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话里话外话浙商
6117500000017

第17章 开拓的宁波帮

一、开放的宁波

宁波简称“甬”,位于中国东海之滨,隔杭州湾与上海相邻,下辖两个县、三个县级市、六个区,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46万,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中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制订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及副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是中国大陆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宁波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开放型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目前,宁波共有外商投资企业6863家,总投资213.1亿美元。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0亿元,财政收入258亿元,人均GDP3300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22.73亿美元,其中出口8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47亿美元。

宁波秦时开埠,唐朝时与广州、扬州并称为中国三大港口城市,宋朝时与广州、泉州并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宁波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作为中国大陆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的宁波港,已建有包括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25万吨级原油码头、8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可靠泊国际第六代集装箱货轮专用码头等万吨级泊位35座,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月平均集装箱航班达330班以上。2002年全港货物吞吐量1.53亿吨,仅次于上海,位居大陆港口第二位,其中集装货箱吞吐量达185万标箱。宁波拥有以港口为龙头、民航通讯为两翼、公铁水三路为基础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3年开工建设的杭州湾宁波跨海大桥将把宁波与上海连成一片,使宁波与上海之间的距离缩短为两小时车程。

宁波是产业比较优势明显、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工业城市。拥有以纺织、服装、机械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以石化、钢铁、电力、造纸等为代表的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宁波是中国现代服装业的发祥地,全市年服装产量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12%。宁波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大陆总产量的50%以上,是中国大陆的模具之乡,年产值超过40亿元。电子信息业每年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现已成为宁波的新兴产业。宁波是华东电网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镇海发电厂、北仑发电厂等电力项目已形成5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的发电能力。宁波项目资源丰富,石化、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工艺、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产品具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宁波投资空间广阔,拥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宁波科技园区和12个省市级开发区。

宁波拥有中国最佳的投资环境,是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商贸城市之一。宁波各级政府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办事高效、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公务员比较精干。企业产权清晰,资源市场配置度比较高。政府努力建设投资软环境,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有序、合理流动。同时,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很好地满足客商住、行、娱、游、购、医等各种需要。宁波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城市绿化率达到33.5%。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是外商安居兴业的理想之地。

美丽、开放的宁波,已建设成为中国大陆外商投资最佳的地区之一。

二、海外宁波帮

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人尤其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它形成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鼎盛于“五口通商”之后,与“山西帮”、“广东帮”一样,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20世纪中叶,“宁波帮”的重心逐渐移向海外。据有关资料统计,现有海外宁波籍人士3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不少是工商巨头、科技名人、社团首领和社会名流。在海外的宁波籍新移民和留学人员已超过4000人,他们大多学有所成,部分人已进入西方国家主流社会。

“宁波帮”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名望,具有财力和智力的优势。20世纪的三个世纪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宁波帮”的地位和作用均有过高度评价。“宁波帮”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可观的资金和产业,还拥有遍布世界的商业销售网络和大批掌握现代化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在香港的十大富豪中,“宁波帮”曾占有三席;在为数不多的“世界船王”中,“宁波帮”也占有二席。著名的有已故“世界船王”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影视界巨头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总裁邵逸夫、纺织巨头香港南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廷骅、美国全美中华总商会永远总顾问应行久、美国原副州长吴仙标、美国华人作家於梨华、日本孙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忠利、新加坡宁波同乡会会长水铭漳等。其中邵逸夫、李达三、曹光彪、王宽诚四人受到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推荐,先后获得小行星命名的国际荣誉。

海外“宁波帮”以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著称于世。历史上,在“宁波帮”人士中,有同情和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有在民族危难中舍生取义的;至于热心慷慨解囊捐助公益事业的更是不乏其人。早在1905年,旅日爱国侨胞吴锦堂先生就回国办学和兴修水利,出资30余万银元在家乡慈溪创办“锦堂学校”,兴建“杜湖”、“白洋湖”两个水库。他的办学义举美誉海内,与知名华侨陈嘉庚齐名。抗美援朝时期,港胞王宽诚先生率先捐献一架飞机和其他物资,并认购公债,支援抗美援朝和祖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宁波帮”的爱国爱乡热情,他们视宁波建设发展为已任,纷纷捐款赠物,造福桑梓,兴办文教卫生、公益福利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初到2000年底,已有400多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主要是海外“宁波帮”,向宁波市捐赠近2000个项目,折合人民币6.4亿多元。在他们的资助下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捐建中小学或教学楼300余个,医院、门诊楼、住院部、敬老院、托儿所、少年宫、图书馆百余个,还有道路桥梁、各种车辆等交通设施及生产、科研、医疗卫生、教育等设备一大批。其中2000年全市共接受侨港胞捐赠项目95个?熏金额4562.。5万元。海外“宁波帮”对宁波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福利事业的无偿资助,对弘扬奉献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市民福利、改变家乡面貌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多“宁波帮”人士,不仅热心捐助家乡建设,而且捐资惠播全国各地。邵逸夫先生至今已在全国捐建教育项目1600多个,捐赠总额近20亿港币,荣获国家文化部首颁的“文化交流贡献奖”。沈炳麟先生因其在捐资扶贫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全国扶贫办和《半月谈》杂志评为“全国扶贫状元”。此外如赵安中、包玉书、闻儒根先生等捐资额都在数千万,捐建外地的教育项目均达几十及至上百个。

海外“宁波帮”在解囊相助、造福桑梓的同时,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投资兴办企业,开展商贸交易。他们在宁波的投资企业已近200家,总投资约2.9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约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约l亿美元,并且积极穿针引线,热心引荐外省市和外国朋友、客商来甬考察,努力促成合资、合作项目的成功。目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宁波的投资企业已达2400家,约占全市外资企业的70%。这些企业上缴国家和地方的各项税收计10.2亿元人民币,向社会提供了1.3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宁波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宁波籍的新移民回国创业势头也正在升温。他们已回国创办企业41家,总投资2900多万美元,回国从事教育、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150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海外“宁波帮”还竭力为家乡介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多方联络、促进家乡与国外开展技术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国际经济技术交往,为宁波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迄今为止,已有45位海外宁波籍人士荣膺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其中获得浙江省爱乡楷模称号的有21名;省、市、县三级政协有港澳委员55人。

三、鹰击长空

“大红鹰”品牌近年来旋风般在全国形成强大冲击力,它直接将宁波卷烟厂——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转多年且每况日下的企业,顺畅地过渡到市场经济轨道上。如果说十年前知道“大红鹰”的人恐怕只是凤毛麟角,那么,今天不知道“大红鹰”的人也可谓凤毛麟角。

“大红鹰”品牌在行业内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自重新开发成功以来,七年间,“大红鹰”卷烟销售年增幅达99%,连续七年居同类产品增幅之首。历年的中国烤烟评吸会上,“大红鹰”卷烟以其出色的香气数次荣得最高分,并被烤烟评吸师们定为“标样烟”。2001年,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信息调查中心市场调查显示:年度中国单品牌销售卷烟中,“大红鹰”销量居第八位,销售额居第二位。又据茂中营销公司市场调查显示:中国卷烟品牌相对于消费者“第一次提及率”,“大红鹰”位居前三名。“大红鹰是名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卷烟的强势品牌。

宁烟人励精图治,不断创新,仅用了七年时间,就使“大红鹰”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直至荣膺“中国驰名商标”,跻身“中国名牌”行列。那么,“大红鹰”是如何“飞”起来的呢?

(一)发展历程

纵观“大红鹰”从展翅到腾飞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所经历的是一种“高起点、快速度、大跨越”式的发展历程。

1.市场导入期。品牌意识的觉醒及实践是“大红鹰”腾飞的大前提。1994年6月18日,老牌翻新“大红鹰”卷烟正式面世。一方面,产品质量实现了精致外观及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在销售策略进行精心策划,通过“饥饿销售”、定点零售、统一价格等措施,主动调控市场,做到点多、面广、量少、价稳。二者结合,“大红鹰”在浙江市场实现“垂直腾飞”,全面走红。

同年9月,北京举行的中国卷烟批发市场首次竞价活动中,经八次竞价,“大红鹰”以最高价一锤定音,在中国烟草界引起轰动。“大红鹰”开始飞向省外。以此为标志,“大红鹰”进入了全面营销阶段。

2.市场扩张期。1994年初至1996年,借助“大红鹰”开发成功的冲击力,宁烟开始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家单位展开全国范围扩销。针对中国卷烟市场的特殊情况,经过对市场的科学分析,1997年至1999年,宁烟销售进入第一次战略调整阶段。为了确保销大于产的省内市场货源充足,“根据地”不弱,省外市场货源投入量从1996年的13.6万箱缩减到10万箱。

2000年,为响应省公司“强攻省外市场”的工作要求,宁烟的战略行销从省内扩张为主转向省外渗透为主,注重稳定市场价格。“大红鹰”卷烟在省外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3.整合营销期。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使得“大红鹰”逐渐越飞越高。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产及销售经验后,为保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宁烟人开始对整体营销方案进行总结、诊断,在保持品牌强大知名度的同时,不断提升品牌美誉度,以提高品牌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在保持产品内秀外美质量精湛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充实品牌文化内涵,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安全感和企业的荣誉感。

——质量规划。宁烟的“九五”技改全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ISO2000版贯标活动,为产品质量的再提升创造了强有力的条件。

——产品线规划。“大红鹰”以高档卷烟为身价定位,以此为指向,宁烟人相继研发推出“大红鹰”系列产品:经典品“大红鹰”、精品“大红鹰”、银“大红鹰”、红“大红鹰”、软“大红鹰”等。宁烟人规划了不同系列产品的市场定位,使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并逐渐提升。

——形象之鹰。“大红鹰——新时代的精神”,概括了宁烟人百折不挠、永不满足、奉献爱心的形象风貌。“大红鹰——胜利之鹰”,是对“新时代的精神”的现实化体现和有力延伸,它向大众传播的是宁烟人渴求胜利以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代理念。新世纪新形象,宁烟人“大红鹰”的品牌塑造,在方向准确的基础上去表现品牌个性;从对品牌的整体形象打造逐步延伸到对品牌个性的挖掘。他们赋予品牌系列中每一个单品牌以个性的形象诉求,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如红色包装“大红鹰”突出喜庆、吉祥气氛,银色“大红鹰”展现时尚、前卫色彩等。

——服务规划。随着企业销售环境从“广告力时代”向“营销力时代”的过渡,宁烟也将服务工作从商家(各级烟草公司)、零售户逐渐延伸到终端即消费者身上。正在实施的“大红鹰会员俱乐部”营销方案,将使“大红鹰”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策略规划。经过连续七年的高速发展后,宁烟人看到了成绩背后的不足。2002年,宁烟人着力聘请策划公司对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主要流程进行总结、诊断,最终策划出适合企业实际的战略计划,以保证“大红鹰”飞得更高、更远、更长久。

(二)品牌策略

宁烟品牌建设的成功及由此导致的“大红鹰”的腾飞,得益于宁烟人正确的品牌发展策略。如同其他成功的企业一样,内部管理、技术改造、制度改革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无疑都是奠定品牌成功的强有力的基础条件,然而除此之外,“大红鹰”品牌策略的成功又有其独到之处。

1.观念先行——敢于做品牌

“宁烟精神”首先表现为“敢于发展”。“大红鹰”的七年成长历程最好地实践了这种“敢于发展”的拼搏精神。“大红鹰”的腾飞首先源于宁烟人“敢于做品牌”的勇气和信心。1994年的宁波卷烟厂,欠税近1个亿,濒临倒闭的边缘。困境的磨难并没有让宁烟人气馁,恰恰相反,它成就了宁烟人心中的巨大渴望——“我们一定要有全国著名品牌!”在危机形势下,宁烟人发扬逆境中求生存的“新时代的精神”,毅然决定了“高起点”的发展模式——要做就做最好的!宁烟人审时度势,抓住市场空档,果断向每盒10至20元高档位卷烟出击。终于梦想成真。

“大红鹰”刚刚诞生时,其年产量不过2882箱。当时业内人士根据全国高档烟市场走势判断,认为“大红鹰”至多做到2万箱的规模,因为原料、市场、技术、管理等,都是限制其做大的“瓶颈”。可是,仅仅过了两年,“大红鹰”就已销售2.2899万箱。2万箱这道坎迈过去后,宁烟人又雄心勃勃地把“敢”的目标对准5万箱、10万箱。至今,敢于腾飞的“大红鹰”成为了中国高档卷烟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品牌传播——大手笔锻造

在品牌传播及形象战略上,宁烟一向以大手笔著称。通过“抢占制高点、选准切入点、寻求闪光点”的“三点战略”,以大手笔、大思路、大气魄进行形象宣传。1998年以后,企业开始扩大宣传力度,进行大面积的广告覆盖,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如1998年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大红鹰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组建“大红鹰艺术团”在全国进行百场巡回演出。企业还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举办“大红鹰全民健身万里行,支持北京申奥签名”活动,车队行程18000公里,历经21省市,赢得全国500万各界人士签名。

——选择高层次、高品位、覆盖广、影响大的权威媒体作为主要宣传阵地,从而形成国家级与省级、市县三级宣传网络。“大红鹰”是第一家烟草企业在香港凤凰卫视推出形象广告的品牌。另外,“大红鹰”“飞上”高架桥、飞机、轮船、火车头,也都是烟草广告创新之举。

——开设专卖店。自1995年在宁波成立第一家专卖店始,至今已陆续在省内外装修成立了160多家“大红鹰专卖店”,以统一装修、一致模式、连锁经营、规范服务的新面目出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以此为窗口,形成辐射全国的立体交叉的宣传效果。

——大规模赞助公益事业。九年来,宁烟共投入2.5亿元用于各种公益事业。先后向宁波慈善基金会捐资2000万元;投资2亿元建立“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向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为西部地区千所希望小学建立“大红鹰希望图书馆”;向山西河曲地区捐资200万元建立“大红鹰流动医院”;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大红鹰奖学金”、“大红鹰奖教金”等。

3.顾客至上——营销文化的方向

“大红鹰”为市场接受,是经过烟草公司、零售户两股“推力”及消费者一股“拉力”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宁烟始终着力强化这三种力量的作用力。

——面向烟草公司。1996年以来,宁烟较好地与烟草公司进行了沟通。召开了“大红鹰卷烟评吸会”。一次性购车95辆,进行车体广告装修后赠送给各县分公司进行访销配送,宣传品牌。定期与各级烟草公司进行市场信息交流等。

——面向零售户。1998年以来,宁烟将服务工作从烟草公司进一步延伸到零售户。几年来,省内外共召开了3000多次零售户座谈会,累计评出了6000多人次的优秀零售户、194个优秀网点,并评出一大批“大红鹰销售明星”等。强化了零售户对宁烟的亲和力。

——面向消费者。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开展客户关怀。同时强化品牌附加值,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巩固与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断完善营销体系,加强企业与品牌的售后服务。正在运作中的“大红鹰会员俱乐部”将会把品牌信息及服务真正做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大红鹰”品牌忠诚度将会真正落地生根。

“大红鹰”腾飞不过九年,品牌建设之路仍是漫长而艰辛的。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竞争环境,善于逆境中生存的宁烟人,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将“大红鹰”这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品牌继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