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注意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6090100000009

第9章 青少年自主提升注意力

除了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之外,青少年自己也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来改变自己的状况。因为主观上如果对一件事情重视起来,不断地提醒自己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家长老师的作用也只能是外因而已。

因此,青少年在学习上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目标,积极去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状态不佳的时候要积极行动,做一些积极有益的事情来扭转自己的状态。比如,自己一人学习的时候困倦了,要决定自己究竟是睡上一小会儿还是去洗把脸。而不能听之任之,一味地困倦昏沉下去。

调节自己的方法很多,这里只简单介绍几种,希望对青少年能有所帮助。各位同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培养自己注意力的可靠途径就是训练自己能在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下都专心学习或工作。一旦确定了要干的事,你就有计划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去干好要干的事,不受其他刺激的影响和干扰。据说毛泽东主席青少年时为了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就常到繁华闹市去读书,而且能不受周围的影响。坚持无论读书学习,还是干事情,都把它们当做锻炼注意力的机会和场合,经常训练就会逐步形成良好注意的习惯。

总而言之,我们的注意力需要我们自身积极去改善,别人能做的不过是在外在环境上加以帮助,或者帮助分担一些心理负担,而真正解决问题要靠青少年自己。哲学上常说,内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自己时时刻刻提醒注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注意力。

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说“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

这里我们介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课堂上控制自己,在发现自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及时提醒自己要好好听讲。另一方面,要想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关键。因为,心情不好的话,我们就没有精神,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而且,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老想着让自己烦心的事情,不由自主地走神。此外,还有很多方法,比如,有一些食物对注意力有帮助,我们多吃一些这样的食物就会对自身有帮助。或者我们一些注意力的训练方法,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采用这些方法来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当然这些方法只是抛砖引玉的作用,青少年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些方法,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一节 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跟我们的注意力需要指向一定目标一样,学习也需要目标,从而为我们的注意确定明确的目标。

目标明确的好处是,注意力是为设定的目标服务的,目标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力就越能集中和持久。当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时,就会发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这种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变化。比如,你今天如果对自己有这个要求,我要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将这一讲的内容基本上一次都记忆下来。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训练目标时,你的注意力本身就会高度集中,你就会排除干扰。

对于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们也经常犯目标错误。想学的科目太多,要做的事情太多,似乎想要做的目标很明确,但什么都想做的人,却不明确自己目前做什么,不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什么,结果一堂课,翻翻数学课本,又看看语文课本,又觉得英语课文没背。每个学科都有一大堆事要做,自己时间又有限,心情焦急,不知做什么好,一节课常常不知不觉溜走了。

有的孩子上自习时,先花费很多时间用于学习准备工作,如削铅笔,准备好几种笔,准备好几种漂亮的日记本、笔记本,摆弄有十来个弹簧开关的文具盒,待这些都摆弄一通之后,已没有多少时间看书了。

其实这样的孩子,缺乏的不是动力,而是学习的策略、注意力分配的策略。最要紧的是缩小学习范围,要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因此,作为一个中孩子,一定要学会科学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开始做事的时候就要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不要给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去的机会。

首先,不论学习或做事,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因为你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相应就会努力很多。如果目标模糊不明确,就会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具体行动,或者无的放矢。所以目标必须定得恰到好处,跳一跳够得着。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容易泄气,总想着认为反正完成不了,就会马上放弃。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就没有动力。

其次,只有注意力分配得合理,同学们才能在宏观上把握自己,在各方面均衡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具体地说,第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了目标和观点,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学习来说,首先应学好中学的各门课程,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二,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才能,对某一学科有所侧重。第三,其实细分到一堂课,一个听课环节,也存在着学习重点的问题。例如,课上听讲,要抓住重点,一边跟上老师的思路,一边记好笔记,还要积极思考和发现新的问题,这几个方面都要兼顾。

最后,要集中注意力,一节自习课前,就要想一想诸多学科,自己能做的是哪一科,科目确定了,再明确章节,再进一步确定做哪几道习题。一上课立即开始做具体练习题,这样别的学科的干扰,就挤到一边上去了。

另外,学习做事时,只要不影响学习,所用的工具越简单,越能集中注意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学习训练中能够全面发展进步。要有一个目标,就是从现在开始我比过去善于集中注意力。不论做任何事情,一旦进入,能够迅速地不受干扰。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今天如果对自己有这个要求,我要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将这一讲的内容基本上一次都记忆下来。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训练目标时,你的注意力本身就会高度集中,你就会排除干扰。

第二节 课堂培养注意力

课堂听老师授课是孩子学校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它不仅占去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如能重视课堂学习,注意听讲,那么不仅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大幅提高,而且还能发展孩子的认识能力。听课需要注意力的配合,而听课本身也有益于注意力的提高。

搞好课堂学习和提高注意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上课听讲提高认识。具体到每一节课,也要明白、认识到这堂课的重要,比如,要学什么东西,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充当什么样的作用。多想这些重要性,并事先预习,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对课堂的兴趣和注意。

2.要认识到听老师讲课的重要性,有的孩子总认为听老师讲课不如自己自学。实际上,一般说来教师都具有比孩子丰富得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老师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和全面。有经验的教师还能教给孩子怎样去学习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孩子,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讲课。作为孩子,要常提醒自己,要听好老师的讲课,向老师学习。除此之外,还要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

3.要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孩子还应该有意追踪课堂内容和老师的思维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如果在听讲的时候只是被动地听,而不去积极思考,那么老师的声音慢慢就会脱离孩子的思想,使孩子慢慢进入昏昏沉沉的混沌状态。老师的声音就变成了催眠曲,如此听讲,就如同一个漏网,老师的声音倒是一点不落地都进去了,可是又通过漏洞一点不落地溜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上课专心听讲,一边听讲,一边跟随着老师很快地思考,力求在课堂上弄懂一切,如果不能弄懂,那也要及时地跟上老师的思路,不可在一个细节上过久地纠缠不清,以至于错过了老师后面讲述的内容。疑点的解决主要靠课后的复习或向老师同学去请教。

4.课堂上要善于分配注意力,要及时地对重点难点问题做笔记。这样一来,课堂的任务就重了很多。在看和听的同时,怎样思考,怎样及时记笔记,这就需要对有限的注意力做合理的分配。否则稍不注意就会顾此失彼。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上课很认真,笔记也一丝不苟,整整齐齐,写得不整齐了还要返工重新写。然而成绩却很不怎么样。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有些同学只顾一字不漏地记老师讲的内容,但没有工夫思考;有些同学只顾听,但是从来不做思考,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有的只顾着想,结果忘了老师后面讲的内容,要么就是忘了记笔记。凡此种种,其结果都会影响上课的效果。

所以有经验的同学善于转移和分配注意力,这样的孩子听讲时一边努力听讲,一边还要快速地想想,当听到重点的内容或老师在补充书上没有的内容的时候就简明扼要地记一下。这样听讲,听也听好了,该记的也记上了,而且老师讲的内容不是很重要时还能稍微休息一下,这样上课又轻松又有好结果。何乐而不为呢?最终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还培养了良好的注意力转移和合理分配能力。

总而言之,在学校学习中,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搞好课堂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孩子对学习和自身能力的信心,而且通过课堂学习训练也能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从而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除了上课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自习课。有的孩子能够在自习课上把一切事情都处理完毕,下了课轻轻松松出去玩,而有的却无法完成自习的任务。除了听老师讲课可以锻炼注意力之外,在课堂上或者自习课上,孩子还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研究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影响着读书的效果。要理解书的内容,要把握书的脉络,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在阅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是理解和记忆的前提条件。那种随意乱翻,心不在焉的读书是没有什么收获的。

阅读教材或有关参考资料,精读其他书籍时,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集中注意力,而且把读书与训练注意力结合起来。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很注意这方面的自我训练。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一位大学问家。他曾经告诫他的孩子,如果想要学会读书,就要读书读到能将书平面的字句浮凸出来为止,这话让他的孩子大惑不解。若干年以后,他的一个孩子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他说他的意思是指在读书过程中要对阅读材料有选择性地给予不同程度的注意,注意力时起时伏。那些不重要的字句游览一下就放过去了,所以就是凹陷的,而对那些重要的关键的字句,则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好像这些字句是有别于其他字句浮凸在书面上似的。这种对不同内容分配不同注意力的做法就是大师所说的浮凸。

这种有重点、有目标的读书方法很有效。因为它能提纲挈领地马上使人掌握某一篇文章的重点和关键。掌握这个读书法的一个技巧,就是训练对那些关键词句的集中注意力。事先确定一个阅读范围,阅读时,只对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给予最集中的注意,天长日久,每读一遍文章时,你就会发现书上的重要地方真的会很明显地在读书的过程中凸显。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心情愉快是关键

有很多老师讲,他们接触到的很多同学,这些同学在跟老师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的时候,总是提到一个字:累。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学习的痛苦好像在增加,对于学习的快乐被强调得不够。这种累让人身心俱疲。老师家长看着都心酸。问题是,学习真的有这么累吗?

任何事物都有苦和乐两个方面,虽然说从古至今,教育上一直都讲究要刻苦学习。中国的孩子基本上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从小就知道,苏秦为了苦学头悬梁锥刺股,用身体的自我迫害的手段来学习。头悬在梁上啊,他困顿的时候,脑袋不至于低下来。但是这样就真的好吗?学习有效果吗?一个人疲倦到那个程度了,眼睛都睁不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了,还死熬着,坚持着,有用处没有?为什么不先睡上一觉,等自己精力充沛了再去学习?

西方的先验主义也强调个人的意志,比如饿的时候要坚持住,用自己的意志克服身体上的不适。这样,究竟有多大的必要?就算你意志很坚定,很能控制自己,又怎么样?困的时候不睡,饿的时候不吃,睡完觉、吃完饭之后不用再自己跟自己斗争了,舒舒服服地学习做事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自己折磨自己?而且我们国家的教育历来好像是崇尚折磨教育的,只有受折磨了才算是好孩子。这一切,都应该改变。

学习中为什么要追求快乐?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力集中。心情舒畅或联想愉快的事情能帮助注意力的集中。有些学生一想到学习的结果能考取理想的大学、能获得博士学位、能戴上博士帽,心情充满愉快,注意力就能集中。学习中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出去游玩的时候,虽然爬坡涉水很辛苦,但一想到它是一次难得的有意义的活动,也就不觉得苦了。所以我们在学习或者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要像注意力专家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把注意力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那么注意力增强的速度还会不快吗?”

心理愉快,情绪稳定,使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集中精力,指向学习目标。心情差的时候,注意力根本无法集中。因为你本来要学习的,可是全神贯注在一件令人郁闷痛苦的事情上,你就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可以让人做事的时候毫无牵挂,集中注意力,而沮丧则相反。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要先把自己的心神安定下来。有人说“只要能静下心来,就等于集中了一半的精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心安静下来,安心地学习工作呢?

一、善于排除内心的干扰。这里所说的不是外部环境的干扰,而是内心的干扰。把自己的烦心事尽可能排除出大脑。

二、我们可以采取深呼吸法。具体做法是坐好,轻轻闭上眼睛,慢慢地呼气,吐气的速度越慢越好,然后慢慢地吸气。如此重复,你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能把与学习无关的杂念赶出脑海,干扰一旦被排除,你就能全神贯注地去学习了。

三、报酬原理。什么是报酬原理呢?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感觉疲劳的时候,往往会有“想听一会音乐”、“想看一会球赛”、“想打一个电话”等欲望或诱惑。这些显然都起着分散注意力的作用。传统的做法可能是,运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这种想法。古板的教育者可能会说,不能由着自己来,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听音乐就偏不听,以后自己就没有这种毛病了。

但是现代的理念就完全不同。有些同学干脆不去排除这种欲望,反倒利用这种欲望来增强自己的注意力。他们给自己预定,如果写完了日记,就可以让自己“听一会音乐”。如果算完了10道数学题,就可以“看一会球赛”。如果在一小时内做完一套化学竞赛题,就可以“打一个电话”。

把这些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巧妙地利用,使其成为高效学习的欲望,按时完成任务则可以满足这些欲望,获得报酬。否则,不准做任何事情,不给任何报酬。订了这些短时间计划,便严格执行。

结果,为了尽快满足欲望,收取报酬,这些平时爱溜号的人,竟能比过去更容易地集中注意力,很快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这种在心情愉快的前提下努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与呆板地死啃书本的学习方法比较起来,更容易培养人的兴趣,更容易形成无意集中,也就是说集中注意力所需要作出的努力更少。也因为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大脑放松,更容易在大脑中留下印记,因此,学习效率更高,记忆更能保持长久,理解也比平时敏捷。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就能平静对待困难和挫折,抵抗各种干扰,专心学习或做事,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第四节 培养自信,避免自卑、自恋有助于

避免注意力分散避免注意力分散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学会不想自己。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一些总是为一些小事谴责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会遭人耻笑的人。这样的人总是会为一点点的小事左思右想,经常为我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我今天脸上长了一个痘别人不喜欢我,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搅得寝食难安。其实这样的人无形中就犯了一个毛病:常常以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常常觉得别人都在注意自己,而且一般来说还不是赞扬的那种,而是带有批判眼光的被注意。而实际上,其他人压根就没注意到他们的不同。他们的问题就出在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其实这种过度抬高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的做法,多半是或完全是自己的臆想,结果把自己整得很难受,别人也觉得莫名其妙。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自己的任务,就孩子来说,也是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都有自己的兴趣点,都有着自己要做的事。根本不可能像自己那样时刻注意着别人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想得太重要,就觉得别人都在注意自己,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每个人的思维和注意力的方向都是不相同的,就算你出丑的时候别人看到了,可是没准别人当时心里想着别的事,压根没注意到呢。就算注意到了,每个人想法观点不同,未必就认为你出丑了呢。再说了即使众人注意你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谁没有出错的时候,人无完人。

有的学者说“自我的感觉是臆想的一种形式。别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在注视着你。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记得这一点,你在他们面前便不会感觉不舒服了。”如果听任这种自我的感觉一直发展下去,形成两种极端的时候,就会严重影响大家的学习工作。

一、自我怀疑和自卑感。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就是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从而表现出社会交往时的一种羞怯不自在的苦恼心理。这种苦恼会极大地转移人的注意力,而且日渐敏感,对自己的注意力就越多,越多的注意力更增强自卑感,对人的注意力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复杂,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既然自卑极大地占据着我们的注意力,那么要想改善注意力,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变自卑的症状其实是可以的,我们要一开始就不断刺激,然后是惯性思维不断加重。只要认识了自卑的根源,并反复地扭转不良惯性思维,使之形成良性惯性思维就可以了。

二、感觉自己与众不同,形成自恋心态。这种类型的心理也容易导致人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度地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从而对注意力形成极大的干扰。自我认可的、自我欣赏程度和自我关注以及虚拟中的别人对自己关注比自身实际情况差得太大的就叫“自恋”。因为自恋会极大地占据人的注意力,扭曲人的正常注意力,因此,要想改善注意力,也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人的注意力与人格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要想形成正常的心理和良好的注意力,无论是自卑还是自恋都是必须要避免的。孩子一旦产生了自恋心态,一般不容易纠正。所以对孩子从小教育培养,应以预防为主,对孩子适度的爱护和合理的教养。

过度消极自卑和过分自恋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取长补短,培养我们的自信心。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素质不可能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不是说一看就知道是自信还是不自信的。

要知道一个人是否自信,必须通过对其一贯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才能做出判断,自信行为的表现特征有以下几点:

1.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敢于拒绝他人过分的请求,争取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愤怒,要求搅扰自己的人改变他们的行为。

2.敢于表达自己。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承认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存在差异。

3.能够承担责任,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失。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虚心接受批评,谦逊好学,能够不耻下问。

4.不嫉妒别人,和大家友好相处。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或成就,善于表扬他人,也能坦然接受他人的赞扬。

这些虽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以及内心活动,但基本上可以对一个人的自信状况做出评定。大家可以参照以上标准,如果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就说明自己是个自信的人;如果有一点不符就说明不够自信;如果有更多甚至完全不符就说明自信水平非常低。发现自己不够自信或自信水平很低,这就需要大家注意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第一,在一周的时间里,自己做几件比较漂亮的小事,并尝试自己表扬自己。(通过这个小小的练习,会使你增加乐观与自信,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件事情。)

第二,在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上,回忆自己为完成这项工作所付出的心血。赞扬自己,告诉自己,你是一个英雄,完成了了不起的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等等。(这样你就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三,寻找你可以做的、合理和可接受的情况的事情。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这样你就可以改变现状,取得更大的进步。)

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把这些训练重新多做几次,巩固以前所做的成效,努力养成避免消极自谈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不要过于自卑和自恋。作为孩子,他们生活在学校和社会中,既需要通过学习来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长处,也需要通过这种了解来改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注意力的提高。因为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来分散注意力了,注意力自然就会比较集中。

第五节 营造环境排除干扰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讲述的就是环境的重要性。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最初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常常抛下书本跑去观看,还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啼哭的样子,甚至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孟母很忧虑,认为不利于孩子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之后因为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后来,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很难让孩子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安下心来读书。

这个故事说明,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思维无法集中,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别人打个岔,你忘了,好不容易再次集中起来的时候再来一阵吆喝声,思路又被打断。这样子是不行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像孟母一样,为了自己的儿女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不知道搬了几次家,不过,作为孩子,要一心想学的话,应该尽量为自己寻找安静的空间,自己为自己创造条件。好环境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在家中学习的时候,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复习功课,都要将书桌上包括书房里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全部拿走。而且要尽量收拾整洁,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偶尔抬头的时候就不会被各种物品影响心情,分散注意力。这种做法是训练注意力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因为注意力集中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需要借助外界环境来帮助自己集中。不然的话,可以想象,坐在书桌前面,稍有困倦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一本杂志,于是拿起来翻一翻,结果一看入了迷,学习就忘了。这儿有一张报纸,随便看了一眼,结果发现内容还挺感兴趣的,那先看完再说吧。或者写字的时候书桌乱七八糟,一会儿碰到这个东西,一会儿那个东西又影响了,很快注意力就会被分散。于是就看起来,完全忘了原来自己是要做数学题的。或者本来你是要学习的,桌子一角的小电视还开着呢,随便瞄一眼,瞄一眼完了再瞄第二眼,看着看着就进入电视中了。这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可能是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什么字,看着看着又想起一件事情。

所以,在最初对不甚集中的注意力进行训练的时候,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清理环境,把一切可能会导致注意力分散的东西都移走。然后,使自己迅速进入主题。久而久之,进入主题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好。

反之,如果你坐在那里,10分钟之内脑袋瓜里还是车水马龙,东扯西想,天马行空,那么这10分钟就被浪费掉了。再过10分钟,又想起来另外一件事情,然后再想到其他事情,然后一件接一件地串联起来,10分钟,20分钟,一个小时就都会这样过去了。

此外,自己居住的环境里面如果有人大声喧哗的话,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和他们说,告诉他们不要说话了。这样如果可行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是上面这个办法,有时可能不好使,因为你不能管住所有人,而且一旦言语不和吵起架来什么的,反而更加分散注意力。所以你最好就是去适应这种环境。你试着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去学习,心能平静下来,能专注下来就最好。你可以在饭堂、或者听着音乐去专注地写一样东西。这样久了就别说那种小声音,大声音你也不怕。毛主席不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专门到闹市中去学习吗?

如果说收拾书桌是为了收拾出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环境,那么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清理自己的大脑,把大脑中与目前要做的事情无关的所有思绪都清理掉。这样看来,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屏幕,要想清理清楚,就要经常清理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之后,大脑里就像清理过的电脑桌面,看过去的时候一目了然,也没有什么可以引起注意力分散的东西了。

第六节 饮食调节注意力

注意力与人的大脑密切相关。虽然人的大脑只占总体重的2%,但它要用掉总能量的20%。如果大脑接受的只是低能量食物,它就会运行不力;如果营养均衡,合理地调节饮食,供给高能量食物,大脑就能流畅、高效地工作。因此,知道供给大脑正确的“大脑食物”,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起始步骤之一。

所以,孩子身体的好坏对注意力很关键。一般来说,良好的注意力需要充足的营养、休息和睡眠。

首先,学习前不要吃大餐。吃得太饱容易使人产生惰性,俗话说:“一饱百不思”就是这个意思。一般吃到七八成饱就可以了,在感到饥饿的时候可以加餐。

其次,上午是人们一天活动的开始。我们一般都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是很有道理的。上午一般活动量最大,大脑慢慢从睡眠中清醒过来。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好。要尽量供应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要过于油腻,不要太咸。一般来说,含有丰富淀粉的食物在早餐时应该避免,因为淀粉在人体中消化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大脑中二氧化碳多了,氧气就相应减少,人就会昏昏欲睡。更谈不上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了。因此,早餐可以避免或者少吃面包一类的食物。

午餐是一天中承上启下的一顿饭。在教室里坐了整整一上午,孩子的肚子开始咕咕作响了。因此中午饭菜要丰盛,量要足,一定要孩子吃饱喝足。另外也要不断变换食物的品种花样,增强孩子的食欲。吃饱吃好了,孩子在下午的学习中就比较有精神。

晚餐要吃少。晚餐不需要太丰盛,应以谷类食物和蔬菜为主,最好多一些汤或者粥之类。口味要清淡易于消化,不要过于油腻或者过辣过咸,免得刺激得好久无法恢复。再则,吃太饱不容易消化影响睡眠。晚餐后休息一会可以适当吃些水果,增加维生素的吸收。

另外,一日三餐吃完饭后不要马上就开始学习,一般情况下吃完饭后要休息一会,以便胃肠里的食物能够充分消化。再则,立刻开始学习,效果也不好,身体里的血液要用来消化食物,大脑供血就不足够。

总的来说,每餐都不要吃得太饱,如果每餐都吃得过饱,身体的消化系统就要超负荷工作。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胃胀,胃痛,会致使血液过久地积存于胃肠道,从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继而造成脑细胞发育不良,降低智商。

据科学家研究,大脑中有一种叫纤维芽的细胞,人体如果经常饱食,那么就会诱发这种细胞中的生长因子里面的蛋白质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管细胞增殖、管腔狭窄、供血能力削弱、加重脑缺氧。而这种伤脑物质的分泌,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抑制,只有靠适当减少食量来预防。吃得太饱对注意力的影响在于,大量占用了本来该流往脑部的血液,致使大脑供氧不足,引起注意力下降。

在校孩子学习紧张,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所以身体能量消耗很快,要及时补充营养。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说要大吃大喝,比如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天天顿顿都是大鱼大肉唱主角。这反而会分散注意力。总的来说,合理的饮食选择上应本着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原则。这是因为大脑在工作时,大脑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糖类,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也高不了。脑力活动还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能直接参加大脑的活动。关于脂肪,因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坐在书桌前,很少运动,能量消耗不掉就会积蓄,造成肥胖。

综上所述,孩子学习压力大,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家长可以合理地参照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对孩子的饮食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还有些特殊情况,也需要饮食来调理。比如有的孩子由于过于紧张,信心不足,会导致心理上失去平衡,大脑负担加重,食欲不振,这必然给学习带来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在先帮助孩子处理好各种心理矛盾,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整。在饮食上要注重色、香、味、形和营养搭配。菜肴应当清淡爽口,色泽鲜艳,并可适当选择具有酸味和辛香的调料,比如,食醋,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以便增强食欲。

只有通过合理的饮食,科学地进行食物搭配,才能使我们的身体随时处于健康的状态,使我们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知道供给大脑正确的“大脑食物”,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起始步骤之一。对于我们保持注意力,学好文化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七节 注意力训练法

注意力训练有很多方法,这里简单介绍几种。

1.干扰性训练法。注意力不佳往往是主体抗干扰能力较差的结果,为此,可以用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外界干扰环境下学习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比如,给孩子放电台的节目、让孩子看电视等,或者可以模仿毛主席的做法,定时地在家附近的闹市学一会儿习。受训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阅读课文,进行定量作业练习。干扰学习的音量、持续时间、训练次数的安排以及学习材料的内容应遵循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原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对这些原本干扰自己学习的声音就会熟视无睹,不再有反应。

2.圈数训练法。圈数字训练,是指从一组数字中用圆圈圈起某一指定数字,通过由浅入深的多次练习,借以提高注意力。

其中一种可以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家长精心设计一组数字,在这几十个数字中,设置几组连续的数字。然后随意杂乱排列,再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从这里面找出一组比如三个或者四个连续的数字出来,如果能在30秒之内找出来就说明注意力不错,等等。

3.静视法。在房间里或屋外找一样东西,比如表、自来水笔、台灯、一张椅子或一棵花草,保持一定距离,平视前方,自然眨眼,集中注意力注视这一件物体。保持1~15分钟,在默数的同时,要专心致志地仔细观察。闭上眼睛,努力在脑海中勾勒出该物体的形象,应尽可能地加以详细描述,最好用文字将其特征描述出来。然后重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加以补充。

孩子在训练熟练后,家长可以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上,让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然后闭眼回想。重复几次,直到每个细节都看到。可以观察街上人们穿的衣服的颜色、植物的形状、人们的姿势和动作、天空阴云的形状和颜色等。观察的要点是,不断改变目光的焦点,尽可能多地记住完整物体不同部分的特征,记得越多越好。完了之后可以找一支笔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然后对照实物,校正实物与心灵印象上的不同,然后再闭再睁,直到完全相同为止。

在上述训练做完之后,可以让孩子再去观察名画,可以是模仿,也可以是用文字表述细节。必须把自己的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求做到描写细微、精致。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创造力。因为在孩子制作新的心中形象的过程中,他就吸收使用了大量清晰的视觉信息,并且把它储藏在自己的大脑中。

4.行视——边走边看以中等速度穿过房间、教室、办公室,或者绕着房间走一圈,迅速留意尽可能多的物体。回想,让孩子把所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说出来,最好写出来,然后对照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让眼睛像闪电一样看。这件事其实需要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起一个督察的作用。可以在眨眼的工夫,即1~4秒之间,去看眼前的物品,然后回想其种类和位置;看马路上疾驶的汽车牌号,然后回想其字母、号码;迅速瞥见一张陌生的面孔,然后闭目回想其特征;看一眼路边的树、楼,然后回想有多少棵树,楼房有多少层。所谓“心明眼亮”,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视觉的灵敏度,锻炼视觉和大脑在瞬间强烈的注意力,提高瞬时记忆力,而且可以使孩子从内到外更加聪慧。

5.抛视法——武侠上有一招叫天女散花,这里天女散花也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做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十几块或者几十块各种颜色的珠子。可以是积木、玻璃珠、卡片等。将它们完全混合在一起,放在盆里。用两手迅速抓起两把,然后在另一个大盆里放手,当它们全部落下后,迅速看一眼这些落下的物体,然后转过身不再看,凭着记忆将每种颜色的珠子的数目写下来。然后再去数一下验证自己的记忆是否正确。重复这一练习10天。

6.这种做法是,到喧闹的街头去,在嘈杂的街头努力去捕捉其中的一种声音,全神贯注去跟踪这种声音,然后天长日久,慢慢地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在一种事物上集中。毛泽东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进行这种训练,大脑会自动排除那些你不想听到的噪声,这是一种能使脑子冷静下来的训练。

训练孩子良好的听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主要就是通过听力来完成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7.如果孩子常常被焦虑或者白日梦打断,试试引导孩子专门设定一个时间用来发愁和作梦。研究表明,如果专门用一段时间来发呆,发呆的时间会在四周内减少35%。这种方法自主性较强,一般适用于稍大些的孩子。

所有的这些训练方法,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或者在家长的协助下去做,只要能坚持训练,那么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能有所提高。

第八节 凝视法

记得曾经有一位获得较大成就的科学家说,他读书之前,或在思考问题时,喜欢双眼盯着窗外的松树枝,目不转睛地望着,望着,盯着,盯着,意识就渐渐模糊,全神贯注在自己要思考的问题上面了。这样做总能让自己很快地就精神集中起来,不自觉进入了学习的遐想。这种方法称之为凝视法,对读书或思考问题很有帮助。

再详细一点,什么是凝视法呢?把眼神聚焦一点,看小东西或者远方,盯着某一个东西不动,称之为“凝视法”。随着凝视,意识会逐渐缩小到狭窄的范围内,使精神凝聚和高昂。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根特先生在读书时就经常使用凝视法。根据根特先生的说法,他的做法是,读书前,或者在书房里深思冥想问题时,他必定是透过窗户凝视着远方屋顶上的一个随风摆动的风向标箭头,他一边盯着风向标的转动,一边下意识地沉浸于深深的思考之中。根特先生曾说这种方法大大帮助了他,哲学中的许多理论就是这样思考出来的。

其实这种方法没什么奇特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有这样的体会。当两眼凝视着某一点时,一边对着视点出神,一边思考着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思考已读过的内容,好像无形之中,注意力就集中在一起,促进了思考的深度。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这些名家那样,首先,从身边的小东西挑选一样,如钢笔或橡皮等,一旦觉得厌烦时,马上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想刚才见过的东西,并且要从各个方面去描写。结束以后,变换另一种。这种方法可随时随地训练。

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更简单地进行操作。当你一坐在书桌前,就习惯地把面前某一件东西作为注意的靶子,例如,屋外的天线、树枝、电线杆,或书桌上的台灯开关、铅笔、台笔、自己的手指等。然后用双眼凝视着它,并经常做这种练习,定会有好的作用。

还有一种方法是凝视鼻尖法。在舒适的椅子上以放松的姿态坐定。脊柱挺直,两眼球聚焦于鼻尖。刚开始可能看自己的鼻尖看得比较清楚,后来你就会发现意识渐渐模糊,进入一种深思的氛围中了。其实,就算无法进入深层思考中,这种方法,也能使自己保持一定的姿势不动,使自己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物上,对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比较有好处的。这种方法,如果短时间练习的话,可以采取内悬息(吸气不呼)或外悬息(呼气不吸)的方式;如果时间较长,则应采取自然呼吸。

还有一种是练习气功者用的凝视法,对于注意力的培养也很有好处。

1.首先找一张视力测试表。

2.然后,坐好,调整一下呼吸,尽量让自已的心静下来,保持最佳的放松状态。

3.一开始凝视最上面的符号,注意放松。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暗示自己符号变大了,且清晰入目。

4.凝视这些符号,呼吸要尽量放松,尽量把不眨眼睛的时间延长。当然不要累了眼睛,感觉到累的时候就停止,总之,一切要随意。

5.练到眼睛能很长时间一眨不眨地凝视这个符号时,就换小一些的继续训练。

第九节 冥想法

有一位老师说,在教书的时候,总会碰到孩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快期末考试了,总会有孩子过来问“这些天,我明知学习任务紧,复习量大,时间也不多了,可就是静不下心来,注意力没办法集中,一开始看书就走神,以至于复习效率很低,怎么办呢?”

实际上,相信很多读书过来的家长、学校里的老师都有这种体会,临近各种考试,尤其是稍微重要的一些考试之前,孩子心浮气躁、精神涣散,难以集中注意力复习,这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现象。你只要去即将参加高考的教室里去看一看就知道了。高考重要,每个孩子都知道,时间也所剩无几,可以说是火烧到眉毛了,可是这个时候偏偏是注意力最无法集中的时候,教室里一片混乱,大家面带焦急却很少有人全神贯注地在看书。

心态浮躁涣散,若不及时收拢,常常愈演愈烈,形成心理习惯,弄得人心烦意乱,就更不好收拾了。

怎么办?最好在浮躁之初就控制住它,怎么控制?冥想是一种好办法。经常冥想静坐能减轻生活的压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缓解精神紧张,并对呼吸道、头痛、胃痛、神经系统等疾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静坐冥想我们在小说中和电视上经常见到,和尚们的坐禅,也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久坐之下,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思想,排除掉了一切其他的事物。这不难学会,既不需要像和尚那样念念有词,也用不着手持念珠等,更用不着守丹田或者打莲花坐。只需要闭目静坐,或长时间凝视某种东西而陷入思索中。这都是冥想法。

因此,青少年在学习累了的时候,或是临考前,或遇到不顺心的事而心情烦躁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这种方法。找一个舒服的位置坐好,全身放松,微闭双目,冥想以一种能让自己安静的事物为对象,静静地陷入沉思。从沉思中醒来,你必然会发现自己原来为之烦恼的事情已经不见踪影。

另外,在冥思的时候也可以试着把周围的声音和冥想结合起来。如感受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脉搏,或者仔细聆听钟表嘀答嘀答的声音。你还可以一边感受,一边把自己的脉搏次数记下来,到了一定时间,睁开双眼,你会觉得心情异常平静,注意力特集中。

这样冥想一次两三分钟,久练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控制精神涣散的能力越来越强。自我调适能力也变强了。经常这样训练,形成习惯,注意力会越来越好。

放松冥想的要领。

(1)放松冥想的过程中,必须抛开一切事务,集中精神,然后利用想象力来放松自己。

(2)冥想一般是连续10分钟至两三个小时的打坐。其首要注意的是坐姿正确,什么也不想,只关注呼吸的运动,有研究证明可以双手合十,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去除杂念。冥想时要学会用肚腹呼吸,吸气时腹部胀起,呼气时腹部收缩。

(3)冥想时最好穿着松软的衫裤,因为任何紧束的服饰都会令你在冥想时感到不舒服。静坐时,以自我暗示的方式令自己全身放松。

(4)开始时最好每天练习10分钟至一小时,不过专家说,即使只练习几分钟也有好处。

其实,冥想和瑜伽类似,都是通过静坐的方式来清除杂念,梳理思绪,从而达到身心祥和之境。

第十节 口中嚼嚼状态佳

咀嚼口香糖可以防止蛀牙以及保持口气清新。可你是否知道,嚼口香糖还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国外一项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咀嚼口香糖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青少年智力成长的基本因素,但我国青少年的注意力状况却不容乐观。不久前发布的《中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孩子中有一半多的自认为自己上课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仅仅有40%的认为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坚持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然后在全部受访孩子中认为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超过九成。这些孩子都期待着注意力方法的指导。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教授认为,提高注意力,除了传统上学者专家所说的明确动机、互动学习、改善环境、适度运动之外,要想在极短时间内有效地做好一件特定的事情,还可以考虑提高注意力的另一种有益尝试——咀嚼。研究表明,咀嚼可增加输往脑部的血流量,从而增加脑部血红细胞的载氧量,保持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对此,梅教授这样解释,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饮食比以往精细多了,因为饮食精细带来的咀嚼不足问题渐渐突出。咀嚼口香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增加流往脑部的血流量,可以有效提高做事效率,包括提高注意力。

关于这一点,在美国,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在考试前给孩子派发口香糖,以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提高学习和备考的注意力。

咀嚼真的可以提高注意力吗?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位教授证实了这一点。他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咀嚼口香糖增强了某些脑区的活动,脑成像显示咀嚼的确能够显著提高这些脑区的血流量和供氧水平。在此基础上,记忆和注意力均有所提高。经过分析之后学者普遍认为,咀嚼与记忆、注意等这些认知活动共同使用了脑内的一些重要区域(如丘脑、脑岛等),也许正是它们相互关联的神经基础。

随后,更进一步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于2007年组织了一项关于咀嚼口香糖和注意力的实验,这项实验随即选取了230名大孩子进行测试。在实验中,他按照有无嚼口香糖习惯和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嚼口香糖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习惯实验组(指那些有嚼口香糖习惯,在实验中嚼口香糖的孩子),习惯控制组(指有嚼口香糖习惯,在实验中不嚼口香糖的孩子),无习惯实验组(指无嚼口香糖习惯,在实验中嚼口香糖的孩子)和无习惯控制组(指无嚼口香糖习惯,在实验中不嚼口香糖的孩子)。

分组之后他对他们分别进行两项注意任务的测试。在计算机上针对连续出现的或者一些特定的字母按相应的键,最后用仪器测定这些人的反应时间。

在做完实验之后,他对这些参与实验者在实验中作出正确反应及反应所用时间做了详细的分析。作出正确反应越多,反应时间越短,表明注意力越集中。两项实验统计结果表明,在测试过程中有咀嚼口香糖的被试者在进行两项注意力任务测试的时候,作出正确反应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没有嚼口香糖的被试者,而有嚼口香糖习惯的被试者在实验中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最短(反应最快,注意力最集中)。咀嚼口香糖对完成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有积极影响;有嚼口香糖习惯的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克服干扰,出色地完成任务。

除了咀嚼口香糖之外,专家还发现吃零食也有一定的功效。“如果你正在赶着去参加一个冗长无聊的会议,那么,喝一杯水或者吃一点苹果、蛋糕之类的零食吧。”有专家如是说。“类似苹果、蛋糕这样的事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结构平衡,会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保持你的血糖水平,帮助集中注意力。”同时这位专家也指出,匆匆呷两口浓缩咖啡也是不错的选择。“咖啡因会提高你的肾上腺素水平,刺激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但是当心,过量的咖啡会产生神经过敏,从而减弱你的注意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注意力减退是由于压力和生气引起的,吃零食可能就没那么奏效了。

综上所述,正在上学的青少年,如果想要自己帮助自己在备考时或者在考试时能够保持更好的注意力,可以尝试一下咀嚼这种省时省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