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6093800000107

第107章 地下宫殿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内,距京50公里。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一共埋葬有明代的13个皇帝和23个皇后,以及众多妃嫔、太子、公主和从葬宫女等,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为我国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1961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陵中流传着很多的民间故事,但是民间传说似乎总爱和皇帝过不去。朱高炽是个比较好的皇帝,可在十三陵地区却有个于他声名不利的传说。献陵享殿和明楼之间的砂山被明朝皇家称作“御案山”,但当地人却称它作“遮羞山”。传说在朱高炽做太子时,曾与姨娘私通。后来他当了皇帝,被大臣说穿,朱高炽矢口否认,并立誓真有此事让龙吞了自己。话音刚落,金殿屏风上一条木雕的龙就飞身而下,一口把他吞了下去。臣子们救驾不及,只抢回皇帝的一只靴子,后来就把这只靴子葬入陵墓。当地人因此称这座陵墓为“靴陵”,称砂土山为“遮羞山”。而明廷为了遮丑,就把“靴陵”改称“献陵”了。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后合葬的,如长陵;也有一帝二后合葬的,如定陵;还有一帝三后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并有一个有帝无后的陵——德陵。目前,十三陵开放的景点只有四处:神路、长陵、定陵和昭陵。

定陵为中等陵墓,规模次于长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细,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总面积1195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长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长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构架而成,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珍品,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是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筑。新开发的昭陵,重修于1985年。与其他陵的不同处在于它有一个进深81米,高675米形同新月的全封闭式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据说建陵初期,修建的工匠、民工都要等陵建成后到此处被迫吃药,变成哑巴,以免泄露地宫秘密。

整个陵区周围原来建有围墙,设有大小宫门两座和十个关口,各关口都设置敌楼。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基本相同,均前方后圆,只有面积大小、筑饰繁简略有差异。十三个陵寝中,建筑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神路两旁的石像生是一组大型雕刻群,始建于1435年。有狮子、獬、象、麒麟、马各二立二坐,石兽后有武臣、文臣、勋臣12尊。在800米距离内,共有18对面面相向石像生,气宇轩昂。

陵区前有一汉白玉雕成的石牌坊,建于1540年,结构宏伟,是我国现在石牌坊中最大最精致的一座。

陵墓的风水说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