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随先生初习《道德经》,琅琅念了数千字,硬是不知其中深意。侧头对窗遥望,懒阳下乱石的罅隙中,茂密的荒草从其间穿越而出,迎风劲摆。正望得出神,先生便点了我的名字,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何解?”
我楞楞地看着先生半晌,不发一言。他兴许是累了,叹了一口气后,令我坐下,之后,再没叫过我回答问题。印象中,想必是对我心生绝望,觉得此子乃朽木不可雕也了吧?
些许时日后。恍惚中,先生在高台上念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微顿了一会儿,捋须长问:“谁能说说,此句是何意思?”
我猛然立身,支吾了半天还是没能将心中的涌动之情言达清楚。很多个日子后,直到此时,仍是难以明了,当时的自己为何会对这一句懵懂的古文充满繁复的情愫。
先生说,此句意在阐述情操高尚的标准。真有道德的人,是如水一般滋养着万物而又不与他们相争的人,他们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毫无怨言。
读书多年,生平第一次有了微妙的触动,于是,开始跟随这位发须花白的老头苦习《道德经》。时隔多年,掩面沉思,书中所道之意,所传之业,依旧清晰。尤其是第八章与第十三章,更是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每每遭逢大难,人生突变之时,我总以“上善若水”“宠辱若惊”的篇章来聊慰自己。那么多的波折,不都是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太过于重要么?倘若,我真能达到一种无私的境界,心怀为诸旁即为我,为我即为天下的理念来做人处世,那么,还有什么得失?既然没了得失,又何来人世生而不绝的幽忧困扰?
越发明白这个道理,岁月越发飞速地离我而去,上善若水的词句也越发地变幻莫测,无孔不入。
当我顶着烈日为后辈的衣食住行劳劳奔波之时,虽挥汗如雨,却心如善水,秘密地寻思着,水的作用不正在于哺育万物而不寄予索取吗?
当我因凡俗的困顿自觉平生庸碌无为之时,虽萦断愁肠,却心如善水,奋力地摸索着,水的力量不正在于滚滚奔腾而不固定方向吗?
当我蓦然回首惊觉周亲诸朋已逝去多位之时,虽伤情彻腑,却心如善水,狼狈地追忆着,水的生命不正在于无止流动而又四季更替吗?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一切的灾难与悲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私念与动乱。若我们真能以善水之心诚待万物,甘处不起眼的低洼之地,不与之相争,那么,我们也将会获取到万物如善水一般的恣意流淌。
合卷,三世轮回,因果不休,只愿心如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