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智慧
6117700000045

第45章 鬼神有明

此吾所谓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者,此也。且《禽艾》之道之曰:“得玑无小,灭宗无大。”则此言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明鬼下》)

这就是我所说的鬼神的惩罚,不能倚仗富贵、人多势大、勇猛顽强、坚甲利兵(而抵制),道理即在于此。并且《禽艾》上说过:“积善得福,不嫌微贱;积恶灭宗,不避高贵。”这说的是鬼神所应赏赐的,不论地位多么微贱也必定要赏赐他;鬼神所要惩罚的,不论地位多么尊崇也必定要惩罚他。

在墨子的鬼神观中,上天和鬼神是全知全能的,他们赏善罚恶,能够洞察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墨子强调鬼神之明,旨在让人们相信鬼神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进而产生对鬼神的畏惧和敬畏感,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恶向善。

墨子认为鬼神之明首先体现在他的全知全能上,民众虽然在平时里看不到鬼神,但鬼神是无处不在的,他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观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政府官吏不清廉、盗贼流寇残害无辜,鬼神都看得见,并且会对他们进行惩罚。因而,官吏施政时不敢不廉洁,见善不敢不赏、见恶不敢不罚,盗贼抢夺车马,残害人命的事情也就不再发生。因而人也就不能依仗富贵为非作歹,不能倚恃有利地形抢夺财物,因为鬼神之明能够洞知世间所有的善恶。

墨子还对鬼神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古往今来所说的鬼神,无外乎三类:有天鬼、有山水之鬼神,也有人死后所变的鬼。这三类鬼神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天鬼拥有最高的赏罚权力。然而在全知全能方面,他们是相同的,因而鬼神可以无所不在而且互通有无、相互联系,在这样多鬼神的监视下,有人若是想为非作歹不可能逃过鬼神的眼睛。

鬼神之明还体现在鬼神的赏罚标准是赏善罚恶,在执行的过程中公正无私。

墨子认为鬼神对于人的赏罚,不会因为人地位的高下、身份的尊卑而有所不同,相反,鬼神常常为那些受到侵害的人伸张正义。无论恶人有多大的权势、财富,也不管多么勇猛顽强,鬼神都能够处罚他。墨子列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来证明鬼神的公正性:

从前的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他对上亵渎天帝、侮辱鬼神,对下祸害忠良、残杀百姓,违背上天之功,抗拒上天之道。所以上天就派商汤对他进行惩罚。

从前的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他对逆天道而行、祸国殃民。抛弃父老、屠杀孩童、用炮烙之刑处罚无罪之人、庶民鳏寡无数冤屈而不能申诉。所以在这个时候,上天就派周武王对他实行惩罚。

由此可见,即使位及人君,若是违背天意,也一样受到惩罚,而那些积善行德的人,即使是普通百姓,鬼神也会记住他的善举,并且会给与奖励。所以有"积善得福,不嫌微贱;积恶灭宗,不避高贵。"的说法。鬼神不会因为地位微贱而不去赏赐善良之人,也不会因为地位尊崇而不去惩罚残暴之人。

墨子不但认为鬼神对人的奖赏是公正无私的,还认为鬼神是赏善罚恶的,他同样也列举了几个古代的例子:

周宣王的臣子杜伯并没有犯罪,而周宣王杀了他。杜伯在临死之前说:“我无罪而君主杀我,假若人死之后无知无觉,那么就算了;倘若死而有知,那么三年之内,我必定让我的君上知道后果他这样做的后果。”

果然,在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打猎时,遇到了杜伯的鬼魂,当时,猎车数百辆,人群布满山野,就在太阳正中时,杜伯身着红衣乘坐着白马素车,追赶周宣王,一箭射中宣王的心脏,使他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

人们将这件事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人们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君王以此教导臣下、父亲以此警戒儿子,告诫他们说,凡是杀害无罪的人,必定得到不祥的后果,鬼神的惩罚是无法逃脱的。而另一件是也证明了鬼神赏善罚恶的公正:

秦穆公有一天中午在庙堂里,看见有一位神进来,长着鸟的身子,穿白衣戴黑帽,脸是正方形,秦穆公见了十分惊恐想要逃走,这是那个神说:“你不要害怕,我是句芒,上天知道你的明德,因而派我来,让我赐给你十九年阳寿,使你的国家繁荣昌盛,子孙兴旺,永不丧失秦国。”后来秦国果然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称雄天下。

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像痴人说梦,毕竟现代科技的发达证明了鬼神的虚妄,然而,我们不是要批判墨子的迷信思想,而是从中找出一些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价值的东西。从本质上说,墨子的鬼神观也是为了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的,墨子要求人们“兼爱非攻”,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说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而采用鬼神的赏善罚恶,则能让民众产生畏惧感,因为怕受到鬼神的惩罚而不去作恶,相反,希望得到鬼神的奖励而去做善事,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墨子的政治理想也就得到了实现。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再向人们宣扬鬼神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然而墨子的这种思想还值得我们扬弃的继承。对冥冥中不可控制的那种力量心存敬畏,会引导人心向善,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无疑是较为可行的方法。而切,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好人有好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某家报纸曾报道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张某带着妻子和5岁的儿子到云南某县工地干活。一天,他的儿子去一家电子游戏机室看人玩游戏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张某夫妇连忙找人帮忙寻找但一无所获,丢失了唯一的儿子,夫妇两人悲痛欲绝。

一晃6年过去了,张某靠勤劳和智慧赚了些钱,但他并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念头,于是他对对妻子说想去寻找儿子。夫妻俩合计好后,张某就当上了串街走村的卖货郎,一个人踏上了万里寻儿的路。在卖货时,每当看到与自己儿子差不多的孩子就看一看,问一问。一年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云南,然然没有丝毫的消息。

一次,张某无意中听一位老乡说,有些人贩子拐走孩子后,不是卖到云南,而是卖到与云南相邻的缅甸去了。于是张某决定出国找儿子,在异乡的一年里,他吃尽了苦头,最终也没有得到有关儿子的消息,于是决定回国。

在乘车前,他去上厕所时发现了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竟有两万元人民币。张某心想:丢了这么一大笔钱,失主一定心急如焚。于是他就在厕所旁等失主。两个多小时后,一位中年人满面愁容来到厕所。张某忙迎上去询问,果然是钱包的失主。

失主是一位华侨,他对张某的善举感激不尽,一定要请张某去家里做做。在摆酒款待张某的同时,两个人自然拉起了家常,在他们到张某为何来缅甸时,张某声泪俱下的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听到这些,失主沉吟了半晌,问张某有关儿子走失的年龄以及相貌特征等情况,张某一一告知,失主走到内屋,领出一个年龄约十四五岁,穿一身学生服的少年。并告知张某,十年前,有位过路客人带这个孩子路过这里,说他妻子亡故,他有3个儿子,因经济困难,想给儿子找个好人家。于是他就收留了这个孩子,听到张某的叙述后,正好和自己收养的这个孩子吻合,因而让他们认认。这个孩子果然就是张某十年前丢失的儿子。

次日,张某起程回家,失主决定让他带回儿子,他说,你有还款之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还子之义,否则就真的禽兽不如了。

这个故事也许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偶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张某的善良帮助他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儿子,试想,他当时要是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也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也就失去了和自己儿子重逢的机会。类似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个司机为了救助路边一位生病的人,掉头开往医院,而他所经过的路上发生了山体滑坡,如果不是救助这位病人,他就会被泥石流埋没。一个富人用自己的钱财资助一个学生上学,当他身染重病、医生无技可施的时候,新分来的医生为他做了成功的手术,而这个医生就是他当初资助的人。

很多时候,正是我们的善举将我们从危难之中拯救出来。在这个时候,因果轮回的报应常常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借口。关于鬼神的论述,其实最终还是归结为人伦,如果一个人洁身自好,德行高尚,自然会得到命运的眷顾。

在当今社会,人们因为有对末日审判的畏惧,才会行善积德,正是心中有所敬畏,人们的行为才有所约束。在法制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让鬼神之明成为防范人们为恶的最后一道防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