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精典教育)
6066500000013

第13章 避开专制,为孩子创造民主的家庭环境

我们还是把家庭看作是国家的缩影来谈。

这个“国家”不仅要行使“权利”还要履行“义务”,要懂得如何去约束“公民”。所有的家长也应具备管理这个“国家”的能力。

这里提到的家长就是“政府”,但是这个“政府”是专制的。有些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懂得爱护和包容,但是也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就大发雷霆。但是不论如何,家长都无法逃脱教育孩子的职责。

现在我们要问家长一个问题:“你的治家方法合理吗?你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威吗?”

我们都明白,一个自私的法官、虚伪的牧师或者一个无知的教授,都不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像昏君不能够治理好国家一样,如果没有一个能力强的家长来教育孩子,也很难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对于国家而言,统治者还可以请其他优秀的人来治理,但是在家庭里,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职责却无法找人替代。若是找人帮忙教育,父母还是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否则将失去家长资格。

盎格鲁印第安夫妇的故事至今发人深省。

那对夫妇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教育,虽然监护人从小就教育孩子长大要孝敬父母,但效果却不理想。几年后,那对夫妇回到孩子身边,孩子却对他们如同陌生人般冷漠置之,毫无亲情可言。这样的结果让人觉得有些痛心,这是父母没有尽到职责的后果。

一些家庭为什么会出现巨大风波呢?我们来探究一下出现风波的原因。一些家长太过自我,作为家庭的权威,他们自认为拥有上帝赐予的神圣权力,所以强迫孩子从一出生便开始服从他们的教导。

李尔王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权威,沉迷于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中,极力满足她们的需求,而当诚实正直的小女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李尔王却觉得她大逆不道。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李尔王对着狂风痛心地哭诉:“不孝的女儿是多么可怕啊!”的确,不肖子孙会让父母痛心疾首。

李尔王只沉醉于女儿们的温软话语中,忽视了自己作为家长、父亲应承担的职责,没能很好地尽到责任,也使得女儿们忘记了自己该尽到的责任。家庭问题的重要缘由之一便是溺爱。

一位作家曾经用这样一段生动的对话来描绘现在的家长:“你是不怕我的,对吗,白茜?”“是的,当然。你满足我的所有要求,对我温柔体贴,我一点也不怕你。”

很多慈爱的母亲都渴望得到孩子的爱戴,她们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十分高兴,但如果得不到孩子类似的鼓励,她们就会心生不安,害怕孩子会变得无礼和不孝。

我们可以利用很多途径来获取权威,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就是赢得孩子的爱戴。普洛斯佩由于把时间都花在自学和修行上,无暇照顾子女们,于是他的权威便逐渐转移到了安东尼奥手里。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尽职尽责,那么我们的权威就会像丢弃的东西一样,流转到别人手里。

现在,很多家长都忙于自己的事业,从不留出时间认真照顾孩子,当他们真的有了时间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孩子却已经不能跟他们很好地沟通交流了,“父母”这个称谓对于孩子来说也变得漠然了。

有些家长只顾自己享受生活,他们对于孩子的态度是松散放任的。虽然人性本善,但是父母却不能因此而推脱掉把孩子教育得更优秀的责任。因为孩子不仅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有为国效力、贡献社会的雄心壮志。

教育子女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而贪图享乐、追名逐利、忙于事业并不是父母丧失权威的全部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家长本该承担国王的重担,但却像悠然的王子一样,憧憬着寺庙里清静无事的生活,逍遥自在,毫不费力。这样一来,权威便没有了。

教皇的权威也是靠自己勤奋工作来维持的,这种权威不仅代表了教皇本人的荣誉和尊严,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教皇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有些家长认为,维护自己的权威就要对孩子进行专制统治,严厉压制个性,凡事都把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放到第一位。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恶劣的,还不如不履行职责好。

家长的尊严和权威需要很多规则来确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顺从家长的命令。

其实,在孩子身上,很多优秀品质如恭敬礼貌、善待他人等都来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引导。在现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没有了家长的鼓励和教导,那么尊重友爱、待人忠诚这些宝贵品质很可能会消失。

在这个民主盛行的时代,我们再谈权威好像有些不恰当。

有些教育家甚至认为,孩子从一出生就要被平等地对待。但孩子天生就有依赖和服从父母的特点,因此家长的权威是不容易被破坏的。事实上,家长对孩子充满着怜惜和爱护,在荣誉的影响下,会在不知不觉中摘下严肃的面具。

孩子把自己的家庭当作童话里的王国,父亲是国王,母亲是王后。父母能相亲相爱,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孩子从小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下长大,就容易养成美好的品德,懂得如何去礼貌待人,长大了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

尽管我们允许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挫折,但我们也十分希望能拥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教育思想理论,来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人才。

家庭专制来源已久,家长一贯认为,专制统治是非常有必要的。亚伯拉罕也是来自于一个专制家庭。相比对待家人相亲相爱,以高姿态对他们进行专制统治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我们对那些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或者处于不同阶级的人,最好选择敬而远之或以礼相待。如果身为孩子,那就更需要这么做了。让孩子做到缄默不语是让人困惑的,但这样的要求也并不是无理由的。

孩子在兴奋激动之时,常常会有一系列的精神沟通。我们在回忆童年里不堪回首的记忆时,想到那时候经常因为一句话而深受鼓励,忘记自己心中的悲伤和落寞,从而成为我们心底的秘密,伴随我们一生。

查尔斯夫人在她的自传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苦恼。那时的她,经常做一个相同的噩梦,梦到母亲不见了,自己在一幢陌生又黑暗的大楼里找寻母亲,漫长恐怖的走廊似乎没有尽头,她十分恐慌,但却丝毫看不到母亲的影子。

这很可能是由于她的内心对黑暗非常恐惧,但她没有向母亲述说过自己的苦恼。家长再多的呵护与关爱,也不见得能使孩子的心扉长久地敞开。

我们也许会认为,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孩子身上有着很多无法言说的神秘压力,还可能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放弃关于独立自主的观念。

有些人明白孩子的心理,所以孩子可以将自己的困惑提问出来,但他们不明白这样做的理由。虽然我们不能敷衍孩子,但我们还是不能将心中真挚的同情心表达出来,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抗拒和反感。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提出心中疑问和告诉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很好地抒发内心情绪。父母拥有权威,进而可以对孩子进行教导,而孩子也可以得到自由发展。

我们看待教育问题,往往都会有一个误区:做事的理由一贯都是正确的。然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则需要我们去关注。

20世纪初的年代,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专制统治,作为孩子,只能选择服从,毫无反抗意识。我们对于这种专制还不甚了解,可能是由于我们受到英国哲学思想和家庭辈分关系的影响所致。

两个世纪前,洛克在社会上宣布了“理由一贯正确论”的观点。人们均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至此,个人主义上升到新高度。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假如我们由这个观点来教导我们的孩子,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事,结果将会怎样?如果没有了这个“假如”,那么将只留下基本观点。

老清教徒的传统,或者洛克的个人宗教色彩和感情,对于英国的新哲学来说都是强硬的一击。不过,法国已经为新萌芽的诞生准备好了水土条件。因为洛克的学说在当时来讲,比较符合时代潮流,因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但当人们将他的理论用于实际应用时,结果却不甚理想,令人感到失落。明智的作家看出,洛克出身英国绅士家庭,尽管宗教信仰虔诚,受过良好家庭教育,但他的所作所为如同法国大革命里的罪行一样让人不齿。