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行感冒,古称时行伤寒,今名之曰流行性感冒(“流行”二字早见于《秦问·气交变大论》)。“时行”二字释义有三:一,“时”是指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行”是言气候失宜,引起疫毒的流行。可见时行感冒是以严密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本病是临床常见的外感传染性疾病,是由热疫、寒疫病毒侵入人体而致病。正如晋·葛洪所说:“总名伤寒,也俗因号为时行。”二,是指隋·巢元方对时行的解释,即其所言“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三,此病又一名“时行伤寒”,所谓时行者,即是时疫。时疫者,是谈传染之性。故《秦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又说:“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大疫至矣。”巢元方亦说:“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所谓天运失时,是指岁气变迁产生之候,即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温,疫邪丛生,易于本病流行。人在气交之中,疫气从呼吸道而入,人感之,轻者无不适之感,正气盛之使然,重则感而即病,病则正虚于内,不能抗邪外出。故呈现:发病急,短暂恶寒,头痛如破,颜面潮红,口鼻气热,憎寒壮热,乏力,全身酸痛,尺肤热,舌红,苔薄淡黄,脉浮数有力,也可有一过性有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症。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流行,以冬春二季为多,因“春有余寒,热疫易行;冬有烈风,寒疫易行”。轻则引起小的流行,重则引起大流行,其传播多沿铁路交通干线,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后散居。集体以厂矿、机关、学校等发病率最高。由于五运六气的变迁,每隔二三年本病便出现一个流行波。吴又可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便是此义。
本病虽较其他传染病危害浅,但在流行期间,秉承虽短,也能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一、病因病机
伤寒多从肌表玄府侵犯人体,以风寒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百病之总”(《雪潭居医药》)。本病是以时疫为患,时疫者分为热疫、寒疫、燥疫、火疫、湿疫、暑疫,但本病是以热疫、寒疫侵为主,可见六淫之邪犯人必夹时疫病毒,正如清·徐延祚在其《医医琐言》中所论“六淫之邪无毒不犯人”。时疫多从呼吸道而入,其邪所客,始于卫气,卫气为邪所束,不能御邪于外,遂由气道侵伤于肺,由肺之络脉波及于胃(“胃者卫之源”《卫生宝鉴》),重则由荣及血,荣卫失调,不能拒邪,由血道伤于神明。神明者,脑髓也。病邪伤及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正气之盛衰,疫毒之多寡和毒气之强弱。
若机体“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病始于卫,卫为气之标,其性热,热为阳,由气道、营卫之路布散于表温分肉,肥腠理,以行卫外之功。邪气内侵,卫气与之分争,争则卫郁气结,而生憎寒壮热,颜面潮红,口鼻气热,全身酸痛。
若病邪盛,卫气弱者,不能托邪外出,则邪必犯于肺,之所以犯肺,是由“卫气之道”(《灵枢·营卫生会篇》)犯肺,肺主气属卫,肺伤则肺气愤郁,肃降无权,治节失常致使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得出,肺气焦满,络脉受伤,症见高热,喘咳,胸闷,血痰,口唇青紫等。
也有正衰邪盛,不经肺卫,直犯营血者,营为血之徒,血为营之本,为心所主。因此邪犯营血,必然内传心包。心包为神明所司,故心包受邪,必波及神明,导致脑髓窍络不利,症见:头痛如裂,神志模糊,高热不退,谵语狂躁,惊厥之候。
更有中焦气化不利,病邪上受,直趋中道(中道者,脾胃也),伏于膜原者。脾胃与膜相连,内则脾胃受损,运化失调,肠胃为邪毒所扰,扰于胃者,其气上逆,故有恶心呕吐,扰于肠者,受盛失职,传导不利,腹痛、腹泻。外则卫气受困,腠理不开,正邪分争,热淫之气浮越于表,故有发热恶寒之症。
总之,时疫病毒之邪,侵犯人体,途径有三:一是邪由上受,侵卫犯肺;二是直犯营血,逆传心包,神明受累,脑髓不利,机窍受阻;三是邪虽由上受,但直趋中道,伏于膜原,内则脾胃呆滞,外则卫气受困。发病与否,决定于正邪分争的结果。
二、辨证论治
本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既伤卫又伤气,也能伤肺,更能波及于神明,扰乱于肠胃。因此,必以表卫受束,热毒闭肺,逆传心包,扰乱肠胃为其辨证准绳。伤寒是由风寒之邪,由表入里,故应以辛温解表为主。然本病之时疫病毒,即犯卫又犯气,肺胃并犯,故在病理上,既有表阳被郁,又有毒热内炽。火热自内出,经气先虚,虽汗多不解。所以治法上,不能单纯解表,也不能单纯清里,初则必以表里通解为法;邪气内陷者,必以清热解毒为主,以缩短其病程,促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营卫得清,邪不传中,是为善法。
1. 表卫证
主证:微恶风寒,壮热,腰背四肢酸楚,口微渴,面红目赤,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有力。
治法:表里双解。
方药:表里通解散
白僵蚕、蝉蜕、大青叶、薄荷叶、防风、荆芥穗、金银花、连翘、生石膏、金荞麦、大力子、金莲花,水煎服。
药用僵蚕之味,辛苦气薄,清热解郁,能除一切怫郁之疫邪;蝉蜕一味用其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以导热邪由表而解。佐以薄荷、荆芥穗、防风之辛,搜出外在之邪,使其不留于表。生石膏甘寒清热之品,其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使毒从外解。然大青叶、金银花、连翘,善治疫毒,使表里透解,热解毒去。伍用金荞麦、金莲花(金荞麦,又名金锁银开,亦称野荞麦,古代本草记载甚少,清代赵学敏学习民间草医的经验将其载入《本草纲目拾遗》中,谓“俗用治一切喉症”,并引孙玉庭云:“其根专治喉闭,故得此名。喉风喉毒,用醋磨漱喉,涎痰去而喉闭自开矣。”当代中医学家耿鉴庭家传喉科,言“先辈向草医学得,用治急性喉症,确能开关,有起死回生之功”),其味酸、苦、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清咽利喉,而使肺卫得伸,邪去正安。金莲花“味滑苦,性寒,善清上焦热疫之毒,故用治咽喉肿痛有良效。
总之,本方之功,在于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通毛窍,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利。
2. 毒郁腠理证
主证: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耳聋,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燥结,或胸胁溅溅汗出,舌红赤,苔薄苦。
治法:辛凉和解。
方药:增损大柴胡汤
柴胡,薄荷、陈皮、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白芍、枳实、大黄、广姜黄、白僵蚕、全蝉蜕、生姜。水煎去渣入冷黄酒30g,蜜15g,和匀冷服。
药用柴胡、黄芩、白芍、薄荷、僵蚕、蝉蜕,辛甘而苦,以开腠理,和解少阳,去怫郁之热。用黄柏、黄连、栀子,清热解毒除烦。大黄、姜黄、枳实,通宣腑气,以涤热邪。用陈皮、生姜,和中降逆止呕。
总之,本方既能开发腠理,又能适宜腑气,外邪得解,内热得出。
3. 热毒闭肺证
主治:突然高热不退,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血痰。口渴,口唇紫黯,烦躁,溲黄赤而短,舌深红,苔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方药:加味神犀汤
犀角、双花、连翘、杏仁、紫草、桔梗、大青叶、黄芩、生石膏、枳实、羚羊角。水煎服。
方用羚羊角、紫草,清热解毒,通利九窍,以除疫病之邪。选用双花、连翘、大青叶、黄芩、生石膏大队泄热解毒之剂,以护肺津。桔梗、枳实,宣肺降逆而平喘。
总之,本方是泄热解毒以清上,降逆平喘而有镇解之功。
4. 热陷心包证
主证: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烦躁不安,惊厥抽搐,小便赤涩,舌红赤,苔黄厚而干,脉洪数。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
治法:开窍通络,解毒泄火。
方药:玳瑁郁金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生玳瑁、生山栀、细木通、淡竹沥、广郁金、青连翘、粉丹皮、生姜汁、鲜石菖蒲汁、紫金片、野菰根、鲜竹叶、灯心,水煎服。
药用玳瑁、郁金、紫金片,通窍开郁,泄热解毒,连翘、木通、山栀子、野菰根,直达包络,诱导热毒层层下行,由小便而去;佐以丹皮之辛窜,善清络热以散火;使以姜、沥、石菖蒲汁,辛润流利,善利络痰,配以竹叶、灯心;轻清透络。
总之,本方妙在促使内陷包络之邪热,即弥漫脑髓之邪一举而清之,为开窍透络之良剂。
若神识狂乱不安,壮热烦渴,必配以牛黄安宫丸治之。
5. 热犯膜原证
主证:发热,或微恶风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少色黄,舌淡红,脉浮滑而数。
治法:清热和胃,行气解毒。
方药:达原饮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水煎服。
药用槟榔、厚朴、草果,行气散满导滞,共除秽浊疫毒,以调整肠胃之功;黄芩、厚朴相伍,开郁泄热解毒;芍药、甘草、知母,调中和血,使其燥而不烈,以护津液。
总之,本方能舒达膜原,调整肠胃,泄热调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依据:一是流行季节;二是接触史;三是起病急,憎寒壮热,口鼻气热,颜面潮红,头痛如破,四肢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尺肤热,左脉盛于右等典型症状。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 伤风
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头晕痛,喉痒为主,但全身症状轻或无。
2. 暑风
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发热头痛剧烈,恶心呕吐、项背强直,甚则神志不清,角弓反张,多见于晚夏深秋。
3. 春温
头痛身痛,无汗恶寒,发热目赤,口渴舌白,脉浮数。多见于春季。
4. 冬温
头痛无汗,恶寒发热,口渴鼻干,脉浮。多见于冬季。
5. 伤寒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无汗。
四、临床权变
(1)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多因久有肺热之疾或有心脏之患,由于肺气受伤,肺络瘀滞,卫气不得循行于外;或心气受损,营血内瘀,正不得胜邪,造成时疫病毒内犯于肺,肺气闭塞,肺血瘀结,再呈现肺热之疾。临床上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气急,阵咳或咯血,颜面红赤,口唇紫绀,舌赤,苔黄,脉数疾。法宜:宣肺解毒,通经透络。药用:羚羊角、金荞麦、桔梗、金银花、连翘、赤芍、人中黄、丹皮、生地,水煎服。同时送服牛黄安宫丸或紫雪散,也可送服紫金散。症兼便秘者,加大黄、风化硝,以通便泄热,宣通肺气;症兼心衰者,药用:炮附子、炮姜、葱白、人工牛黄、童便,水煎服。同时送服琥珀粉、羚羊角粉;下肢浮肿者,是因缠络,毛脉瘀滞不通,宜加用通脉利水药,如丝瓜络、金星草、防己、柴胡、泽泻、地龙之类。
(2)也有病将愈之时,因外在卫气未复,营气未通,里邪未解,招引时行病毒,侵犯肌腠,肌腠者,卫气通行之处,由于卫气郁结不伸,营气与卫气不和,病毒与营气相结,陷于腠理,而发蛇缠疮亦称火赤疮(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法宜:清热解毒,透络达原。必须内外合治,是为正治之法。内治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天葵子,水煎服。外用药:马兰叶、木芙蓉叶,共为细面,兑入少许冰片、雄黄,以蜂蜜调和敷于患处。
(3)时疫病毒,由于治疗不当,引邪内陷脾胃,导致脾不升,胃不降,胃气上逆。症见:恶心呕吐者。药用:藿香梗、制苍术、姜厚朴、陈皮、半夏曲、白蔻、旋覆花、淡竹茹、制枇杷叶,水煎服。
(4)症见暴喘者,急用五虎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茶叶)水煎,送服一捻金,其病可痊。
五、预防
本病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即《内经》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具体方法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防病能力,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减少发病诱因。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正如王孟英所说:“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者,以地气即热,秽气亦盛也。故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庶清气徐来,疫气自然消散。”《湿温时疫治疗法》亦说:“衣被宜洁净也,洁净为各病所不可缺少之条件。”更要宣传防疫知识,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预防以及对公共娱乐场所加强管理,减少活动。在药物预防方面:可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水煎服,或投给紫金锭,或用大蒜汁滴鼻等。
§§路志正
路老幼承家学,渊源深厚。1934年正式入伯父创办的医校学习,并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已先生为师,研究经典,博览群书,随师临症,积累经验。后悬壶乡里,学验渐丰,医名大噪。解放后就职于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1953年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与董德懋先生等一起创办《北京中医》(《中医杂志》前身),现仍为《北京中医》名誉主编。
1973年路老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工作。1981年和赵金铎等先生一道,组建了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任副主任。1984年在内三科从事心肺疾病,急症,胸痹心痛,风湿病等的临床研究,并一直坚持临床工作,行医已逾六十余载。
先生精通中医经典,学术上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擅长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外科亦很有造诣。对疑难病症,主张溯本求源,综合治疗。他主持的“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他十分注重临床经验的整理提高和理论著述,主编的著作有:《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痹病论治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等,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路老非常重视中医学术的发展及国际交流。曾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摩纳哥、瑞士和我国台湾、澳门、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诊疗工作,增进了友谊,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
路老是全国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医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他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第四届顾问,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顾问,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顾问,北京老年康复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等多种学术和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