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的心理学:找到幸福的自己
6114700000016

第16章 晕轮效应:要善于“班门弄斧”

晕轮是由于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把太阳光或月光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晕轮效应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就像太阳或月亮光环,通过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本身的其它特点,因此我们又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心理学上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一个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认知对象被划为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划为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所覆盖,那么他所有的品质和特点都会被认为是坏的。从客观上来说,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容易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可也正是这种主观臆测,对我们求职责来说就很有险胜的希望,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晕轮效应之“班门弄斧”。

在日常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刻板,这忌讳表现在求职过程尤甚。一个只会机械的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求职者,被淘汰的几率几乎超过了98%。因为面试不是做数学题,它没有唯一的答案可求,也没有唯一的方法可循,面试的目的就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自己的特质和长处表现给面试官,尽可能的让面试官对你刮目相看。晕轮效应之“班门弄斧”就提供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班门弄斧,是指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不可否认,在正统和主流意识里面,社会上对班门弄斧的人大多居于排斥立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求职的时候,在面试官看来,敢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是一个有头脑、有创新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是领导最为欣赏的,更是以个企业最为需要的。所以在求职中敢于班门弄斧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少天,擅长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等专业领域,混迹于郑州、深圳、北京等知名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涵盖部门经理至集团副总。在自传小说《人在江湖漂》中,他记录了一段自己刚从部队出来,无特长,无经验,第一次闯荡深圳的经历。少天第一次经历求职,凭的就是“班门弄斧”博得了面试官的首肯。少天清楚的记得那次他面试的是一个公司的策划,面试官问他的问题就是“什么叫策划”,而少天压根就不懂,他不知道要策划什么,不知道策划的概念,甚至不知道策划到底是要干什么工作。但是少天并不是很谦虚的说:“我不知道”,他联想到了在女友家看到的一棵苹果树,于是他灵机一动答道:“策划就是让树上的苹果按我的规则落下,让思维成为点子的生产线。”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面试官便下了决定录用他,这次面试的成功,更准确的说是他所说的这句话,为他今日的成就叩响了希望之门。

我们试想:面试官能对“策划”的定义理解不够透彻吗?相对于一个初次踏入社会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甚至都很没听过这个行业的军校毕业生,面试官足可以是“鲁班”了。少天的“弄斧”,让面试官看到了他新颖的思维方式,于是晕轮效应出现。晕轮效应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和普遍,主要是因为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在思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色彩,所以容易遮蔽理性的分析和结论。一般来说,在求职过程中,面试官对应试者的某个亮点产生的强烈印象会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

在面试的时候,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通过“班门弄斧”的形式,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最后取得应聘的成功。当然,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是要平时有一定的积累,在“班门”弄的“斧”也得有个样子才行,要不就会弄巧成拙。而且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晕轮”效果,那种虚妄的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