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秀颈丰胸与纤腰美臀
6106500000005

第5章 有损颈部美疾病的防治

(一)颈椎病防治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青壮年人也不少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根据本病反复出现落枕感、颈性头痛、眩晕等临床特点,可采用一套适于颈椎病病人家庭自我康复的方法。本方法简便有效,完全由病人自己操作,自我治疗。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自我推拿法

(1)穴位按摩:按揉风池、风府、百劳、肩井等穴。以中指、示指、无名指3指并拢,按于穴位上(以中指着力为主,示指、无名指为辅),先用力按压,待有酸胀感时,再进行按揉,每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揉30次即可。本法具有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的良性作用,可用于各类型的颈椎病。

(2)坐位推颈:正位坐于靠背椅上,全身放松,以一手示、中、无名指并拢,指尖按于病侧颈椎的痛点或痛性结节部位,另一手掌心扶于对侧头部顶骨结节处,然后两手同时向对侧推头与颈椎,力量要柔和,动作要轻缓,一下接一下地推,频率不可太快。每次可连续推颈20~30下。本法可缓解颈肌局部痉挛,改善小关节功能,如此反复推颈,对棘突有偏歪者、痛性结节及明显压痛点效果颇佳。

(3)卧位推颈:病人仰卧于床,肩与床边(无床头)相平,头向后仰,后颈部尽量放松,再用两手10指托于后颈部,并以10指从上到下反复揉按后颈部,使颈部气血疏通,痉挛得以缓解;然后再以10指指尖左右来回推颈椎的棘突部位(体瘦的人,可明显地推在棘突上),指下可感觉到颈椎左右轻度摆动,由于颈椎的微动,可有效地改善颈椎关节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的关系,纠正小关节的错位。本方法的要领是揉推结合,每次可进行3~5分钟,做完以后,病人会自觉颈部非常轻松。

2.自我拔伸法

(1)坐位拔伸:端坐于靠背椅上,双手10指相互交叉,放于后颈部,双手掌根部夹住颈两侧,两手小指正好位于后头部枕外粗隆之下,然后将一侧小臂垫于颌下,同时该臂肘部用力高抬,使下颌向上托起。两小臂可交替抬起下颌。

(2)仰卧拔伸:仰卧于床,将枕头(高矮要适中,不要过高、过硬)垫于后颈部,再以双手掌根部托住下颌,用力向头顶部方向慢推。

(3)俯卧拔伸:俯卧于床,将枕头(不要过高过硬)放于颌下,两手10指交叉,放于后颈部,双手掌根尺侧三角骨处顶于双侧风池穴上,然后用力向上慢慢推举后头部。

上述3种自我拔伸的方法,是以双手或枕头作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自我拔伸颈椎,有类似枕颌颈牵引的作用。每次拔伸约5~10秒钟,可连续反复拔伸10~15次。本方法可使颈椎间隙相对增宽,椎间孔相对增大,椎间盘压力相对减小,以缓解神经根受压,消除局部组织水肿,改善血液循环。

3.自我运动法

(1)屈颈法:坐位或站立均可,头部做主动的前屈、后屈、左右侧屈运动,要领是动作要缓慢而有力量,颈部要尽量屈曲到位。如因疼痛等原因运动受到障碍时,也要尽量去做,努力做到位,动作切忌过快、过猛。

(2)旋转法:主要做颈部的左右转动及头部的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此运动速度也不能过快,要求缓慢而有力量,尽量做到位。

在做上述两项运动时,可同时以一手的示、拇2指相对,按压于另一手的落枕穴[在2~3掌指关节上(2.5厘米处,最好在该穴上下寻找到压痛点)],效果更佳。按压该穴时,运动颈部,颈部一般有轻松、舒适的感觉。经常做颈部的自我运动,可使颈椎诸关节及神经、肌肉协调性得到改善,功能得到增强,从而减少颈椎病ll缶床症状的复发。

4.颈椎病的外敷疗法

颈椎病是困扰中老年人及伏案工作者的常见病之一。该病除按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外,用中药外治亦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按摩和中药外治配合,则疗效更佳。现简介几种外治法。

(1)涂搽法:将药物制成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涂搽于患处。临床以棉签蘸取复方马钱子酊(制马钱子、威灵仙、川草乌、广三七、姜黄、水蛭、樟脑等适量,碾为粗末,加7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即成)擦颈椎部,每日3~5次,疗程10~55日。

(2)敷贴法:干姜5克,附片50克,蟾酥1克,麝香2克,碾成细末,加食醋100毫升调成糊状,治疗时再随症加其他药品。偏寒加肉桂3克,偏热加珍珠、雄黄各5克,偏湿加苍术、滑石各10克,偏血虚加赤芍、当归、生熟地各10克,偏肾气虚加党参、白术、巴戟各10克。两药相兑调匀,外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保留1~3小时。

(3)薄贴法:红花、秦艽、独活、川芎、川草乌、当归、蒲公英、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羌活10克,威灵仙60克,植物油500毫升,按传统熬膏药法加热,去渣炼油加铅丹成膏,等温度低于100摄氏度时,将细辛、白芥子、花椒、穿山甲(代)、沉香各20克,乳香、没药、煅磁石各25克,研为细末,加入膏内即成。将膏药贴穴位或患处,3日换1次。

(4)药枕法:独活、秦艽、防风各10克,桑寄生、当归、赤芍、党参、茯苓、肉桂各15克,细辛、川芎、牛膝、甘草各5克,研末装入布袋作枕头,睡眠时垫于患处。

(5)热包热敷法:威灵仙50克,五加皮、木瓜、苍术、乳香、没药、白芷、防己、羌活、当归、黄柏、川椒、香附各30克,红花20克,樟树叶40克,冰片3克,研为细末,食盐100克,黄酒适量,调至糊状,装入两个棉布袋内,置锅内蒸10~20分钟。取出稍凉后,敷患处,热度以能够承受为宜。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60分钟,早晚各1次。药物可反复使用3次。

由于颈椎病病理基础的原因,本病很难彻底治愈。尤其中老年人,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颈部僵硬、头痛、眩晕等症状反复发作,经常使用本方法自我调整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病理状态,消除临床症状。病人可根据病情,每日酌情治1~3次,这样,大大减少了病人反复跑医院就诊的麻烦,并可随时自我解除痛苦,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颈椎病是否等同于颈椎长骨刺呢?

(二)颈椎病是否等同于颈椎长骨刺

不少人常把X线片上所见到的颈椎部位增生的骨刺,认为就是颈椎病,其实不然。因为颈椎病是一种症状复杂的颈段脊柱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它不仅在X线片上有异常表现,更重要的是由于颈椎部位的病理变化,引起神经系统或椎动脉部位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神经系统或椎动脉等受到刺激或压迫,则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至于X线片上所见到的颈椎部位增生的骨刺,只是颈椎为适应应力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它是一种退变的征象。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50岁以上的男性、60岁以上的女性中,90%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年满70岁者,几乎在X线片上都有骨性关节病的改变,即都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存在,但多数人并不出现临床症状。因为颈椎部位增生的骨刺,是人们在长期工作和生活中,由于颈椎受到慢性劳损或损伤而引起的退变和代偿的表现,也是颈椎为适应应力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的反应,它既是生理的,但又可能转变为病理的。它可以使由于椎间盘变性而不稳定的颈段脊柱变得较为稳定,但也可能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可见颈椎骨刺是可以成为产生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但它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依据。因为从临床观察来看,颈椎病的症状与骨刺的有无和大小不成正比,颈椎病可有骨质增生,但有骨质增生并不都有颈椎病的症状。再说颈椎病的早期,X线片上尚未见有骨刺形成,可能只表现有失稳、错位现象。可见即使就是患有颈椎病也并非都有骨质增生,说明颈椎长骨刺,并非都是颈椎病,而颈椎病亦并非都有骨质增生。

往往有些人经拍X线片发现颈椎长骨刺后,心情很紧张,惟恐将来会出现四肢瘫痪,忧心忡忡,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颈椎退变引起的骨质增生,是可能刺激或压迫神经和脊髓的,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但也不是绝对的。大量的临床资料也表明,这种情况仅占一部分。因为骨刺本身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意味着是病,而是在人们机体生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组织反应,它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即中老年人因退变所致机体的一种适应性或保护性的生理反应,也是老化的一种表现。所以颈椎骨刺并不是一种什么可怕的现象,即使发现有骨刺形成,也不等于就可以诊断为颈椎病,这就需要通过专科医师的详细检查才能作出诊断。

(三)颈胃综合征的防治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颈椎病与慢性胃炎有关吗?乍一看,这两种疾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产生骨刺刺激或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肌肉、筋膜及附着的韧带而引起的综合性病症;慢性胃炎则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一些交感型的颈椎病人往往有消化道的症状,而且胃电图、胃镜检查均证实有慢性胃炎。胃液分析也发现,这些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研究人员经分析得出结论,在没有其他发病因素的干扰下,交感型颈椎病和慢性胃炎可以互相影响。随着交感型颈椎病加重与好转,慢性胃炎也随之加重与减轻。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临床研究人员给了一个新的名称——颈胃综合征。

颈胃综合征病人既有颈椎病的表现,如头晕、头痛、头部酸沉感、颈项易疲劳及僵硬感、眼胀痛发干、视物疲劳、耳鸣、听力减退、易出汗等,当头后仰压颈或旋转颈项时,症状加重;同时又存在慢性胃炎的表现,如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口干苦、便秘及上腹正中或偏右有轻微压痛等。此外,病人还有心烦、急躁、失眠等症状。

研究认为,颈椎骨刺刺激或损伤颈部交感神经感受器,可向上传到大脑皮质,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或者使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从反射性地引起颈椎、胃肠等受交感神经支配器官的多种临床表现。胃部交感神经是在大脑皮质等高级神经中枢管理参与下统一活动。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酸分泌和蠕动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口干、胃酸缺乏、胃扩张、胆汁反流、无力性便秘、代谢增强、病人易于消瘦等表现。总之,颈椎骨质增生刺激交感神经引起颈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同时反射性地导致胃肠交感神经功能增高,胆汁反流的长期刺激又损害胃粘膜,这就是颈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颈胃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在于防治骨质增生,改善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属于其中)营养,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可采用牵引疗法、推拿按摩、红外线局部照射、中药离子透入、中医中药、气功疗法等综合性治疗方法。同时,病人睡眠时枕头高度应<10厘米。以下方药对颈胃综合征诸症均有缓解作用,不妨一试:黄芪15~20克,桂皮9克,白芍12克,生龙骨、牡蛎各20~30克,半夏、陈皮、枳壳各9克,寸冬12克,黄连6克,蒲公英20克,薏苡仁30克,泽泻20克,鹿衔草、鸡血藤各20~3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饮,10日为1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四)儿童斜颈的矫正

小儿斜颈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或原发性斜颈。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后痉挛性收缩而使原来的功能丧失,使头向该侧偏斜,下颏偏向健侧,并有面部的不对称,其病因目前众说纷纭。

(1)认为是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萎缩。

(2)认为是由于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常,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引起该处缺血坏死,但是,病理切片检查时不能完全证实。

(3)有人认为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斜偏所致,而与生产过程无关。

临床表现:出生后颈部一侧可发现硬的肿块(有的在5~6个月后,肿块可以自行消退),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逐渐萎缩紧张,突出条索状,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斜向对侧上方。若不及时治疗,患侧的颜面部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健侧的颜面也会发生适应性改变,使面部不对称而改变面容,如在晚期病例常伴有代偿性胸椎侧凸。

对于肌性斜颈的治疗效果的好坏,关键是早期确诊,早期治疗。1岁以内主要靠家长推拿疗法,进行手法矫正。方法是让孩子平躺,头转向健侧,使鼻与身体的正中线一致,一人用力压住孩子双肩,另一人抱住孩子的头向健侧转动,每日10次左右,每次转20下,动作要充分。然后用手推拿按摩胸锁乳突肌及健侧肩关节作“8”字形固定。此外,家长可经常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特别是母亲在哺乳时的立体位,应使患儿扭在一种矫正畸形的方向。如果在家中手法矫正效果不佳,可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颈椎紊乱综合征的防治

人们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容易产生颈椎软骨盘和软组织损伤,颈部韧带和软组织张力平衡失调。如果同时又缺乏日晒,皮肤合成维生素D不足,钙代谢障碍,年复一年,就会引起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序列不整,颈椎生理退行性改变加快,使颈椎失去稳定性,关节功能紊乱,出现颈椎紊乱综合征。

颈椎紊乱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或酸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或伴有上肢疼痛,麻木及眩晕,头痛等。此病好发于30~40岁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症状长年持续,并在受凉、疲劳或月经期加重。据有关资料统计,40岁左右颈项疼痛、活动受限的病人有67.9%为颈椎紊乱综合征所致。过去往往将这类病人诊断为“落枕”、“颈肌炎”、“颈软组织劳损”等,使他们失去及时治疗的机会。

采用推拿按摩、理疗配合牵引,是治疗颈椎紊乱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推拿,按摩部位采用3线9穴2区。3线为颈后线和左、右颈侧线。颈后线相当于督脉经颈段,颈夹脊穴部位;颈侧线相当于颈椎横突旁,神经根出椎间孔部位,左右各1条线。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治疗,配合颈部前后屈伸、左右旋转活动。9穴:取风府、风池(双)、肩井(双)、缺盆(双)、肩外俞(双)。采用点按法、揉法,推拿按摩时以出现酸胀感为适度。2区为肩胛区(左右各1)。自第7颈椎向外经肩井穴至肩峰,向下至肩胛骨内上缘形成颈肩三角区。在此区内采用一指禅推拿加按揉法治疗。对伴有上肢疼痛、麻木,颈椎有移位的病人,在推拿、按揉的同时配合理疗、颈颌带牵引治疗可使症状明显改善。

防止本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平常坚持颈部功能锻炼(即左右转动,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注意颈部保暖,多晒太阳,多进行户外活动。

(六)颈部肿块的防治

1.颈部肿块是怎样形成的?

颈部为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所在处,由于与外界的联系很密切,因此经常会遭受外界的刺激或损伤,容易发生感染而形成感染性肿块。颈部又是头部和全身淋巴的汇总处,当发生感染或肿瘤时,特别是头颈部的感染或恶性病变,在颈部容易形成感染性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转移性肿块。影响全身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例如甲状腺和副甲状腺也位于颈部,这些腺体的病变也是构成颈部肿块的因素。

从胚胎学来看,颈部具有3种胚层组织,鳃裂是先天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参与颈部的发育与构成,只要在发育过程中鳃裂出现一点故障,就会造成颈部的先天性畸形而形成先天性颈部肿块。

颈部上方为口腔底、舌根,下方为锁骨下区、胸膜尖:纵隔等,这些邻近部位若发生肿胀,均可影响到颈部,使颈部肿块的发生率增加。

2.正常时在颈部可看到或摸到什么?

在颈部中线中部位置处,有一较明显的突出部分,此称为喉结。男性的喉结多在青春变声期后出现,而女性的喉结也可见到,但不突出。与喉结相连的是环状软骨及气管环。体瘦者由于脂肪少,因此在其颈部可摸出气管环来。

颈部淋巴结平时并不易摸到,但神经过敏的人喜欢自己经常用手搜寻,往往能摸到颈部淋巴结,便疑神疑鬼,误以为有病。现将正常情况下颈部的淋巴系统作一简单介绍。

据统计,全身淋巴结约有800个,其中200~300个分布在头颈部,且主要在颈部。颈部淋巴结的上方始自颅底,下方与胸部的纵隔淋巴结相连,可分为几组:即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区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颈内静脉淋巴结(此组淋巴结又可分为上、中、下组),以及锁骨上淋巴结等,其中以颈内静脉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的临床意义最为重要。成年人颈部淋巴结小而软,大多在0.5厘米以下,如果摸到直径>1厘米的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时,就有必要找专科医师细查了。

3.颈部肿块分几大类

有人对取出的颈部肿块做显微镜检查,从4 564例中发现:甲状腺肿块为555例,占12.2%,不是甲状腺来的肿块为4 009例,占87.8%,而这4 009例中以新生物肿块最为多见,共2 274例,占56.7%,其次为炎症性肿块,有1 633例,占40.7%,最少的为先天性及其他肿块,仅有102例,占2.6%。

4.甲状腺引起的颈部肿块

正常状态下,甲状腺位于喉结下方及其相连的环状软骨和第2~5气管环前面的两侧,由左右两叶及中间的峡部组成,锥体叶较小,位于颈部正中线之一侧。其重量大约为20~30克(成年人)。

对肿大的甲状腺要注意观察安静和吞咽动作时的变化,如观察甲状腺的大小、位置以及表面有无不规则的肿块,是否有弥漫性肿大等。

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它是由于缺碘所引起。某些山区或流行地区缺碘,身体处于青春发育期、妊娠期,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量大增,或以豆浆喂养的儿童,均可能发生甲状腺肿大。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严重流行区,此病病人在5~6岁时甲状腺就开始增大,增大的甲状腺内可发生多个结节,因而被称之为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大能引起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可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服用碘化食盐有预防作用。恰当的预防剂量为每千克食盐中加入5~10毫克碘化钾。有些不易控制的或有压迫症状的病例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必要的。

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人,也可有颈部肿块的表现。甲亢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组织的新陈代谢率增高。除极少数病人外,绝大多数病人的甲状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一般左右对称,按摸肿块有弹性,边缘清楚,在其位置上可听到血管杂音。全身症状较明显,怕热,易出汗等,不少病人还有眼球突出。

5.颈部(肿块)的防治

1997年11月在长沙举行过一次中西医结合防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专门研讨会。专家们在会上对颈部肿块(如鼻咽癌、喉癌等的颈部转移)的治疗方案,以及对局部应用放射治疗剂量、减轻副作用等方面作了认真细致的研讨,并且在发扬西医和传统医学在癌症防治中的优越性,同时克服两方面的不足上作了进一步的努力。会上提出对喉癌、鼻咽癌放疗后引起的颈部溃疡病、口干等症状,可采用行之有效并有中西两法特点的溃疡膏以及含服金嗓润喉丸等,这可大大减轻化疗后的副作用。

6.落枕病的治疗

“落枕”是一种常见病,偶尔清晨醒来,感到颈项僵直,疼痛难忍。转头不便,常需和躯干一同旋转。头部向左侧倾斜,并牵扯左侧肩背部隐痛。检查左侧肌肉僵硬、可摸到条索状物,压痛明显。

本病起因,多为睡觉时尤其侧卧时枕头过高或过低,使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等某些肌肉长时间处于过度伸展位置,以致发生痉挛。或因颈部感受风寒,使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影响了支配肌肉的神经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按摩治疗最有效。

按摩方法

病人坐在靠背椅上,医师站于其后。

(1)多指自枕部顺筋往下拿捏、推揉颈后肌肉群及患侧肩部。反复数遍,放松肌肉。

(2)医师一手扶病人前额部;另一手拇指在患侧自上而下做拨揉。在条索状处重点施术,以消除条索。

(3)医师拇指紧按痛点(最痛处),病人向左转头时,拇指向右滑按;病人向右转头时,拇指向左滑按,反复做3~4遍。掐按“后溪穴”,点按“手三里”穴。

自我按摩方法:①用健康一侧手,经胸前伸向患侧,做揉擦10余次。②用示、中指端在患处反复按揉,点按“手三里”穴,掐按后溪穴。如配合热敷则效果更好。

以上两种按摩方法,术后颈部疼痛消失,活动灵活,立竿见影。

7.颈部血管瘤的防治

(1)诊断:颈部血管瘤属先天性血管错构,并非真性瘤。以先天性为多见,少数病人可因外伤而致。先天性颈部血管瘤多见于儿童,多数病人自幼即发现肿块,生长较慢,一般无疼痛和局部红肿等症状,肿块局部皮肤常常呈青紫色。按压肿块可使之缩小。医师听诊时在肿块部位有时可听到血管杂音。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常可确诊并了解血管瘤的起源。为防止造成出血和感染应尽量避免行局部穿刺检查。

颈部血管瘤通常应与颈部淋巴管瘤和颈静脉扩张相鉴别。淋巴管瘤亦有人称之为淋巴水囊肿,常见于幼儿,生长快,局部皮肤颜色正常。有时可合并感染而引起发热和局部肿块红肿压痛。按压肿块不能使之缩小。超声检查可见肿块与颈部大血管无关。如穿刺则可抽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临床上与颈部血管瘤鉴别诊断并不困难。颈静脉扩张病人平时颈部无肿块,仅在咳嗽,高声喊叫或哭闹时才见颈部肿块,肿块多为长梭形,与气管平行。停止咳嗽或哭闹时即消失或明显减小。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可显示病变静脉的部位和范围。

(2)治疗:颈部血管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完整分离并切除血管瘤,术后一般不复发。但由于颈部结构复杂,为避免发生并发症,术前应详细检查了解血管瘤的起源以及是否邻近胸腔和大血管。非手术治疗方法有硬化剂注射治疗,放射治疗及低温冷冻治疗等,一般对瘤体较大的血管瘤不宜采用,而且疗效不确切。颈部淋巴管瘤常易误诊为血管瘤,由于其生长较快,确诊后应手术治疗。颈静脉扩张症并非血管病,病人很少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