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6111900000014

第14章 有屈有伸,以退为进

在长期的军事斗争生涯中,朱元璋非常注意斗争策略,从不凭一夫之勇蛮冲蛮打,鲁莽行事。有时候,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朱元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冒险攻击敌人,甚至做出某些让步。从长计议,以免吃眼前之亏。他很清楚,在军事斗争中,只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解一时之恨,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时还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前功尽弃。只有具备了长远眼光和全局观念,有屈有伸,善于斗争,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夺取最后的胜利。至正十三年十月,元朝丞相脱脱率师围高邮,分兵攻六合。六合的农民起义军派人到滁州来向郭子兴求援,郭子兴派朱元璋领兵出救。元兵排出倒海般地攻过来,六合城防御工事全被摧毁,朱元璋等将领指挥守兵拚命抵抗。后来,实在抵敌不住了,朱元璋只好组织全城军民撤退到滁州。元兵跟踪追击到滁州城外,朱元璋于中途设下埋伏,令部将耿再成佯装败阵逃走,引诱元军进入了伏击圈,把元军打得大败。这时,朱元璋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眼下打了个胜仗,但元军势力很强大,而滁州却是孤城无援,若元军再增兵围攻滁州,一定会吃大亏。于是,朱元璋就令城中父老把战场上获得的元军马匹辎重,并带牛、酒奉还元军。还告诉元军将领说:滁州城中全是良民,现在聚集在一起,纯粹是为了防御寇盗。我们愿意供应给大军军需给养。你们怎么分兵来打滁州呢?应当去攻打高邮才对,饶了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吧。元军打了败仗,丢失了一大批马匹和其他军需物资,害怕受到上司怪罪。正万般无奈时,一见来人送回了马匹辎重,还说好话求情,就引兵离去,“滁城得完”(《明太祖实录》卷一)。尽管朱元璋把元军引向高邮是不太道德的,但是,这仍不失为一个保全自己的好计策。至正二十一年,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进军山东,几乎占领山东全境。北边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不但小明王的都城安丰难以保住,就连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也随之暴露在敌人面前,情势岌岌可危。朱元璋十分清楚,他所占领的地区几年来之所以比较安定,军事力量之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凭小明王的红巾军主力在北边掩护。现在局势突变,万一安丰失守,就得直接面对元军的主力进攻。

分析敌我实力,实在相差太远,硬打硬守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避免和元军主力决战,以图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决心向察罕帖木儿求和。他两次派使臣去见察罕帖木儿,送上重礼和亲笔信,请求通好,实质上就是表示投降。察罕帖木儿的威胁暂时解除了,于是,朱元璋抓住这个时机,西攻陈友谅。朱元璋在对敌人发动进攻的过程中,有时遇到敌人实力较强,自己消耗太大,得不偿失,他就会主动停止攻击,以等待时机。朱元璋渡江建立江南政权以后,为了安定自己的这个刚建立起来的本大营,就下决心先攻打张士诚。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年)七月,朱元璋在攻下常熟后,觉得张士诚部队的战斗力较强,有的据点动用兵力大,攻击时间长,很不容易对付,再打下去,不太合算。于是,他就主动中止了对张士诚的攻势,而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浙东方向的元朝统治区。朱元璋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军事行动,以取得理想的战果。至正二十七年(1367)前后,北方的几个元朝将领为争军权、抢地盘,一心一意打内战,拚得你死我活,杀得昏天黑地,谁也顾不上反元的势力。在军事将领之间打内战的同时,元朝统治阶级最上层宫廷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了。宫廷的权利斗争与军队的相互撕杀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利用,元朝统治阶级就分裂成为两个相互倾轧、残杀的集团。双方都要争夺政权,都有贵族官僚支持,都有军事力量作后盾,势均力敌,斗得不可开交,逐步形成了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朱元璋就抓住元朝内部打得难解难分、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乘机东征南伐,扩大地盘,充实军事力量。当朱元璋北伐大军临近城下时,元朝的军事将领们才如梦初醒,急忙停止内战,但又不愿意和其他元将配合,不愿听其他元将指挥,还是各保一方,各自为战,这又为朱元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提供了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