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个品牌小瑕疵就是苹果的商标。这是由当时的另一个早期创业伙伴韦恩设计的,商标的设计简直是惨不忍睹,商标上牛顿靠着苹果树学习,并在边缘部分环绕着一句诗:“牛顿,是位永远独游于奇幻大海中的思想家”。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地下报刊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总之,它很恰当地表达出创始人不成熟与不谙世故的一面。
行动指南
最早的苹果商标的设计很失败,但是商标上的那句“独游于奇幻大海”如果用来形容乔布斯却非常适合。
12月2日 苹果公司的商标为何被“咬一口”?
乔布斯一直坚持要有高品质的公司形象,希望商标看起来高贵华丽,不要像飞机模型般笨拙,而且主张要简化苹果的线条,另外再画出一个被咬的缺口(英文“咬一口”bite与“字节”byte同音),这样才能使得苹果看起来不至于像个大番茄。
——苹果电脑的商标设计师罗勃?简诺夫(Rob Janoff)谈商标设计
背景分析
1976年秋天,英特尔的一个广告引发了乔布斯的注意:英特尔放弃了对产品直接宣传的方式,而是用电脑的替代形象来达到宣传效果,比如用扑克牌、汉堡包和赛车等形象。乔布斯被这种形象而简单的广告方式迷住了,并对他日后的品牌策略有很大的影响。后来,乔布斯找到了英特尔这个广告的操刀者麦金纳。
麦金纳认为,要塑造苹果电脑的形象,首先要更改苹果电脑的商标。他指派了一位艺术指导简诺夫来做设计。简诺夫设计了一款彩色的苹果,带有彩虹般的线条,还被“咬了一口”,直到今天,这一商标仍然在使用。
乔布斯是一位霸道的客户,他坚持线条及色彩一定要紧密相连。即使在两条粗线间加条细线可大大地降低成本,他也不干。
行动指南
苹果商标里的“咬一口”是一个设计亮点,也体现了乔布斯及苹果公司的一贯处世哲学:就是要与众不同。
12月3日 首战就在《花花公子》
这是为了唤起全国民众的注意力,让低成本计算机的概念为全民所接受。
唯一能突破现有电脑迷这个小市场的办法,就是在一本大众化,而且没有电子公司敢去刊登广告的刊物上做广告。
——乔布斯1976年的广告合作伙伴麦金纳解释为什么让苹果公司在《花花公子》上打广告
背景分析
1976年,苹果电脑刚成立时,个人计算机市场还只是一个小众市场。麦金纳的应对策略就是要打破传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树立起公司与众不同的个性——一种不怕风险、放胆大步迈入未知领域的公司文化。麦金纳绞尽脑汁寻找能一炮打响,让全美国都瞩目的机会,他的目标是让所有的主流新闻媒体都热切关注这家从车库起家的小公司的一举一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制造一起“病毒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