣袋里掏出钥匙,分别交给两个外甥,每人一把,并说,两个箱子的东西都相同,轻重都一样,你弟兄每人一箱,不必争多说少。随之骑马上路走了。

两个儿子送走舅父后,回来打开箱子一看,全是青石子。

这就是人常说的俗话:“当家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

(白振学搜集整理)

三女婿拜年

从前有位老岳丈,他有三个女婿,大女婿是个文职,二女婿是个武职,均看不起务农的三女婿庄稼汉。在一次春节给岳丈拜年时相遇,老大和老二不想和三女婿同桌进餐,于是就以做诗为由,以便实施分开吃饭。老大提出做诗,请岳丈拟题。岳丈说,做诗必须有“尖、圆、悬、选、官”五个字入诗,字句长短不限,顺口押韵就行,但还要联系到自己的身份。大女婿做诗:

我的笔尖尖又尖,我的砚台圆又圆。

我执笔写字悬又悬,有朝一日开科选。

选我一个阁楼官。

二女婿诗作:

我的篆头尖又尖,我手拉弓弦圆又圆。

我射出羽箭悬又悬,有朝一日开科选。

选我一个侯位官。

三女婿老诚憨厚,虽没有文化,但脑瓜非常聪明,所以对于做诗也不示弱,他想了一下也做诗一首:

我的铧头尖又尖,我的草帽圆又圆。

我的铧头入地悬又悬,有朝一日开科选。

选我一个务农官。

老岳翁与文武女婿只得承认就是,同桌入席吃饭。

岳丈与三位女婿在酒罢上饭之际的空间,二女婿又提议做诗取优,否则另桌用餐。岳父拟题,诗中必须有“事、翅、都、是”四字入文,以试才学。大女婿做诗:

蚕和蛾是一事,蛾比蚕多两翅。

人都说蛾是蚕变的,不知是也不是。

二女婿诗作:

老鼠和蝙蝠好像一事,蝙蝠比老鼠多两翅。

人都说蝙蝠是老鼠变的,不知是也不是。

三女婿看到老大和老二所戴的暖帽都有帽翅,稍加思索也做诗一首:

咱们三个是一事,你两个比我多两翅。

人都说你俩是我变的,不知是也不是。

三女婿的这首诗既应酬了场面,又给自己争得了同桌进餐的席位,还戏谑了两位连襟。两位连襟不得不羞愧承认。

岳父与三位女婿宴罢用茶时,老丈人也提出做诗,拟题为:我骑马去相距百十里的某地,骑去又骑回打个来回,你们每人作一首诗,要用最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形容我往返速度之快,以行速取胜。大女婿诗作:

岳父骑马去某地,擦根火柴作标记。

骑去又骑回,火柴还未熄。

大家称赞既形象又快。二女婿诗作:

岳父骑马去某地,手提铁钉作标记。

骑去又骑回,铁钉未着地。

大家拍手称赞更形象更快速。三女婿见父母和妻姐妹弟都在场,想了一想作了首笑话诗:

岳父骑马去某地,挑担各放了个屁。

骑去又骑回,肛门还未闭。

大家更是傻笑不已,这既应付了场面,完成了做诗任务,还辛辣地耍笑了两位连襟。

(白振学搜集整理)

“宰相肚里能撑船”

古代某朝有一个宰相,年逾古稀,纳一年轻小妾。因这宰相妾女众多,宰相很少到这小妾处来,这小妾耐不住寂寞,便和朝里一个小伙私通。

中秋节夜,这个小伙又和宰相小妾偷情。宰相这晚想起了小妾,就来到小妾住处,走近门口,听到屋里有人说话,便停脚细听,听到小妾对那小伙说:“你像棉堆一样。”小伙回应:“你像粉堆一样。”小妾又说:“我那个死老汉像干柴一样。”说毕,只听屋内发出互相亲热的响动。

宰相门外听得真切,顿时火冒三丈,本想叫人捉住这对狗男女问罪,但仔细一想不妥,这件丑事一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朝中不是有损于我宰相名声吗?更害怕这对狗男女一旦丑事外扬,再走绝路。沉思后,便留诗一首题于墙壁:“八月十五日升东,忽闻屋内有人声,粉堆抱定棉堆亲,干柴便在门外听。”

到了半夜,那个小伙离开小妾住处回家,走到门外,见墙壁有诗一首,知奸事已败露,也索性留诗一首:“八月十五月正南,你家女人把我缠,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黎明,小妾起来,到院内一看两首诗,也留诗一首:“八月十五月偏西,为给老爷添欢喜,倘生一男并半女,谁在槽头认马驹。”

后来,人们就把小伙诗句里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喻寓宽宏大量。

(张海斌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