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巴菲特投资学大全集
6097000000042

第42章 不盲从:优秀经营者的必备素质

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虽然他们本人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但却往往在不应犯错的时候犯一些“低级错误”,失去客观的判断能力,而一味去模仿其他管理者的做法,有时甚至连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是很不理智的。

1旅鼠式经营者——“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

在普通投资者看来,那些身居上市公司管理阶层的人,应该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人士。要做到理智和诚实似乎不应该是件困难的事,可是,为什么仍然有众多的经营者无法做到呢?

巴菲特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

它的含义很简单,就是“很容易或不自觉地模仿别人”。巴菲特把这类管理者比喻为“旅鼠管理者”,就好像旅鼠盲目地行动一样,企业的管理者也会自然而然地仿效他人,盲目地做出决策,而不是通过理智的思考。

这是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生涯中的重要发现。在未进入投资界时,他也一直以为,企业界那些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都诚实、聪明,懂得做出理性的决策。当他踏入投资行业后,才发现患“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的管理者实在太多了,缺乏理智的愚蠢决策比比皆是。

模仿其他企业而导致成果不彰,甚至丧失自身特点的案例不在少数。为什么聪明而优秀的经营者,会因为“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而失去理性,从而给企业和股东带来损害呢?

巴菲特将“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总结为5 点:企业拒绝改变目前的运作方向;经营者甚至是不可抗拒地把资金全部投到企业并购中去;经营者总是跟竞争企业比较,只要觉得对方的某些管理手段、营销措施看起来不错,就采取相同或类似的做法,不知不觉中陷入模仿对方的地步;无论经营者做出什么决策,总有下属提供详尽的调查报告、策略研究积极回应,将经营者的决策予以合理化;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自信自己是这个行业里能力最强的人。

事实上,“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并不鲜见,你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国内一家规模不大的厨具生产企业,有一天,老板突然在会上宣布,公司打算投资200

万生产一种新型厨具。他已测算过,新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18%。于是,项目部就紧锣密鼓地拿出了《项目评估报告》,投资回报率刚好就在18.1%。而事实上,这项投资是失败的。拒绝改变现状,不愿去适应快速的社会变革的企业随处可见。管理层为什么不愿意或者畏惧进行变革呢?巴菲特认为有3 个理由:

理由1 :大多数的管理者不能够控制他们做事的欲望。这种欲望如同甲亢病人一样,饥饿感时刻伴随着他们,见到食物就想一吞为快,这种极度活跃的行为通常在并购其他企业时得到宣泄。

理由2 :大多数的管理者常常会和同行业及其他产业的公司比较彼此之间的销售收入、盈余状况和薪酬水平。这样的比较也会引发公司管理者的极度活动行为。

理由3 :大多数的管理者过于自信。有着“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的管理阶层之所以不愿意改变目前的营运状况,是因为这些企业目前的经营方式还能够产生效益,即使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也不愿意去冒险改变。

经营者能否战胜模仿的诱惑仿效在企业界更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甚至有的管理层会不经过大脑就去仿效别人。比如,一家新公司开张了,要制定经营策略时,他们会把同行业中其他几家公司的经营策略拿来参考。发现好几家公司的营运模式相同,那么新公司的行政总裁也会认为,我们的公司采取相同的模式也一定可行。巴菲特指出,并不是唯利是图或愚蠢的行为使得这些公司失败,这都是“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的压迫性力量所致。

巴菲特曾在圣母大学演讲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份列有37 家投资失败的银行机构名单。他解释说,尽管纽约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增长了15 倍,可这些机构还是失败了。

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答案只有一个,那都是因为同业之间不择大脑的仿效行为所致。

巴菲特给予高度评价的经营者,是那些理智、对股东诚实而且能避免“盲从”的人。GEICO 公司的负责人伯恩就是巴菲特发现的一个典型。20 世纪70 年代后期,美国保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收益降低,甚至赔钱的情况下,为了占据市场份额,不惜降低保费。但是伯恩拒绝遵循这样的市场趋势,仍然保持盖可公司的保险价格不变,最后赢得了这场竞争。

身为普通的投资者,我们也许无法从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来洞悉其管理的价值与效用,但当企业处在十字路口时管理者所做的决策,却能给我们相当的启迪。巴菲特认为,管理者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能够抵制“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的力量,自始至终保持独立思考,这样的管理者才是值得信赖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