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生产力水平机器低下,地多人少、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在这种社会现实下,诸子百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富国强民的政治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作为当时“世之显学”的墨家学说,同样也不甘落后,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在这一时期,除了农家之外,墨子是最为重视农业的一位圣人。针对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他第一个提出了人口的多少必须与土地的数量相适应的观点,要求大量增加人口,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以此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
墨子发展经济/增加国民收入的主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农业,一个是增加人口。
墨子认为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墨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他十分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这说明他巳经意识到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而他主张统治者“作尽地力之教”鼓励人民开垦荒地、提高产量,以此增加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的统治愿望。
墨子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絍,衣食之财固已具矣"动物不需要耕种旧有粮食可以果腹,不用纺织就能够蔽体,而人不同,人类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必须依靠自身的劳动,才能取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因而需要发展生产,增才能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
然而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决定于人们的劳动之外,还和土地的利用有密切的关系。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要乡获得更多的粮食,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开垦土地,使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因为“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
墨子把农业看作是国家的根本,要想实现国家的富强,就必须做到“强本”,认为这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因此墨子主张人应该“强力从事”,加强生产、发展经济。在墨子看来“本”就是“农业”就是“财源”,而“强本”就是要广泛地发展生产,广求经济效益,以“兴天下之利”,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强本呢?墨子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只有生产劳动发展了,创造的社会财富才回增加,社会才能实现安定和繁荣。既然国家的治乱安危、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紧密相关,那么统治者就要鼓励农民从事农业劳动,奖励那些积极开垦土地的人。
而最为统治者,仅仅是对农民发展生产惊醒奖励是不够的,墨子认为统治者还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起到教化民生的作用。墨子还引用了后稷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代帝王之所以从事耕织,就是要以此作为根本的教化。天子亲自耕种帝王祭祀的用田,士大夫也从事具体的工作,后妃率领后宫九嫔在郊外养蚕,在公田里采桑。这样在农忙时城中才会不见农民,才能教导百姓重视田地里的生产。
墨子还注重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之间的交换,他说,男子不从事纺织却有衣穿、女子不从事耕作却有饭吃,这就是男女交换劳动成果的结果,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得以繁衍生息。
墨子在《公孟》中阐述,国家富强有赖于人民从事生产,如果生产停止,那么国家就不会富裕了。统治者只有要求人民“强力从事”,国家社稷才能够实现治理和安宁。
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于劳动者而言,可以获得生活用品而解决生存问题;于国家而言,可以增加储备,使得国家富裕而强大;于统治者而言,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使得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有百利而无一害。
墨子认为增加人口是发展生产的前提。
在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要想争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口。有土地才能创造财富,有人口才能有兵源。而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增加人口就成为各国君王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因为发展生产,人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即使地广千里,然而民众弱少,也不可能富庶强大。土地需要友人耕种才能生产粮食,国家需要士兵保护才能不受侵犯,因而墨子主张要增加人口的数量。
至于怎样迅速增加人口,墨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要推行早婚制度。
墨子用圣王的法度来给自己做理论支撑“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认为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是最好结婚年龄。而现在天下法度混乱,人们不遵循圣王指定的规则,有的男子二十岁结婚,有的四十岁才结婚,比圣王规定的法度推迟数十年,如果按每对夫妇三年生一个孩子来算,十年之中就少生了两、三个孩子。这样下去,人口的增加速度将越来越缓慢,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要想尽快增加人口,就必须严格遵守圣王的法度,所有男子都二十岁娶妻,女子十五岁出嫁。
禁止畜养姬妾。
墨子认为成年男女适时婚配,是“天壤之情”,任何人都应该遵循,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多王公贵族都畜养姬妾,有权势者霸占很多女人,而下层贫贱者寡而无妻,因而导致男女失时,所以人民的数量难以增加。
因此,想增加人口,就应改变成年男女不合理的婚配现象,禁止王公贵族大量畜养姬妾,而是让贫贱男子人人有妻。这样阴阳调和才能实现人口数量的增加。
实行非攻节葬的政策。
墨子认为战争是造成人口数量剧减的主要因素,是“寡人之道”,对于增加人口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战争发生期间,广大成年男女久不相见、夫妇失时而不能孕育子女;另一方面,战争的残酷性会带来人口的大量死亡,“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而且战争所带来的病、冻、饿、累所导致的人口伤亡数量也十分的巨大。
墨子还认为厚葬久丧制度也不利于人口的增加。很多王公贵族死了以后,往往会杀人陪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因此造成大批人口死亡。而在漫长的居丧期间,人们要“哭泣不秩声翁”,“处倚庐(草屋)、寝苫(草垫)枕由(土块)”,导致了很多人“冬不切(忍)寒,夏不仞署”而死亡的结果;而且居丧期间禁止男女同房,因而减少了人口出生率。
所以,要想增加人口,实行非攻和节葬的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此外,墨子还认为统治者的腐朽淫乐和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和也是造成民众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墨子认为除了要推行早婚制度、推行早婚制度、实行非攻节葬的政策之外,还应该反对苛捐杂税,减轻民众的摇役负担,这样才能做到“民费而不病、劳而不伤”。
墨子的这些富国主张虽然是针对当时特定的战乱环境提出的,但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也是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国家稳定的根本,至于人口问题,墨子提出要增加人口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因而具有进步意义;我们现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一种主张的提出社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看待一种主张,应该考虑到它产生的渊源,而不是割裂时代的限制。墨子增加人口数量的主张在今天看来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而在当时却符合发展潮流,我们对待古人的思想,不应该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才是对他们思想精华的真正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