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6093800000087

第87章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宫廷乐舞,是唐代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古代舞蹈中有相当影响的一部作品。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后世有一些舞蹈家,依据可见的历史资料和自己的意想,新编成《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

相传,该舞曲是唐玄宗在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天竺乐《婆罗门曲》的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备受青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由宫女们歌唱、舞蹈。伴奏乐器有磬、箫、筝、笛、箜篌、筚簟、笙等多种。舞者身穿镶满珠玉等饰物的孔雀羽衣,淡色彩裙,披霞帔,头戴“步摇冠”。

《霓裳》音乐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其“散序”部分,优美动听。“中序”入拍起舞。舞者扮成仙女模样,服饰典雅华丽,头戴步摇冠,上身穿羽衣、霞帔,下身着如霓虹般淡彩色裙(亦有月白色裙)。舞姿轻盈柔曼,飘逸敏捷,“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入破”以后是快节奏的舞段,舞蹈动作繁复激烈,全舞在长引一声中结束。

此舞以杨贵妃(玉环)表演最著名。她曾自夸说:“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描绘了一队似仙女般美丽的舞者所做的精彩表演。她们时而点头相招聚拢,时而挥袖散开,她们的表演引人入胜,白居易曾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文宗时,由几百宫女组成的大型队舞,表演《霓裳曲》。舞者执幡节为舞具,着羽服,饰珠翠,飘然而舞,好似仙鹤在空中飞翔。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已经残缺不全。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18段。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6段)、中序(18段)和曲破(12段)三部分:散序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舞;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的;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唐明皇游月宫作《霓裳羽衣曲》的传说

晚唐诗人郑嵎所写的《津阳门诗并序》诗中说:“上皇夜半月中去,三十六宫愁不归,月中秘乐大半闻……”诗意是唐玄宗梦游月宫,蒙蒙眬眬中听仙乐飘飘,悦耳动听,暗中记下。梦醒后立即召见梨园弟子中的李龟年、李谟等乐工,将自己暗记的曲调传给他们,恰好在这时西凉都督杨进述进献印度佛曲《婆罗门》,玄宗听后细细推敲,觉得与自己在遨游月宫时听到的乐曲相近似,于是精通音律的玄宗加上自己创作的意图和构思,将二者融为一体,编成《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