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战略: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6080300000023

第23章 国际化经营战略

企业经营国际化是企业高速发展的标志之一。国际化战略也应属于企业发展战略,我们在这里单独阐述。

一、国际化经营类别

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地域扩大到本国国界以外的地域,就说明企业已经进入国际化经营。当企业总部设在一个国家,而同时又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正式组织进行正常经营时,这个企业就称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公司为母公司,东道国企业称为子公司或关联公司。

跨国企业由于所处环境复杂,因此,在其经营宗旨、目标、战略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国内企业。

跨国企业所在产业分为多国产业和全球产业两大类,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要首先确定本企业所处的产业种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相应的战略。

1.多国产业。多国产业是指业务活动在国与国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和影响的产业。如零售业、保险业等。

多国产业的特征有:①产品和服务必须适合于当地用户的特定要求,以订货生产为主;②外国企业一般以东道主身份进入市场较好;③经营活动中多项职能活动的规模较小,不足以满足几个国家的共同需要;④各国子公司对母公司研究成果的依赖性低;⑤销售渠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⑥东道主国家的子公司更具有东道主国内企业的特征,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⑦母公司战略实际上是多个东道子公司战略的叠加。

2.全球产业。全球产业指业务活动具有跨国界影响的产业,如计算机、小轿车等耐用消费品。其基本特征为:①多个国家对产品的要求基本上相同,以标准产品为主;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一般受控于几个全球性企业的支配;③在全球产业中,各国政府对投资的限制较小;④产品研究开发费用较高,必须应用于好些个市场才能得到补偿;⑤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职能活动的规模较大,需要不断开辟市场,才能消化;⑥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权一般集中在母公司。

二、国际化经营途径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出口。出口就是把本国的产品,通过营销途径卖到外国去,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

出口可以为自己在国内已处于饱和或衰退阶段的产品重新找到市场,或使产品的销售条件更为有利,出口还可使企业经营时风险较小。

如能通过专业经营商进行出口,可获得良好的服务及更加充分的信息,但通过专业经销商出口,会因依赖性强而受制于人。

出口的主要竞争方式是价格,这容易引起进口国的份额控制约束或反倾销抵制。要使出口方式有效,要有以下条件:①需具备高质量的有经验的专业经销商;②集中于企业影响较大的外国市场;③提高外国中介机构的质量;④信息的反馈要及时。

2.许可生产。许可生产是指通过签订许可证,收取使用费的方式让其他企业获得使用自己企业发明的受专利保护的技术生产产品的权利。

采用许可证生产方式将企业的技术卖给外国企业,不但可使本企业的专利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补偿技术研究开发费用,还可通过所提供的技术,特别是这些技术的后续发展,对许可证接受方的生产经营进行控制。

但用这种方法则是给自己培养出竞争对手,对法制不健全的国家,还可能导致专利被滥用等情况。

三、国际化经营战略实例

美国的先进技术、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旺盛的消费欲,刺激了日本企业对美投资的强烈冲动,而美国政府的自由贸易政策,刚好给日本提供了市场的准入签证。

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日本人把东方的优良文化传统与西方的现代文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日本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扶持与指导下,短期内使其产品有了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贸易之国”的战略发展模式,把国内的问题放到世界经济的大方阵中去寻求答案。其中,把与日本少资源、低消费成互补关系的高技术、多资源、高消费的美国首选为进攻目标,以多性能、低价格、高质量的轻、薄、短、小产品为武器,从薄弱环节突破,打开了美国市场的防线。然后,再兴师动众、大举进攻,汽车、电子、造船、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齐头并进,纷纷占领美国市场的很大份额。日本人打进、占领、保持美国市场,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