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企业终结了么?
2002年3月14日上午,江泽民主席参加了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的全体会议。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就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及目前状况,向江主席作了汇报。
鲁冠球说,当前,社会上对乡镇企业的认识出现了反复,认为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我觉得乡镇企业还任重道远。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要注入的资金、调整后富余劳力的消化、农民减负及农村小城镇建设等,都离不开乡镇企业。为此,我们希望全党、全社会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对乡镇企业的认识,抓紧出台《乡镇企业法》的实施细则,制定切合乡镇企业实际的相关制度,使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鲁冠球说,希望全社会都能像朱总理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那样,积极引导支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尤其要正视乡镇企业的社会功能及其贡献,不再出现新的认识误区和无谓反复。鲁冠球呼吁人大常委会应抓紧对《乡镇企业法》的执法检查,国务院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统一全社会的认识。国家要切合乡镇企业与“三农”关系的实际制定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不要将城市或国有企业的某些做法强加在乡镇企业身上。
作为乡镇企业的一员,鲁冠球说,乡镇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农民为改变自身命运的伟大创造,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本次人大会议上,朱总理又把乡镇企业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都充分说明乡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但疑虑还是产生了。鲁冠球说,近年来,乡镇企业处于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本应按照朱镕基总理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积极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宣传舆论淡化、政府扶持弱化、企业负担强化、管理服务退化、投资环境恶化的现象。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同志对乡镇企业的认识出现反复。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转制和产权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些人认为乡镇企业服务于“三农”的任务已经完成,可以一并称作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了,致使乡镇企业的声音有湮灭在一般企业声音中的趋势。在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眼中,乡镇企业已经变成一般企业,于是出现“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三不管”和“走着瞧”。由于这种不全面、不深入、不一致、不一贯的认识,搞得如今乡镇企业的管理机构也是五花八门,七零八落,有挂靠在农业厅、农委的,有依附于计委、经贸委的,也有徒具虚名或干脆撤销的……
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乡镇企业的使命是不是真的完成了,不需要了?鲁冠球说,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乡镇企业现阶段的历史使命不是终结,而是刚刚开始。中国大多数的农民还不富裕,还有4000多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全国要想实现现代化,把农民甩在一边是不可能的。农业和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现代化就是“瘸腿”走路了。谈到农村现代化,假如没有乡镇企业,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谁来注资推动?结构调整后的富余劳动力,谁来消化?农民减负之后的“负”,谁来承担?农村小城镇建设,谁来作为主体?事实上,不仅“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乡镇企业,“三化”?穴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雪进程的推动也要靠乡镇企业。城市希望农村富余劳动力能留在村子和小城镇里,若不依靠乡镇企业容纳,是万万办不到的。
从鲁冠球的以上陈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浙江经济寻求进一步发展,对于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过巨大贡献的乡镇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不是遗弃,而是也必须是寻求其内部的升级式发展,这是走稳走好的关键。
二、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浙江经济已处于以经济结构提升和经济质量提高为主的增长阶段。产业结构正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浙江作为沿海开放省份,业已趋向开放型经济。1999年,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分别达到28.3%和15.3%。随着我国加大WTO,经济开放程度将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外贸外资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应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利用外贸外资推动产业升级的道理
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使一国或一地区获取静态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推动产业转换、结构升级,造就动态利益。外资流入对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是技术转让和扩散;第二是产业的前后向关联作用;第三是示范与竞争效应。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资的技术转让和扩散是其产业带动效应的核心,存在着外资流入口与技术溢出斗产业升级的运行机制。外商直接投资是带动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渠道,跨国公司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引起的技术扩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公司把技术和创新活动引入东道国子公司,尽管是在母公司的控制和监管下进行的,但将为东道国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带来益处,尤其是通过其研究开发机构和子公司雇员培训,为东道国培育了大批人才及创新能力;二是以签订许可证协议、管理合同和合作生产合同等形式的转让,有利于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外商直接投资的前后向关联作用形成了外资的产业带动效应,使外资在各个部门中的投资和生产引起一定的连锁反应,使大批企业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网络体系,从而使其生产和经营方向同大公司主导的产业结构变动保持高度的相关性。作为供应商的国内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外商较全面的技术支持,从整体上提高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及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外资流入对东道国产业结构提升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外资项目的产业关联系数的高低。一般来说,外资项目产业关联系数高,同东道国企业建立供应关系的可能性越大,产业带动效应越明显。外资流入影响产业结构的第三层次是示范与竞争效应,这种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穴1?雪当地企业通过效仿由在东道国从事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使用的生产技术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穴2?雪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引起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加剧,当地公司被迫转向更有效地使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从而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促进竞争力提高;?穴3?雪竞争加剧迫使东道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寻求更有效的新技术,从而促进技术进步;?穴4?雪在外资集中的区域,因收入提高和消费示范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化,这种需求拉动效应显然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总之,外资流入的示范和竞争效应,会在不同层面上对东道国原有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产生冲击和推动作用,并逐步通过各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的相互传导推动产业升级。
需要指出的是,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并非是相互孤立的,而往往是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对产业结构转换的作用则更为显著。如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发展得愈快,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也就愈大,利用外部资本的实际能力也就愈强。而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在很多场合能够对后者的出口增长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进而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二)浙江外贸外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1.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浙江产业结构变化。据统计?熏1998年,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11.5%,工业制成品为88.5%,制成品比重比上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8.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9%,自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18.9%。这说明,浙江省出口产品结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浙江省的出口商品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1998年,浙江省大宗出口商品依次为服装、电信设备和器材、鞋子、家用小电器、小五金、水产品、手工具等,大多为档次和层次不高的产品。就机电产品来说,虽然出口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内部结构仍然呈现低、小、散的特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档产品、整机产品出口不多。如,1998年,低档次的电子零配件和机械零配件出口就占到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44.7%。另外,在浙江省的制成品出口中,还呈现出一般贸易多、加工贸易少,国内企业产品多、三资企业产品少的特点。1998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82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的75.5%,加工贸易比重仅为23.8%;三资企业出口26.8亿美元,只占出口总额的24.7%。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和三资企业出口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反映了浙江省制造业融入国际化生产,依靠外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力度不强。
2.从进口看浙江产业结构的进步。在进口方面,首先,浙江省的进口滞后比较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出口一直大大超过进口,进出口比重严重失衡。进口与出口的比率,在“六五”末约为1:5,“七五”结束时上升到1:7.76,“八五”期间有所下降?熏1995年降至1:2.74.但“九五”头三年又有所回升?熏1998年为1:3.25.这种失衡现象较之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严重。1997年,全国进出口比率为43.8:56.2,而浙江省为27.2:72.8.这表明,浙江省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国外有效供给和国际市场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演进。
其次,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进口大多为初级原料和轻小机械设备。1998年,浙江省进口额占前五位的商品依次为:纺织机械、初级形状塑料、原油、铜材、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从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对照来看,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主要属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比重尚很低。特别要强调的是,浙江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还严重不足。据统计,在“六五”到“八五”15年期间,浙江引进技术总值不足50亿美元,占全国各省、市同期引进技术总值的比重仅为1%强;“九五”头三年该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3%。另一方面,引进技术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中,其中纺织、电力就占了一半左右,新兴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引进技术较少。这严重制约了浙江省的产业技术升级。
3.从在浙三资企业投资看浙江产业结构的提高。从1980~1998年浙江省外商投资企业产业分布,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穴包括农、林、牧、渔业?雪的外商投资项目很少,规模很小,仅占累计项目总数的1.08%,投资额只占总量的0.69%。第二产业在全部外商投资项目和协议利用外资金额中占压倒优势的比重,分别达到85.58%和75.58%。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遍及纺织业、化工、医药、机械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等广泛的领域。但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工业企业数量占大多数,如项目数量列第一位的纺织业的合同外资占到总金额的7.78%,而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高技术企业更少。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起伏较大。外商投资刚进入浙江省时,第三产业的项目和投资额都比较多,“六五”第三产业的项目数占到项目总数43%,投资额比重高达68.3%,也是比重最高的一个时期;但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1992年,无论是项目数还是投资额都呈递减趋势;1992年以后,第三产业引资又有较快的发展。在第三产业内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是引资最突出的两个行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引资的数量却甚少。
总的说来,浙江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较广,但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第一产业引资少,第二产业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少,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少。
4.从跨国公司在浙投资看浙江产业结构的变化。一般说来,跨国公司,特别是全球500强中的跨国公司,实力雄厚,拥有规模经济和先进技术,其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带动效应要强于一般的外资企业。故在上面分析了所有在浙三资企业的产业投向的基础上,这里专门分析一下跨国公司在浙投资情况及其对浙江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截止到1998年底,在全球500家最大企业中,共有9个国家的48家企业在浙江投资兴办了91家三资企业,总投资为18.1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7.2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45亿美元。为了较详细地具体分析跨国公司在浙投资企业的产业分布,可把跨国公司在浙建立的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跨国公司在浙建立的零配件生产厂家。主要分布在机械和电子行业,而且在机械行业中,汽车零配件占了相当份额。第二类,跨国公司在浙建立的加工组装型生产厂家。这些企业主要是对跨国公司的产品进行组装加工,而且是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从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家电、机电工具和设备、电子通信设备以及制药行业。第三类,跨国公司在浙建立的中间产品生产厂家。主要分布在钢铁、化工、塑料、纸板等行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包括为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相关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第四类,跨国公司在浙建立的最终产品?穴传统产品?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基本集中在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5.从跨国公司在浙江省投资的产业分布看浙江产业结构。在最终产品领域,除了移动电话等以外,基本上属于在浙江省原有的产业发展领域之内。机电产品中的低级零配件和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原本就是浙江省的优势行业,外资的进入,更多的是利用而不是引入新产业。相对的,在中间产品领域,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弥补浙江省原来在这方面的不足。总的说来,浙江省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不甚明显,尤其是跨国公司投资对浙江省确定的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还不强。
(三)利用外贸外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基于外贸外资对浙江产业结构演进的效应分析,根据浙江经济结构提升和经济质量提高的需要,未来浙江利用外贸外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心,再造浙江经济的动态比较优势,实施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和“贸易—投资”联动发展战略,强化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走出一条开放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路子。这一总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一是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导向型开放战略”,替代原来奉行的“创汇—资本形成型”开放战略。即把强化结构转换能力,提高开放的结构转换效应,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对外开放的主线,以有别于原来奉行的单纯追求开放的静态利益的创汇—资本形成型战略。把追求开放促进技术进步、产业演进、机制转换等的动态利益放在突出地位。
二是实施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替代原有的进口抑制型单向贸易战略。即要改变过分注重出口,追求巨额贸易顺差,尽力避免逆差的带有重商主义倾向的单向贸易战略,强调发展双向贸易,重视进口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以追求动态的比较优势利益为出发点参与国际分工。实施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不仅顺应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内市场的要求,更有利于浙江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有效供给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三是实施“贸易—投资”联动发展战略。即在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同时,要推动国内成熟的比较优势产业到海外投资,利用广阔的国际空间,来促进国内的产业重组和结构转换,从而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层次,形成“贸易—投资”双向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
为实现上述总体思路,必须采取如下具体对策措施:
1.再造浙江经济的动态比较优势,提升浙江产业国际竞争力:
现代贸易理论分析揭示,随着国际分工逐步由资源制约型向科技优势导向型转换,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与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且还取决于由科技进步、规模经济和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动态比较优势。为了改变浙江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导的低效益贸易格局,必须再造动态竞争优势,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至少有二。其一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具体来说,应重点扶植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的制造与出口,力争使之成为浙江省出口产业与轻纺产品并驾齐驱的一大支柱。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轻工、纺织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实现轻纺产品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转变。为此,要加强科贸、技贸、工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面向国际市场的创新体系。其二是,要优化产业组织,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应按照市场竞争原则,鼓励优势企业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组建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外经贸企业,不必强求进行联合兼并,要把着力点放在为它们提高良好的支持服务体系上,如建立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等,以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
2.积极合理地扩大进口,实现进出口贸易的良性循环:
要积极扩大进口,开放市场,充分利用进口资源的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要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力度。为此,必须研究制订系统完整的技术引进政策,并纳入统一的产业政策之中。技术引进政策的制订,要注意与主导产业的培育相协调,与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选择相协调,与出口产品的升级方向相协调。同时,要提高企业消化、吸收、创新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以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构建以出养进、以进带出的进出口良性互动机制。对外贸易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进口的“推力”和出口的“拉力”实现的。也即,进口商品结构要偏向为未来的高新产业提供要素和技术支持,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出口商品结构要偏向为这些新产业提供销售市场。从而,实现“有选择的进口扩张到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循环。
3.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明确产业导向。根据国家产业导向和浙江省产业发展重点,引导外资投向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主导产业和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致力于发展生物化工、通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拓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加快商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科研、教育、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引资进程。
——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行特殊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行“以市场换技术”、“以股权换技术”等特殊优惠政策。要舍得让出一部分市场,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或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来浙投资,建立高新技术项目和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并发挥这些项目的孵化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群。要注重提高外资项目的整体技术质量和水平,以促进外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推移,提高产业开发和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4.进一步拓宽引进外资的途径,开辟更多的外资利用方式:
——允许外资通过产权交易参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或企业并购。外商可采取参股、联营、收购、租赁、承包、托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经营机制,促进生产合理流动和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效果。
——在继续抓好借用国外贷款的同时,着力开拓证券化融资。通过发行B股、国际债券和直接到境外上市吸收外资,不仅符合我国的投资主体由单一的国家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化的改革方向,而且顺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变化趋势。应积极稳妥地挑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且经济效益好、出口创汇多的骨干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直接上市或在境外发行债券。同时,要积极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第二板市场”到境外及香港上市。
5.推动企业境外投资,带动省内产业重组和升级。根据浙江省企业的竞争力,在近一个时期,要把境外投资的着力点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对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目前生产能力较强的产业和行业,鼓励以企业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为主,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省内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的出口。根据浙江省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要重点推动轻工、纺织、小家电和医药类企业到亚洲周边国家、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加工贸易。二是积极推动专业市场向海外拓展。浙江省是一个市场大省,市场量多面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实力,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探索在境外设立以浙江名、特、优产品为主的商品专业市场,为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提供进入国际市场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