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圣后裔
6098900000014

第14章

廖铮通宵未睡,恶补着有关博阿伊和神圣后裔党的资料。这里面有张百卿提供的系统资料,也有她从当地报纸上搜集的零散资料。廖铮请宾馆服务员给她提供一年之内的当地各主要报纸。服务员对这个要求大为吃惊,但还是尽可能满足了她。

直到天蒙蒙亮,廖铮才在报纸堆里合了一会儿眼,但马上就被外面的人声惊醒。地处热带的巴新,建筑式样十分开敞。通风效果好,隔音方面就差了许多。

廖铮促促洗漱完毕,估计波尔蒂略已经到了莫尔兹比港,便拨通他的卫星电话。果然,对她提前到达一事,波尔蒂略稍稍吃了一惊。“唔?你已经来了?好,好,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

那是一句西班牙谚语。廖铮是无拘无束的自由撰稿人,又是他邀请来的客人。对于她自行决定时间和住宿地点,他不好表示什么,只是请她速到卡莫拉饭店入住、集中,房间已经安排好了。并且,下午就有一个“姆文明学术研讨会”等着她参加。

廖铮叫来出租车,搬上全部行李,向卡莫拉饭店驶去。莫尔兹比港人口不足二十万,车子很快就驶过这一段距离。就在这么短的路上,廖铮便看到了三处“神圣后裔”的宣传画,画的内容完全一样:一个巴布亚族男子半裸上身,脸上身上涂着厚重的颜料,站在霍瓦特遗址前。一群黄白黑色人种模糊地排列在他身后。“回归吧,文明之母!”。宣传画上,夸张的字体书写着夸张的口号。

在每处宣传画下面都站着几个小伙子,向过路人们发放传单。他们的臂上都缠着一个绿色臂章,上面用红黄两色绣着巴新国鸟——天堂鸟的简约图案。

临近卡莫拉饭店的街头上,人群拥挤,出租车不得不驶驶停停,才从人群中挤过一条缝隙。一些警察远远地散布在旅馆周围,监视着这里的活动。由于这里正要举行申请备案过的群众集会,他们不便干涉,只是保持着警惕。

在这里,那幅廖铮已经很熟悉的宣传画被放大到夸张地步,从楼顶垂下,覆盖了饭店正面的墙壁。只是画的周围悬挂着更多的标语:

“从母亲那里出生,向母亲那里回归!”

“一万四千年的光荣!再现吧!”

“博阿伊,带我们去吧,走向荣耀!”

“神圣后裔,神圣血统奔流在我们体内!”

“……”

再仔细看那群人,基本都是“神圣后裔”的支持者。果然以年轻人居多,每人都别着那个天堂鸟图案的臂章。十几个巴布亚族男女青年支持者排成队,以巴布亚部落舞蹈的节奏扭动身体,两脚轮流跺着地面,同时压低声音整齐喝喊:

“姆!姆!姆!姆!”

那声音听起来,仿佛部落战士正准备出征的鼓点。他们的脸上、身上涂着浓厚的图案,都是部落民的传统标志。

廖铮看得如梦似幻。她在许多国家里见到过政党竞选活动,造势不可避免,但都没有这么夸张,荒诞。在这个被世界舆论忽略的地方,竟然有这等社会怪相,她做梦也想不到。

两个服务生从人群中挤过来,搬下她的行李,把她接进饭店大堂。这里也已经挤满了人,仿佛杂货市场一般热闹,而不像一家饭店。显然有人整个包下了这个饭店,在搞什么集体活动。廖铮四外一望,一眼就看到了何塞·波尔蒂略。

虽然都排在七大探险家之列,但这回不过是廖铮和波尔蒂略第二次见面,并且才是两人第一次共事,以前只不过一同出席国际探险家协会的年会。在普遍瘦小的巴布亚人里,波尔蒂略比录像和照片上都显得更高更壮。他个头足有一米九零。在矮小的本地人中鹤立鸡群。波尔蒂略双目迥迥,里面燃烧着热情和机智。此时,他已经看到了廖铮,但手头正在给一群巴布亚青年签名。只好向她远远地作了个手势,指了指角落里的会议接待处。

廖铮办好手续,来到预订的房间。刚刚关上门,喘了口气,背后就响起了敲门声。她又打开门,一个学生模样的巴布亚小伙子站在门口。

“您好,廖铮女士吗?”来人说着纯正的中文。一路上遇到这么多会讲中文的本地人,廖铮也是吃惊不小。

“是的。请问你是……”

“我叫施蒂纳,考察活动组委会派我给你当翻译。本次活动,我会全程陪同您的。”

巴布亚新几内亚先后成为德、英、澳等国的殖民地,西方生活已经融于本土。许多人名、地名都有西方色彩,比如这个“施蒂纳”就是德国色彩的名字,“唔……谢谢。”廖铮微微一笑,把他让进屋子。巴新独立国虽然以英语为国语,但民间流行的却是“皮金语”,一种以传统巴布亚语言为主,混有大量英语词汇的洋泾滨英语。进入巴新内地,更会遇到千奇百怪的地方语言,据说多达几百种,有的方言只有十几个人会讲。廖铮虽然会英语,但确实也需要个翻译。

施蒂纳恭敬地把一份日程表递给廖铮。“这是本次活动的日程安排。波尔蒂略先生要我向您解释。他本应该亲自来迎接你,可是太忙了。下午的研讨会请您务必参加。”

“好的。请问,你正在上学吗?”廖铮看到小伙子才二十出头,便拉起了家常。

“不,已经工作了。”施蒂纳自我介绍道:“我在巴新大学语言研究所工作。巴布亚语有几百种变体,我熟悉其中大部分。”

除了廖铮,还有十几个欧美来客被波尔蒂略请到世界的这个角落里。中午时分,廖铮和这十几个客人被请到餐厅。组委会给他们安排了两桌巴布亚本地显示至高吉祥的猪肉宴:烤猪肉、炸猪肉,椰汁烩猪肉……种类多多,令眼花缭乱。巴布亚人对猪喜爱至狂,足见一番。

除了猪肉,餐桌上还有薰制的金枪鱼,这也是巴新的名产,该国大宗出口商品之一。不过,廖铮最感亲切的是一盘嫩滑爽口的清炒四棱豆。四棱豆虽系巴新土产,而这个炒法却学自中餐,倒也似模似样。此外,番薯、芋头、西谷米和香蕉均被当作主食,精工细作摆上桌案。

廖铮坐定后,一些外国来客被服务生陆续引导到这里。一个矮小的东方人吸引了她的注意。廖铮一问,方知这个人来自台湾,名叫李应东。

原来是他!廖铮立刻从记忆库中检索出了这个人。她太知道这个人了。他也应邀前来,莫非这里成了伪科学人士的大聚会?

不过,虽然对此人心有反感,但第一次见面,出于礼貌,廖铮还是友好地和他交换了名片。

另一个吸引她注意的,是一位黄种人妇女。东亚人种不易分辨。但廖铮走南闯北,素有经验,一望便知这是位日本女人,于是迎上去相互攀谈,廖铮得知她叫平山真纪。今年三十出头。平山身材娇小,眼神里也有些怯生生的。如果不是名片上写着“日本国神秘事件调查总会会首”的字样,廖铮还以为她是住在旅店里的一个普通游客。

此外,同桌上都是白人面孔。一位名叫科斯塔基诺夫的俄罗斯人正襟危坐,严整的西装让他额头浸汗,周围人看在眼里,热在心里。一位名叫詹蒂尼的意大利汉子则穿着宽松的本地衬衫,兴味盍然,谈笑风生。座中还有一位女士,三十多岁的里奥娜,她来自美国,是个黑白混血儿。大家初次见面,只是礼节性地互相认识了一下。俄罗斯人自称是彼得格勒“姆大陆研究所”所长,意大利人来自“超远古文明探险队”,美国女士则是一个名为“UFO回归教派”的信徒。

这些组织的名号廖铮都是头一次听到。言语间,除了李应东有些高深莫测外,其他人都对廖铮流露着羡慕甚至敬意。廖铮并非势利之辈,但毕竟闯荡多年,社会经验不少。她知道,这些人无非是在羡慕她的知名度。对此,廖铮并不觉得多么自豪,反倒对这些人的来历有所判断。

饭后,在会客室里,波尔蒂略终于来到廖铮面前,亲自表示了欢迎。波尔蒂略用力地握着她的手。那里面包含着一定分量的真诚。他向六大探险家发出邀请,却只有廖铮应邀前来。她的分量无疑变得很重了。

“欢迎你。我们西班牙有句谚语,山不需要依靠山;人需要依靠人。欢迎你,我远方的朋友。”

直觉告诉廖铮,科斯塔基诺夫这些人都是作为“远来的和尚”被请到此处,在本国不会有多高的社会地位。那么,波尔蒂略最重要的客人,或者说,给此次活动准备的最重量级的装饰品,恐怕就是自己了。于是,她明知故问道:“不客气。我还要感谢你提供了这么一个探险的机会呢。请问,咱们什么时候出发?”

“唔……他们有没有给你送日程表?”这位考察队队长皱了皱眉头。

“送了,我还没看。”廖铮答道:“难道不是考察探险吗?怎么像组团来旅游?还有什么日程表?”

“是这样……”波尔蒂略的表情不那么自然了。“有一些事情我需要解释一下。这次活动真正的邀请者,是巴新独立国‘神圣后裔党’的领袖,博阿伊先生。具体日程嘛,也要由他来安排。”

“噢?”廖铮皱起眉头,沉下脸。现在她刻意要给波尔蒂略施加点压力。

“我没听说这个人。你以前也没提到这一点。这个……不太好吧。”

“呵呵。”波尔蒂略干笑两声,干脆回避了廖铮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为了顺利考察必须做的吧。新几内亚山高林密,属于世界上交通最不便的国家之一。没有博阿伊先生这样的本地人帮助,我们几乎无法到达霍瓦特遗址哟。”

廖铮倒要看他怎么把戏唱下去,便也就轻描淡写地翻过此节。“好吧,那么,日程表上都有什么呢?”

“今明两天,我们先要召开姆大陆之迷研讨会。”

“你这又是突然袭击呀!”廖铮哼了一声,语气里带着刺儿。“除了你传给我的不清不楚的照片,我还什么都没看到,我能够研讨什么?”

“不好意思,是我太忙,安排不周。”波尔蒂略干脆大包大揽起来。“不过,还是请你讲讲姆文明……”

“霍瓦特遗址!”廖铮更正道:“请你注意,我并没有说过它是什么姆文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